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制备中对盐酸挥发性的监测 被引量:5
1
作者 盛俭发 徐泓 郑军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6-68,共3页
利用数字化实验,将大理石与不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和饱和石灰水中。气体通入蒸馏水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在蒸馏水中的浓度通过氯离子传感器检测;气体通入饱和石灰水中,通过氯离子与pH传感器检测其氯离子浓度和pH... 利用数字化实验,将大理石与不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和饱和石灰水中。气体通入蒸馏水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在蒸馏水中的浓度通过氯离子传感器检测;气体通入饱和石灰水中,通过氯离子与pH传感器检测其氯离子浓度和pH变化;待氯离子浓度值基本保持不变时,再滴入几滴浓硝酸。计算机曲线表征表明,生成的碳酸钙对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溶解在溶液中的氯离子有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 二氧化碳制备 盐酸挥发性监测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一体化探究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赖胤龙 韦秋彬 +3 位作者 陈敏祺 曾懋华 严绍熙 罗建民 《云南化工》 CAS 2021年第6期160-161,164,共3页
在分析人教版教材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优化设计,以趣味实验制备二氧化碳,并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装置进行一体化改进,最后通过该装置进行系列实验。该改进实验设计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实验... 在分析人教版教材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优化设计,以趣味实验制备二氧化碳,并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装置进行一体化改进,最后通过该装置进行系列实验。该改进实验设计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实验微型绿色、操作简单连贯等优点,达到了高度整合,提升效率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 一体化 实验探究与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一体化微型实验设计 被引量:6
3
作者 廖小红 衷明华 《江西化工》 2013年第2期186-187,共2页
微型实验具有实验试剂用量少、费用低、实验过程简单化的特点。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在常规实验中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的自主实验仍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本实验将用微型实验对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实现一体化的改进设计。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 微型实验 常规实验 紫色石蕊试剂 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中学化学 注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文荣 陈玲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5-68,共4页
在分析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4个实验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设计。详细介绍“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装置改进过程以及利用该装置可以进行的系列实验,从操作连续、实验整合、随制随停、实践体验和装置... 在分析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4个实验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设计。详细介绍“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实验的装置改进过程以及利用该装置可以进行的系列实验,从操作连续、实验整合、随制随停、实践体验和装置他用五个方面分析了改进实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 一体化实验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过程与方法维度重构教学过程——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丰昌 《化学教与学》 2017年第5期55-56,52,共3页
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问题引领,自主建构,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让学生在体验、经历中感悟知识的形成, 通过对比发现、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等活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使知识的学习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关键词 化学实验 问题引领 二氧化碳制备 教学重构 拓展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检验"微型课堂实验探究
6
作者 张佳楠 陈小莉 +1 位作者 段南 张东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3年第14期48-50,共3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基本实验,在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化学实验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在探究式教学中从课前学习、课中实验探究、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展开,让学生在多样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 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基本实验,在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化学实验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在探究式教学中从课前学习、课中实验探究、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展开,让学生在多样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实验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制备 性质检验 探究式教学 化学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CO_2制备的研究——催化燃烧法脱除CO_2中微量甲烷、乙烷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小伟 张俊香 +2 位作者 宫润娥 邱长春 张涛 《低温与特气》 CAS 1999年第4期32-35,36,共5页
分析比较了提纯CO2 的工艺方法, 研制了用以脱除CO2 中微量CH4 和C2H6 的贵金属体系催化燃烧剂, 筛选出4# 催化剂在氧过量一倍, 空速1400h- 1条件下, 将CH4 和C2H6 脱除至1×10- 6的最低温度... 分析比较了提纯CO2 的工艺方法, 研制了用以脱除CO2 中微量CH4 和C2H6 的贵金属体系催化燃烧剂, 筛选出4# 催化剂在氧过量一倍, 空速1400h- 1条件下, 将CH4 和C2H6 脱除至1×10- 6的最低温度, 分别为331℃和380℃, 在390℃, 1200h- 1条件下长期考察, CH4< 1×10- 6的时间长达317h。催化剂的最高使用温度不宜超过800℃, 且可以用于惰性气体中微量CH4 和C2H6 的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 甲烷 乙烷 催化剂活性 二氧化碳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ZrO_2-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凝 陈俭省 +1 位作者 蒋锡福 刘金聚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38,共5页
以共沉淀法、柠檬酸络合法、水热合成法及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NiO-ZrO_2-Al_2O_3催化剂,并以XRD,BET,TPR,TPD等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表面积、表面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以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其比表面积较大,NiO的分散度大于... 以共沉淀法、柠檬酸络合法、水热合成法及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NiO-ZrO_2-Al_2O_3催化剂,并以XRD,BET,TPR,TPD等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表面积、表面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以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其比表面积较大,NiO的分散度大于其他方法所制备的催化剂。各种催化剂在CO_2重整CH_4反应中均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以浸渍沉-淀法所制备的催化剂稳定性较好,于800℃反应150 h后,CH_4和CO_2的转化率保持在88%和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ZrO2-Al2O3 制备方法二氧化碳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硫酸与大理石颗粒反应制取CO_(2)的实验探究
9
作者 邢蓓蓓 杜华伟 +1 位作者 孟庆华 刘翠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86,共5页
常规条件下一般不能用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备CO_(2),采用压力传感器探究了多种条件下稀硫酸与大理石的反应过程,发现溶液在充分搅拌的条件下,适当降低硫酸溶液的浓度,是可以用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备CO_(2)的。获得的优化条件是搅拌速度10... 常规条件下一般不能用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备CO_(2),采用压力传感器探究了多种条件下稀硫酸与大理石的反应过程,发现溶液在充分搅拌的条件下,适当降低硫酸溶液的浓度,是可以用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备CO_(2)的。获得的优化条件是搅拌速度10档(1250 r/min)、硫酸浓度0.1 mol/L用量15 mL、细颗粒(15粒/克)大理石用量为15 g,制备的CO_(2)可成功用于蜡烛熄灭的性质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制备 硫酸 大理石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交互仿真性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尝试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红梅 娄珀瑜 +2 位作者 严海林 王聪聪 冉鸣 《化学教育》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4,共2页
