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学术史视阈下秦统一前后九原郡辖域变迁再探
被引量:
1
1
作者
尤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12,共5页
九原郡始置于赵,秦袭赵规。赵武灵王在赵国北境筑有内外两条长城,分别布列于阴山与狼山(阳山)山麓。赵人的势力曾越过阴山南麓的内长城,远涉狼山山脉的外长城,九原郡的西北边界也随之拓延至狼山山麓。自秦占有九原地到复夺"河南地&...
九原郡始置于赵,秦袭赵规。赵武灵王在赵国北境筑有内外两条长城,分别布列于阴山与狼山(阳山)山麓。赵人的势力曾越过阴山南麓的内长城,远涉狼山山脉的外长城,九原郡的西北边界也随之拓延至狼山山麓。自秦占有九原地到复夺"河南地"的这二十年间,九原地域并非固定、墨守于某一长城防线之内,而当处于一种复杂的盈缩变化之中,秦与匈奴之间势力的消长应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统一
九原郡
辖域变迁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
9
2
作者
魏坚
郝园林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9,共8页
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
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郡郡治所在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位于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影响亦较为深远;二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孟家梁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在一段时间很有影响;三是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提出较晚,但有较广泛的认同。本文依据最新考古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说和孟家梁古城说存在疑点:二者规模均不能达到郡级设置的标准,所处位置也与文献记载不符。麻池古城不仅是目前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城,而且形制也符合《水经注》所载"接对"特征,且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故应为秦之九原郡及西汉之五原郡治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原郡
五
原
郡
三顶账房古城
孟家梁古城
麻池古城
《水经注》
原文传递
东汉初期卢芳伪“汉”政权都城——五原郡城考论
3
作者
艾冲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7年第1期78-85,共8页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安定郡三水县居民卢芳假冒西汉皇室成员'诈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在社会上招摇撞骗,捞取政治资本,'乃与三水属国羌胡起兵'反抗新莽政权;继而在匈奴的支持下,建立伪'汉'割据政权,以五原郡城...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安定郡三水县居民卢芳假冒西汉皇室成员'诈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在社会上招摇撞骗,捞取政治资本,'乃与三水属国羌胡起兵'反抗新莽政权;继而在匈奴的支持下,建立伪'汉'割据政权,以五原郡城为其都城。十余年后,卢芳伪'汉'割据政权被东汉王朝的军队所消灭,其割据地区被汉朝重新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原郡
平面布局
五
原
郡
古城址
云中
郡
麻池乡
故城遗址
原文传递
“秦直道”新探
被引量:
7
4
作者
王开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36-50,共15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严刑苛法为手段,竭尽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二为“治直(道)、驰道。” 万里长城,巍然矗立于高山之巅,遐迩皆知。但同样位于山脊、贯通南北,连结陕北黄土高原、长“千八百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严刑苛法为手段,竭尽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二为“治直(道)、驰道。” 万里长城,巍然矗立于高山之巅,遐迩皆知。但同样位于山脊、贯通南北,连结陕北黄土高原、长“千八百里”(汉里),其规模和耗费人力、财力不亚于修筑同样长一段长城的“秦直道”,则始终像谜一样很少被人们猜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九原郡
文物管理所
林光宫
直路县
国防工程建设
夯筑
甘泉山
胡亥
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
3
5
作者
王翠
马孟龙
《历史地理》
CSSCI
2012年第1期75-96,共22页
高帝六年,刘邦完成了形式上的"天下统一"。为了酬劳随征天下的功臣,刘邦创立侯国分封制度,陆续设置侯国封赐功臣。至高帝末年,共封建侯国一百余个。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何种特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汉高帝
诸侯王
侯国
汉书地理志稽疑
张敖
淮南国
太
原
郡
长沙国
云中
郡
九原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之兴替与戎狄和胡的关系
被引量:
1
6
作者
舒振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58-67,81,共11页
关于秦的文化渊源问题,有说来自东方的“夷人”,也有说它出自西方的戎族,有说它本是夏族的一支,也有说“它本身非华夏族”。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这里,我们着重谈的是秦与戎狄和胡的关系。
关键词
戎狄
匈奴族
战国时期
楼烦
北方民族
秦惠文王
夷人
九原郡
春秋时期
西河
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朝对包头地区的开发与匈奴的占领——包头地方史讲座
7
作者
笑端
《阴山学刊》
1989年第2期92-96,共5页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史
秦统一六国
包头地区
秦王朝
战国时期
诸侯割据
九原郡
头曼城
战略地位
九
原
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驰道长城
8
作者
刘得祯
宇翔
《丝绸之路》
