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31例二次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1
作者
周红烨
张玉萍
《全科护理》
2016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总结二次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二次脑出血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31例二次脑出血住院病人经治疗及护理,治愈86例,好转35例,恶化10例(4例家属签字放弃治疗,6例死亡),未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压疮...
[目的]总结二次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二次脑出血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31例二次脑出血住院病人经治疗及护理,治愈86例,好转35例,恶化10例(4例家属签字放弃治疗,6例死亡),未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通过药物治疗,配合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及早监测和预防护理并发症,能有效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
出血
二次脑出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脑出血后二次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邓耀芳
黄丹丹
+3 位作者
黄国敏
黄汉宁
邱观养
崔明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8期68-69,共2页
目的分析引发脑出血后二次脑出血的原因。方法将12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出现二次脑出血分组,对照组为脑出血后未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84例,观察组为脑出血后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42例,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引发二次脑出...
目的分析引发脑出血后二次脑出血的原因。方法将12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出现二次脑出血分组,对照组为脑出血后未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84例,观察组为脑出血后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42例,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引发二次脑出血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引发脑出血的因素可能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既往脑出血史及侵袭性操作;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二次脑出血与高血压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及既往脑出血病史有关,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的二次ICH风险比OR=3.830,95%CI1.457-10.067;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的二次ICH风险比OR=5.596,95%CI1.545-20.263;电解质紊乱与未出现电解质紊乱患者二次ICH风险比OR=4.525,95%CI1.774-11.540;既往脑出血病史与未合并脑出血病史的二次ICH风险比OR=2.197,95%CI0.852-5.666。结论二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电解质紊乱、医院感染、既往脑出血病史及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
出血
二次脑出血
相关因素
LOGISTIC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自发性脑出血风险与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关系
被引量:
7
3
作者
沈庆余
陆连第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9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与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风险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二次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脑半球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他汀治...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与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风险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二次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脑半球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他汀治疗组大脑半球出血患者比例(85.3%)则明显多于非治疗组(45.9%),P<0.05;对大脑半球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大脑半球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7±11.3)岁,明显大于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60.6±16.7)岁(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脑半球部位的出血(P<0.05)。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95%CI,1.00~1.06;P=0.01)和服用他汀类药物(OR,4.15;95%CI,1.54~11.20;P=0.01)是二次脑出血大脑半球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既往有过脑出血病史或者已经明确有较为严重的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的大脑半球的出血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自发性
脑
出血
二次脑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余丽娅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23期280-281,共2页
目的 :研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n=53)与常规组(n=53)。为常规组患者实施...
目的 :研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n=53)与常规组(n=53)。为常规组患者实施普通护理,为预防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和各项SF-36评分(包括生理机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感健康评分等)。结果 :常规组患者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为9.43%,预防组患者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预防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感健康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83.54±6.16)分、(78.72±5.05)分、(87.86±5.12)分,常规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感健康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56.34±7.76)分、(60.27±4.51)分、(56.53±5.7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地降低其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
脑
出血
预防性护理
二次脑出血
SF-36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研究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生物标志物
5
作者
邓娟
郭凯欣
+1 位作者
柯雪红
陈为
《中医药学报》
2025年第4期62-70,共9页
目的:通过非靶代谢组学研究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生物标志物,并筛选出具有预测二次出血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为今后临床预测疾病发生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西医诊断为高血...
目的:通过非靶代谢组学研究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生物标志物,并筛选出具有预测二次出血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为今后临床预测疾病发生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西医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诊断为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患者共60例,其中仅发生一次出血、发生二次出血患者各30例;同时招募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空白对照。应用QExactive台式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一次脑出血(NCX)、二次出血(NCX+)及健康组(CON)之间血浆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物的热图制作、ROC曲线绘制,对代谢谱数据进行多维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预测二次出血潜力的生物标志物。结果:健康组/一次出血组差异代谢物9种,健康组/二次出血组差异代谢物共22种,一次出血/二次出血组差异代谢物共11种。DL-甲羟戊酸、2-叔丁基-4,6-二硝基苯酚、4-庚基苯酚、8-甲基-2(1H)-喹啉酮、5-羟基吲哚-3-乙酸、L-犬尿氨酸、苏氨酸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7、0.98、0.96、0.97、0.97、0.85。色氨酸代谢通路P值为0.002,Impact值为0.12;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通路P值为0.07,Impact值为0.03。结论:DL-甲羟戊酸、2-叔丁基-4,6-二硝基苯酚、4-庚基苯酚、8-甲基-2(1H)-喹啉酮、5-羟基吲哚-3-乙酸、L-犬尿氨酸、苏氨酸7种差异代谢物均具有预测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潜力。色氨酸代谢为显著差异代谢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性中风
