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主要云类型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刘继承 张亭禄 +3 位作者 李聪 胡连波 薛毅 钱晋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125,共10页
本文利用CloudSat数据处理中心发布的二级云分类产品和云光学厚度产品,对西北太平洋上空主要云类型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用云分类产品数据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上8类云的云量时空分布,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云量... 本文利用CloudSat数据处理中心发布的二级云分类产品和云光学厚度产品,对西北太平洋上空主要云类型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用云分类产品数据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上8类云的云量时空分布,以此为依据选择出云量较高的5类主要云。将二级云光学厚度产品中的数据与5类主要云类型进行匹配,获得了西北太平洋上主要云类型的平均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上主要云类型的平均光学厚度分别为,高云约3~9,高层云约13~25,高积云约5~25,层积云约5~40,积云约5~30。各类云的光学厚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海域以及大洋西北尤其中国东部沿海海域,光学厚度低值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域及信风带附近。此外,各类云的光学厚度在低纬度海域上季节变化幅度小,高纬度海域变化幅度大。以上结果可用于分析该区域不同地点及季节跨介质海洋激光通信系统的可通率,也可用于评估该区域可见光对海观测系统的探测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厚度 云类型 西北太平洋 时空分布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AA16-AVHRR数据反演中纬度陆地上空云类型及云顶高度信息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诚 Gerry Bagtasa +2 位作者 Hiroaki Kuze Nobuo Takeuchi 陈腾云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01-305,共5页
以NOAA16-AVHRR数据为数据源,使用分裂窗技术反演得到云类型信息。根据11μm通道亮温图与分裂窗通道(11μm和12μm通道)之间的亮温差值图构建二维直方图。通过选择合适的直方图阈值,保证了所反演的中纬度陆地上空云类型信息的有效性。... 以NOAA16-AVHRR数据为数据源,使用分裂窗技术反演得到云类型信息。根据11μm通道亮温图与分裂窗通道(11μm和12μm通道)之间的亮温差值图构建二维直方图。通过选择合适的直方图阈值,保证了所反演的中纬度陆地上空云类型信息的有效性。根据大气垂直温度数据,分析11μm通道亮温图,获得中纬度陆地上空云顶高度信息。通过相隔大约10 km的两台便携式全自动激光雷达(PAL)系统获得同步云信息数据。将卫星反演结果与PAL的双点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16-AVHRR 云类型 顶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及周边地区云类型的主动卫星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轩 吕巧谊 +1 位作者 郑辉 江慧远 《海峡科学》 2020年第1期3-8,共6页
利用CloudSat和CALIPSO卫星融合云分类产品2B-CLDCLASS-LIDAR 2007-2010年观测资料,研究福建省及周边地区云系的构成、发生频率、垂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系的层数以一层为主,且其发生频率约是双层云系统的2倍或多层云系统的4倍... 利用CloudSat和CALIPSO卫星融合云分类产品2B-CLDCLASS-LIDAR 2007-2010年观测资料,研究福建省及周边地区云系的构成、发生频率、垂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系的层数以一层为主,且其发生频率约是双层云系统的2倍或多层云系统的4倍。在单层状态下,层积云、高积云和高云是主导云类型,在全年的占比之和达70.8%。而在双层状态下,这三种云类型相互重叠出现的情况也最频繁。与双层云系统和三层云系统相比,单层云系统的云底高度或云顶高度均要高于它们的最底层云或最上层云。此外,由于各季节的主导云类型不同,云系的垂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云分数廓线在15.5km处达到峰值,而冬季则在3.5km处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及周边地区 不同云类型 发生频率 垂直结构 主动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不同类型云的云水含量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7
4
作者 林丹 《干旱气象》 2015年第5期748-755,801,共9页
