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人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孟庆玲 韩卉 +2 位作者 庞刚 胡玉婷 张媛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为耳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 (GSS)的形态、位置及GSS上曲在颅骨表面的标志点 ,测量GSS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结果 GSS呈“乙”字型 ,83 33%的顶乳突缝前角投影在GSS上曲处。GSS... 目的 为耳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 (GSS)的形态、位置及GSS上曲在颅骨表面的标志点 ,测量GSS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距离。结果 GSS呈“乙”字型 ,83 33%的顶乳突缝前角投影在GSS上曲处。GSS的宽度左侧平均为 (10 92± 1 80 )mm ,右侧平均为 (12 0 0± 1 6 5 )mm ;深度左侧平均为 (4 15± 1 4 0 )mm ,右侧平均为 (5 2 7± 2 2 7)mm。GSS宽度及深度均有显著的侧别差异。GSS前外侧缘到前庭导水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 (7 85±2 4 7)mm、(2 1 6 9± 4 97)mm、(8 5 4± 2 74 )mm、(12 4 2± 2 4 6 )mm。结论 GSS为颞骨岩部后面的一个重要的骨性结构 ,顶乳突缝前角处可 (作为GSS上曲定位的参考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解剖学 颅骨 颞骨岩部 组织学 半规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吉林 任国良 张晓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7-468,共2页
目的 :探讨乙状窦沟的发育差异 ,为临床上乙状窦前、后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和资料。方法 :采用 1 40侧颅骨 ,用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乙状窦沟的宽度 ,深度及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部分颅骨以外耳门为中心作水平锯切 ,直... 目的 :探讨乙状窦沟的发育差异 ,为临床上乙状窦前、后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和资料。方法 :采用 1 40侧颅骨 ,用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乙状窦沟的宽度 ,深度及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部分颅骨以外耳门为中心作水平锯切 ,直接测量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 ,同时进行Law氏位X线摄片对照。结果 :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在 1 0mm以上者 1 0 8例 (77% ) ,距离在 8~ 9mm者 2 1侧 (1 5 % ) ,距离在 6~ 7mm者 7侧 (5 % ) ,距离在 5mm以下者 4侧 (3 % )。以 1 0mm为正常值 ,右侧的乙状窦前移多于左侧 (1 8∶1 4) ,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乙状窦前移在国人中的发生率为 2 3 % ,进行乙状窦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乙状窦沟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沟及周围骨性结构CT观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楹 王宏 张蕾莉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通过CT测量了解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变异以及周围骨性结构的方法,以探讨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54具成年人颅骨标本进行CT扫描,测量其眶耳线平面,并对比观察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的变异,乳突的气化... 目的通过CT测量了解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变异以及周围骨性结构的方法,以探讨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54具成年人颅骨标本进行CT扫描,测量其眶耳线平面,并对比观察乙状窦的优势引流、位置的变异,乳突的气化程度、范围,颈静脉球窝的位置、大小,以及中耳、内耳门的结构。结果54具标本中乙状窦沟右侧大于左侧者45具(83.3%);左侧大于右侧者6具;双侧近似者3具。乙状窦沟前壁至外耳道后壁距离平均为13.5mm。颈静脉球窝于双侧眶耳线平面上的总出现率为37.0%(40/108)。结论头部CT测量可较为完整地了解乙状窦沟及其周围骨性结构,对桥小脑角和上、中斜坡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当一侧乙状窦前移时,上、中斜坡区中线的病变可考虑于非优势引流侧施行手术,而桥小脑角病变则可选择乙状窦后入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周围骨性结构 CT 参考值 颅窦 颈静脉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2 位作者 彭林 张嘉林 冯文峰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研究乙状窦沟的形态、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为神经外科及耳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的形态、位置 ,乙状窦沟上曲在颅外的标志点 ;利用游标卡尺等测量、统计分析乙状窦沟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前庭小管外口、内听道后... 目的 研究乙状窦沟的形态、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为神经外科及耳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乙状窦沟的形态、位置 ,乙状窦沟上曲在颅外的标志点 ;利用游标卡尺等测量、统计分析乙状窦沟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前庭小管外口、内听道后下唇、外耳道后上棘、后半规管的距离 ,并对比双侧差异。结果 乙状窦沟位于岩骨后部 ,呈“乙”字形 ,上曲有 74.5 %在颅外对应点是顶乳缝前角 ;测量结果依次为 :9.75 ,5 .5 5 ,9.5 7,2 2 .0 7,12 .42 ,8.67mm ,其中乙状窦沟的宽度、深度及其与前庭小管外口的距离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状窦沟与毗邻各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是岩骨内侧一个明显且重要的骨性标志 ,上曲在颅外对应点多为顶乳缝前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骨 乙状窦沟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突根治术中乙状窦沟的解剖学观测
