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奎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杨良哲 杨波涌 苑金玲 余浩宇 赵璧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5期489-495,共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自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牙形石作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为该时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当时属于上中扬子地区的湖北省,由于位于三叠系底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自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牙形石作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为该时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当时属于上中扬子地区的湖北省,由于位于三叠系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和曾经的层型候选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之间,同样记录了该时期大量的地层,基于此,对湖北省该时期牙形石带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对比。结果表明,湖北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序列发育完整,可以识别出与煤山、上寺剖面精确对比的牙形石带,为充分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利线索。但不同程度的海退事件对湖北省该时期牙形石带的记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在牙形石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牙形石个体形态、成分组成等其他方向的研究,将会帮助理解区域事件及全球性事件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对该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展示。同时,由于鄂西地区大隆组是下一页岩气开采重点层位,对其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也能为未来探索页岩气富集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牙形石 生物地层序列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柳桥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矿物及古气候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蒙有言 冯庆来 +3 位作者 何卫红 顾松竹 金雨溪 张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30,共6页
对广西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了详细的黏土矿物研究,依据黏土矿物种类的质量分数将东攀剖面划分为3个带。质量分数总体较高的蒙脱石和伊利石组合的出现,说明该区当时处于中低纬度温和干湿交替的古气候环境。大隆组绝... 对广西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进行了详细的黏土矿物研究,依据黏土矿物种类的质量分数将东攀剖面划分为3个带。质量分数总体较高的蒙脱石和伊利石组合的出现,说明该区当时处于中低纬度温和干湿交替的古气候环境。大隆组绝大部分地层出现质量分数相对稳定的高岭石,表明晚二叠世末具有温暖-炎热潮湿气候的特点。大隆组顶部(第二带)伊蒙混层的剧增,表明火山活动增强。罗楼组(第三带)中高岭石和伊蒙混层消失,主要的黏土矿物为伊利石,表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气候变成温和干旱。剖面中长石和伊利石呈逐潮增多的趋势,表明相对海平面下降,陆源物注入量逐渐增加,这与沉积相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黏土矿物 古气候 广西柳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国真 冯凡斌 +2 位作者 雷勇 沈俊 冯庆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7-824,共8页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剖面二叠系磁化率整体偏低(平均6.4×10-8m3/kg),界线之上磁化率快速增加并相对稳定在1.3×10-7m3/kg附近,与华南其他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磁化率变化趋势相同;与陆源孢...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剖面二叠系磁化率整体偏低(平均6.4×10-8m3/kg),界线之上磁化率快速增加并相对稳定在1.3×10-7m3/kg附近,与华南其他二叠系—三叠系剖面磁化率变化趋势相同;与陆源孢粉丰度、TiO2曲线的同步变化趋势表明,新民剖面磁化率主要来自陆源物质。结合磁化率、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将源区P—T之交古气候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1-2层中部)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阶段Ⅱ(2层上部-P—T界线)整体处于较强化学风化作用条件下温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变化较为频繁,表现为温润/湿热交替;阶段Ⅲ(P—T界线之上)物理风化加强,化学风化明显减弱,经短暂"过渡段",气候总体转变为干热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地球化学 孢粉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荥阳陆相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郑伟 齐永安 +1 位作者 张忠慧 邢智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37-750,共14页
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物地质作用的沉积记录,为人们认识早期地球生物以及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依据。微生物成因构造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地质危机期海相地层中分布较广,而在陆相地层中则报道较少。在豫西荥阳地区二叠纪... 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物地质作用的沉积记录,为人们认识早期地球生物以及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依据。微生物成因构造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地质危机期海相地层中分布较广,而在陆相地层中则报道较少。在豫西荥阳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地层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中,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三大类微生物成因构造(生长构造、破坏构造和腐烂构造),可详分为瘤状突起、变余波痕、隆脊构造、似正弦状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树枝状脱水裂痕、多边形脱水裂痕、曲形脱水裂痕、砂火山构造、微生物席砂片和似雨痕构造11个小类。微观分析显示:脊处纵切面显示U型、石英颗粒和黏土矿物条带定向排列、捕捉的云母颗粒不连续和近平行等特征,这些均表明其为微生物成因。研究区发育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是二叠纪末灾变事件导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形成的,代表着以微生物群落为基础、后生生物少、钙质结核等特殊沉积发育的灾后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对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灾变事件在陆相环境中的具体表现,为认识微生物席在全球的空间分布提供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陆相生态系 豫西
原文传递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以豫西济源孙家沟组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郑伟 许欣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8,共1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盆地 孙家沟组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