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Ti-LDH(M=Zn,Ni)的制备及其对乙硫醇的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崔洪珊 何杰 +3 位作者 王丽平 徐从波 张龙玉 李紫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TiO_(2)是环境催化领域最常用、应用最广泛的催化剂之一,但其表面羟基常显酸性,限制了其在乙硫醇等酸性气体中的吸附性能。用Zn和Ni元素对其进行修饰,构建ZnTi-LDH、NiTi-LDH等钛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的基础上,... TiO_(2)是环境催化领域最常用、应用最广泛的催化剂之一,但其表面羟基常显酸性,限制了其在乙硫醇等酸性气体中的吸附性能。用Zn和Ni元素对其进行修饰,构建ZnTi-LDH、NiTi-LDH等钛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在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的基础上,选择甲烷气中的乙硫醇为研究对象,研究二元的钛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甲烷气中乙硫醇的吸附作用,及层状化合物的层板和表面酸碱性等对乙硫醇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动态吸附乙硫醇,发现ZnTi-LDH的穿透硫容为8.04 mg·g^(-1),而NiTi-LDH的吸附性能要优于ZnTi-LDH,其穿透硫容为13.79 mg·g^(-1)。该催化剂优异的吸附脱硫活性使其在工业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Ti-LDH NiTi-LDH 羟基 乙硫醇 吸附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2)O-NiTi-LDH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氧化乙硫醇性能研究
2
作者 崔洪珊 何杰 +2 位作者 徐从波 赵玲玲 王丽平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本文将氧化银(Ag_(2)O)负载到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Ti-LDH)上以构建Ag_(2)O-NiTi-LDH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XPS、UV-vis、电化学工作站和FT-IR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光催化的方法对乙硫醇进行吸附氧化降解... 本文将氧化银(Ag_(2)O)负载到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Ti-LDH)上以构建Ag_(2)O-NiTi-LDH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XPS、UV-vis、电化学工作站和FT-IR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光催化的方法对乙硫醇进行吸附氧化降解。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Ag_(2)O和NiTi-LDH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得Ag_(2)O-NiTi-LDH复合材料比单一基体材料的带隙能小,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和迁移效率高;在光催化实验中,单一的基体材料NiTi-LDH对乙硫醇的光催化效果不明显,Ag_(2)O和Ag_(2)O-NiTi-LDH虽然都能将乙硫醇光催化氧化成硫酸盐,但Ag_(2)O-NiTi-LDH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降解效率高于Ag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银 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复合材料 光催化 乙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i-LDHs的合成、表征及其对乙硫醇的吸附性能
3
作者 韩家林 朱继超 +4 位作者 赵辉建 赵士翔 赵晓彤 孙慧 胡丽芳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62-64,68,共4页
天然气中乙硫醇的脱除是一项研究重点课题。采用共沉淀法合成Ni-Ti-LDHs,对样品进行XRD、SEM、FT-IR、TG-DTA测试与表征,通过动态吸附法评价Ni-Ti-LDHs对乙硫醇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的Ni-Ti-LDHs具有层状结构,其... 天然气中乙硫醇的脱除是一项研究重点课题。采用共沉淀法合成Ni-Ti-LDHs,对样品进行XRD、SEM、FT-IR、TG-DTA测试与表征,通过动态吸附法评价Ni-Ti-LDHs对乙硫醇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的Ni-Ti-LDHs具有层状结构,其层间为NO3-,层状Ni-Ti-LDHs对乙硫醇的穿透吸附量为19.74 mg/g。碱性层状Ni-Ti-LDHs对乙硫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乙硫醇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列二烷基胺乙硫醇衍生物的快速合成策略构建及应用
