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彦 郑蕾 +4 位作者 何昊 申旭霁 雷佼姣 刘强 梁晶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0期1729-1736,共8页
目的:分离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提取物,对其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以期为猫眼草的利用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为开发天然的抗肿瘤药提供新的方向和更多的选择。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酸乙酯部分槲... 目的:分离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提取物,对其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以期为猫眼草的利用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为开发天然的抗肿瘤药提供新的方向和更多的选择。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酸乙酯部分槲皮素与没食子酸的含量;溶剂洗脱法对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猫眼草乙酸乙酯各组份对乳腺癌ZR-75-3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含有槲皮素19.99%,没食子酸55.04%。从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得到17个流份合并为6个组份。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分离的各组分(浓度50μg·ml^(-1)-150μg·ml^(-1)范围)对乳腺癌细胞ZR-75-30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现一定的梯度关系,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增强。其中组分2的抗肿瘤活性最强。结论:猫眼草乙酸乙酯部分提取物含有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各组分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眼草 乙酸乙酯部分 MTT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体外抗猪伪狂犬病病毒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路彩霞 黄海澄 +2 位作者 涂黎晴 谢江 任春芝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35,160,共6页
为了研究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抗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效果,探索FEA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方式,为辣蓼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用PK-15细胞扩增PRV,计算TCID50;采用观察细胞病变联合中性红检测的方法,筛选FEA对PK-15细胞的最... 为了研究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抗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效果,探索FEA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方式,为辣蓼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用PK-15细胞扩增PRV,计算TCID50;采用观察细胞病变联合中性红检测的方法,筛选FEA对PK-15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通过计算各试验组(空白对照组、PRV阳性对照组、FEA组)的细胞保护率观察3种作用方式(阻断作用、增殖抑制作用及直接灭活作用)下不同浓度FEA体外抗PRV的效果。结果表明:PRV扩增病毒液的TCID50为1×10-6.25/0.1 mL;FEA的最大安全浓度为200μg/mL;3种作用方式下,药物对细胞的保护率范围分别为23%~74%、60%~94%及42%~91%,并且后两种作用方式下FEA浓度为100~200μg/mL时对细胞保护率达80%以上,细胞活性与PRV阳性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高浓度的FEA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增殖及直接灭活病毒这两种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且抗病毒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 猪伪狂犬病病毒 体外 作用方式 细胞病变 中性红
原文传递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PRV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春芝 路彩霞 +2 位作者 韦英益 于美玲 胡庭俊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2-1140,共9页
探讨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ethyl acetate of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hydropiper L.,FEA)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正式试验前将不同浓度的FEA作用于RAW264.7细胞,通过CC... 探讨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ethyl acetate of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hydropiper L.,FEA)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正式试验前将不同浓度的FEA作用于RAW264.7细胞,通过CCK-8检测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筛选FEA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正式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RV阳性对照组、芦丁对照组、5个FEA药物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加入PRV共孵育1.5 h后,再加入芦丁或不同浓度的FEA,分别培养4、8、12、24 h,CCK-8法检测FEA对病毒感染的RAW264.7细胞活性,筛选出3个FEA药物组(高、中、低剂量FEA),再通过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6、IL-10、MCP-1和IFN-γ的分泌水平,以确定FEA体外调节炎症反应的最适时间及药物浓度。结果显示:①FEA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浓度为12.5~200μg/mL;②25~100μg/mL FEA能显著提高PRV感染的RAW264.7细胞体外增殖活性;③PRV感染RAW264.7细胞后促进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用FEA处理8~12 h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TNF-α、IL-1β、IL-6和MCP-1的分泌水平(P<0.05),升高了IFN-γ分泌水平(P<0.05),调节了IL-10分泌水平,且FEA处理8 h抗炎效果最好。结果表明,FEA能调节病毒感染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水平,提示其具有体外抗炎作用。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FEA抗病毒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 伪狂犬病病毒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穗金粟兰乙酸乙酯部分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研究
4
作者 朱成光 武子敬 晏晨 《人参研究》 2023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对贵州产的多穗金粟兰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75%乙醇回流提取,并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小鼠足肿胀的抗炎实验;比较萃取后的乙酸乙酯层和水层的DPPH、ABTS抗氧化实验。结果乙酸乙酯层清除DPPH自由基... 目的对贵州产的多穗金粟兰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75%乙醇回流提取,并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小鼠足肿胀的抗炎实验;比较萃取后的乙酸乙酯层和水层的DPPH、ABTS抗氧化实验。结果乙酸乙酯层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优于水层;乙酸乙酯层和水层清除ABTS自由基清基的能力相当,乙酸乙酯层对小鼠足肿胀模型有较好的抗炎效果。结论多穗金粟兰乙酸乙酯部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为多穗金粟兰药效学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穗金粟兰 乙酸乙酯部分 抗氧化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抗肿瘤活性部分乙酸乙酯初步研究
5
