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D10和CK20的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黎三艳 陈虹 +3 位作者 王行富 张声 陈余鹏 王鹏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探讨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19例正常尿路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K20和CD10染色分布模式和强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10与CK20的阳性率分别为... 目的探讨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19例正常尿路上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K20和CD10染色分布模式和强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10与CK20的阳性率分别为51.4%和54.4%,两者的染色分布和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K20的染色分布模式在尿路上皮乳头状瘤(urothelial papilloma,UP)和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on-invasiv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NIPUC)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CD10与CK20的染色强度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P、低度恶性潜能未定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a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与NIPUC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达74.3%,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4.9%。结论 CD10与CK20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的表达极其相似,联合使用明显提高阳性率;对鉴别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表浅病变的类型以及该类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10 CK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友华 高吴阳 +3 位作者 刘刚成 刘东山 熊少兵 杨巧蓉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265-3265,共1页
患者,男,17岁,学生,于2016年8月14日因下腹部疼痛不适2d入院,患者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既往体健,生活习惯较好,无吸烟饮酒史,无工业物质接触史,无家族肿瘤及其他遗传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 膀胱 无肉眼血尿 疼痛不适 生活习惯 遗传病史 阳性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状/乳头状膀胱炎:误诊为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41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Lane Z Epstein J I +1 位作者 樊祥山(摘译) 章宜芬(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8-588,共1页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膀胱炎 息肉 反应性病变 误诊 尿管炎 会诊病例 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预后影响因素
4
作者 荆文 张珑 +1 位作者 王伟 吴涛 《循证医学》 2022年第5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接受TURBT术治疗的膀胱PUNLMP患者共170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TURBT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5~9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0个月,无肿瘤相关性死亡事件发生。42例肿瘤复发,复发时间2.5~87.5个月,中位复发时间24.0个月。24例进展,进展时间3.0~58.0个月,中位进展时间为23.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发肿瘤最大径和数量与TURBT术后复发和进展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发肿瘤数量是PUNLMP患者TURBT术后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初发肿瘤数量与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的预后密切相关;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无法改善此类患者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临床预后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D44v6与CK2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建瑞 林茂华 +1 位作者 李婷 毛瑛玉 《医疗装备》 2019年第10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D44v6与CK2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病理诊断类型患者CD44v6及CK20的表达情况。结... 目的探讨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D44v6与CK2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病理诊断类型患者CD44v6及CK20的表达情况。结果男性患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75.00%,稍低于女性患者的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CK20的阳性表达率为36.36%,稍低于女性患者的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上皮肿瘤患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高于尿路上皮癌(高级别)患者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上皮肿瘤患者CK20的阳性表达率为9.09%,低于尿路上皮癌(高级别)患者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病理分级间CD44v6、CK20阳性表达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中CD44v6及CK20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从而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计划、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CD44V6 CK20 表达 临床病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与病理 被引量:15
6
作者 董杰昌 夏同礼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27-829,共3页
目的 探讨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PUNLMP)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  2 1例石蜡包埋标本源于膀胱镜活检 16例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5例。患者男 11例 ,女 10例。平均年龄 57岁。其中伴血尿 14例 ,下尿路刺... 目的 探讨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PUNLMP)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  2 1例石蜡包埋标本源于膀胱镜活检 16例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5例。患者男 11例 ,女 10例。平均年龄 57岁。其中伴血尿 14例 ,下尿路刺激症状 4例 ,下尿路不全梗阻 2例 ,偶然发现 1例。病理切片符合 1998年WHO/ISUPPUNLMP病理诊断标准。同期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3例 ,Ⅰ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 11例 ,Ⅱ~Ⅲ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 3 8例作为对照。 结果  2 1例患者行TURBT 19例 ,膀胱部分切除术 2例。病理检查 :PUNLMP乳头的尿路上皮细胞排列规则 ,细胞核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尿路上皮可轻度增厚 ,层次可超过 7层 ,细胞核分裂相少见且仅在基底层 ,没有浸润和转移。平均随访 12个月 ,复发 1例。 结论 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具有独立的病理特点 ,以局部治疗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病理 膀胱肿瘤 治疗 活检
