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社区生活圈理念下的绿道网络构建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八坼街道为例
1
作者 罗佳琪 马建武 《城市建筑》 2025年第5期7-11,共5页
在现今高质量精细化发展要求下,乡村绿道网络对于推动乡村社区资源融合、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乡村社区生活圈理念探讨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以苏州市八坼街道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 在现今高质量精细化发展要求下,乡村绿道网络对于推动乡村社区资源融合、实现多目标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乡村社区生活圈理念探讨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以苏州市八坼街道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生态空间需求、产业科创需求三个层面,构建乡村绿道网络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得到八坼乡村绿道网络。研究结果表明:①乡村社区生活圈理念与绿道网络构建存在密切关联性。②从居民需求角度结合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自下而上”地完善绿道网络的构建思路,对后续乡村绿道规划及乡村社区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道 乡村社区生活圈 绿道选线 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新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2
作者 殷成志 刘露雅 《城市观察》 2024年第5期117-132,163,共17页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通过对北京市S镇X村的历时性研究,从整合资源基础观点、知识基础观点和能力基础观点的角度解释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内生与外生动力融合的新内生发...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通过对北京市S镇X村的历时性研究,从整合资源基础观点、知识基础观点和能力基础观点的角度解释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内生与外生动力融合的新内生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利用既有资源,在内生与外生主体的交互中进行知识生产,其中组织力发挥了协调整合作用,体现了乡村发展的价值观,进而在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中开创了一系列新内生创新举措。这一过程有着前馈效应的特点,前一阶段的发展创新举措丰富了下一阶段的村庄资源,实现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新内生发展路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提供了实践范本,推动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新内生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 组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省陆丰市为例
3
作者 李立峰 梁伟研 +1 位作者 祝文明 黄俊杰 《城乡规划》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已然嵌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由于乡村地区人、地、资源方面的分布特征与城市地区的均质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仍面临着村民需求结构多样化、生活圈空间范围不明确、设施...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已然嵌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但由于乡村地区人、地、资源方面的分布特征与城市地区的均质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仍面临着村民需求结构多样化、生活圈空间范围不明确、设施配置指引落地难、衔接路径不明晰等问题。文章尝试构建“需求摸查—空间划示—设施指引—规划衔接”的规划实践思路,选取广东省陆丰市作为典型案例,抽样获取村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特征,划分乡村社区生活圈实体范围,提出设施配置指引,即“基础必配、提升选配、特色特配”,探索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衔接路径,以期为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衔接 公共服务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化视角下山区型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营建
4
作者 云建民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目的】为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以解决乡镇实际问题出发,营建有针对性、倾向性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治共享。【方法】在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开展实地调查,运用空间计量法等方法,对山区型... 【目的】为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以解决乡镇实际问题出发,营建有针对性、倾向性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治共享。【方法】在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开展实地调查,运用空间计量法等方法,对山区型乡镇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村民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包括村落空间分布、设施使用便利度、交通路网和居民使用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结果】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多重影响因子,分等级营建差异化的乡村社区生活圈,对其空间覆盖的区域内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体系,在构建的新体系下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进行差异化引导,以期达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实现针对性、精准化按需配置的公共设施服务目标。【结论】为同类山区型乡村营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提供借鉴,使设施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差异化 公共服务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明收缩导向下的乡村社区生活圈优化路径——以河北省肃宁县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鹏 王珊 朱柳慧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42,共9页
乡村社区生活圈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依托。面向我国乡村不断收缩的现实,顺应趋势、主动优化乡村社区生活圈对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精明收缩理论,从乡村... 乡村社区生活圈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基本单元和重要依托。面向我国乡村不断收缩的现实,顺应趋势、主动优化乡村社区生活圈对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精明收缩理论,从乡村收缩背景下“人—地—资源”变化对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影响出发,从层级结构、尺度规模和供给模式3个方面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优化路径,并以冀中南地区的典型县级单元—河北省肃宁县为例,识别其乡村社区生活圈现状并分析其配置问题,提出精明收缩导向下乡村社区生活圈的优化思路,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社区生活圈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明收缩 乡村社区生活圈 优化 河北省 肃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框架——以腾冲市新岐社区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罗桑扎西 戴骊静 杨子江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2,共7页
村庄规划是村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落实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传统村庄规划较少考虑居民行为方式及活动空间特征,实用性不足。基于此,文章将乡村社区生活圈理论引入实用性村... 村庄规划是村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落实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传统村庄规划较少考虑居民行为方式及活动空间特征,实用性不足。基于此,文章将乡村社区生活圈理论引入实用性村庄规划,尝试构建“三级四类五目标”的规划框架:首先,在行政村空间范围内,依照居民行为方式将活动空间划分为基础生活圈、便捷配套生活圈、外延生活圈;其次,在3个圈层内对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四类要素进行梳理,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为目标确立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最后,将此框架引入新岐社区的规划中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实用性村庄规划 腾冲市新岐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推动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建 以上海重固镇章堰村古村落核心区更新设计为例
