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性二氧化碳生成量测试法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展鹏 师绍琪 +1 位作者 买文宁 顾夏声 《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了探讨测试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方法的通用性和可比性,建立了用二氧化碳生成量来测试有机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性的合理方法.生物反应瓶容积2L,受试有机物浓度100mg/L(以溶解性有机碳计),接种污泥浓度500mg/L,... 为了探讨测试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方法的通用性和可比性,建立了用二氧化碳生成量来测试有机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性的合理方法.生物反应瓶容积2L,受试有机物浓度100mg/L(以溶解性有机碳计),接种污泥浓度500mg/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4d.通过有机物生物降解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生物降解性的评价标准——生物降解性指数(IB).采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对23种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并按生物降解性指数对这些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生物降解 二氧化碳生成量 测试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钟通气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关系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宋燕新 刘萍 赵威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419-422,共4页
心力衰竭是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心肺运动试验期间分钟通气量(VE)和二氧化碳生成量(VCO_(2))的关系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综述详细介绍了VE和VCO_(2)关系,并进一步阐述VE/VCO... 心力衰竭是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心肺运动试验期间分钟通气量(VE)和二氧化碳生成量(VCO_(2))的关系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综述详细介绍了VE和VCO_(2)关系,并进一步阐述VE/VCO_(2)斜率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不同人群中发挥的疾病评估、预后评价方面的作用及其进展,以及其对心力衰竭不同干预方法的反应,以期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后续管理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肺运动试验 分钟通气量 二氧化碳生成量 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生成量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接测热法的耗氧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对重度ARDS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研究
3
作者 关珂 邹辉煌 +13 位作者 胡玉娜 叶岭 程艳伟 牛京京 王存真 秦柯 张廷源 杨斌 孙玉寒 朱文亮 樊清波 郭志松 陈永春 王文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6-403,共8页
目的 探索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 目的 探索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住院>5d的重度ARDS成年患者,排除人ICU第4天未能完成IC检测,IC检测结果不可靠,其他ICU转人或入科时机械通气时长已超过48h,姑息治疗者及孕产妇。使用间接测热法于入ICU第4天检测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查阅病历获取一般情况、疾病信息、血气分析(含乳酸值)、诊疗措施等,电话随访死亡及死亡时间。主要结局指标为90d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28d死亡、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分别采用Cox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主要、次要结局指标的关系。结果 共21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90d死亡78例患者(36.1%),存活138例患者(63.9%)。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Q4组相比,耗氧量Q1、Q2组90d死亡风险的HR(95%C)分别是3.21(1.38~7.49)及3.24(1.42~7.38),二氧化碳生成量Q1、Q2、Q3组90d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是5.88(2.33~14.84)、4.26(1.60~11.34)及3.54(1.34~9.35),耗氧量/乳酸Q1、Q2、Q3组90d死亡风险的HR(95%C)分别是8.72(3.01~25.25)、8.43(2.91~24.47)及4.04(1.34~12.17)。P-trend均<0.05,提示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90d死亡风险线性负相关。此外,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28d死亡风险负相关,耗氧量/乳酸与ICU住院时长负相关。结论 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重症ARDS患者90d死亡风险及28d死亡风险负相关,可能是该类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间接测热法 耗氧量 二氧化碳生成量
原文传递
阳桃贮藏在不同温度、气体和相对湿度下乙烯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4
作者 P.F.Lam 李崇高 黄建初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89年第1期19-20,共2页
由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表明,贮藏在5℃下的阳桃呼吸模式较一致,变化很小。在此温度下未测出乙烯。贮藏在无乙烯的大气中的果实及其对照的呼吸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贮藏在低相对湿度和高相对湿度大气条件下的果实表现相似。试验结果表明,5℃是... 由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表明,贮藏在5℃下的阳桃呼吸模式较一致,变化很小。在此温度下未测出乙烯。贮藏在无乙烯的大气中的果实及其对照的呼吸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贮藏在低相对湿度和高相对湿度大气条件下的果实表现相似。试验结果表明,5℃是阳桃果实的适宜贮藏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二氧化碳生成量 聚乙烯袋 贮藏温度 不同温度 果实贮藏 呼吸率 阳桃 乙烯释放量 桃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献国 丁恒 +1 位作者 徐玉福 朱锡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186,共5页
从造纸厂内废水处理池中采取活性污泥,筛选出一株能高效降解生物油的菌株EL5.对该菌株在土壤中对生物油降解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基于CO2生成量的生物降解测定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生物油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①通过... 从造纸厂内废水处理池中采取活性污泥,筛选出一株能高效降解生物油的菌株EL5.对该菌株在土壤中对生物油降解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基于CO2生成量的生物降解测定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生物油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①通过富集培养方法分离得到菌株EL5,根据形态特征以及生理化特性分析,将EL5鉴定为杂色曲霉菌(Aspergill versicoir).②菌株EL5对5种常见抗生素敏感.③菌株EL5在降解生物油的过程中,生物降解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选择30℃为适宜降解温度.pH为中性条件下对生物油的降解较为有利.随着w(生物油)的增加生物降解率有一定的下降,但相同条件下,加菌后30℃下10d对w(生物油)为1200mg/kg的土壤的生物降解率达40%,而未加菌的生物降解率只有6%.④菌株EL5还可以以苯、对氯苯酚、甲苯和二甲苯等芳香类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杂色曲霉菌 生物降解 二氧化碳生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生物可降解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逯敏飞 程永清 +1 位作者 张芹 刘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94-896,907,共4页