5
作者 赵丽娜 崔英健 +7 位作者 蔡克万 朱传军 魏军 杨小康 陈静 冯志杰 杜志祥 王立宇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1-13,F0003,共4页
目的测量乙状窦沟到周边结构的距离,为乳突根治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乳突根治术耳后入路进行解剖,测量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 目的测量乙状窦沟到周边结构的距离,为乳突根治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乳突根治术耳后入路进行解剖,测量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下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1)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3.19±2.37)mm;(2)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18.25±1.97)mm;(3)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14.58±1.66)mm。(4)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6.95±2.06)mm;(5)乙状窦下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9.59±2.24)bmm。结论测量乙状突窦沟距其与周边结构间的距离,为手术安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乳突根治术 外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澜月 李薇 刘兆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sigmoid sinus wall dehiscence-pulsatile tinnitus,SSWD-PT)声音的产生和传导与血流及颅内压异常、乙状窦沟骨板、颞骨蜂房密切相关。明确发生机制是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本文对SSWD-PT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sigmoid sinus wall dehiscence-pulsatile tinnitus,SSWD-PT)声音的产生和传导与血流及颅内压异常、乙状窦沟骨板、颞骨蜂房密切相关。明确发生机制是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本文对SSWD-PT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颅内压 颞骨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 搏动性耳鸣 脑脊液 颞骨蜂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的脑脊液流场及体积变化特征
7
作者 陈澜月 李薇 +3 位作者 马晓博 曲晓霞 郑丹丹 刘兆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5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基于MRI探讨不同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SSWD-PT)患者的脑脊液流场和体积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0月~2023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颅内压增高状态SSWD-PT患者35例、正常颅内压状态SSWD-PT... 目的基于MRI探讨不同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性耳鸣(SSWD-PT)患者的脑脊液流场和体积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0月~2023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颅内压增高状态SSWD-PT患者35例、正常颅内压状态SSWD-PT患者25例,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名。记录人口统计学特征。通过横窦狭窄指数(ITSS)和形态学评估颅内压。基于磁共振相位对比成像(PC-MRI)对中脑导水管水平脑脊液流场进行分析。基于T1加权3D梯度场回波序列(T1-TFE)通过ITK-SNAP软件分割脑脊液并计算体积。比较三组间各指标差异。结果三组间的平均流量、反流分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颅内压增高组的平均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7),而反流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正常颅内压组的平均流量、反流分数与颅内压增高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7)。三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正向流量、反向流量、平均流速、峰值流速、每搏输出量、脑脊液体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WD-PT患者存在脑脊液异常改变,并且伴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更明显。这些改变可能与乙状窦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耳鸣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颅内压 磁共振成像 搏动性耳鸣 乙状窦沟骨板缺损 脑脊液 磁共振相位对比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CT观察
8
作者 李淑玲 齐中光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9年第8期3-4,共2页
颈静脉孔区的占位性病变常导致静脉孔的异常扩大。由于双侧颈静孔往往不等大,所以制定单侧颈静池的正常大小数值是不可靠的。我们通过测量150例正常人300侧颈静脉孔及250例正常人500侧乙状窦沟的横截面积,制定出颈静脉主... 颈静脉孔区的占位性病变常导致静脉孔的异常扩大。由于双侧颈静孔往往不等大,所以制定单侧颈静池的正常大小数值是不可靠的。我们通过测量150例正常人300侧颈静脉孔及250例正常人500侧乙状窦沟的横截面积,制定出颈静脉主乙状窦沟双侧横截面积和的更动 两者的开矿位置及分流类型,对胸脉孔和乙状窦沟的大小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乙状窦沟 CT