1993年第6期13-14,共2页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抵抗异族侵扰,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动员全国上百万军民先后完成了两件大的工程:一是加固维修先秦长城,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万里长垣——秦长城;二是沿子午岭分水岭,修筑了一条战备公路——秦直道。秦始皇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抵抗异族侵扰,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动员全国上百万军民先后完成了两件大的工程:一是加固维修先秦长城,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万里长垣——秦长城;二是沿子午岭分水岭,修筑了一条战备公路——秦直道。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抵抗异族侵扰,以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垣为基础,把它连接起来,并增修了许多地段。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碣石,长达万余里,并在沿线建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郡等十二郡,开发管理长城内外地区。甘肃庆阳地区秦时为北地郡,是长城必经之地。对此,《庆阳府志》仅简略地记载:“环县西北二里秦将蒙恬筑长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备公路
庆阳府
秦直道
九原郡
北地
郡
开发管理
长垣
碣石
中央集权制
东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举世闻名的历史大道 秦直道
9
《西部交通科技》
2014年第7期113-113,共1页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千八百里"。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其路线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或"秦直道&q...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千八百里"。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其路线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或"秦直道"。它是国内外唯一二千多年前就已载入史册的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唯一性。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竭尽全国人力、物力,开展了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是修筑万里长城,一是"治直(道)、驰道",即修建秦直道。结合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直道已经可以粗通车马的情况来看,秦直道工程乃肇于始皇而成于二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九原郡
国防工程建设
鄂尔多斯草
原
八百里
灌婴
直罗镇战役
林光宫
战略地位
石门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直道: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10
作者
贺红涛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9-70,共2页
秦始皇取得天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北部安定、发展北部,实施了两项宏大工程:一是把燕、赵北界的长城和秦国旧有的西北边城加以修葺并连接起来,形成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碣石的'万里长城';二是从河套外的九原郡(今内蒙古包...
秦始皇取得天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北部安定、发展北部,实施了两项宏大工程:一是把燕、赵北界的长城和秦国旧有的西北边城加以修葺并连接起来,形成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碣石的'万里长城';二是从河套外的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起,修筑了一条直达关内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长700多千米的'直道'。一、秦直道的修筑秦统一全国后,帝国版图迅速扩大。在军事力量的布置上,秦始皇展示了高超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九原郡
地形模型
秦始皇
开发利用
原文传递
秦直道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1
11
作者
段春娥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67,共6页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蒙恬北击匈奴,将其赶往阴山以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被纳入秦帝国版图,但匈奴隐患仍未排除,为增强鄂尔多斯高原北侧区域的防务,加强中央政府对北边区域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令蒙恬修建沟通秦林光宫和...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蒙恬北击匈奴,将其赶往阴山以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被纳入秦帝国版图,但匈奴隐患仍未排除,为增强鄂尔多斯高原北侧区域的防务,加强中央政府对北边区域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令蒙恬修建沟通秦林光宫和九原郡的直道,史称"秦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鄂尔多斯高
原
林光宫
九原郡
秦帝国
秦始皇
匈奴
蒙恬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起源刍议
被引量:
1
12
作者
栗治国
《鄂尔多斯文化》
2007年第4期42-43,46,共3页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起源于何时?在笔者的视野内,学界对此至今很少有人论及。倒是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以为它是清代康熙年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三百余年间因山西、陕西人大量涌入这一地区而逐步形成的。持这种看法的人似乎不无道理:(一)
关键词
清代康熙
晋语
陕西人
九原郡
东胜卫
朔方
郡
陕西行都司
羌人
蒙古部落
秦边纪略
原文传递
高速公路漫谈
13
作者
侯巧凡
《少儿科技》
2016年第12期19-19,共1页
公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现代交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也越越加加丰丰富富。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吧。小土豆和爸爸妈妈、王叔叔乘一辆七人座车去旅游,司机是王叔叔。昨天下了一场雨。今天多云,微风拂面,空气...