原文传递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二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冬梅 麦筱莉 +3 位作者 杨献峰 牡丹 周正杨 朱斌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87-888,共2页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2004年分类[WHO(2004)/ISUP]中对尿路上皮肿瘤分级标准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乳头状膀胱肿瘤分类中,新加入了“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2004年分类[WHO(2004)/ISUP]中对尿路上皮肿瘤分级标准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乳头状膀胱肿瘤分类中,新加入了“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条目。膀胱PUNLMP发生率为3/10万,大约5%的PUNLMP发生于上尿路5%,非常罕见,笔者结合文献对我院诊治的输尿管末端和膀胱PUNLMP各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 NEOPLASMS 世界卫生组织 膀胱肿瘤 尿管末端 肿瘤分级 标准化
原文传递
低度恶性潜能之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被引量:5
8
作者 程亮 张绍渤 黄受方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20-522,共3页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2004年分类[WHO(2004)/ISUP]对尿路上皮肿瘤分级标准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在乳头状膀胱肿瘤分类中,新加入了“具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条目。WHO(2004)/ISUP尿路上皮肿瘤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2004年分类[WHO(2004)/ISUP]对尿路上皮肿瘤分级标准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在乳头状膀胱肿瘤分类中,新加入了“具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条目。WHO(2004)/ISUP尿路上皮肿瘤分类系统与被广泛接受的WHO1973年分类相比,具有数项潜在优势:(1)详细定义了不同瘤前病变和不同分级肿瘤的形态标准,包括更加标准化地定义了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性肿瘤(NIPUT)的组织学分级标准,有利于提高病理医师间诊断的可重复性;(2)建立了统一的术语和一般性定义;(3)力图将肿瘤分类系统的术语设计得与尿细胞学术语更为吻合,使得细胞-组织学的对应关系更易于操作,为指导改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4)去除了模糊的分类级别,如TCC分级Ⅰ~Ⅱ,TCC分级Ⅱ~Ⅲ;(5)单独列出了具有高危险进展为浸润性癌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 尿路上肿瘤 分类系统 组织学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 浸润性癌 标准化
原文传递
浅谈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织学的分级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占新民 黄文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3,共2页
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是膀胱最常见的肿瘤(约占45%),它的分级和临床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所以一贯为大家所重视。2004年版WHO将该类肿瘤分级为: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 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是膀胱最常见的肿瘤(约占45%),它的分级和临床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所以一贯为大家所重视。2004年版WHO将该类肿瘤分级为: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低级别癌、高级别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肿瘤组织学 非浸润性 NEOPLASM 低度恶性潜能 临床治疗 乳头 肿瘤分级
原文传递
重新评价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组织学分级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亮 赵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48-852,共5页
组织学分级是评估膀胱癌预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自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引入3级分级系统以来,尿路上皮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和分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2-3]。1998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 ISUP)针对... 组织学分级是评估膀胱癌预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自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引入3级分级系统以来,尿路上皮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和分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2-3]。1998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 ISUP)针对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举行了一次共识会议,对1973 WHO分级系统进行了部分修正,并正式引入“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PUNLMP)”这一诊断术语。1999年的WHO分类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类系统,除了引入PUNLMP之外,仍然保留了1973年WHO的3级分级系统。1973年WHO分类的1级肿瘤在1999年分类中被再分为PUNLMP和1级肿瘤,由此进一步造成了诊断和理解的困惑。随后的2004年WHO分类则延续了1998年ISUP的分类方法,将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分为四个范畴:乳头状瘤、PUNLMP、低级别癌以及高级别癌(表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组织学分级 非浸润性 WHO分类 病理学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 分级系统 低度恶性潜能
原文传递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十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5期74-75,共2页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尿路上皮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协会(ISUP)1998年发表的膀胱肿瘤的...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尿路上皮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协会(ISUP)1998年发表的膀胱肿瘤的新类型,并在2004年WHO膀胱肿瘤组织学分类中继续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 膀胱肿瘤 病理分析 NEOPLASM 临床 世界卫生组织 外科病理学