利用NASA/CERES发布的L3级云资料,选取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2001~2010年水高层云、水雨层云、水层积云、水层云的云水含量数据,研究了该区域4种类型云的年和季节云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4种类型... 利用NASA/CERES发布的L3级云资料,选取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2001~2010年水高层云、水雨层云、水层积云、水层云的云水含量数据,研究了该区域4种类型云的年和季节云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4种类型云的年和季节云水含量均在海拔低的地方偏多,海拔高的地方偏少。重庆、贵州云水含量高于云南、四川;(2)水雨层云年和季节云水含量最大,其次为水层云和水高层云,水层积云云水含量最少;(3)近10 a来,整个西南地区4种类型云的年平均云水含量均呈递减趋势;(4)4种类型云的云水含量秋季高于春季;(5)春季,中云(水高层云、水雨层云)云水含量既有增加区域,也有减少区域,低云(水层积云、水层云)云水含量呈递减趋势;秋季,中云、低云云水含量均为递减趋势;水雨层云和水层云年和季节云水含量的递减趋势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含量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云类型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不同类型云的辐射特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巧谊 张玉轩 李积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06,共11页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S)的云量、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加热率。其中云辐射加热率定义为有云时的大气加热率廓线与晴空大气加热率廓线的差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盛行单层低云和单层中云,其云量分别为44.1%和10.3%。并且,中云重叠低云在双层云中云量也是最大(8.7%)。不同类型云的云量也显著影响着其云辐射强迫。单层低云在大气层顶、地表以及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是-64.8、-56.5和-8.4 W/m^2,其绝对值大于其他类型云。虽然单层的中云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净辐射强迫也为负值,但其在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为正值(2.3 W/m^2)。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云对大气中辐射能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所有类型云的短波(或长波)云辐射加热率都随高度升高表现为由负值转为正值(或由正值转为负值)。对于大部分云,其净云辐射加热率主要由长波云辐射加热率决定。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在区域的适用性评估及改进提供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类型 南半球中高纬度 辐射强迫 辐射加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东莞不同类型云的雨滴谱和降水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高建秋 阮征 +1 位作者 游积平 王刚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5-1094,共10页
利用设置在东莞站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于2010年获取的观测资料,对数据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开展15次降水的特征参量分析。层状云降水(S)、积层混合云降水(M)、积雨云降水(C)各选取两次典型过程,对各种特征参量之间的相关性和... 利用设置在东莞站的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于2010年获取的观测资料,对数据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开展15次降水的特征参量分析。层状云降水(S)、积层混合云降水(M)、积雨云降水(C)各选取两次典型过程,对各种特征参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雨滴谱特征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子直径、平均雨强、平均雨水含量、过程最大立方根直径、过程最大雨强的分布规律明显,基本遵循"C>M>S"的规律;同种类型降水的雨滴谱型非常接近,层状云存在单峰谱,混合云和积状云是明显的双峰谱或多峰谱;M、C型降水的大雨滴明显多于S型降水;雨水含量与雨强的相关性最好,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的相关性次之;层状云降水主要为1mm以下小粒子,积状云和积层混合云降水雨滴谱宽较大,1mm以上大粒子数浓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雨滴谱 降水特征 不同类型 广东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分布特征及其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游婷 张华 +1 位作者 王海波 赵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5-850,共16页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其光学厚度整体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且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总云量整体呈-0.3%a^-1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低云的贡献(-0.27%a^-1)最大;总云光学厚度为0~0.1 a^-1增加趋势,其中低云光学厚度(0.06 a^-1)和中低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增加趋势,而中高云光学厚度(-0.08 a^-1)和高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减少趋势。模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云的温度效应(Cloud Effect Temperature,CET)均为负值,表现为降温效应。低云、中低云、中高云和高云的年均CET值分别为-2.9℃、-2.7℃、-2.2℃和-1.7℃。其中,低云在华北平原降温可达-5℃;中低云和中高云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降温可达-7.8℃。