公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现代交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也越越加加丰丰富富。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吧。小土豆和爸爸妈妈、王叔叔乘一辆七人座车去旅游,司机是王叔叔。昨天下了一场雨。今天多云,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大家一边饱览沿途美景,一边大摆龙门阵。小土豆注意到,他们所走的这条高速公路的路面很宽、很洁净;双向四条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照明装置
林光宫
分隔带
遇水架桥
九原郡
内蒙古包头市
文物保护单位
淳化县
原文传递
回眸旷世古道
14
作者
杨泽蒙
《鄂尔多斯文化》
2011年第2期28-34,共7页
当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北方民族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崛起、壮大,尽情驰骋的同时,自然也成为中原王朝的心中隐患。为了自身的利益,商王伐鬼方,周王征猃狁……
关键词
秦直道
鄂尔多斯青铜器
中
原
王朝
北方民族
堑山堙谷
秦昭襄王
九原郡
北方草
原
出土遗物
路基填方
原文传递
文字資料所見戰國時代趙之西境
15
作者
史黨社
《出土文献研究》
2020年第1期121-144,共24页
序言趙是戰國時代重要的國家之一,三家分晉之後,趙所擁有之地,主要爲山西、河北一帶,後來逐漸向北、西擴張,勢力到達内蒙古、陝北一帶。但趙在南流黄河以西,即内蒙古中南部鄂爾多斯、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地區的擴張歷史,並不是十分清楚,許...
序言趙是戰國時代重要的國家之一,三家分晉之後,趙所擁有之地,主要爲山西、河北一帶,後來逐漸向北、西擴張,勢力到達内蒙古、陝北一帶。但趙在南流黄河以西,即内蒙古中南部鄂爾多斯、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地區的擴張歷史,並不是十分清楚,許多學者認爲趙向河西的擴張,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對於更早時期趙在河西是否有土,或否或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
窟野河流域
文物出版社
内蒙古中南部
秦始皇
榆林市
九原郡
秦昭王
原文传递
浅论红庆河古城、秦直道与昭君出塞
16
作者
甄自明
李绿芬
《鄂尔多斯文化》
2011年第6期24-26,共3页
一、红庆河古城概况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政府以西的一片田地中,夏季时分,玉米长得郁郁葱葱,西侧的柳树林枝繁叶茂,在这片田地的中心有一大段非常明显的夯土墙痕迹,再看到田地周围成堆的老乡从田里捡出的陶器碎片和陶瓦碎片,...
一、红庆河古城概况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政府以西的一片田地中,夏季时分,玉米长得郁郁葱葱,西侧的柳树林枝繁叶茂,在这片田地的中心有一大段非常明显的夯土墙痕迹,再看到田地周围成堆的老乡从田里捡出的陶器碎片和陶瓦碎片,可以断定这里曾是一处汉代城址,这就是红庆河古城,俗称"三套城",地理坐标为北纬39°21’34.7’’,东经109°34’55.9’’,海拔高度为1437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直道
呼韩邪单于
海拔高度
夯土墙
朔方
郡
大将军卫青
文物保护管理
五
原
郡
九原郡
新秦中
原文传递
题名
学术史视阈下秦统一前后九原郡辖域变迁再探
被引量:
1
1
作者
尤佳
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12,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
文摘
九原郡始置于赵,秦袭赵规。赵武灵王在赵国北境筑有内外两条长城,分别布列于阴山与狼山(阳山)山麓。赵人的势力曾越过阴山南麓的内长城,远涉狼山山脉的外长城,九原郡的西北边界也随之拓延至狼山山麓。自秦占有九原地到复夺"河南地"的这二十年间,九原地域并非固定、墨守于某一长城防线之内,而当处于一种复杂的盈缩变化之中,秦与匈奴之间势力的消长应是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秦统一
九原郡
辖域变迁
学术史
分类号
K23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
9
2
作者
魏坚
郝园林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9,共8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1XNL004
文摘
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郡郡治所在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位于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影响亦较为深远;二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孟家梁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在一段时间很有影响;三是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提出较晚,但有较广泛的认同。本文依据最新考古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说和孟家梁古城说存在疑点:二者规模均不能达到郡级设置的标准,所处位置也与文献记载不符。麻池古城不仅是目前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城,而且形制也符合《水经注》所载"接对"特征,且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故应为秦之九原郡及西汉之五原郡治所在。
关键词
九原郡
五
原
郡
三顶账房古城
孟家梁古城
麻池古城
《水经注》
Keywords
Jiuyuan
Wuyuan
Sandingzhangfang city
Mengjialiang city
Machi city
The"Notes on Book of Waterways"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东汉初期卢芳伪“汉”政权都城——五原郡城考论
3
作者
艾冲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7年第1期78-85,共8页
文摘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安定郡三水县居民卢芳假冒西汉皇室成员'诈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在社会上招摇撞骗,捞取政治资本,'乃与三水属国羌胡起兵'反抗新莽政权;继而在匈奴的支持下,建立伪'汉'割据政权,以五原郡城为其都城。十余年后,卢芳伪'汉'割据政权被东汉王朝的军队所消灭,其割据地区被汉朝重新统一。
关键词
九原郡
平面布局
五
原
郡
古城址
云中
郡
麻池乡
故城遗址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秦直道”新探
