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育红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77,共7页
民国时期 ,教师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职业群体。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直接关系教师群体之素质 ,并大体上反映一个国家及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生活史的角度 ,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进行了考察 ... 民国时期 ,教师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职业群体。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直接关系教师群体之素质 ,并大体上反映一个国家及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生活史的角度 ,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进行了考察 ,认为这一时期小学教师待遇不仅非常低微 ,而且差异亦极为悬殊 ,由此制约了当时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影响着教师职业的稳定性 ,形成小学教师队伍的人才逆淘汰现象。而这恰恰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小学教师 教师素质 薪酬 生活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子年代争论背后的思想分歧 被引量:1
2
作者 熊铁基 刘筱红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21-26,共6页
本文旨在揭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疑案的争论背后所关涉的思想分歧。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问题 ,表面上看是一个史实的考证 ,深层次中却透露了不同的文化理想。其间既有文化自由主义者... 本文旨在揭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疑案的争论背后所关涉的思想分歧。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问题 ,表面上看是一个史实的考证 ,深层次中却透露了不同的文化理想。其间既有文化自由主义者为打破儒学独尊专制文化局面的努力 ,也有文化保守主义者为维护中国文化传统、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的主张的论争 ,还有唯物史观反对文化专制主义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年代问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老子研究 思想分歧 文化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包装设计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锋 杨建生 《设计艺术》 2004年第3期65-67,共3页
我国人类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懂得用植物茎叶、动物毛皮、陶器等包装物品用于部落间的物品交换。在数千年的商品流通过程中,我国人民设计出了数以万计精美的手工商品包装用品。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民... 我国人类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懂得用植物茎叶、动物毛皮、陶器等包装物品用于部落间的物品交换。在数千年的商品流通过程中,我国人民设计出了数以万计精美的手工商品包装用品。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民族机器生产企业在我国的不断创立,我国的商品包装逐步走上了机制商品包装之路,我国的机制商品的包装设计也从机械化生产初期的一味对外模仿,走上了自主设计的道路。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国内机制商品包装设计表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商品包装设计 民族工商业 人才培养体制 设计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以“自我”为中心
4
作者 王余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6-94,共9页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在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与这一时期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传文创作之中所进行的“身份预设”——往往会以传主之“个性”为焦点,是截然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现代中国作家 自传文创作 身份预设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的文化引进与滨海文化风格的形成
5
作者 印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22-26,共5页
青岛的城市文化具有滨海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固然缘于1898年青岛开埠后西方殖民文化的传入,但是其定型则要归因于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之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中后期,一方面由于开埠以来西方文化的影... 青岛的城市文化具有滨海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固然缘于1898年青岛开埠后西方殖民文化的传入,但是其定型则要归因于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之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中后期,一方面由于开埠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人已经开始在青岛的城市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青岛在公众娱乐、文学美术、教育与科技以及建筑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引进西方文化的高潮。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这些外来文化元素已走入了青岛居民的生活之中,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青岛滨海文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青岛 文化引进 滨海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生活方式视域下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塔裙设计解析
6
作者 丁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9-117,共9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裙装往简约和轻量化的方向做出改变,其中以塔裙最为典型。为解读其设计背后蕴含的创新动机,达到回望历史、映射当下的指导设计创新和应用的目的,文章基于女性生活方式视域,以二十世纪二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裙装往简约和轻量化的方向做出改变,其中以塔裙最为典型。为解读其设计背后蕴含的创新动机,达到回望历史、映射当下的指导设计创新和应用的目的,文章基于女性生活方式视域,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馆藏塔裙实物为例,经文献考据和设计分析,从现代性简约风貌、褶饰技艺和功能性以及多元物料点缀装饰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塔裙主要的设计特点,研究得出塔裙因样式的独特性,在以歌舞娱乐为主的生活方式影响下,通过契合时代的简化改良、技艺传承和材质创新,满足了女性新时期对着装的需求,亦成为时尚之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塔裙 设计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农村调查观--以“中国农村派”为中心
7
作者 朱鸿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农村调查中,以陈翰笙、薛暮桥、张锡昌、孙冶方、秦柳方等“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村》为阵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农村调查中,以陈翰笙、薛暮桥、张锡昌、孙冶方、秦柳方等“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村》为阵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调查观。文章围绕该群体所阐释的农村调查目的、方法及如何进行资料整理等内容展开论述,揭示其调查观的理论性、批判性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史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提供指引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村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 农村调查观 经济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遮蔽”的屈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六部屈原题材剧作