4
作者 范继勇 刘玉龙 +5 位作者 张梦瑶 陈佳 徐斌 陈爱兵 吴剑峰 谢剑炜 《防化研究》 2024年第5期19-29,共11页
有机磷神经性毒剂中的V类毒剂与G类、A类毒剂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关键毒效官能团二烷基胺乙硫醇及其合成前体二烷基胺乙基氯(醇)可通过一步反应衍生出系列相关物,均可作为报告化合物添加至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效能水平测试(PT)样... 有机磷神经性毒剂中的V类毒剂与G类、A类毒剂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关键毒效官能团二烷基胺乙硫醇及其合成前体二烷基胺乙基氯(醇)可通过一步反应衍生出系列相关物,均可作为报告化合物添加至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效能水平测试(PT)样品中。为高效获得系列二烷基胺乙硫醇相关物的对照样品,对其反应活性、合成路线及转化途径进行系统解析,构建了一套以市售二烷基胺为起始原料,通过与环氧乙烷、环硫乙烷进行拼接,再经氯化、氧化、酯化等系列反应即可快速获取相关物的合成策略,基本实现了对V类毒剂降解物二烷基胺乙硫醇相关物的全覆盖。基于该策略制备并鉴定了3类全新结构的衍生物,简要解析了质谱裂解规律,以期为毒剂溯源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类神经性毒剂 二烷基胺乙硫醇 快速制备 OPCW 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三乙硫醇胺固化反应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崔占臣 吕长利 +3 位作者 杨柏 苏小平 杨海 霍承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用差热式扫描量热仪 (DSC)对双酚 A环氧 (DGEBA) 三乙硫醇胺自催化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Kissinger和Ozawa方法分别求得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ΔE为 4 1.35和 4 6 .6kJ mol;根据Crane等理论计算得到该体系的固化... 用差热式扫描量热仪 (DSC)对双酚 A环氧 (DGEBA) 三乙硫醇胺自催化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Kissinger和Ozawa方法分别求得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ΔE为 4 1.35和 4 6 .6kJ mol;根据Crane等理论计算得到该体系的固化反应级数n =0 .84及指前因子A =7.4 3× 10 3(s- 1 ) ;同时利用FTIR在位跟踪固化反应过程特征官能团吸收峰的变化 ,确定了最佳固化反应工艺条件 :T凝胶 =80℃ ,T固化 =12 0℃ ,T后处理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含氮多硫醇 自催化 固化动力学 乙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乙硫醇修饰金电极直接测定芦丁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青 王荣 +3 位作者 陆秋艳 叶文博 曹晓卫 吴霞琴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71-974,共4页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氨基乙硫醇修饰金电极,并采用脉冲伏安法直接测定芦丁的含量.以pH 7.0的乙醇和磷酸盐混合缓冲溶液作底液,芦丁在氨基乙硫醇修饰金电极上于0.19 V (vs.SCE)处呈现一灵敏的氧化电流峰,峰电流和芦丁的浓度在8.0~2...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氨基乙硫醇修饰金电极,并采用脉冲伏安法直接测定芦丁的含量.以pH 7.0的乙醇和磷酸盐混合缓冲溶液作底液,芦丁在氨基乙硫醇修饰金电极上于0.19 V (vs.SCE)处呈现一灵敏的氧化电流峰,峰电流和芦丁的浓度在8.0~2.5×102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于抗坏血酸在氨基乙硫醇修饰金电极上的氧化电位出现显著负移,因此,可避免抗坏血酸对芦丁检测的干扰.本方法可以不经预分离直接检测药物中芦丁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膜 脉冲伏安法 氨基乙硫醇 芦丁 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41介孔分子筛负载取代酞菁钴催化氧化乙硫醇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伟 闫影 +2 位作者 周中林 周桃壮 李晓丽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2-826,共5页
