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
1
作者 谢巧捷 苏立阳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2期58-60,6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的超声表现差异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242例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的超声表现差异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EPC组(n=32)及IDP组(n=210),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表现差异。结果EPC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IDP组,EPC组患者的触诊阳性率高于IDP组。在超声图像上,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边界及血流超声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患者和IDP患者在年龄及临床触诊查体方面存在差异,结合两者超声表现上的直径、边界及血流分布等,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内乳头 超声表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合并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例并诊治分析
2
作者 曾奕斐 张董晓 +3 位作者 付娜 东浩 黄巧 赵文洁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97-404,共8页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乳腺良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与乳腺癌难以鉴别,一般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标准。临床上乳腺癌与GLM同时发生的病例十分罕见,这更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由于乳腺癌的发生...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乳腺良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与乳腺癌难以鉴别,一般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标准。临床上乳腺癌与GLM同时发生的病例十分罕见,这更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由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感染及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应重视GLM患者的早期全面评估及筛查,以早诊早治,避免延误病情。文章通过回顾该病例的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分析乳腺癌并发GLM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探究GLM与乳腺癌的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乳腺 肉芽肿乳腺 诊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士强 晏兴敏 夏耘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558-560,共3页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是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乳腺良性肿物混肴,从而引起误诊及漏诊。关于EPC的诊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相关临床研究很少。本文对EPC...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是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乳腺良性肿物混肴,从而引起误诊及漏诊。关于EPC的诊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相关临床研究很少。本文对EPC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影像学特点 病理学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MRI影像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园园 王霞 +2 位作者 饶金 潘云祥 张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7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及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及US、MRI影像表现。结果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最常见的US表现为分叶状3例,卵圆形1例,边界清晰3例,不清1例,内部回声均不均匀,...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及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及US、MRI影像表现。结果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最常见的US表现为分叶状3例,卵圆形1例,边界清晰3例,不清1例,内部回声均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3例,后方回声无改变1例,病灶实性可见到至少1条血管,实性成分边缘不规则。MRI表现为3例均为分叶状,边界清晰(2例),不清(1例),实性成分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TIC为平台型(2)和流出型(1),实性成分边缘不规则。结论在超声及MRI影像特点中,征象对诊断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诊断更有价值,综合分析2种影像检查方法,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囊内乳头 磁共振成像 超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诊疗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莹 王振宇 +3 位作者 陈国栋 张颖超 张金香 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109-3111,共3页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也称囊内乳头状癌(EPC)。EP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乳腺癌,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0.5%-2%[1]。其可发生于女性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为51-94岁,中位年龄为73岁[2]。有文献报道,EPC在男性乳腺癌...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也称囊内乳头状癌(EPC)。EP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乳腺癌,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0.5%-2%[1]。其可发生于女性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为51-94岁,中位年龄为73岁[2]。有文献报道,EPC在男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生率为5%-7.5%[3],中位发病年龄为68.2岁[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病理学特征 组织学分类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局部黏液癌浸润1例
6
作者 刘洪博 张梅 +2 位作者 张文超 侯素平 王胜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684-1684,共1页
患者 女,44岁。主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6个月于2011年11月21日入院。查体:双侧乳腺不对称,左侧乳头未见内陷及溢液,左侧乳腺内上象限可触及一约4cm×3cm大小肿物,质硬.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怀玉 张利霞 +2 位作者 陈曦 张瑞博 李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6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二维、彩色多普勒声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二维、彩色多普勒声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9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年龄47~75岁,中位年龄67岁。病理诊断结果:5例病理为单纯型EPC,2例病理EPC伴导管原位癌,另2例病理EPC伴浸润。二维超声表现: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实性肿块呈低回声,形态欠规则,边缘模糊,1例可见微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4例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可见点或条状血流信号,2例实性肿块可见血流信号,其中1例血流信号丰富。脉冲多普勒血流显示:2例囊实性EPC及2例实性EPC可见动脉血流频谱,最大流速范围8~11 cm/s,阻力指数范围0.46~0.98。结论: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超声表现多样,其典型的声像图特征为囊实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实性部分形态欠规,边缘模糊。当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血流信号丰富,可见动脉血流频谱时,提示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浸润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合并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
8
作者 吴念 傅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2期3421-3424,共4页
男性乳腺癌(MBC)在临床较少见,占所有乳腺癌的0.5%~1.0%,发病率正逐渐上升[1]。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是一种少见的膨胀性生长的低级别浸润性癌,乳头状病变的周围无肌上皮包绕。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 男性乳腺癌(MBC)在临床较少见,占所有乳腺癌的0.5%~1.0%,发病率正逐渐上升[1]。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是一种少见的膨胀性生长的低级别浸润性癌,乳头状病变的周围无肌上皮包绕。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乳腺癌合并GM病例报道极少,国内外报道不超过10例[2-3],而男性EPC合并GM病例更是极为罕见,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将报道1例男性EPC合并GM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病理特征和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肉芽肿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不同亚型采用超声及病理诊断的效果对比分析