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2004年前(后)近地表气温呈现下降(上升)趋势,不同类型云的CET在此期间呈下降(上升)趋势,表现为云的降温效应增强(减弱)与近地表气温下降(上升)相对应,体现了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4种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其CET与近地表气温的相关系数高达0.63。综上,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不同,但均呈正相关关系。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可以为定量研究云反馈对区域增暖的作用以及合理预估未来区域增暖情景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的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FY-2C卫星图像上多光谱云分析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朱亚平 程周杰 +3 位作者 刘健文 齐琳琳 宁应惠 吉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为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云类型/下垫面进行客观定量检测,从云的光学特性出发,利用卫星图像上各种云型/下垫面呈现出的光谱特征,结合白天正午样本集,分析云的光谱特征差异,提出一种利用通道亮温和通道间亮温差及反照率等,识别发展较强... 为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云类型/下垫面进行客观定量检测,从云的光学特性出发,利用卫星图像上各种云型/下垫面呈现出的光谱特征,结合白天正午样本集,分析云的光谱特征差异,提出一种利用通道亮温和通道间亮温差及反照率等,识别发展较强的对流云、高中低混合多层云、中低层水云、薄高云和晴空的方法。通过样本采集、绘制散点图、检测试验,建立FY-2C云类型/下垫面识别流程,给出白天及夜间适合的检测判据。结果表明:强对流云团的光谱特征最显著,其判别相对简单,采用单通道或通道间亮温差即可获得较好的判别效果,但也存在对密实卷云错判的情形;与天气过程相联系的高中低混合多层云光谱特征也比较明显,较易识别,但高中低混合多层云和厚卷云以及发展较强的对流云光谱特征存在相似之处,在一些云层边界或交界处还是存在一些错判;暖水云和薄卷云的判识对可见光通道依赖性较强。经过多光谱云分析,可间接确定云相态,并可为其它云参数(云顶高、光学厚度及有效粒子半径等)的反演提供有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光谱特征 云类型 亮温差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中国及周边地区各类云的宏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王帅辉 韩志刚 +1 位作者 姚志刚 赵增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3-899,共17页
利用2006年7月—2009年4月的CloudSat2B-CLDCLASS云分类资料,针对中国及周边地区(0°—60°N,70°—140°E)各类云量和垂直结构参数的地理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气候特征的地域差异从该区域选出8个子区域... 利用2006年7月—2009年4月的CloudSat2B-CLDCLASS云分类资料,针对中国及周边地区(0°—60°N,70°—140°E)各类云量和垂直结构参数的地理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气候特征的地域差异从该区域选出8个子区域,逐区统计了各类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云量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地区卷云、高层云和高积云等中高云的高度和厚度相对较小,陆上深对流云的云底高度大于海上,而热带、副热带地区云顶高度大于中纬度地区;除积云、层积云和雨层云外,中国南方地区其他各类云的云层厚度均大于北方地区;除了层积云外,其他各类云的云顶高度在各区域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低云云底高度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异都很小,而中高云的云底高度除了在印度洋季风区、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季节差异较小外,其他地区季节差异较明显,各个地区在任何季节内,深对流云厚度最大,层积云最小;各类云出现频率随高度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卷云与高积云的相关性比较强,经常相伴出现,夏季更加明显,而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之间相互排斥,两者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此外,统计中国及周边地区各类云的水平均一性发现,中高云的云底高度水平均一性较低云差,各类云中深对流云的云顶高度水平均一性最差,除了卷云和高积云的云顶高度水平均一性同其云底高度相当外,其他各类云的云顶高度水平均一性均比云底高度均一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云类型 宏观特征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RES资料的中国西南地区云水含量和粒子有效半径分布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丹 王维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3-395,共13页