采用浸渍法将β-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钴((p-HOOCPhO)4PcCo)负载在MCM-41介孔分子筛中制备了(p-HOOCPhO)4PcCo/MCM-41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Raman光谱、N2吸附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常温、... 采用浸渍法将β-四(4-羧基苯氧基)酞菁钴((p-HOOCPhO)4PcCo)负载在MCM-41介孔分子筛中制备了(p-HOOCPhO)4PcCo/MCM-41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Raman光谱、N2吸附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常温、常压下,该催化剂催化氧化乙硫醇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MCM-41介孔分子筛是(p-HOOCPhO)4PcCo的良好载体,(p-HOOCPhO)4PcCo在MCM-41介孔分子筛中不易聚集,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p-HOOCPhO)4PcCo/MCM-41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氧化乙硫醇反应的性能,且具有酶催化氧化反应的特征,遵循米氏方程动力学规律,最大反应速率和米氏常数分别为1.94mL/min和0.018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钴 MCM-41介孔分子筛 催化氧化 乙硫醇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壳聚糖双水杨叉乙二胺合钴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乙硫醇的催化氧化 被引量:22
8
作者 马会宣 胡道道 房喻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0-294,共5页
制备了二氧化硅担载的壳聚糖 Co Salen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荧光光谱、X光电子能谱及ESR谱等方法对该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Co Salen是通过其钴离子与壳聚糖的氨基氮配位形成配合物 ,这种配合物可通过其... 制备了二氧化硅担载的壳聚糖 Co Salen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荧光光谱、X光电子能谱及ESR谱等方法对该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Co Salen是通过其钴离子与壳聚糖的氨基氮配位形成配合物 ,这种配合物可通过其空着的第六配位点与氧进行可逆性结合、使氧分子活化 .对乙硫醇催化氧化研究表明 ,这种高分子配合物中活性中心的基位隔离效应导致其催化氧化活性远大于相应的小分子配合物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双水杨叉乙二胺合钴 乙硫醇 催化氧化 配合物 催化剂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黄单胞菌He4和排硫杆菌Au16固定化生物滴滤技术去除乙硫醇臭气 被引量:8
9
作者 姜安玺 刘波 +2 位作者 程养学 王晓辉 李政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5-88,共4页
本实验把筛选的异养菌黄单胞菌He4和自养菌排硫杆菌Au16,接种到生物滴滤塔中进行脱除乙硫醇研究。结果表明 ,乙硫醇进气流量为 0 3、 0 6和 1 2m3/h ,进气浓度分别为 118、 64和 31mg/m3时 ,乙硫醇出气浓度不高于 1mg/m3。系统中乙硫... 本实验把筛选的异养菌黄单胞菌He4和自养菌排硫杆菌Au16,接种到生物滴滤塔中进行脱除乙硫醇研究。结果表明 ,乙硫醇进气流量为 0 3、 0 6和 1 2m3/h ,进气浓度分别为 118、 64和 31mg/m3时 ,乙硫醇出气浓度不高于 1mg/m3。系统中乙硫醇的最佳质量负荷不宜高于 4 0mg/kg填料·h。喷淋量在负荷一定时 ,进气流量越高 ,所需喷淋量越大。喷淋液的最适温度应控制在 2 5~ 30℃左右。喷淋液的SO2 - 4浓度不宜高于 4 0 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生物滴滤 臭气 乙硫醇 生物滴滤塔 生物脱臭 黄单胞菌 排硫杆菌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晕反应器结构对乙硫醇消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战国 胡真 +2 位作者 曹鹏 李颖 安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5-1068,共4页
研究了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的变化对乙硫醇消除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设置折流板,可以增加气流的湍动程度,有利于活性粒子与污染物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消除率。高压电极间距对电晕区范围及消毒效果有较大影响,间... 研究了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的变化对乙硫醇消除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设置折流板,可以增加气流的湍动程度,有利于活性粒子与污染物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消除率。高压电极间距对电晕区范围及消毒效果有较大影响,间距较小将导致各电极产生的电场相互干扰明显,消除率减小;而电极间距过大,虽然电极间电场分布相互干扰小,但是反应器内可排布的电极数减少,总电晕区减少,消除率也减小。根据实验结果,电极间距设置为50 mm比较合理。另外,在相同的电场强度和脉冲频率下,毛刺形高压电极比线电极结构能耗低,能量利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晕放电 非平衡等离子体 反应器结构 乙硫醇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硫醇在脉冲电晕反应器内的降解特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施耀 阮建军 +2 位作者 李伟 聂勇 谭天恩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6-321,共6页