作者 张建业 林敏婷 +1 位作者 李翠妮 唐思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第14期21-21,共1页
目的:研究鸦胆子乙酸乙酯部分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将鸦胆子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粗分离,得到不同的流分,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的体外筛选。结果:不同的流分对胃癌细胞MGC-803均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对鸦胆子乙醇乙酯部... 目的:研究鸦胆子乙酸乙酯部分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将鸦胆子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粗分离,得到不同的流分,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的体外筛选。结果:不同的流分对胃癌细胞MGC-803均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对鸦胆子乙醇乙酯部分进行活性分离可获得相应的有效成分,鸦胆子乙酸乙酯部分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 乙酸乙酯部分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大麻研究.Ⅱ.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3
6
作者 成亮 孔德云 胡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工业大麻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从中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胡萝卜苷(30)、豆甾醇-3-O-葡萄糖苷(31)、aviprin(32)、伞形花内酯(33)、东莨菪内酯(34)、滨蒿内酯(35)、2α-羟基乌苏酸(36)、槲皮素(37)、山... 工业大麻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从中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胡萝卜苷(30)、豆甾醇-3-O-葡萄糖苷(31)、aviprin(32)、伞形花内酯(33)、东莨菪内酯(34)、滨蒿内酯(35)、2α-羟基乌苏酸(36)、槲皮素(37)、山奈酚(38)、洋芹素(39)和木樨草素(40)。其中化合物31~3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化学成分 乙酸乙酯萃取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枣药材乙酸乙酯提取部分三萜酸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研究
7
作者 程东岩 王隶书 +3 位作者 高军 刘晓杰 丛德毓 于江波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9期1552-1554,共3页
目的:建立大枣药材乙酸乙酯提取部分三萜酸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方法:Vision HT C_(18)H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1%乙酸铵(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运用中药色谱指纹... 目的:建立大枣药材乙酸乙酯提取部分三萜酸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方法:Vision HT C_(18)H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1%乙酸铵(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分析。结果:以大枣对照药材及白桦脂酸对照品为参照物,初步构建了由6个特征峰组成的大枣药材HPLC特征图谱。结论:所建立的特征图谱专属性强,重现性好,能够为大枣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 乙酸乙酯提取部分 三萜酸 特征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兜巴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蔡伟兰 韩慢慢 +2 位作者 孙彦敏 李知敏 彭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60-63,共4页
本文研究了灰兜巴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各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柱层析技术对灰兜巴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开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灰兜巴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各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柱层析技术对灰兜巴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开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研究。首次从灰兜巴中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α-菠菜甾醇(2)、β-谷甾醇(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4)、咖啡因(5),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灰兜巴中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可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而非灰兜巴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兜巴 乙酸乙酯部分 化学成分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蒌蒿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曦 任华忠 +2 位作者 宋成英 张红 南泽东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4-797,共4页
目的:研究蒌蒿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取蒌蒿干燥地上部分,用95%乙醇回流提取,经低压浓缩后得蒌蒿浸膏。将上述浸膏加水超声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将所得乙酸乙酯部分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反... 目的:研究蒌蒿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取蒌蒿干燥地上部分,用95%乙醇回流提取,经低压浓缩后得蒌蒿浸膏。将上述浸膏加水超声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将所得乙酸乙酯部分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反相柱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和文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蒌蒿地上部分乙酸乙酯部位浸膏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melliagenin A(1)、2,5-二羟基苯乙酮(2)、对羟基苯乙酮(3)、leptonol(4)、isoevodionol(5)、金色酰胺醇酯(6)、eudesmafraglaucolide(7)、布卢门醇A(8)、(+)-dehydrovomifoliol(9)、异鼠李素(10)。结论:其中,化合物1、2、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蒌蒿 蒿属 乙酸乙酯部分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智仁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8
10
作者 邸磊 王治元 +2 位作者 王志 李宁 王开金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4-96,共3页
益智仁为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 Roxb.)植物益智(A.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国四大南药之一,主产于海南和广东等地,为常用中药材。益智仁具有温脾止泻摄唾和暖肾固精缩尿等功效,临床多用于脾肾虚寒不固所... 益智仁为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 Roxb.)植物益智(A.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为中国四大南药之一,主产于海南和广东等地,为常用中药材。益智仁具有温脾止泻摄唾和暖肾固精缩尿等功效,临床多用于脾肾虚寒不固所致诸症[1]。从益智仁中已分离出二芳基庚烷类、倍半萜类、黄酮、甾体和有机酸等多种成分[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仁 乙酸乙酯部分 石油醚部分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107杨树提取物体外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亚明 刘浩 +3 位作者 钟灵允 周立刚 隋鹏 郭泽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5-278,共4页