原文传递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复发进展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万祥 高学林 +6 位作者 侯广东 张龙龙 魏迪 黄陆光 田春娟 张更 袁建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特点及复发进展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50例膀胱PUNLMP患...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特点及复发进展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50例膀胱PUNLMP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8例,女32例。年龄57(20~93)岁。单发肿瘤112例,多发肿瘤38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136例行膀胱灌注化疗(吡柔比星方案61例、吉西他滨方案58例、表柔比星方案11例、丝裂霉素方案11例),14例未行膀胱灌注化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复发、病理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150例术后随访25.6(5.5~122.7)个月,21例复发(复发组),复发时间为23.1(2.2~108.3)个月;12例病理进展(进展组),分别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9例,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例,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例,鳞癌1例,进展时间为21.5(2.2~56.3)个月。150例中,18例病理检查提示伴有内翻性生长模式的患者均未复发。复发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7、4、10例,未复发组(129例)分别为105、10、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0(1.0~3.8)cm和1.6(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进展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4、3、5例,未进展组(138例)分别为108、11、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展组和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3(1.0~3.8)cm和1.7(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是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OR=7.884,95%CI 2.815~22.082,P<0.05)和进展(OR=6.107,95%CI 1.659~22.473,P=0.006)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膀胱灌注化疗与术后复发(OR=1.026,95%CI 0.213~4.950,P=0.974)和进展(OR=2.100,95%CI 0.412~10.713,P=0.372)无相关性。结论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约14%,其中约50%的患者发生病理进展,多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初发肿瘤为多发是膀胱PUNLMP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膀胱灌注化疗不能降低膀胱PUNLMP患者复发和进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复发 进展
原文传递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13
作者 罗启翅 张薇珊 夏勤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B12期467-467,共1页
目的:研究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I。MP)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7例PUNLMP临床病理资料及HE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7例PUNLMP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8—72岁。组织学形态... 目的:研究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I。MP)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7例PUNLMP临床病理资料及HE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7例PUNLMP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8—72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其独有的特点。结论:PUNLMP因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用“低度恶性潜能”来代替“癌”这一称谓是恰当的,由于肿瘤可复发,手术后应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低度恶性潜能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刘艳艳 谭曦 彭雪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2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选择2022年8月4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的1例妊娠合并PUNLMP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例孕妇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选择2022年8月4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的1例妊娠合并PUNLMP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例孕妇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以“妊娠合并膀胱肿瘤”“妊娠合并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bladder tumor”“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regnancy”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Webof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妊娠合并PUNLMP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者对本治疗及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为30岁初产妇,因“孕龄为35孕周,反复肉眼血尿”,于2022年7月25日被收入本院治疗。本例孕妇体格检查:阴道内及肛周无血迹;胎儿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膀胱后壁查见3.1cm×2.5cm×1.3cm稍强回声;就诊1d后,患者尿血自行停止,偶感尿频、尿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后,嘱其观察、随访。孕龄为35孕周时,其再次出现肉眼血尿。本例孕妇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膀胱后壁查见2.1cm×1.7cm×2.0cm稍强回声,边界较清,未见确切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改变。再次就诊于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考虑膀胱占位实性包块不排除恶性可能,建议行膀胱镜检查。经充分医患沟通,患方选择等待分娩后处理膀胱占位。患者于孕龄为38+6孕周(2022年8月6日)自然分娩一活男婴,产时孕妇尿常规结果显示:潜血(2+)、尿蛋白(-)、尿细菌为19048个/μL、未见脓细胞及病理管型。患者产褥期恢复良好,产后未再出现肉眼血尿,无尿路刺激症状,无腰痛等不适。产后88d经尿道进行膀胱癌电切术(TURBT),术后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乳头状癌,支持PUNLMP诊断。②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未检索到妊娠合并PUNLMP相关研究文献,检索到9篇妊娠合并膀胱肿瘤相关文献报道,共计纳入12例妊娠合并膀胱肿瘤患者,其中11例为孕期行TRUBT后被确诊,1例孕前行TRUBT并确诊;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非PUNLMP;明确诊断后仅3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其中1例为孕期接受丝裂霉素化疗。结论妊娠合并PUNLMP孕妇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对其诊断方式选择,应避免可能导致胎儿丢失及畸形相关检查,需注意治疗时机及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妊娠结局 女妊娠合并症 膀胱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女(雌)性
原文传递