应用脉冲电晕放电,在线板式反应器内对乙硫醇的降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峰值电压、重复频率、进口浓度、介质阻挡等单因素对去除率的影晌。结果表明,脉冲电晕放电能有效地去除气体中的恶臭物乙硫醇。当进口浓度365mg/m3、处理气量... 应用脉冲电晕放电,在线板式反应器内对乙硫醇的降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峰值电压、重复频率、进口浓度、介质阻挡等单因素对去除率的影晌。结果表明,脉冲电晕放电能有效地去除气体中的恶臭物乙硫醇。当进口浓度365mg/m3、处理气量10m3/h、峰值电压70kV、重复频率200s-1时,乙硫醇去除率可达85%,此时反应器的能量利用率为12.2g/(kW·h)。陶瓷板阻挡的使用有助于去除率的提高,当能量密度为65kJ/m3时,使用和未使用陶瓷板乙硫醇的去除率分别为93%和80%。乙硫醇中硫元素主要转化为二氧化硫,还发现有单质硫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硫醇 去除率 降解特性 脉冲电晕放电 反应器 恶臭 二氧化硫 陶瓷板 气量 硫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链DNA在氨基乙硫醇单分子膜金电极上固定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盛辉 陈帆 +1 位作者 莫卫民 张明琴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38-42,共5页
利用了氨基乙硫醇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然后用水溶性的碳化二亚胺作为偶联活化剂,sDNA的5’端磷酸基与电极表面自组装膜上的氨基以磷酸氨基酯键的形式共价结合,从而在金电极表面形成ssDNA单分子层。采用反射红... 利用了氨基乙硫醇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然后用水溶性的碳化二亚胺作为偶联活化剂,sDNA的5’端磷酸基与电极表面自组装膜上的氨基以磷酸氨基酯键的形式共价结合,从而在金电极表面形成ssDNA单分子层。采用反射红外光谱对电极表面sDNA单分子层进行了表征,并用氧化还原电对Co(bpy)3+/2+3作为杂交指示剂对电极表面的sDNA层的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电极 固定化 DNA 单分子膜 氨基乙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硫醇氯化法合成乙烷磺酰胺 被引量:7
13
作者 郝立勇 朱晓慧 +1 位作者 齐永秀 李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21-423,共3页
控制料比n(乙硫醇 )∶n (水 )∶n (氯气 ) =1∶(3~ 4)∶3 15 ,前期氯化温度不超过 5℃ ,中后期氯化温度不超过 2 0℃ ,原料乙硫醇、水和氯气反应生成中间体乙烷磺酰氯 ;控制胺化温度不超过30℃ ,乙烷磺酰氯与氨同时投入四氢呋喃 -氨介... 控制料比n(乙硫醇 )∶n (水 )∶n (氯气 ) =1∶(3~ 4)∶3 15 ,前期氯化温度不超过 5℃ ,中后期氯化温度不超过 2 0℃ ,原料乙硫醇、水和氯气反应生成中间体乙烷磺酰氯 ;控制胺化温度不超过30℃ ,乙烷磺酰氯与氨同时投入四氢呋喃 -氨介质中反应 ,胺化料比n(乙烷磺酰氯 )∶n(氨 ) =1∶(2 .6~ 3.0 ) ,m(乙烷磺酰氯 )∶m (四氢呋喃 ) =43∶10 0 ,过滤滤除副产品氯化铵 ,常压蒸除四氢呋喃 ,得到乙烷磺酰胺粗品 ,然后用乙酸乙酯重结晶 ,活性炭脱色 ,冷却 ,过滤结晶得到产品乙烷磺酰胺 ,w (乙烷磺酰胺 )≥ 99% ,以乙硫醇计总收率≥ 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硫醇氯化法 合成 乙烷磺酰胺 乙烷磺酰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Ag^+的13X分子筛对乙硫醇和噻吩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9
14
作者 闫武敏 曾勇平 居沈贵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用静态吸附方法研究了负载Ag+的13X分子筛对乙硫醇和噻吩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乙硫醇的吸附速率大于噻吩,30℃时乙硫醇和噻吩的单组分吸附平衡量分别为136.2mg/g和45.0mg/g,乙硫醇-噻吩二组分的吸附平衡量分别... 用静态吸附方法研究了负载Ag+的13X分子筛对乙硫醇和噻吩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乙硫醇的吸附速率大于噻吩,30℃时乙硫醇和噻吩的单组分吸附平衡量分别为136.2mg/g和45.0mg/g,乙硫醇-噻吩二组分的吸附平衡量分别为104.3 mg/g和12.7 mg/g,乙硫醇在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中占优势。