9
作者 何翠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8期167-169,共3页
目的:讨论研究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不同亚型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运用超声检查方式开展诊断工作,再运用病理学检查方... 目的:讨论研究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不同亚型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运用超声检查方式开展诊断工作,再运用病理学检查方式开展诊断工作,对比超声检查方式与病理学+超声检查方式的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不同亚型检出结果,对比超声检查方式与病理学+超声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病理学+超声检查方式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浸润、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导管原位癌、单纯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方面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但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学+超声检查方式整体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不同亚型诊断中运用病理学+超声检查方式,可以有效根据疾病病理特征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保证诊断结果准确性,有效区别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患者不同亚型,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超声检查方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鉴别
10
作者 谢巧捷 苏立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5年第4期11-13,3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超声表现差异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4年5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EPC患者及17...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超声表现差异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4年5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EPC患者及179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超声表现差异。结果:纳入比较的EPC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DCIS患者,临床检体上EPC的触诊阳性率也高于DCIS,在超声图像上,二者的形状、纵横比、边界及内部钙化灶表现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和DCIS在年龄及临床触诊查体上存在差异,结合二者超声表现上的形态、纵横比、边界及内部钙化灶等表现,对鉴别两者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内原位 超声表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1例
11
作者 连婧 马海霞 +1 位作者 郗彦凤 王丽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3-455,共3页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是一种少见肿瘤,同时具有包裹性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结构和大汗腺分化的上皮特点,由于此类肿瘤罕见,缺乏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及临床病理资料的积累,2019版WHO乳腺肿瘤分类暂时未将其明确列入分类。该文报道1例4...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是一种少见肿瘤,同时具有包裹性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结构和大汗腺分化的上皮特点,由于此类肿瘤罕见,缺乏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及临床病理资料的积累,2019版WHO乳腺肿瘤分类暂时未将其明确列入分类。该文报道1例49岁女性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伴大汗腺分化,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病理特点,以建立针对此类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治疗方案 大汗腺 临床病理特点 乳腺肿瘤 基因表达谱 组织学结构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资料
原文传递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与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
12
作者 郑华萍 胡元元 +2 位作者 孔忠忠 焦应凤 徐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124-127,共4页
研究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mmductal papilloma,BIDP)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病理证实的40例EPC患者进行分析,并将同期收入的3... 研究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与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mmductal papilloma,BIDP)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病理证实的40例EPC患者进行分析,并将同期收入的35例肿块型BIDP患者纳入研究,了解两组患者在病灶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超声表现情况,弹性评分与BI-RADS评分差异。结果 EPC患者大多能够触及肿块,并为单发,患者并为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而BIDP患者特征不够明显,肿块病灶数无特异性,两者存在一定差异,P<0.05。EPC患者病灶最大径以及距乳头距离均大于BIDP患者,BIDP患者内部回声主要以实性为主,两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BIDP患者弹性评分、BI-RADS评分均低于E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与肿块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在超声检查鉴别期间存在一定差异,鉴别诊断期间需要结合患者年龄、肿块体积以及单发多发情况,并结合评分对患者进一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肿块型导管内乳头 超声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13
作者 刘飞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74-77,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中,采用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期间,收集了 8 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病例,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评估其检测效率。结果 8 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 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中,采用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期间,收集了 8 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病例,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评估其检测效率。结果 8 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情况,囊实性肿块 6 例,实性肿块 2 例;病灶直径是 1.8-5.4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检查中被广泛应用,其结果显示,6 例病例的外观呈规则状,2 例病例的外观呈不规则状;6 例病例的外观较清楚,2 例病例的外观较模糊;6 例病例的后部特征显示有明显的加深,2 例病例没有明显的加深;7 例病例没有明显的钙化,1 例病例有轻度的钙化;RI 值介于 0.45~0.97 之间。如果乳腺内的血液循环状况良好,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动脉血流波形,那么很可能患上乳头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影像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肿瘤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洪博 王文智 +2 位作者 邱雷 刘艳彩 刘铁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03-1305,共3页
病理学诊断技术发展至今,已进入到传统解剖、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等分子技术相互补充、综合应用的新阶段。免疫组化技术在我国开展已有三十多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充实和改进,新技术也逐渐... 病理学诊断技术发展至今,已进入到传统解剖、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等分子技术相互补充、综合应用的新阶段。免疫组化技术在我国开展已有三十多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充实和改进,新技术也逐渐增加。免疫组化单一染色方法由于提供组织信息有限,且着色在2张或多张切片上,位置分离,加大了病理医师对结果判读的难度。双染技术可以弥补单一染色的不足,该技术可在同一切片上同时或先后进行两种不同染色,如免疫组化双染、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等。本文着重介绍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各肿瘤组织中的诊断应用,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腺鳞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子宫颈组织 双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