被引量:
7
4
作者
王开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36-50,共15页
文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严刑苛法为手段,竭尽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二为“治直(道)、驰道。” 万里长城,巍然矗立于高山之巅,遐迩皆知。但同样位于山脊、贯通南北,连结陕北黄土高原、长“千八百里”(汉里),其规模和耗费人力、财力不亚于修筑同样长一段长城的“秦直道”,则始终像谜一样很少被人们猜透。
关键词
秦直道
九原郡
文物管理所
林光宫
直路县
国防工程建设
夯筑
甘泉山
胡亥
汉时期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
3
5
作者
王翠
马孟龙
出处
《历史地理》
CSSCI
2012年第1期75-96,共22页
基金
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人文学科整体推进重大项目“中古中国的知识、信仰与制度的整合研究”的资助
文摘
高帝六年,刘邦完成了形式上的"天下统一"。为了酬劳随征天下的功臣,刘邦创立侯国分封制度,陆续设置侯国封赐功臣。至高帝末年,共封建侯国一百余个。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何种特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汉高帝
诸侯王
侯国
汉书地理志稽疑
张敖
淮南国
太
原
郡
长沙国
云中
郡
九原郡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之兴替与戎狄和胡的关系
被引量:
1
6
作者
舒振邦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58-67,81,共11页
文摘
关于秦的文化渊源问题,有说来自东方的“夷人”,也有说它出自西方的戎族,有说它本是夏族的一支,也有说“它本身非华夏族”。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这里,我们着重谈的是秦与戎狄和胡的关系。
关键词
戎狄
匈奴族
战国时期
楼烦
北方民族
秦惠文王
夷人
九原郡
春秋时期
西河
郡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朝对包头地区的开发与匈奴的占领——包头地方史讲座
7
作者
笑端
出处
《阴山学刊》
1989年第2期92-96,共5页
文摘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
关键词
地方史
秦统一六国
包头地区
秦王朝
战国时期
诸侯割据
九原郡
头曼城
战略地位
九
原
城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驰道长城
8
作者
刘得祯
宇翔
出处
《丝绸之路》
1993年第6期13-14,共2页
文摘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抵抗异族侵扰,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动员全国上百万军民先后完成了两件大的工程:一是加固维修先秦长城,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万里长垣——秦长城;二是沿子午岭分水岭,修筑了一条战备公路——秦直道。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抵抗异族侵扰,以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垣为基础,把它连接起来,并增修了许多地段。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碣石,长达万余里,并在沿线建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郡等十二郡,开发管理长城内外地区。甘肃庆阳地区秦时为北地郡,是长城必经之地。对此,《庆阳府志》仅简略地记载:“环县西北二里秦将蒙恬筑长城。”
关键词
战备公路
庆阳府
秦直道
九原郡
北地
郡
开发管理
长垣
碣石
中央集权制
东至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举世闻名的历史大道 秦直道
9
出处
《西部交通科技》
2014年第7期113-113,共1页
文摘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千八百里"。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其路线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或"秦直道"。它是国内外唯一二千多年前就已载入史册的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唯一性。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竭尽全国人力、物力,开展了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是修筑万里长城,一是"治直(道)、驰道",即修建秦直道。结合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直道已经可以粗通车马的情况来看,秦直道工程乃肇于始皇而成于二世。
关键词
秦直道
九原郡
国防工程建设
鄂尔多斯草
原
八百里
灌婴
直罗镇战役
林光宫
战略地位
石门关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U412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直道: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10
作者
贺红涛
机构
陕西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9-70,共2页
文摘
秦始皇取得天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北部安定、发展北部,实施了两项宏大工程:一是把燕、赵北界的长城和秦国旧有的西北边城加以修葺并连接起来,形成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碣石的'万里长城';二是从河套外的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起,修筑了一条直达关内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长700多千米的'直道'。一、秦直道的修筑秦统一全国后,帝国版图迅速扩大。在军事力量的布置上,秦始皇展示了高超的智慧。
关键词
秦直道
九原郡
地形模型
秦始皇
开发利用
分类号
G634.5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秦直道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1
11
作者
段春娥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67,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17ZDA180)阶段性成果。