痰热腑实
二次脑出血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31例二次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1
作者
周红烨
张玉萍
机构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
出处
《全科护理》
2016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文摘
[目的]总结二次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二次脑出血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31例二次脑出血住院病人经治疗及护理,治愈86例,好转35例,恶化10例(4例家属签字放弃治疗,6例死亡),未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通过药物治疗,配合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及早监测和预防护理并发症,能有效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
出血
二次脑出血
护理
分类号
R473.74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脑出血后二次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邓耀芳
黄丹丹
黄国敏
黄汉宁
邱观养
崔明志
机构
广东高州市人民医院
出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8期68-69,共2页
文摘
目的分析引发脑出血后二次脑出血的原因。方法将12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出现二次脑出血分组,对照组为脑出血后未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84例,观察组为脑出血后出现二次脑出血患者42例,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引发二次脑出血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引发脑出血的因素可能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既往脑出血史及侵袭性操作;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二次脑出血与高血压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及既往脑出血病史有关,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的二次ICH风险比OR=3.830,95%CI1.457-10.067;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的二次ICH风险比OR=5.596,95%CI1.545-20.263;电解质紊乱与未出现电解质紊乱患者二次ICH风险比OR=4.525,95%CI1.774-11.540;既往脑出血病史与未合并脑出血病史的二次ICH风险比OR=2.197,95%CI0.852-5.666。结论二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电解质紊乱、医院感染、既往脑出血病史及高血压。
关键词
脑
出血
二次脑出血
相关因素
LOGISTIC分析
分类号
R743.34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自发性脑出血风险与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关系
被引量:
7
3
作者
沈庆余
陆连第
机构
天津市海河医院
出处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9期70-71,共2页
文摘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与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风险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二次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脑半球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他汀治疗组大脑半球出血患者比例(85.3%)则明显多于非治疗组(45.9%),P<0.05;对大脑半球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大脑半球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7±11.3)岁,明显大于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60.6±16.7)岁(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脑半球部位的出血(P<0.05)。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95%CI,1.00~1.06;P=0.01)和服用他汀类药物(OR,4.15;95%CI,1.54~11.20;P=0.01)是二次脑出血大脑半球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既往有过脑出血病史或者已经明确有较为严重的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的大脑半球的出血几率。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自发性
脑
出血
二次脑出血
危险因素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余丽娅
机构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
出处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23期280-281,共2页
文摘
目的 :研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n=53)与常规组(n=53)。为常规组患者实施普通护理,为预防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和各项SF-36评分(包括生理机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感健康评分等)。结果 :常规组患者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为9.43%,预防组患者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预防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感健康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83.54±6.16)分、(78.72±5.05)分、(87.86±5.12)分,常规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感健康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56.34±7.76)分、(60.27±4.51)分、(56.53±5.7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地降低其二次脑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性
脑
出血
预防性护理
二次脑出血
SF-36评分
分类号
R74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研究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生物标志物
5
作者
邓娟
郭凯欣
柯雪红
陈为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药学报》
2025年第4期62-7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4099)。
文摘
目的:通过非靶代谢组学研究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生物标志物,并筛选出具有预测二次出血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为今后临床预测疾病发生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西医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中医诊断为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患者共60例,其中仅发生一次出血、发生二次出血患者各30例;同时招募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空白对照。应用QExactive台式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一次脑出血(NCX)、二次出血(NCX+)及健康组(CON)之间血浆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物的热图制作、ROC曲线绘制,对代谢谱数据进行多维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预测二次出血潜力的生物标志物。结果:健康组/一次出血组差异代谢物9种,健康组/二次出血组差异代谢物共22种,一次出血/二次出血组差异代谢物共11种。DL-甲羟戊酸、2-叔丁基-4,6-二硝基苯酚、4-庚基苯酚、8-甲基-2(1H)-喹啉酮、5-羟基吲哚-3-乙酸、L-犬尿氨酸、苏氨酸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7、0.98、0.96、0.97、0.97、0.85。色氨酸代谢通路P值为0.002,Impact值为0.12;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通路P值为0.07,Impact值为0.03。结论:DL-甲羟戊酸、2-叔丁基-4,6-二硝基苯酚、4-庚基苯酚、8-甲基-2(1H)-喹啉酮、5-羟基吲哚-3-乙酸、L-犬尿氨酸、苏氨酸7种差异代谢物均具有预测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潜力。色氨酸代谢为显著差异代谢通路。
关键词
出血
性中风
痰热腑实
二次脑出血
代谢组学
Keywords
Hemorrhagic stroke
Phlegm-heat and bowel excess
Secondary cerebral hemorrhage
Metabolomics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31例二次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周红烨
张玉萍
《全科护理》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脑出血后二次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邓耀芳
黄丹丹
黄国敏
黄汉宁
邱观养
崔明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自发性脑出血风险与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关系
沈庆余
陆连第
《山东医药》
CAS
201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研究
余丽娅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研究痰热腑实证型出血性中风后发生二次出血的生物标志物
邓娟
郭凯欣
柯雪红
陈为
《中医药学报》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