利用NASA/CERES发布的2001~2015年云参数资料,选取高层云、雨层云、层积云的云水含量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统计分析了西南地区云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年均空间分布来看,西南地区液水和冰水含量均东部高于西部,海拔低... 利用NASA/CERES发布的2001~2015年云参数资料,选取高层云、雨层云、层积云的云水含量和云粒子有效半径,统计分析了西南地区云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年均空间分布来看,西南地区液水和冰水含量均东部高于西部,海拔低的地区高于海拔高的地区;高层云和雨层云液相和冰相云粒子有效半径在川西高原最大。从数值大小来看,雨层云液水和冰水含量最多,分别介于90~230 g/m^2和100~300 g/m^2,层积云最少,分别介于0~80 g/m^2和0~60 g/m^2;冰相云粒子有效半径高于液相2~6 μm。从季节分布来看,雨层云液水和冰水含量秋季和冬季偏高,夏季和春季偏少,高层云和层积云季节差异较小;液相云粒子有效半径均夏季最大。从变化趋势来看,西南地区各地液水和冰水含量均呈减少趋势,液相和冰相云粒子有效半径有呈减少或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云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云分类资料的顶层云宏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阳 赵增亮 +2 位作者 姚志刚 符养 孙学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文章首先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资料对全球顶层云的云类型、云高度、云厚度的出现频率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纬度、海陆方面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上层云的分布,对不同类型云出现的频率、云底高度与平均厚度以及因季节变化云底高... 文章首先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资料对全球顶层云的云类型、云高度、云厚度的出现频率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纬度、海陆方面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上层云的分布,对不同类型云出现的频率、云底高度与平均厚度以及因季节变化云底高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比分析了静止卫星FY-2D获得的云类型与CloudSat顶层云分类,结果表明:对于卷云而言,两者的识别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FY-2D 云类型 高度 厚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卫星资料的青藏高原云系发生频率及其结构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建军 陈葆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2-642,共11页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为数值预报模式对云系模拟能力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验证信息。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云的发生频率为35%,其中:低云的频率最大,接近21%;中云次之,频率14%;高云的频率最小。垂直分布上,低云最大频率的高度为5~6 km,中云为7~8 km,高云为11~12 km。水平分布上,高原东南部、西北部云发生频率较高,是高原的两个相对多云中心。低云与总的云频率水平分布基本一致;中云是高原北部、中部频率高,南部低,与低云明显不同;高云主要是夏季在高原南部频率高。从不同季节来看,冬季高原西部的低云频率高;春季高原中北部的中云频率高,西部和东南部的低云频率高;夏季南部的低云和高云频率高;秋季云发生频率都很低。在物理成因上,低云的形成主要是地形抬升作用,中云的形成与高原热力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oudSat卫星资料 云类型 水平分布 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的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云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晨蕊 王天河 +1 位作者 吕巧谊 李积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利用2007年3月-2010年2月3年的CloudSat资料,2008年3月-2010年2月的TRMM_3B43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MA)和南亚季风区(SMA)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降水云的发生频率及宏观垂直结构特征(包括云层数、云厚、雨顶高度、冻结降水出现最大高... 利用2007年3月-2010年2月3年的CloudSat资料,2008年3月-2010年2月的TRMM_3B43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MA)和南亚季风区(SMA)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降水云的发生频率及宏观垂直结构特征(包括云层数、云厚、雨顶高度、冻结降水出现最大高度、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及云类型季节变化.结果表明,EMA降水云的出现频率随季节变化先降低后升高,SMA则相反,先升高再降低,夏季达到最大值.EMA降水云以单层云为主,云顶高度随季节有明显的起伏变化,SMA则以单层云与双层云为主.EMA降水云云厚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厚,冬季最薄;SMA云厚无明显季节变化,云厚发展高于EMA.两区域降水云均以深对流云及雨层云为主,但EMA降水云除夏季以深对流云为主外,其他三季雨层云占主导地位,而SMA则以深对流云为主,雨层云次之.从雷达反射率来看,降水云主要集中在8 km以下,雷达反射率在-15~15 dBz,降水云中雷达反射率随高度降低的趋势先增强后减弱,但SMA粒子增长速度较快,粒子累积带也大于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南亚季风区 降水 垂直结构 云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测云雷达的建瓯云宏观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安安 陈孝腔 +2 位作者 吴雪菲 李栋 刘光普 《海峡科学》 2021年第7期9-15,共7页
