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ERES(SYN)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丁玲 黄建平 +2 位作者 刘玉芝 陈斌 张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2-1202,共11页
利用2001年11月—2005年10月"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辐射和云资料SYN(Syn-optic Radiation Fluxes and Clouds),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不同高度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为云强迫正、负... 利用2001年11月—2005年10月"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辐射和云资料SYN(Syn-optic Radiation Fluxes and Clouds),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不同高度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为云强迫正、负值的过渡区域,这种过渡性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区域划分。高原东南部表现出较强的冷却效应,其西部和东北部干旱区在冬、春季表现为较弱的加热效应。(2)高云、高的中云和低的中云对云短波辐射强迫的季节变化都有贡献,其中中云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云长波辐射强迫的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差异显著,这主要是由高的中云和高云的变化引起的,且云量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高云云量虽小但其影响不可忽视。(3)高云在高原地区产生净加热效应,高的中云既产生加热作用也产生冷却作用,低的中云产生净冷却效应。(4)云短波辐射强迫在云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日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云量引起的。白天,在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低的中云贡献更大。高云对云长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贡献主要在晚上,低的中云在夜间对云长波辐射强迫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ERES(SYN) 云辐射强迫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G/IAP和BCC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之比较 被引量:21
2
作者 郭准 吴春强 +1 位作者 周天军 吴统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9-752,共14页
通过与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 matology Project)逐月辐射资料的比较,本文从气候态和对ENSO响应的角度,评估了国内的三个大气环流模式BCC AGCM、IAP GAMIL和IAP SAMIL对云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讨论了影响模拟结果不确... 通过与ISCCP(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 matology Project)逐月辐射资料的比较,本文从气候态和对ENSO响应的角度,评估了国内的三个大气环流模式BCC AGCM、IAP GAMIL和IAP SAMIL对云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讨论了影响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因素。分析表明,三个模式均能较为合理地再现年平均长、短波云辐射强迫及净云辐射强迫的空间分布型,其与ISCCP资料年平均结果的空间相关系数,均超过了1%水平的信度检验。定量比较表明,除部分区域外,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的强度与ISCCP资料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尤以副热带大洋最为显著。三个模式模拟的云净辐射强迫在赤道外北太平洋、热带东南和西南太平洋存在显著的偏差。分析表明,造成上述模拟偏差的原因,一是对流的模拟偏差,二是云方案,二者导致模式无法合理再现观测中的云量分布、云垂直结构(云高度、云厚等)和云光学属性,最终导致云辐射强迫的模拟偏差。此外,在年际变率方面,模式基本模拟出ENSO期间云净辐射强迫"东正西负"的响应分布型,但是BCC AGCM和IAP SAMIL在西太平洋的负响应偏强,而IAP GAMIL的响应偏弱且中心位于赤道中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模式 云辐射强迫 模式不确定性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云辐射过程 被引量:9
3
作者 汪方 丁一汇 徐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6-727,共12页
利用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20 a积分,详细分析了模式对云量及其辐射影响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云量分布的基本特征,但同ISCCP卫星观测资料及ERA再分析资料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表现为模拟的云量偏小,尤其是... 利用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20 a积分,详细分析了模式对云量及其辐射影响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云量分布的基本特征,但同ISCCP卫星观测资料及ERA再分析资料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表现为模拟的云量偏小,尤其是海洋上部分地区出现了异常的低值区。通过对云量方案的改进,明显改善了两大洋东岸、夏半球副热带到中纬度海洋上空低云的模拟。但模式对热带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地区云量的模拟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差,这主要是由于模式对该地区强对流云模拟能力差,造成该地区高云模拟存在较大的误差。对辐射及其云辐射强迫的分析表明,模式对长波及其云辐射强迫的模拟要明显好于短波。短波辐射模拟的偏差主要是由于短波云辐射强迫模拟过小、耦合模式对积雪和海冰模拟较差、以及未考虑气溶胶的影响等原因共同引起的;而长波辐射模拟的差距主要是云量以及下垫面温度模拟不足造成的。相应于云量方案的改进,两大洋东岸、夏半球副热带到中纬度海洋上辐射(尤其是短波辐射)的模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明显改进了这些地区的净辐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辐射 海气耦合模式 辐射模拟 地气系统 气候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中云辐射反馈过程机理的评述 被引量:40
