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中的音乐史学问题及书写特性
1
作者 李秀军 《北方音乐》 2024年第4期83-88,共6页
2021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于润洋先生的《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文章追溯了该书写作的历史经纬,论述了该著作出版的历史意义,阐述了书写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对中外音乐史写作的个性特征作了回顾,阐述该书的问题意识... 2021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于润洋先生的《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文章追溯了该书写作的历史经纬,论述了该著作出版的历史意义,阐述了书写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对中外音乐史写作的个性特征作了回顾,阐述该书的问题意识,指出这部《手稿》既是于润洋先生学术问题的发源地,在当时也具有着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学术引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 音乐史写作 研究方法 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于润洋学术旨趣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5
2
作者 姚亚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5-36,共22页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长期从事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两个领域成就卓著、硕果累累,在中国音乐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活动之所以涉足美学和史学,这绝不是简单的跨学科,而...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长期从事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两个领域成就卓著、硕果累累,在中国音乐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活动之所以涉足美学和史学,这绝不是简单的跨学科,而是包含着他很深刻地对音乐艺术本质的理解、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两个维度 学术旨趣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家 音乐美学 西方音乐史 中国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学的领军人物——于润洋教授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小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5-148,共14页
于润洋教授作为多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对音乐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并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研究生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形成强大的学术场,他的人格魅力成为后学的精神向导,上述因素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于润洋先生在推动音... 于润洋教授作为多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对音乐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并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研究生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形成强大的学术场,他的人格魅力成为后学的精神向导,上述因素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于润洋先生在推动音乐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研究上点面互动、影响上时空交融、实践上知行合一、人格上刚柔相济的特点。独特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使之成为当今引领学界向前的一代名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领军人物 个性特征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润洋专业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阐释——为庆贺恩师于润洋教授诞辰八十华诞而作 被引量:2
4
作者 叶松荣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37-47,125,共12页
于润洋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师生涯,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一直到现在,还在倾力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于先生的专业音乐教育思想是根基于一以贯之的严密的逻辑性、深刻的思辨性和丰... 于润洋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师生涯,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一直到现在,还在倾力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于先生的专业音乐教育思想是根基于一以贯之的严密的逻辑性、深刻的思辨性和丰富的实践性基础上,使其具有深刻性、前瞻性与批评性之品格,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转化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行为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思想 于润洋 教育管理实践 教学行为方式 诞辰 教授 恩师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次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5,4,共10页
纵观于润洋先生的学术研究,它始终贯穿了一条理论线索,即历史与逻辑的融会,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他把音乐学的成果用于对音乐实践的分析和研究,站在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音乐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创立了我国音乐学分析学科。
关键词 于润洋 音乐美学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呜呼!哀哉!——于润洋先生记事
6
作者 王晡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2-25,共4页
惊悉于润洋先生辞世,安排了起草唁电的事后躺下想午休,无法合眼,翻身起来自己写了唁文。于先生的一些事浮上心头。
关键词 于润洋 音乐学理论 音乐文化 音乐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于润洋专业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7
作者 张乐心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文章在梳理于润洋先生专业音乐教育经历的基础上,总结评述其教育思想体系特征及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密切关联,最终透视于先生对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 于润洋 专业音乐教育 教学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代宗师 恩泽桃李 怀念著名音乐学家教育家于润洋先生
8
作者 仲呈祥 《音乐传播》 2015年第4期3-5,共3页
今年早些时候,我在中宣部开会,新上任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坐在身旁,我探切地问道:"老院长身体好吗?"他明白,老院长者,系于润洋教授也。我虽非于先生嫡系弟子,又于音乐外行,但自上世纪末受聘任国务院学... 今年早些时候,我在中宣部开会,新上任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坐在身旁,我探切地问道:"老院长身体好吗?"他明白,老院长者,系于润洋教授也。我虽非于先生嫡系弟子,又于音乐外行,但自上世纪末受聘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组成员起,就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学家 于润洋 教育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中国音乐家协会 宗师 怀念 桃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忆恩师于润洋教授 被引量:2
9
作者 韩锺恩 《音乐传播》 2015年第4期12-17,共6页
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的上午,我专程去北京看望重病住院的于老师。望着他疲惫憔悴的面容、卷曲侧卧的身躯以及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很伤心,只是不想让他有不祥之疑,强忍着俯身安慰他,心中默默祈念神力助他出现生命奇迹。
关键词 于润洋 教授 恩师 追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是导师于润洋教授的一个“作品”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瑾 《音乐传播》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1985年夏天,在福建漳州,水仙花的故乡,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召开。那一年我的人生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所有音乐美学前辈和同辈,都是在那里初次结识的。最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于润洋老师的关注和扶持。王耀华老师事先通知我去参会,开启了我人... 1985年夏天,在福建漳州,水仙花的故乡,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召开。那一年我的人生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所有音乐美学前辈和同辈,都是在那里初次结识的。最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于润洋老师的关注和扶持。王耀华老师事先通知我去参会,开启了我人生转折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作品 教授 导师 音乐美学 水仙花 王耀华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次炤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14,共10页
于润洋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学家,早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考入公派留学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专业,因国家需要改学当时中国还未建立的音乐学,赴波兰师从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Zofia Lissa)和约瑟夫·乔姆斯基(J... 于润洋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学家,早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考入公派留学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专业,因国家需要改学当时中国还未建立的音乐学,赴波兰师从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Zofia Lissa)和约瑟夫·乔姆斯基(Josef Chomiuski)。20世纪60年代初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并在国内首次开设《音乐美学》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家 于润洋 西方音乐史 作曲系 公派留学 学术思想研究 《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学家于润洋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12