用Langmuir模型对乙硫醇和噻吩的单组分吸附平衡量进行关联,乙硫醇和噻吩吸附平衡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分别为5.64%,2.89%;用修正Langmuir模型对乙硫醇-噻吩二组分的吸附平衡量进行关联,乙硫醇和噻吩吸附平衡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分别为9.02%,6.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平衡 吸附动力学 13X分子筛 噻吩 乙硫醇 银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与乙硫醇团簇的气相化学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娟 王进 +1 位作者 盛六四 张允武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1,共7页
利用激光溅射 -分子束的方法研究了Al+ 和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 ,结果观察到了Al+ 与 1~ 6个乙硫醇分子形成的团簇离子 .对团簇离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异构体Al+ (C2 H5SH) n 和HAl+ SC2 H5(C2 H5SH) n-1 ,计算... 利用激光溅射 -分子束的方法研究了Al+ 和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 ,结果观察到了Al+ 与 1~ 6个乙硫醇分子形成的团簇离子 .对团簇离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找到了两种类型的异构体Al+ (C2 H5SH) n 和HAl+ SC2 H5(C2 H5SH) n-1 ,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稳定结构和能量 .分析质谱信号强度 ,结合理论计算结果 ,可推测出实验得到的n =1的产物离子是Al+ (C2 H5SH) .n =2和 3时产物离子开始转变为HAl+ SC2 H5(C2 H5SH) n -1 ,n =4时 ,HAl+ SC2 H5(C2 H5SH) 3 和Al+ (C2 H5SH) 4两种产物离子都存在 ,n≥ 5以后 ,团簇离子Al+ (C2 H5SH) n 开始成为主要的产物离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离子 乙硫醇 团簇 气相化学反应 激光溅射-分子束 密度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乙硫醇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尧 张晓健 +1 位作者 戴吉胜 许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61-1265,共5页
研究了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乙硫醇的动力学规律,并考察了高锰酸钾在原水混凝条件下对原水中乙硫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乙硫醇的氧化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高锰酸钾对乙硫醇的氧化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研究了高锰酸钾氧化水中乙硫醇的动力学规律,并考察了高锰酸钾在原水混凝条件下对原水中乙硫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乙硫醇的氧化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高锰酸钾对乙硫醇的氧化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高锰酸钾过量的情况下,氧化反应的伪一级动力学常数k′=0.025.[KMnO4]-0.008,再根据所用初始高锰酸钾浓度,得到了二级反应的动力学常数k=0.025 L/(min.mg).高锰酸钾在原水混凝条件下对乙硫醇的去除效果劣于纯水条件下的去除效果,在水中其它有机物与高锰酸钾反应条件下高锰酸钾浓度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味 乙硫醇 氧化 高锰酸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VC热稳定剂——三(羟基乙硫醇)锑的合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又年 王春江 +1 位作者 舒万艮 曾冬铭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0,共4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硫醇锑类热稳定剂———三 (羟基乙硫醇 )锑的合成及其应用 .实验时以三氧化二锑和巯基乙醇为原料 ,采用一步法直接化合生成三 (羟基乙硫醇 )锑 .此外 ,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 .实验结... 研究了一种新型硫醇锑类热稳定剂———三 (羟基乙硫醇 )锑的合成及其应用 .实验时以三氧化二锑和巯基乙醇为原料 ,采用一步法直接化合生成三 (羟基乙硫醇 )锑 .