4
作者 汪方 丁一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5,共9页
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云辐射参数化是目前气候模式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辐射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符号、不同量值的反馈机制。研究表明,模式气候对不同的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十分敏感。预报云水... 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云辐射参数化是目前气候模式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辐射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符号、不同量值的反馈机制。研究表明,模式气候对不同的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十分敏感。预报云水含量方案的引入,改进了对云辐射过程的模拟,但与观测资料相比仍有差距。一般说来,模式中引入云水的相变和相互作用的云粒子大小产生负反馈,而光学厚度和云量产生的是正反馈。云辐射反馈的净作用其大小和符号因模式而异。云辐射与大尺度天气气候背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海温对辐射平衡有显著影响。最后总结了当前云辐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云辐射反馈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辐射效应在华北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丽君 郭学良 +1 位作者 栾天 吕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8,共18页
观测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大雾天气通常伴随高层云的存在,具有云-雾共存结构特征,为揭示云在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华北雾霾观测试验期间的卫星、探空、地面观测、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 观测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大雾天气通常伴随高层云的存在,具有云-雾共存结构特征,为揭示云在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华北雾霾观测试验期间的卫星、探空、地面观测、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11年12月3—6日和2013年1月28—31日两次华北持续性大雾天气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在模拟与观测对比检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云辐射效应在大雾维持和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大雾过程持续时间超过48 h,近地面具有偏南暖湿平流,在持续性大雾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由单层雾发展为云-雾共存结构,一般是雾形成24 h以后有中高云移到雾层之上,云底高度在3 km以上,云厚超过3.5 km,云中以冰晶和雪晶为主。白天云-雾共存结构出现后,云-雾的反照率效应使地表接收的短波辐射减少71%—84%,地面增温效应显著减小,从而阻碍了大雾的消散过程,使大雾天气得以维持,同时由于云-雾产生的温室效应,湍流过程加强,使地面雾向上扩展,雾在稳定层内维持;夜晚云-雾共存时,由于云-雾温室效应使地表净长波辐射增大超过70 W/m2,导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过程减弱,并不利于雾的加强,但云对雾的增温效应有利于混合层内的湍流扩散过程,促使雾在更高的空间内得以维持。可见,在云-雾共存结构中,云辐射效应有利于低层大雾的长时间维持,对持续性大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辐射效应 持续性大雾 -雾共存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耦合模式FGOALS_gl模拟的水汽和云辐射反馈过程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景卫 周天军 +1 位作者 吴春强 郭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1-546,共16页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快速耦合模式FGOALS_gl对低纬太平洋区域水汽温室效应(Ga)和云辐射强迫特征的模拟能力,讨论了模拟偏差的成因。结果表明,FGOALS_gl能合理...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快速耦合模式FGOALS_gl对低纬太平洋区域水汽温室效应(Ga)和云辐射强迫特征的模拟能力,讨论了模拟偏差的成因。结果表明,FGOALS_gl能合理再现Ga、云辐射强迫的气候态空间分布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的偏差。模式低估了冷舌区和西北太平洋Ga的强度,原因在于表层海温(SST)和对流层(特别是中层)水汽的模拟偏差。模式总体上高估了云长波辐射强迫(Cl)和云短波辐射强迫(Cs)的强度,未能合理再现副热带北太平洋的Cl低值中心和东南太平洋的Cs大值中心。模式对Cl(Cs)的模拟偏差主要来自高云量(总云量)的偏差,云辐射强迫的模拟偏差还与云垂直结构和光学厚度的模拟偏差有关。从对ElNio型海温强迫的反馈来看,模式能基本再现低纬太平洋区域Ga正反馈、Cl正反馈和Cs负反馈的空间分布,但较之观测,反馈大值区过于西伸。Ga正反馈的偏差主要源自低纬太平洋SST年际异常的强度和空间型,及水汽对ENSO响应的偏差。高云量(总云量)对ENSO响应的偏差是导致Cl正反馈(Cs负反馈)的主要原因,同时,在部分区域云顶高度和云光学厚度对云辐射反馈的模拟偏差亦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模式 水汽温室效应 云辐射强迫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性降水云辐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小兰 程明虎 崔哲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7,F0003,共6页