制备了欧美107杨树枝条和叶的乙醇粗提物及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部分,并测定了它们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枝条和叶的乙醇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枯萎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以及玉米弯孢等7... 制备了欧美107杨树枝条和叶的乙醇粗提物及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部分,并测定了它们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枝条和叶的乙醇粗提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枯萎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以及玉米弯孢等7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枝条的乙醇粗提物对杨树溃疡病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抗菌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提取物 植物病原真菌 抗真菌活性 乙酸乙酯萃取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对PRV体内外感染诱导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
12
作者 余小丽 袁海峰 +5 位作者 黄昌巧 蒋丽群 李艳华 胡效东 任春芝 胡庭俊 《饲料研究》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研究旨在观察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部分。体外试验设细胞对照组、曲古霉素A(TSA)组、PRV组、芦丁组及PRV+FEA 25组、PRV+FEA 50组、PR... 研究旨在观察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FEA)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部分。体外试验设细胞对照组、曲古霉素A(TSA)组、PRV组、芦丁组及PRV+FEA 25组、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体内试验设空白对照组、TSA组、PRV组、芦丁组、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测定样品乙酰转移酶1(HAT1)、去乙酰转移酶1(HDAC1)的活性,HAT1和HDAC1的mRNA表达水平及组蛋白H3(AcH3)和H4(AcH4)乙酰化水平。结果显示,与PRV组相比,FEA组RAW264.7细胞HAT1的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25组、PRV+FEA 50组HDAC1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HAT1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25组、PRV+FEA 50组HDA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PRV+FEA 25组、PRV+FEA 100组AcH3乙酰化水平及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AcH4乙酰化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50组AcH3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PRV组相比,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细胞HAT1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而HDAC1活性极显著提升(P<0.01);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HAT1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50组小鼠脾脏HDAC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HDAC1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PRV+FEA 50组、PRV+FEA 100组小鼠脾脏AcH3乙酰化表达水平以及PRV+FEA 100组、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AcH4乙酰化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PRV+FEA 200组小鼠脾脏AcH3乙酰化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FEA能够调控PRV体内外感染诱导的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 伪狂犬病毒 组蛋白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UPLC-Q-TOF-MS的麻黄汤化学成分识别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睿 曾岑 +2 位作者 王平 孟宪丽 曾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4-709,共6页
复方汤剂成分复杂,需要寻找一个高分离度、高稳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梯度萃取法,将麻黄汤水煎液中的化学组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GC-MS技术分离麻黄汤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化学成分,质谱使用EI离子源,通过... 复方汤剂成分复杂,需要寻找一个高分离度、高稳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梯度萃取法,将麻黄汤水煎液中的化学组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GC-MS技术分离麻黄汤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化学成分,质谱使用EI离子源,通过NIST MS Search 2.0标准质谱库定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共鉴定出40个化学成分;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离麻黄汤水提取部分化学成分,质谱使用ESI离子源,通过MZmine-2.9.1,Isotope Pattern软件以及质谱裂解规律定性分析,并对照对照品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共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该实验利用了GC-MS和UPLC-Q-TOF-MS对化学成分分析范围的差异,以及MS对未知化合物的准确鉴定优势,为麻黄汤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并为复方组分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分析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汤 乙酸乙酯部分 水提取部分 GC—MS UPLC—Q-TOF—MS
原文传递
滨藜叶分药花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俊 黄超冠 +6 位作者 余一江 李中秋 王韦 黄相中 刘文星 袁燕 江志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8-1113,共6页
对唇形科分药花属植物滨藜叶分药花Perovskia atriplicifolia Benth.的干燥全草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对照,该1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蓟黄素(cirsima... 对唇形科分药花属植物滨藜叶分药花Perovskia atriplicifolia Benth.的干燥全草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对照,该1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蓟黄素(cirsimaritin,1),鼠尾草素(salvigenin,2),丁香醛(syringaldehyde,3),咖啡酸乙烯酯(vinyl caffeate,4),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5),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niga-ichigoside F1(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O-β-D-glucopyranoside,7),绢毛榄仁苷(sericoside,8),4-epi-niga-ichigoside F1(2α,3β,19α,24-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O-β-D-glucopyranoside,9),瓜子金皂苷丁(2α,3β,24-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夏枯草苷(pruvuloside A,11),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2),迷迭香酸甲酯(rosmarinic acid methyl ester,13),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胡萝卜苷(daucosterol,15)。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药花属 乙酸乙酯部分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