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努尔艾力·排尔哈提 朱新胜 +3 位作者 李卫华 王令令 展昭兴 艾力亚尔·艾尼瓦尔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28-730,73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BUC)的临床病理特点,分享诊疗经验。方法报告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罕见的9岁男性BUC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和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主诉血尿。术前经腹部泌尿系超声、计算机断... 目的探讨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BUC)的临床病理特点,分享诊疗经验。方法报告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罕见的9岁男性BUC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和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主诉血尿。术前经腹部泌尿系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尿路成像(CTU)发现BUC,予以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尿路上皮肿瘤钬激光剜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膀胱低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术后给予盐酸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随访3个月未发现肿瘤进展或复发。结论儿童BUC在临床上十分罕见,血尿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无特异性阳性体征。经腹泌尿系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手术治疗是最佳途径,目前尚无可推荐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案,术后需要进行长期严格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尿 膀胱尿路上肿瘤 低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膀胱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同礼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4,8,共5页
"尿路上皮"(urothelium)一词首先由Melicow于1945年使用.应用这一名称是基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部尿道皆被覆移行上皮细胞,各段的移行上皮胚胎学来源相同,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相同,各段的功能皆为引流尿液,尿... "尿路上皮"(urothelium)一词首先由Melicow于1945年使用.应用这一名称是基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部尿道皆被覆移行上皮细胞,各段的移行上皮胚胎学来源相同,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相同,各段的功能皆为引流尿液,尿液通过时移行上皮没有什么改变,还有各段移行上皮的良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膀胱尿路上肿瘤 病理特征 膀胱肿瘤 良性肿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期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分期的进展:病理分级、瘤标的免疫组化表达、有丝分裂频率及DNA倍体之间的关系
17
作者 李昕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11-511,共1页
关键词 Ta期 尿路上乳头肿瘤 病理分级 瘤标 免疫组化表达 有丝分裂频率 DNA倍体
原文传递
恶性潜能未定的尿路上皮增生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明 何向蕾 滕晓东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93-495,共3页
膀胱尿路上皮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根据组织生长方式一般可分为乳头状病变(包括外生性和内翻性乳头状病变)和平坦型病变。在2004年WHO分类中,根据结构和细胞异型性的不同,乳头状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分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 膀胱尿路上皮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根据组织生长方式一般可分为乳头状病变(包括外生性和内翻性乳头状病变)和平坦型病变。在2004年WHO分类中,根据结构和细胞异型性的不同,乳头状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分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低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以及高级别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平坦型的癌前病变/非浸润性肿瘤分为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随着对尿路上皮癌的分子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的不断深入认识,利用非整倍体DNA核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许多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形态学上表现正常的尿路上皮或其增生性病变(包括平坦型尿路上皮增生和乳头状尿路上皮增生)存在与肿瘤相似的分子遗传学异常[2]。这些分子异常提示这类增生性病变可能是尿路上皮癌发生的前驱病变,尽管在细胞形态上没有表现出不典型性,但在遗传学水平上已经具有肿瘤的属性,从而在分子范畴内拓宽了尿路上皮癌前驱病变的范围[3]。为了适应这一变化,2016年WHO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将平坦型和乳头状尿路上皮增生合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尿路上皮增生( urothelial proliferation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UPUMP)[4]。本文将简要介绍UPUMP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生物学行为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 增生 乳头病变 平坦型病变 尿路上 组织形态学 非浸润性
原文传递
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双侧卵巢良性Brenner瘤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珊 裴斐 廖松林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5-486,共2页
患者女,72岁。3年前因“右肾盂癌”行“右肾孟癌根治术”,当时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Ⅱ级”。2008年7月22日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2d”入院,行B超及膀胱镜检察均示膀胱右输尿管口处有一直径约1—2cm的肿物,CT示“右附件区一小类... 患者女,72岁。3年前因“右肾盂癌”行“右肾孟癌根治术”,当时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Ⅱ级”。2008年7月22日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2d”入院,行B超及膀胱镜检察均示膀胱右输尿管口处有一直径约1—2cm的肿物,CT示“右附件区一小类圆形囊实性病变,性质待定”。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行膀胱全切及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NNER瘤 膀胱镜检 尿路上 双侧卵巢 浸润性 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双附件切除术 无痛性肉眼血尿
原文传递
膀胱癌患者血清游离B7-H3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进锋 谢际林 +5 位作者 叶烈夫 杨风光 林乐 何延瑜 朱庆国 吴翔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协同共刺激分子B7-H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膀胱癌,包括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膀胱乳头状瘤和健康志愿者血清游离B7-H3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对膀胱癌患者... 目的探讨协同共刺激分子B7-H3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膀胱癌,包括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膀胱乳头状瘤和健康志愿者血清游离B7-H3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对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存在B7-H3,与乳头状瘤和正常志愿者相比,其水平显著增高(P<0.01)。但PUNLMP患者游离B7-H3水平与乳头状瘤和正常志愿者相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患者游离B7-H3高水平与膀胱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膀胱癌患者血清游离B7-H3水平可显著上调,与疾病进展有关,且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协同共刺激分子 游离B7-H3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