结合MM5模式和三维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湖北宜昌附近一次中尺度强降水过程中的强降水中心的对流性降水云的微波辐射特性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MM5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此次降水过程;云中各微物理量的含量和分... 结合MM5模式和三维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湖北宜昌附近一次中尺度强降水过程中的强降水中心的对流性降水云的微波辐射特性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MM5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此次降水过程;云中各微物理量的含量和分布对上行微波辐射亮温有重要影响;就物理方法而言,选用适当的云廓线,是利用微波信息反演降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 辐射传输 辐射亮温 廓线 对流性降水 特性研究 微波辐射特性 云辐射 强降水过程 2002年7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MI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东亚云辐射强迫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春强 周天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1-399,共19页
通过与卫星观测云和辐射资料的比较,检验了10个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地区云量、垂直结构、光学属性以及辐射特征的模拟能力。10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均来自"云反馈模式比较计划"(CFMIP),为便于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资料的比... 通过与卫星观测云和辐射资料的比较,检验了10个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地区云量、垂直结构、光学属性以及辐射特征的模拟能力。10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均来自"云反馈模式比较计划"(CFMIP),为便于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资料的比较,所有模式都引入了ISCCP模拟器。结果表明,10个模式均能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夏两季云量及其辐射特征的基本分布,但也存在偏差。在北半球冬季,10个CFMIP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东海沿岸的总云量大值中心,一半的模式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出四川盆地上空的大值中心,但在这两个区域模拟的总云量总体偏少且主要由中低云引起。北半球夏季,CFMIP模式能够模拟出孟加拉湾和中国西南一直延伸至日本的带状多云区和西北太平洋的少云区,但模拟的多云区内高(中低云)云偏多(少)。模拟的短波(长波)云辐射强迫的空间分布和总云量(高云量)基本一致,但模式对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优于云量,原因是模式模拟的云光学厚度偏大,从而部分抵消了中低云量偏少对短波辐射强迫的影响。云辐射强迫综合了晴空和全天的辐射特征,一些模式中除云属性的偏差外,冬季陆地晴空反照率偏大亦是导致短波辐射强迫偏小的重要原因。CFMIP模式对高原东侧中低云的模拟能力,依赖于其对垂直环流场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光学属性 云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22,共7页
利用ERBE—S4和ISCCP—C2月平均资料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气候区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季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场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主体为... 利用ERBE—S4和ISCCP—C2月平均资料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气候区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季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场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主体为云强迫高值区,夏季云强迫空间变化平缓,高原主体平均云的温室效应春季最大,秋季最小,云使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年平均减少45.6W/m2;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地区为云强迫相对高值区,夏季云强迫为西部小,东部大,高原主体平均云的反射率效应春季最大,冬季最小,云使地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年平均减少49.7W/m2;高原地区冬季云的温室效应大于云的反射率效应,云对地气系统起着辐射增温的作用,春、夏、秋三季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云对地气系统有辐射冷却的作用。就全年情况而言,云的辐射冷却作用占优势,年平均净辐射云强迫值-4.1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系统 云辐射强迫 气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RBE资料分析中国地区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晓燕 季国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0-158,共9页
利用 1 985~ 1 988年 4年的ERBE资料 ,分析和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云辐射强迫变化的一些基本事实。结果发现 :云强迫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和较强的季节变化 ,其中川黔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云强迫负值区 ,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 ,青藏... 利用 1 985~ 1 988年 4年的ERBE资料 ,分析和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云辐射强迫变化的一些基本事实。结果发现 :云强迫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和较强的季节变化 ,其中川黔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云强迫负值区 ,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 ,青藏高原为正、负值的过渡区 ,高原北侧的西北干旱区冬季为较弱的云强迫正值区。此外 ,云强迫还具有一定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BE 云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两个版本GAMIL模式对1997/98强El Nio年西太平洋暖池区独特云辐射强迫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准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3-878,共16页