8
作者 郭丰涛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9-44,共6页
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屈原》,基本奠定屈原的现代形象。事实上,郭剧之前,已存在的六部以屈原为主角的现代剧作郭沫若独幕诗剧《湘累》(1920)、王显廷独幕剧《怀沙》(1929)、高佩琅六幕话剧《屈原》(1934)、止戈二幕话剧《抱石... 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屈原》,基本奠定屈原的现代形象。事实上,郭剧之前,已存在的六部以屈原为主角的现代剧作郭沫若独幕诗剧《湘累》(1920)、王显廷独幕剧《怀沙》(1929)、高佩琅六幕话剧《屈原》(1934)、止戈二幕话剧《抱石投江》(1935)、侯枫三幕歌剧《屈原》(1936)、茨荪独幕剧《汨罗江畔》(1939)塑造了别样的屈原形象,然而多未被学界关注。对这几部作品的作者、剧艺及屈原形象等进行考析,一方面可为屈原形象研究提供新的面向;另一方面亦可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借屈原发抒情感、确定自我身份的戏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戏剧作品 屈原形象 自我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徐畅教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9
作者 汪谦干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3-75,共3页
徐畅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况,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它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完善、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等特点,其研究成果对现... 徐畅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况,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它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完善、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等特点,其研究成果对现实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农村社会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尚印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时尚装饰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传荣 《文教资料》 2009年第7期80-82,共3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具有欧美装饰艺术风格的巨型建筑比肩而立,同时,这一风格对上海的海报、广告、装帧等设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这一时期装饰主义风格进行研究与借鉴,对我们今后的建筑、平面、...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具有欧美装饰艺术风格的巨型建筑比肩而立,同时,这一风格对上海的海报、广告、装帧等设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这一时期装饰主义风格进行研究与借鉴,对我们今后的建筑、平面、产品等设计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艺术风格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群体之独身主义认知探析——以七项社会调查为中心
11
作者 朱丽丽 黄东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87-90,共4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独身主义在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时尚选择。作为一种与传统相悖的观念,独身主义引发极大的争论和社会关注,当时针对此有着不少的调查,通过对现存的七组社会调查分析,可知:男女两性及已婚者、已订婚者和未订婚者三类群...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独身主义在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时尚选择。作为一种与传统相悖的观念,独身主义引发极大的争论和社会关注,当时针对此有着不少的调查,通过对现存的七组社会调查分析,可知:男女两性及已婚者、已订婚者和未订婚者三类群体对独身态度有别,但在学生群体中有着独身主义的理解、欣赏和信奉倾向,这种选择更多不是主动追求自由,而是对旧婚姻的不满与恐惧,有着不得已的意味。当然也有着更好救国与报效社会的考量,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学生 独身主义 调查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域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以卜凯农业调查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志勇 王晶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3,共8页
在人口压力与农业生产空间拓展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压缩了森林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空间,出现了如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构成不合理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卜凯根据农业调查,主张依据自然规律规划或修复农业生态系... 在人口压力与农业生产空间拓展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压缩了森林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空间,出现了如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构成不合理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卜凯根据农业调查,主张依据自然规律规划或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链条,对农业生产进行整体规划和局部修复,并将农业生产划分为两大农业带八大农业区,提出了农业经营多样化、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林业牧草业、改善农业水环境等建议。卜凯在中国近代农业生态发展上的求索遵循了因地制宜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力求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民生的目的。卜凯的中国近代农业发展思想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但是,受社会条件限制,其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凯 农业生态系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问题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13
作者 刘强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农村金融 金融研究 华中地区 历史文献资料 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史研究 齐鲁书社 相关理论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的人力车夫形象
14
作者 何燕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11期101-103,共3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旧制度的压迫下,经济贫困,生活艰难,爱情悲惨,家庭破碎。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满怀希望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却最终难免心死、人亡的悲惨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韩小说 人力车夫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概述
15
