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路径与现状——近十年来“华中乡土派”的村治研究 |
刘涛
赵晓峰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9
|
|
2
|
在野之学:“华中乡土派”的研究方法 |
罗兴佐
|
《法律和政治科学》
|
2021 |
1
|
|
3
|
“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 |
丁帆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5
|
|
4
|
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时代表现──乡土文学派与山药蛋派的比较研究 |
杨文忠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0 |
|
5
|
坍塌的乡土——从陈映真的创作看乡土文学派的解体 |
刘建华
徐纪阳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6
|
问题和语境:当下中国家庭研究热点及其范式争议 |
吴小英
|
《学海》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的“乡土文学派” |
袁洁
|
《邯郸学院学报》
|
2008 |
0 |
|
8
|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 |
桂尽贤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9 |
0 |
|
9
|
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 |
古世仓
桂尽贤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0
|
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美学的文化苦旅 |
陈晋肃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1
|
|
11
|
郭沫若与乡土文学初探 |
姚冰
|
《郭沫若学刊》
|
1997 |
0 |
|
12
|
回望与超越──评“新乡土诗”十年 |
沈奇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1998 |
0 |
|
13
|
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原子化”概念为中心的讨论 |
周大鸣
廖越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14
|
|
14
|
村治研究的发展轨迹、学术贡献与动力机制——基于1998—2009年CSSCI检索论文的研究 |
王习明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5
|
莫尼欧、费恩和他们的地域风格化建筑 |
何易
李成
|
《辽宁工学院学报》
|
2000 |
0 |
|
16
|
现代主义与本土对抗 |
张诵圣
|
《华文文学》
|
2012 |
2
|
|
17
|
罗淑简论 |
游友基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1
|
|
18
|
崛起于湖湘大地的诗歌流派——新乡土诗派史稿 |
陈惠芳
|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
2021 |
1
|
|
19
|
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
古远清
|
《文教资料》
|
1995 |
0 |
|
20
|
植根泥土 诗意芬芳——简论苏金伞和他的诗 |
韩爱平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