1997/98年强ElNio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云辐射强迫的变化,表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已经成为检验气候模式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基于卫星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模式GAMIL1.0和2.0版对上述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GAMIL1.0模式... 1997/98年强ElNio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区云辐射强迫的变化,表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已经成为检验气候模式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基于卫星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模式GAMIL1.0和2.0版对上述现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GAMIL1.0模式对热带地区云辐射特征分布,尤其对西太平洋暖池区的长(短)波云辐射强迫及其异常的模拟结果均和观测接近,但其模拟的长(短)波云辐射以及净云辐射冷却作用的强度均偏强,且模拟的1998年异常亦不如观测明显。GAMIL2.0对热带云辐射强迫空间分布的模拟较GAMIL1.0存在一定改进,但其未能模拟出1998年暖池地区云辐射强迫异常。对比观测发现,暖池区云辐射强迫的模拟偏差主要源自模式对该处云量、云水路径及云垂直结构的模拟偏差。在GAMIL1.0中,它们共同造成模拟的短波云辐射明显偏强,而其相互补偿使长波云辐射模拟略好于前者,导致模拟净云辐射冷却作用过强。在GAMIL2.0中,高估的云水路径致使短波云辐射过强,而其模拟云量、平均云顶高度偏低则导致长波云辐射强迫偏弱。模式的晴空短(长)波辐射通量过高(低),亦对模拟短波云辐射强迫以及净云辐射冷却作用偏强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辐射强迫 模式评估 EL Nio 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MS卫星资料研究我国东南部夏季短波云辐射强迫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建平 陈渭民 +1 位作者 孙凡 杜建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9-506,共8页
利用中分辨率辐射计算模式(MODTRAN3)、站点的温压湿探空资料和美国标准大气的气溶胶、臭氧和微量气体参数,计算出无云情况下的地面总辐射,再与实测地面总辐射结合得出云对太阳的辐射强迫。同时利用GMS卫星资料反演出云辐射参数———... 利用中分辨率辐射计算模式(MODTRAN3)、站点的温压湿探空资料和美国标准大气的气溶胶、臭氧和微量气体参数,计算出无云情况下的地面总辐射,再与实测地面总辐射结合得出云对太阳的辐射强迫。同时利用GMS卫星资料反演出云辐射参数———反照率和亮温,分析了短波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参数的关系,建立了两者的回归模式,用于估算地面资料缺少地区的短波云辐射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卫星资料 MODTRAN3 短波云辐射强迫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PES-Meso模式浅对流云辐射效应的改进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家琦 王建捷 +1 位作者 黄丽萍 万子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5-732,共18页
在万子为等(2015)对GRAPES-Meso模式浅对流参数化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浅对流云量诊断计算,并设计旨在完善浅对流云辐射效应的浅云云量和云中水凝物的补偿方案,以改进模式低层云量偏少和浅对流云辐射效应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数值试... 在万子为等(2015)对GRAPES-Meso模式浅对流参数化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浅对流云量诊断计算,并设计旨在完善浅对流云辐射效应的浅云云量和云中水凝物的补偿方案,以改进模式低层云量偏少和浅对流云辐射效应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数值试验结果的诊断和对比分析以及与观测的比较,重点考察了浅对流云量计算与浅对流激发的协调性、浅对流云对低云补偿后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以及对模式地面要素预报的影响等,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1)浅对流云量诊断计算合理,其云覆盖区与浅对流激发区相吻合,引入浅对流云量的计算可减小模式云量的计算偏差、使其向观测结果靠近;(2)改进方案在浅对流发生区低层0.5—4 km高度范围内,对影响模式云辐射过程的浅云云量和云中水凝物形成有效补偿,最明显的浅云补偿在1—1.5 km高度处,浅对流活跃时期浅对流过程对浅云水凝物(云水和雨水之和)的补偿量可达20%—55%;(3)云光学厚度对浅云水凝物的补偿响应合理,即水凝物的补偿引起云光学厚度增大,两者的变化特征在时空分布上十分相似,且云光学厚度之变化受云水补偿的影响比受雨水补偿的影响更明显;(4)在白天时段,浅云补偿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使模式地表太阳总辐射有所下降,缩小了与观测的偏差,进而使地表温度和地面2 m气温模拟偏差减小。改进方案在缓解模式云量偏少、地表太阳总辐射偏强和地面2 m气温偏高等方面的作用,在批量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Meso 浅对流量计算 补偿 云辐射效应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AGCM2.1对中国东部地区云辐射特征模拟的偏差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祎 王在志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0-1275,共16页