利用毫米波测云雷达时空分辨率高的优势,对建瓯地区2019年5月-2020年4月云宏观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瓯地区云发生情况较为频繁,云出现率约62.8%;春季多云,秋季少云;一日中,16∶00至21∶00时段云出现率较... 利用毫米波测云雷达时空分辨率高的优势,对建瓯地区2019年5月-2020年4月云宏观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瓯地区云发生情况较为频繁,云出现率约62.8%;春季多云,秋季少云;一日中,16∶00至21∶00时段云出现率较高,2∶00至4∶00时段较低。平均云底高约为1.2km,云顶高约为5.5km;夏季云底及云顶高度最高;春、夏云层厚度较大。总体以单层云为主,双层云和多层云春、夏季出现率较高;随着云层数增多,云层平均厚度减小,且相互更易重叠出现。积雨云为单层云的主导云类型,积云/高积云、层云/高云和层云/层积云为双层云的主导云类型;层云、层积云、积雨云日变化特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测雷达 特征 出现率 云类型 建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一次罕见冰粒伴雨雪过程和云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洁 杨财源 +1 位作者 王兵 刘峰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3期85-89,共5页
利用探空资料和MODIS卫星数据,对2016年1月23-24日广东尤其是广州白云机场一次罕见的冰粒伴雨雪天气进行其垂直大气环境特征和云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处于高湿区,白云机场在暖气团控制向冷气团控制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冰粒,冰粒天气... 利用探空资料和MODIS卫星数据,对2016年1月23-24日广东尤其是广州白云机场一次罕见的冰粒伴雨雪天气进行其垂直大气环境特征和云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处于高湿区,白云机场在暖气团控制向冷气团控制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冰粒,冰粒天气主要以融化机制为主。白云机场上空的云类型变化为雨层云-雨层云混合积雨云-抬高的雨层云,广东省从北往南依次出现雨层云混合积雨云,伴随着降雪冰粒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卫星数据 冰粒伴雨雪天气 融化机制 云类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云创新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卢加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共6页
云创新是一种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而进行的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其已成为当下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部分云创新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云创新特征,划分了云创新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云创新运作流程... 云创新是一种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而进行的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其已成为当下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部分云创新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云创新特征,划分了云创新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云创新运作流程进行了描述,从组织架构、决策模式和内部控制3个方面研究了云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最后,从明确云创新需求、塑造适合云创新需要的环境两个方面对当前云创新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特征 创新类型 运作流程 企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云分类资料的华北地区云宏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超 孟辉 +1 位作者 靳瑞军 王兆宇 《气象科技》 2014年第2期294-301,共8页
利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CloudSat 2B-CLDCLASS-LIDAR云分类资料对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各类云在单层及多层云中的出现频率、平均高度及平均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单层云和多层云出... 利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CloudSat 2B-CLDCLASS-LIDAR云分类资料对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各类云在单层及多层云中的出现频率、平均高度及平均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单层云和多层云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单层云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多层云,单层云出现频率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为44.3%、46.1%、37.8%和32.8%,而多层云中2层云所占比例最大。