论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提出了一种新型课件(交互仿真性教学课件)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并用“实验室里制取CO2的研究与实践”案例诠释该类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 论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提出了一种新型课件(交互仿真性教学课件)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并用“实验室里制取CO2的研究与实践”案例诠释该类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交互仿真性 课件 二氧化碳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实验多用瓶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安峰 卢巍 《化学教育》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55,共3页
介绍了借助化学新工艺和新技术,利用青霉素小瓶、玻璃管等用品创造性地开发与研制出微型实验多用瓶。简要说明了微型实验多用瓶的研制过程与方法、仪器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关键词 有毒气体 青霉素瓶 微型气体制备 二氧化碳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Membrane Prepared from Sodium Alginate Cross-linked with Sodium Tartrate for CO2 Capture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娅群 王志 +2 位作者 张晨昕 王纪孝 王世昌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098-1105,共8页
The membrane-based CO2 separation process has an advantag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O2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The membrane is the key of the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 The membrane-based CO2 separation process has an advantag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O2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The membrane is the key of the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ing of the membrane, which was prepared from sodium alginate, hydrogen bond cross-linked with sodium tartrate and used for CO2/N2 separation, were reported. The resistance to SO2 of the membrane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embrane possesses a high resistance to SO2.Finally,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the membrane used for CO2/N2 separation was evaluated,indicating the two-stage membrane process can compet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emical absorp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xyl-group CO2 separation composite membrane fixed carder sodium algin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ack phosphorus quantum dot/g-C_3N_4 composites for enhanced CO_2 photoreduction to CO 被引量:21
13
作者 Chunqiu Han Jue Li +4 位作者 Zhaoyu Ma Haiquan Xie Geoffrey I.N.Waterhouse Liqun Ye Tierui Zha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9期1159-1166,共8页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ost, metal free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 to fuels and valuable chemical feedstocks is a practically imperative for reducing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In this work, blac...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ost, metal free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 to fuels and valuable chemical feedstocks is a practically imperative for reducing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s. In this work, black phosphorus quantum dots(BPQDs) were successfully dispersed on a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3N4) support via a simpl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approach, and the activities of BP@g-C3N4 composites were evaluated for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The BP@g-C3N4 composites displayed improved carrier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higher activities for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to CO(6.54 μmol g^-1h^-1 at the optimum BPQDs loading of 1 wt%) compared with pure g-C3N4(2.65 μmol g^-1h^-1). This work thus identifies a novel approach towards metal free photocatalysts for CO2 photo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phosphorus quantum dots g-C3N4 PHOTO-CATALYSIS CO2 photoreduction
原文传递
Oxygen-doped carbon host with enhanced bonding and electron attraction abilities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SnO_2/carbon composite battery anode 被引量:5
14
作者 Zhen Geng Bing Li +4 位作者 Hezhi Liu Hong Lv Qiangfeng Xiao Yongjun Ji Cunman Zha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8期1067-1077,共11页
The coupling between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aterial and conductive matrix is vitally important for high efficiency lithium ion batteries (LIBs). By introducing oxygen groups into the nanoporous carbon framework, ... The coupling between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aterial and conductive matrix is vitally important for high efficiency lithium ion batteries (LIBs). By introducing oxygen groups into the nanoporous carbon framework, we accom- plish sustainably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a SnO2/carbon LIB. 2-5 nm SnO2 nanoparticles are hydro- thermally grown in different nanoporous carbon frameworks, which are pristine, nitrogen- or oxygen-doped carbons. Compared with pristine and nitrogen-doped carbon hosts, the SnO2/oxygen-doped activated carbon (OAC) composite ex- hibits a higher discharge capacity of 1,122mAhg^-1 at 500 mA g^-1 after 320 cycles operation and a larger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up to 680 mAhg-I at a high rate of 2,000 mA g^-1. The exception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riginated from the oxygen groups, which could act as Lewis acid sites to attract electrons effectively from Sn during the charge process, thus accelerating reversible conversion of Sn to SnO2. Meanwhile, SnO2 nanoparticles are effectively bonded with carbon through such oxygen groups, thus preventing the electrochemical sintering and maintaining the cycling stability of the SnO2/OAC composite anode. The high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low biomass cost, and facile preparation renders the SnO2/OAC composite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anod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oxide nanoporous carbon functional groups anode materials lithium-ion batter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