通过与观测及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对中国东部地区云辐射特征的模拟性能,并着重分析了模拟偏差的原因。在云辐射特征的基本气候态模拟方面,模式能大致再现中国东部中纬度层状云大值带,以及... 通过与观测及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1对中国东部地区云辐射特征的模拟性能,并着重分析了模拟偏差的原因。在云辐射特征的基本气候态模拟方面,模式能大致再现中国东部中纬度层状云大值带,以及层状云冷季多、暖季少的季节特征,模拟的短波云辐射强迫也具有与观测相对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在云辐射强迫和地面温度相互影响过程的模拟方面,模式也能模拟出与观测相近的相互作用过程,即地面温度降低伴随着层状云云量增多以及负的净云辐射强迫加强,升温时层状云云量减少和净云辐射强迫减弱。但模式模拟的大陆层状云云量系统性偏少(尤其在冷季),使得模式在该处的短波云辐射强迫明显偏弱。初步分析表明,造成层状云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模式模拟的偏南气流明显偏弱以及陆-气潜热通量偏小。偏南气流偏弱导致低层散度和垂直运动条件不利于中层云的形成。同时偏南气流偏弱也不利于向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再加上模式模拟地表向上潜热通量偏小,这二者都使得模式模拟中国西南区域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含量严重偏少,相对湿度偏低,同样不利于层状云生成和发展。水汽偏少进一步导致在冷异常情况下青藏高原下游云辐射-地表温度反馈模拟偏弱,即呈现冷异常时,水汽条件偏弱限制了云量增加,弱化了进一步降低温度的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中国东部 层状 云辐射强迫 -气候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赴日本参加国际云辐射强迫模式比较计划(CFMIP)研讨会总结
15
作者 陈昊明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18年第2期30-32,共3页
1概况 国际云辐射强迫模式比较计划(CFMIP)2017年度研讨会于9月25-28日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研讨主题为云辐射强迫及气候敏感性问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科罗拉多大学、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 1概况 国际云辐射强迫模式比较计划(CFMIP)2017年度研讨会于9月25-28日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研讨主题为云辐射强迫及气候敏感性问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科罗拉多大学、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LLN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京大学 云辐射强迫 国际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科罗拉多大学 敏感性问题 利弗莫尔 洛杉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星载云雷达资料分析夏季青藏高原的云辐射强迫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越界 黄建平 刘玉芝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共7页
利用最新的星载云雷达提供的青藏高原(25°~45°N,75°~105°E)夏季(JJA)2006年至2009年的辐射资料,以及云和地球辐射能地系统(CERES)提供的云量资料,分析了2006-2007年青藏高原夏季云量空间分布,以及青藏高原周边的... 利用最新的星载云雷达提供的青藏高原(25°~45°N,75°~105°E)夏季(JJA)2006年至2009年的辐射资料,以及云和地球辐射能地系统(CERES)提供的云量资料,分析了2006-2007年青藏高原夏季云量空间分布,以及青藏高原周边的山脉地区和中心地方云的辐射强迫和云对大气垂直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层顶(TOA)处云对长短波辐射的影响以及大气层底(BOA)处云对长短波辐射的影响远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从大气加热率的垂直分布来看,有云存在时,对于短波来说,在云层中有明显的加热效应;而对于长波,在云顶有明显的冷却效应,在云底有较弱的加热效应.当存在多层云时,在高云与低云之间,云对大气的影响表现为冷却效应,其最高值接近于云顶对大气的冷却率;当存在多种类型的云时,大气净加热率可以看作是各种单层云在垂直分布上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 青藏高原夏季 辐射强迫 垂直加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地区地面辐射量和云辐射强迫特征(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凤景 孙俊英 +1 位作者 张廷军 程国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4-390,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adiative fluxes and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are reviewed with a focus on the Arctic. Three aspects are addressed, including (i) changes in radiation flux over the global 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adiative fluxes and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are reviewed with a focus on the Arctic. Three aspects are addressed, including (i) changes in radiation flux over the global surface; (ii)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fluxes in the Arctic; and (iii)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in the Arctic. The cloud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eak summer radiative heating of the surface but also reduce the wintertime radiative cooling at the surface inhigher latitudes. The downward longwave fluxes dominates the incident radiative fluxes in the Arctic during most of the year. Incoming shortwave fluxes are negligible during late fall,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and even during the midsummer the incoming shortwave fluxes are only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downward