7
作者 朱怡晨 李振宇 王修悦 《时代建筑》 202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文章通过上海重固镇章堰村古村落核心区更新设计,探讨共享的空间设计方法及价值观如何推动传统古村落的空间更新,从而实现乡村公共生活的复兴.在明确空间共享的原则下,延续原有乡土建筑真实性的同时,体现新建建筑的当代特征,在统一的城... 文章通过上海重固镇章堰村古村落核心区更新设计,探讨共享的空间设计方法及价值观如何推动传统古村落的空间更新,从而实现乡村公共生活的复兴.在明确空间共享的原则下,延续原有乡土建筑真实性的同时,体现新建建筑的当代特征,在统一的城市设计下实现多样价值的发挥.由多个建筑师(团队)完成各单体设计,体现共享的设计价值观念和共同的设计参与权.章堰村的共享设计实践在大力推行"乡村社区生活圈"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共享 村落更新 建筑设计 章堰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圈层场景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远东-桥北三村为例
8
作者 薛涵菲 《中国地名》 2024年第4期0244-0246,共3页
本文以乡村社区现状为基础,分析乡村生活圈的不同定义,梳理现有资源,规划评估全要素框架,在原本基本圈层与拓展圈层上增加共享圈层,圈层划定从各自为政到区域统筹,实现配置高能级服务设施共建、共治、共享,有效化解乡村地区小供给和大... 本文以乡村社区现状为基础,分析乡村生活圈的不同定义,梳理现有资源,规划评估全要素框架,在原本基本圈层与拓展圈层上增加共享圈层,圈层划定从各自为政到区域统筹,实现配置高能级服务设施共建、共治、共享,有效化解乡村地区小供给和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结合村庄需求与特色挖掘人文环境、增收途径、空间资源等定制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共享 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导向下的滨海渔村社区生活圈优化策略——以旅顺口区陈家村为例
9
作者 张险峰 李宝乐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对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把握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成长性,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是探索其优化策略的基础。渔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社会、生态价值。文章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聚焦感官记忆、交往记忆、...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对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把握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成长性,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是探索其优化策略的基础。渔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社会、生态价值。文章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聚焦感官记忆、交往记忆、文化记忆对渔村社区生活圈的影响,从资源配置、空间优化、文化发掘3个方面展开研究,并结合对旅顺口区陈家村的实践探析,形成集体记忆导向下渔村社区生活圈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渔村社区生活圈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乡村社区生活圈 渔村社区 旅顺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活圈视角下的上海乡村建设策略探究 以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科轶 王超 吴燕萍 《时代建筑》 2022年第2期150-154,共5页
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极好的区域模板,《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应当以满足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需求为核心,在慢行可达的范围内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建设乡村... 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极好的区域模板,《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应当以满足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需求为核心,在慢行可达的范围内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建设乡村地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文章从类型学角度对比乡村生活圈与城市生活圈的差异,基于"圈层"理论对乡村生活圈尺度形态、空间复合性、文化特色性进行研究,并以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乡村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圈层交集下的区域共生、构建多层级设施布局、多中心复合空间、多维度场景营建、多方共建自治合作运营的乡村社区生活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层理念 多中心化 复合机能 文化地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近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以上海环东村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寇怀云 董楠楠 《园林》 2022年第12期80-85,共6页
大都市近郊村是城乡融合过渡地带,双向的人口和资源流动对乡村空间环境带来冲击,公共空间治理已超出物质环境整治的范畴。梳理乡村公共空间内涵与特征,提出与大都市近郊村“过渡与融合”特征相匹配的公共空间治理目标——包容不同群体... 大都市近郊村是城乡融合过渡地带,双向的人口和资源流动对乡村空间环境带来冲击,公共空间治理已超出物质环境整治的范畴。梳理乡村公共空间内涵与特征,提出与大都市近郊村“过渡与融合”特征相匹配的公共空间治理目标——包容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与构建社区公共秩序认知的共识。结合《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保证公平与兼顾差异、品质提升与底线保障、特色保护与灵活利用、复合集约与参与引导4组针对大都市近郊乡村的公共空间治理价值导向。以毗邻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环东村为案例,借鉴《导则》的场景引导方式,以4种代表性场景作为示范,提出大都市近郊村公共空间的愿景设想和治理策略:乡土文脉场景强调内生型公共空间的特色识别与强化,集合创新场景带动零散低效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未来创业场景侧重嵌入型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与带动,参与融合场景引导聚集性空间的社区共识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大都市近郊村 景观治理 乡村社区生活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明收缩”视角的村庄布局规划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天青 毕波 +1 位作者 张慧婷 张安安 《城乡规划》 2022年第5期53-63,共11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收缩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以“合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内容的村庄布局规划,对乡村空间优化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探索作用,但也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推广困难...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收缩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以“合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内容的村庄布局规划,对乡村空间优化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探索作用,但也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推广困难;与非农就业结合不充分,“二次空心化”风险较高;农村居民点改造范围过大、速度过快,造成乡土文化丧失、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等。本文以青岛市为例,通过乡村收缩特征研究及传统村庄布局规划困境分析,从乡村“精明收缩”的视角开展村庄布局规划研究,提出“精明的乡村生活圈”“明智的建设用地减量”“精准的村庄类型划分”和“精细的规划传导”等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路径,促使村庄布局规划更好地发挥乡村空间治理的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明收缩 村庄布局规划 合村并居 乡村社区生活圈 减量发展 乡土文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