作者 王梓睿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71,共5页
国定制与审定制并存的教科书编审制度催化了民国民间教科书的兴盛,促使民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教科书编辑、出版、批评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逐步走向自觉与成熟。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1... 国定制与审定制并存的教科书编审制度催化了民国民间教科书的兴盛,促使民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教科书编辑、出版、批评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逐步走向自觉与成熟。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改'国文科'为'国语科',文言文改为语体文。不少书局利用这一契机大力推出浅显实用的白话国语教科书;二是'壬戌学制'和1923年《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的推行为混沌摸索中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制指明了方向;三是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思想界的新时代,大量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拓展了教育界的视野,促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的理论发酵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语文教育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中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东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6-64,共19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川在全国舆论中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 ,被时人视为国中之“异乡”。外省人士对四川了解不多 ,已有的认知也多为负面的。这一形象既与四川混乱的政局及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有关 ,也包含了想像的成分。旅居外省的四川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川在全国舆论中处在较为边缘的位置 ,被时人视为国中之“异乡”。外省人士对四川了解不多 ,已有的认知也多为负面的。这一形象既与四川混乱的政局及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有关 ,也包含了想像的成分。旅居外省的四川人一方面致力于改善四川的政治、社会面貌 ,另一方面又努力消除外省人对四川的负面印象。本文考察“国中异乡”现象形成的原因及旅外川人围绕此问题发表的言论 ,希望在重构这方面社会心态的基础上 ,从“地方史”的角度探索 2 0世纪上半期中国“国家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 四川 政治局势 文化环境 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从话本逻辑到蒙太奇逻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影像叙事实践的变迁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清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9-108,共10页
"话本"作为一种叙事逻辑,对中国叙事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它所暗含的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教化指向,已经使其上升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身份指认。中国电影叙事的早期明显依附于"话本逻辑",这是一种传承上的... "话本"作为一种叙事逻辑,对中国叙事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它所暗含的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教化指向,已经使其上升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身份指认。中国电影叙事的早期明显依附于"话本逻辑",这是一种传承上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策略性选择。但是,随着电影艺术本身的逐渐成熟与自律,中国电影叙事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叙事逻辑,即"蒙太奇逻辑",它的形成无疑是西方影像文化影响的一个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叙事实践的变迁,昭示着中国叙事逻辑全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逻辑 中国叙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叙事实践 影像文化 蒙太奇 话本 变迁
原文传递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三农”问题的个案研究——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原农民负担研究》
18
作者 王兴文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三农”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农民负担 个案研究 中原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年9月 经验教训 农村经济史 研究课题 三农问题 学术意义 博士论文 历史学家 学术界 魏宏运 农业 财富 先生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关税政策改革 被引量:1
19
作者 课题组 《中国金融》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6-107,共2页
关税政策不仅与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国际贸易息息相关,而且还关乎一个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金融货币和政治外交政策的战略取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美关税政策改革便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 关税政策 产业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 战略取向 金融货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国际贸易 外交政策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对孔子的认知演变之审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济洲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22年第6期13-22,共10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共传统文化观的塑形期,从清末尊儒氛围中走出的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中,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的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对孔子的“否定”是一种自我革命意识的内向塑造,而其以孔子...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共传统文化观的塑形期,从清末尊儒氛围中走出的中共党人在领导中国的革命事业中,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的问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对孔子的“否定”是一种自我革命意识的内向塑造,而其以孔子为“批判的工具”与党、派的思想辩争则从外向的批判层面强化着对革命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大体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共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巩固统一战线、批驳国民党革命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强化运用孔子的思想,这一转变使孔子及其思想从被革命的“传统”转变为辅助革命的历史资源。中共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孔子的认知从批判为主到辩证汲取的内在原因主要有农民革命的兴起催生中共党人对儒家传统的再认识、中共党人在深化学习孔子思想中不断加强对孔子的理性理解,以孔子思想为内核的儒家思想与中共的革命旨归具有相似性三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孔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