longwave fluxes. The total net surface radiative flux is negative for most of the year and only positive during midsummer in the Arctic. The global net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is negative, but the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is positive in the Arctic, showing a warming effect, except for a short period in mid-summer. Positive cloud-radiative forcing in the Arctic is attributedto the presence of snow and ice with high albedo and the absence of solar radiation during the polar n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地面辐射 云辐射强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地表云辐射效应与7月高原低涡之间的联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逸豪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6-1280,共15页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夏季重要的降水系统,其移出高原还可在下游地区产生灾害性天气,探究前期因子对盛夏高原低涡的影响,可为高原低涡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基于CERES辐射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高原低涡数据集,采用相... 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夏季重要的降水系统,其移出高原还可在下游地区产生灾害性天气,探究前期因子对盛夏高原低涡的影响,可为高原低涡产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基于CERES辐射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高原低涡数据集,采用相关分析、SVD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01-2017年春季地表净云辐射效应和7月高原低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印度半岛春季云辐射加热作用偏强、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地区云辐射冷却作用表现为北弱南强时,7月高原低涡(特别是暖性高原低涡)频数偏多、强度偏强,并且更容易移出高原.春季印度半岛云辐射加热通过增加地表温度,减小大气稳定度,从而增加印度半岛中低层气旋性环流,利于孟加拉湾的水汽向高原输送,为高原低涡提供水汽条件;同时加强高空辐散,进而造成南亚高压增强东伸,与低层系统配合,为低涡的生成及发展提供动力条件.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地区云辐射冷却北弱南强地分布增加了向北和向南的温度梯度,增强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从而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西伸,从而使得洋面上的水汽更容易向内陆输送,为高原低涡的发生发展提供水汽条件.根据SVD分析结果定义了3个云辐射效应指数,它们对7月高原低涡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云辐射效应指数与环流场之间的相关关系验证了春季印度半岛(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地区)地表净云辐射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后期高原南侧的水汽输送和高层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强度,进而影响有利于后期7月高原低涡生成和发展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云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的云辐射强迫研究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树臣 高太长 +1 位作者 刘磊 刘西川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WSICMS)获得的全天空红外辐射图像,研究了云量和云的地面辐射强迫的计算方法。将全天空红外辐射图像中的辐射值和天顶角绘制散点图,从各天顶角的最小辐射值中提取晴空辐射,计算云量和云的辐射强迫,分析云的地面... 利用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WSICMS)获得的全天空红外辐射图像,研究了云量和云的地面辐射强迫的计算方法。将全天空红外辐射图像中的辐射值和天顶角绘制散点图,从各天顶角的最小辐射值中提取晴空辐射,计算云量和云的辐射强迫,分析云的地面辐射强迫和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获得的云分布图像与实际天空相吻合,准确性比较高;8~14μm波段云的地面辐射强迫与云量呈非线性关系,与其它资料的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利用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进行云辐射强迫研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天空红外测系统 地面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上空云辐射作用的年变程
20
作者 Elizabeth E.Ebert Judith A.Curry 许继武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5-70,共6页
1 引言云通过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和减少射出长波辐射损失对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平衡进行强烈的控制。根据大气顶部(TOA)的净辐射定义,太阳辐射和长波放射作用的方向相反。这些作用中每一种作用本身都很大,但合并作用通常较小,而且主要... 1 引言云通过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和减少射出长波辐射损失对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平衡进行强烈的控制。根据大气顶部(TOA)的净辐射定义,太阳辐射和长波放射作用的方向相反。这些作用中每一种作用本身都很大,但合并作用通常较小,而且主要取决于纬度、云的特性和海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云辐射 年变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