文摘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蒙恬北击匈奴,将其赶往阴山以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被纳入秦帝国版图,但匈奴隐患仍未排除,为增强鄂尔多斯高原北侧区域的防务,加强中央政府对北边区域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令蒙恬修建沟通秦林光宫和九原郡的直道,史称"秦直道"。
关键词
秦直道
鄂尔多斯高
原
林光宫
九原郡
秦帝国
秦始皇
匈奴
蒙恬
分类号
K23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起源刍议
被引量:
1
12
作者
栗治国
出处
《鄂尔多斯文化》
2007年第4期42-43,46,共3页
文摘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起源于何时?在笔者的视野内,学界对此至今很少有人论及。倒是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以为它是清代康熙年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三百余年间因山西、陕西人大量涌入这一地区而逐步形成的。持这种看法的人似乎不无道理:(一)
关键词
清代康熙
晋语
陕西人
九原郡
东胜卫
朔方
郡
陕西行都司
羌人
蒙古部落
秦边纪略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高速公路漫谈
13
作者
侯巧凡
出处
《少儿科技》
2016年第12期19-19,共1页
文摘
公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现代交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也越越加加丰丰富富。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吧。小土豆和爸爸妈妈、王叔叔乘一辆七人座车去旅游,司机是王叔叔。昨天下了一场雨。今天多云,微风拂面,空气清新。大家一边饱览沿途美景,一边大摆龙门阵。小土豆注意到,他们所走的这条高速公路的路面很宽、很洁净;双向四条车道,
关键词
秦直道
照明装置
林光宫
分隔带
遇水架桥
九原郡
内蒙古包头市
文物保护单位
淳化县
分类号
F54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回眸旷世古道
14
作者
杨泽蒙
机构
鄂尔多斯市博物馆
出处
《鄂尔多斯文化》
2011年第2期28-34,共7页
文摘
当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北方民族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崛起、壮大,尽情驰骋的同时,自然也成为中原王朝的心中隐患。为了自身的利益,商王伐鬼方,周王征猃狁……
关键词
秦直道
鄂尔多斯青铜器
中
原
王朝
北方民族
堑山堙谷
秦昭襄王
九原郡
北方草
原
出土遗物
路基填方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字資料所見戰國時代趙之西境
15
作者
史黨社
机构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
出处
《出土文献研究》
2020年第1期121-144,共24页
文摘
序言趙是戰國時代重要的國家之一,三家分晉之後,趙所擁有之地,主要爲山西、河北一帶,後來逐漸向北、西擴張,勢力到達内蒙古、陝北一帶。但趙在南流黄河以西,即内蒙古中南部鄂爾多斯、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地區的擴張歷史,並不是十分清楚,許多學者認爲趙向河西的擴張,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對於更早時期趙在河西是否有土,或否或疑。
关键词
清水河
窟野河流域
文物出版社
内蒙古中南部
秦始皇
榆林市
九原郡
秦昭王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浅论红庆河古城、秦直道与昭君出塞
16
作者
甄自明
李绿芬
机构
鄂尔多斯博物馆
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管理所
出处
《鄂尔多斯文化》
2011年第6期24-26,共3页
文摘
一、红庆河古城概况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政府以西的一片田地中,夏季时分,玉米长得郁郁葱葱,西侧的柳树林枝繁叶茂,在这片田地的中心有一大段非常明显的夯土墙痕迹,再看到田地周围成堆的老乡从田里捡出的陶器碎片和陶瓦碎片,可以断定这里曾是一处汉代城址,这就是红庆河古城,俗称"三套城",地理坐标为北纬39°21’34.7’’,东经109°34’55.9’’,海拔高度为1437米。
关键词
秦直道
呼韩邪单于
海拔高度
夯土墙
朔方
郡
大将军卫青
文物保护管理
五
原
郡
九原郡
新秦中
分类号
K87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学术史视阈下秦统一前后九原郡辖域变迁再探
尤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
魏坚
郝园林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9
原文传递
3
东汉初期卢芳伪“汉”政权都城——五原郡城考论
艾冲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
2017
0
原文传递
4
“秦直道”新探
王开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汉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
王翠
马孟龙
《历史地理》
CSSCI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秦之兴替与戎狄和胡的关系
舒振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秦朝对包头地区的开发与匈奴的占领——包头地方史讲座
笑端
《阴山学刊》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驰道长城
刘得祯
宇翔
《丝绸之路》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举世闻名的历史大道 秦直道
《西部交通科技》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秦直道: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贺红涛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6
0
原文传递
11
秦直道研究的新进展
段春娥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12
鄂尔多斯汉语方言起源刍议
栗治国
《鄂尔多斯文化》
2007
1
原文传递
13
高速公路漫谈
侯巧凡
《少儿科技》
2016
0
原文传递
14
回眸旷世古道
杨泽蒙
《鄂尔多斯文化》
2011
0
原文传递
15
文字資料所見戰國時代趙之西境
史黨社
《出土文献研究》
2020
0
原文传递
16
浅论红庆河古城、秦直道与昭君出塞
甄自明
李绿芬
《鄂尔多斯文化》
201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