作者 仲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音乐学家 音乐家 于润洋 兼职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于润洋先生的音乐理解路径——以《悲情肖邦》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淑颖 《当代音乐》 2019年第7期135-138,共4页
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与深刻的精神意蕴,而如何理解这些作品中存在的精神内涵,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悲情肖邦》为例,通过对于润洋先生音乐理解的立足点、音乐理解的准则及音乐理解的视角的分析,对于润... 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与深刻的精神意蕴,而如何理解这些作品中存在的精神内涵,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悲情肖邦》为例,通过对于润洋先生音乐理解的立足点、音乐理解的准则及音乐理解的视角的分析,对于润洋先生的音乐理解路径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音乐理解路径 《悲情肖邦》 主客统一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
14
作者 王春璐 《北方音乐》 2014年第12期41-41,共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部分青年人和知识界的学者已经逐渐从迷惘中走出,进入了反思、探索阶段,这同样也波及到音乐领域。于润洋先生学术研究中恰好反映了当时反思和探索的特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部分青年人和知识界的学者已经逐渐从迷惘中走出,进入了反思、探索阶段,这同样也波及到音乐领域。于润洋先生学术研究中恰好反映了当时反思和探索的特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就是一篇适应当时反思探索趋势的实践性论文,于润洋先生为"如何去分析一部音乐作品"这个音乐学中的重大课题做出了尝试,为人们今后的音乐学探索与学习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乐学分析 歌剧 于润洋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综述——以于润洋、格劳特、保罗·亨利·朗的《西方音乐史》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静文 《黄河之声》 2011年第23期98-101,共4页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在于润洋、格劳特、保罗·亨利·朗的《西方音乐史》的论述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研究视角。三者在创作分期、结构编排、代表作举例与分析、晚期作品风格描述、健康和家庭、晚期作品评价等问题讨论中,不仅表现...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在于润洋、格劳特、保罗·亨利·朗的《西方音乐史》的论述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研究视角。三者在创作分期、结构编排、代表作举例与分析、晚期作品风格描述、健康和家庭、晚期作品评价等问题讨论中,不仅表现出观点互异又彼此兼容的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还留下了一定的拓展空间。由此认为,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应当还有其他的研究视角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 于润洋 格劳特 保罗·亨利·朗 西方音乐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于润洋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
16
作者 张晓丽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 2009年第14期88-88,共1页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于润洋先生为了提倡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音乐分析方法而作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音乐分析就是对这部作品的音乐本体的分析.但是于润洋并不赞同...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于润洋先生为了提倡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音乐分析方法而作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音乐分析就是对这部作品的音乐本体的分析.但是于润洋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乐学分析 于润洋 前奏曲 歌剧 音乐分析 九十年代 音乐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教授莅临川音举行学术讲座
17
《音乐探索》 2007年第4期60-60,共1页
200r7年10月16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西方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于润洋先生在川音举行了“对音乐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专题学... 200r7年10月16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西方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于润洋先生在川音举行了“对音乐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专题学术讲座。副院长李西林主持讲座,音乐学系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宣传部、院办有关负责人到场聆听了讲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讲座 音乐学家 于润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临川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美学 名誉会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润洋“音乐学分析”的基本内涵与学理反思
18
作者 麦恩凯 《当代音乐》 2022年第6期183-185,共3页
于润洋“音乐学分析”理论的提出为我国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过学者们近30年的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应用,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从对瓦格纳歌剧分析到对肖邦作品的阐释,“音乐学分析”的基本内涵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在... 于润洋“音乐学分析”理论的提出为我国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过学者们近30年的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应用,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从对瓦格纳歌剧分析到对肖邦作品的阐释,“音乐学分析”的基本内涵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在国内外音乐学界多元交融的学科背景下,“音乐学分析”在立足中国音乐学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汲取“跨学科”研究的合理养分以丰富其内涵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音乐学分析 《悲情肖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于润洋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
19
作者 田军 《艺术广角》 2003年第1期63-64,共2页
于润洋先生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将一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音乐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既为我们诠释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渊源,又为我们刻画了瓦格纳这位经历了精神、物质、... 于润洋先生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将一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音乐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既为我们诠释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渊源,又为我们刻画了瓦格纳这位经历了精神、物质、感情生活等一系列危机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体验,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和认识。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瓦格纳的思想和性格,并通过剧中主人公命运的结局反射作者在当时状况下的苦闷和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奏曲 于润洋 音乐学 歌剧 瓦格纳 楚地 音乐作品 迷惘 苦闷 主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于润洋对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
20
作者 梁卉妍 《北方音乐》 2014年第12期40-40,共1页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这部歌剧也是瓦格纳乐剧改革过程中最能体现他音乐个性的作品。虽然许多音乐学家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与研究,但与很多音乐学家不同的地方是,于润洋先生从音乐内涵的社...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这部歌剧也是瓦格纳乐剧改革过程中最能体现他音乐个性的作品。虽然许多音乐学家对这部作品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与研究,但与很多音乐学家不同的地方是,于润洋先生从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试图通过对这首管弦乐曲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去分析一部音乐作品。文章力图通过对于润洋先生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独特的音乐学分析方法以及写作这篇文章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认识与分析,来体会与学习于润洋先生在音乐学分析中的特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前奏曲 终曲 整体结构 音乐学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