此外 ,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以二甲苯作为带水剂 ,反应物Sb2 O3与 6HSCH2 CH2 OH的量比为 1∶1 .2 ,加热回流 1 .0h ,得产品的收率为 93.8% ;三 (羟基乙硫醇 )锑为浅黄色液体 ,其折光率Dn2 0 为 1 .44 79;当三 (羟基乙硫醇 )锑的添加量为2 5份时 ,PVC树脂的热稳定时间为 46min(2 0 0℃时 ) .其热稳定性能优于钙 锌、铅盐复合热稳定剂 ,与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热稳定性能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合成 三锑 PVC热稳定剂 羟基乙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乙硫醇废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国营 刘俊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3-337,共5页
生物滤池是废气生物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 ,其生物相包括细菌和真菌 .对于疏水性有机物质 ,真菌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 ,而且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细菌强 .本研究采用生物滤池处理含乙硫醇废气 ,通过对生物滤池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分离... 生物滤池是废气生物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 ,其生物相包括细菌和真菌 .对于疏水性有机物质 ,真菌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 ,而且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细菌强 .本研究采用生物滤池处理含乙硫醇废气 ,通过对生物滤池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表明 ,初步判定分离出的菌株分别为常现青霉、宛氏拟青霉、文氏曲霉和顶孢头孢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硫醇废气 生物滤池 微生物 细菌 真菌 处理效率 VOCS 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硫和乙硫醇在层状K_(1-2x)M_xTiNbO_5(M=Mn^(2+)、Ni^(2+))上的吸附与光催化氧化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杰 赵俊斌 兰允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488,共4页
采用固相法制备出具有层状结构的KTiNbO5,通过离子交换制备K1-2xMxTiNbO5(M=Mn2+、Ni2+)。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样品晶体结构与光谱响应特征进行表征,采用红外光谱方法考察样品对二甲基硫(DMS)和乙硫醇(EM... 采用固相法制备出具有层状结构的KTiNbO5,通过离子交换制备K1-2xMxTiNbO5(M=Mn2+、Ni2+)。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技术对样品晶体结构与光谱响应特征进行表征,采用红外光谱方法考察样品对二甲基硫(DMS)和乙硫醇(EM)吸附与光催化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采用Mn2+和Ni2+对KTiNbO5离子交换后,层板间距增加,对光谱吸收由紫外区移向可见光区,带隙能量由3.35 eV相应地移至2.97 eV和2.45 eV。K1-2xMxTiNbO5对DMS和EM的吸附作用力较弱,不受阳离子影响。K1-2xMnxTiNbO5只在紫外光辐射下呈现催化活性,并将硫醚、硫醇氧化为亚砜、砜和磺酸;而K1-2xNixTiNbO5在可见与紫外光辐射下均具有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辐射下,乙硫醇被氧化至磺酸,而在紫外光辐射下硫醇被矿化并产生硫酸盐与碳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钛铌酸盐 二甲基硫 乙硫醇 吸附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硫醇与金表面相互作用的TOF-SIMS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汉东 刘敦一 +1 位作者 王荧荧 左丹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9-361,共3页
利用飞行时间型静态二次离子质谱 (TOF- SIMS) ,以乙硫醇为代表 ,在二次离子质谱的特定条件下 ,分析了乙硫醇与金的表面相互作用 ,发现了丰富的、有一定规律性的金硫团簇 .从而首次在质谱中再现了硫醇与金的分子自组装过程 .这一结果不... 利用飞行时间型静态二次离子质谱 (TOF- SIMS) ,以乙硫醇为代表 ,在二次离子质谱的特定条件下 ,分析了乙硫醇与金的表面相互作用 ,发现了丰富的、有一定规律性的金硫团簇 .从而首次在质谱中再现了硫醇与金的分子自组装过程 .这一结果不仅表明高性能静态二次离子质谱能够用于分子自组装 ;而且 ,有可能用于新类型自组装分子的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离子质谱 乙硫醇 金硫团簇 表面相互作用 分子自组装 自组装单分子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