单层云和多层云各云层平均高度、平均厚度分析显示,3层云上层云顶云底高度最高,3层云下层云顶云底高度最低,单层云平均厚度明显大于多层云,云层数越多,各云层的平均厚度越小。对不同类型云出现频率分析显示,卷云主要出现在单层云及多层云中、上层,高层云和高积云在单层云和多层云各云层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层云主要出现在多层云下层,层积云、积云、深对流云主要出现在单层云及多层云下层,雨层云主要出现在夏季单层云中。卷云、高层云、高积云的平均高度及厚度在不同云系统中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宏观特征 云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云出现概率及其辐射强迫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位晶 段克勤 辛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8-377,共10页
云辐射强迫是地气能量平衡的关键要素,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云的辐射强迫作用,选取高原3个典型地区(西部半干旱地区A、藏东南湿润半湿润地区B和北部干旱地区C),利用CloudSat卫星的2B-CLDCLASS和2B-FLXHR资料对比分析了三个地区云出现概率... 云辐射强迫是地气能量平衡的关键要素,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云的辐射强迫作用,选取高原3个典型地区(西部半干旱地区A、藏东南湿润半湿润地区B和北部干旱地区C),利用CloudSat卫星的2B-CLDCLASS和2B-FLXHR资料对比分析了三个地区云出现概率,并分析了地表处高、中、低云的长、短波及净辐射强迫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总云出现概率的年变化基本表现为B地区最高,A地区最低。云辐射强迫与云出现概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且净辐射强迫常年为负值。湿润地区总云所产生的净辐射强迫平均值为-153.6W·m-2,约为干旱地区(-47.1W·m-2)的3倍,其对地面的冷却作用明显高于干旱地区。低云作为高原的主导云,其所产生的长短波及净云辐射强迫都明显高于其他云类,湿润地区低云短波辐射强迫值约是干旱地区的2倍,净辐射强迫则是干旱地区的3倍。各类云的净辐射强迫主要由短波云辐射强迫决定,除干旱区冬季高云和中云对地面起加热作用外,各地区云类均对地表起冷却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云与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类型 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垫面和云参数对微波湿度计亮温模拟的影响试验
19
作者 周俊浩 孙学金 +2 位作者 顾成明 刘吉军 彭洋 《河南科技》 2015年第21期81-82,共2页
正演算子的建立是资料同化系统中关键步骤之一,对于卫星资料同化而言,其正演算子由快速辐射传输模式提供。本文以MHS卫星资料为研究对象,选取CRTM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作为正演算子来研究各参数对于MHS各通道亮温计算的影响,为MHS卫星资料... 正演算子的建立是资料同化系统中关键步骤之一,对于卫星资料同化而言,其正演算子由快速辐射传输模式提供。本文以MHS卫星资料为研究对象,选取CRTM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作为正演算子来研究各参数对于MHS各通道亮温计算的影响,为MHS卫星资料的同化与改进打下基础。结果表明:1)晴空状态下,地面和近地面通道亮温值受下垫面的性质影响比较明显,高度较高的通道对于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不敏感;2)受冰云和雹云影响的通道亮温小于受其他类型云影响的亮温值;3)存在低云时各通道亮温值最大,存在中云时次之,存在高云时最小。当多个高度有云存在时,影响亮温的总是较高层云;4)控制低云云底高度不变,加厚云层,通道1,2,4,5的亮温偏差不会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M MHS 云类型 厚度 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CALIPSO数据的晋西北地区云宏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俊杰 王江涛 +2 位作者 蒯亮 舒展 葛耀明 《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 2021年第11期77-82,88,共7页
利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对晋西北地区云宏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云发生概率的年平均值为58.1%,其中,春季云发生概率最高,夏季次之,秋、冬两季相对较低;资料区分的8类云中,除层云未在晋西北地区出现外,卷云、高层云、... 利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对晋西北地区云宏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云发生概率的年平均值为58.1%,其中,春季云发生概率最高,夏季次之,秋、冬两季相对较低;资料区分的8类云中,除层云未在晋西北地区出现外,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以及深对流云共7类云均有出现,各类云的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全年云层分布以单层云系为主,多层云系占比较少,且各类云在单层云及多层云中出现的概率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为晋西北地区的云形态及发展规律、局地气候研究以及数值模式模拟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地区 发生率 层数 云类型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