本文阐述了常用的评定聚丙烯酸类聚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实验方法,并推荐采用生物降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量(PCD),氧气消耗量(COD)和红外光谱法图像三个指标来综合分析聚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生物降解性。生物反应瓶容积2L,受试物的浓度为1/1000,接... 本文阐述了常用的评定聚丙烯酸类聚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实验方法,并推荐采用生物降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量(PCD),氧气消耗量(COD)和红外光谱法图像三个指标来综合分析聚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生物降解性。生物反应瓶容积2L,受试物的浓度为1/1000,接种污泥浓度为500mg/L,反应温度为室温(大约25℃左右),反应时间为14d。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这种聚丙烯酸类聚合物14天后可完全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类聚合物 生物降解 二氧化碳生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缓蚀阻垢剂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燕敏 孙彩霞 徐会武 《河南科学》 2014年第9期1842-1844,共3页
采用CO2生成量法(GB/T 20778—2006)对笔者之前报道过的两种无磷缓蚀阻垢剂聚天冬氨酸(PASP)复配物和聚环氧琥珀酸(PESA)复配物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复配物和聚环氧琥珀酸复配物28d的生物降解率分别达到了77.6%... 采用CO2生成量法(GB/T 20778—2006)对笔者之前报道过的两种无磷缓蚀阻垢剂聚天冬氨酸(PASP)复配物和聚环氧琥珀酸(PESA)复配物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复配物和聚环氧琥珀酸复配物28d的生物降解率分别达到了77.6%和76.8%,属于易降解类环境友好型缓蚀阻垢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 生物降解 二氧化碳生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氧阈的心率指标
8
作者 杰弗里 申伟华 《中国体育科技》 1984年第Z3期46-47,共2页
虽然心率不能用来确定无氧阈,但它可以用来控制高于无氧阈或低于无氧阈的运动强度。因此。
关键词 最大吸氧量 无氧阈心率 最大心率 运动强度 无氧阀 年轻女性 可以用来 受测者 百分比 二氧化碳生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ergy Crisis in Nigerian University System: Implications of Self Auto-generation for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9
作者 Stephen Chijioke Nwanya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12期2017-2026,共10页
Energy requirements for tertiary educational purpose is burgeoning, a reflection of its criticality to human asset formation and to use self auto-generation by petrol or diesel generators as the energy supply source i... Energy requirements for tertiary educational purpose is burgeoning, a reflection of its criticality to human asset formation and to use self auto-generation by petrol or diesel generators as the energy supply source is an unsustainable practice. The situation is worrisome in view of the noise pollution and nuisance that constitutes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herefore, determines the quantity of self generated energy supply, its intensity, the associated CO2 emissions and their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generating set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University of Nigeria Nsukka as a representative of Nigerian universities. A walk-through-approach was adopted in gathering data and two metrics-life cycle cost and cost of electricity from auto-generation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self gen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 auto-generation contributed installed energy capacity of amount 19 MVA, 20 MVA, 34 MVA, 11 MVA and 22 MVA to run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respectively for academic sessions from July 2006 to November 2010. The study helps us understand that reforms in educational sector are not effective as long as energy insecurity is a dominant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generation energy impact human asset univer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苯酚衍生物生物降解性的2D和3D-QSBR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佳奇 王甫洋 +2 位作者 孙莉 王遵尧 王连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600-1607,共8页
应用B3LYP/6-311G**水平计算得到的量子化学参数,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部分苯酚衍生物生物降解性能(二氧化碳生成量(PCD))的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相关模型(2D-QSBR),该模型包括分子平均极化率(α)和熵(SΘ)两个参数,其中α对PCD的... 应用B3LYP/6-311G**水平计算得到的量子化学参数,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部分苯酚衍生物生物降解性能(二氧化碳生成量(PCD))的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相关模型(2D-QSBR),该模型包括分子平均极化率(α)和熵(SΘ)两个参数,其中α对PCD的影响更为显著,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33,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0.894.该结果优于midix,6-31G*计算水平下得到的2D模型,此外,应用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的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CoMSIA)方法,建立了3D-QSBR模型,模型的R2=0.964,q2=0.716,化合物的氢键供受体特性对降解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其次是化合物的疏水性.结果表明,2D和3D-QSBR模型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可以预测同类化合物的PC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BR 苯酚衍生物 二氧化碳生成量(PCD) 密度泛函理论(DFT) 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