原文传递
侧颅底后部骨性标志测量和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许华 张铁辉 +2 位作者 蔺友志 李明 张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14-216,共3页
目的确定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为岩骨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个成人颅骨干性标本和15个成人颅骨湿性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观察骨性标志点对应内表面与横窦沟、乙状窦沟走行的关系。结果①52例颞鳞-顶乳... 目的确定横窦、乙状窦的体表定位,为岩骨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个成人颅骨干性标本和15个成人颅骨湿性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观察骨性标志点对应内表面与横窦沟、乙状窦沟走行的关系。结果①52例颞鳞-顶乳缝交点投影在乙状窦沟上曲前上缘,占86.7%;枕内窿突与横窦沟下缘对应者28例,占93.3%。②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窿突连线可作为横窦上缘标志线;枕内窿突与“O”点连线可作为横窦下缘标志线;颞鳞-顶乳缝交点与乳突尖连线可作为乙状窦前缘标志线;“O”点与乳突尖连线可作为乙状窦后缘标志线。结论通过体表可扪及的外耳道上棘、乳突尖和枕外窿突,可对横窦、乙状窦边界进行体表定位,最大限度避免损伤静脉窦,使入路设计更为安全,术中视野更为开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颅窝 横窦 乙状窦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骨性标志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春红 张汉伟 +2 位作者 张刚利 吉宏明 贾贵军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4期385-386,共2页
目的准确定位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位置及大小。方法观察20具干性颅骨与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距离。结果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关键孔应位于星点下方1.0cm,距乙状窦沟后缘0.5cm。骨窗大小为直径3.5cm×4... 目的准确定位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位置及大小。方法观察20具干性颅骨与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距离。结果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关键孔应位于星点下方1.0cm,距乙状窦沟后缘0.5cm。骨窗大小为直径3.5cm×4.0cm的椭圆形骨窗。结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熟悉颅骨表面标志和颅内结构对应关系对骨窗关键孔及骨窗大小、位置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颅法 乙状窦沟 横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后进路手术的颅骨测量与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常升 杨天祝 李芳春 《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1-13,共3页
本研究为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测得:①横窦沟下缘体表投影为自乳突尖垂直向上30mm的水平线,术中上警戒线为自乳突尖垂直向上22mm的水平线。②乙状窦沟后缘体表投影为自下颌小头水平向后44mm的垂直线,术中前警戒线为自下颌小头水平向后50mm... 本研究为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测得:①横窦沟下缘体表投影为自乳突尖垂直向上30mm的水平线,术中上警戒线为自乳突尖垂直向上22mm的水平线。②乙状窦沟后缘体表投影为自下颌小头水平向后44mm的垂直线,术中前警戒线为自下颌小头水平向后50mm的垂直线。③自乳突尖以45°向后上方引一30mm斜线,从该线上端向下作一与其呈直角的5mm短线,以短线下端为圆心,以10mm为半径划圆,此圆周内包括94.2%的乳突孔,乳突孔外口越接近颞枕缝,其内外口直径有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横窦 乳突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憩室一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广森 樊军 陶树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14,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右侧搏动性耳鸣1个月,于2014年3月13日入院。患者自述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咚咚"声低调耳鸣,其频率与心脏跳动一致,压迫右颈侧区耳鸣可消失,剧烈运动及夜间睡眠差时耳鸣加重;无耳痛、头痛,无耳流脓、...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因右侧搏动性耳鸣1个月,于2014年3月13日入院。患者自述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咚咚"声低调耳鸣,其频率与心脏跳动一致,压迫右颈侧区耳鸣可消失,剧烈运动及夜间睡眠差时耳鸣加重;无耳痛、头痛,无耳流脓、眩晕及面瘫,无明显听力下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鸣(右)",行静脉输液(药物不详)等治疗,耳鸣症状无任何改善。入院诊断为"搏动性耳鸣(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耳流脓 低调耳鸣 静脉输液 乙状窦沟 神经性耳鸣 患者自述 颞肌筋膜 耳痛 鼓室导抗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重建影像的颅外骨性标志对国人乙状窦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13
作者 孙嘉良 于镇滔 +3 位作者 李玉祥 程凯亮 王玉发 李幼琼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7期1064-1065,共2页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面的乙状窦沟内,在颞骨内面行向下内并进入颈静脉孔。神经外科中处理颅后窝和岩斜区病变时,常涉及乙状窦,因此需准确定位乙状窦。有研究报道,采用颅骨为样本,星点被认为是横窦乙状窦转折处的标志,本研究认...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面的乙状窦沟内,在颞骨内面行向下内并进入颈静脉孔。神经外科中处理颅后窝和岩斜区病变时,常涉及乙状窦,因此需准确定位乙状窦。有研究报道,采用颅骨为样本,星点被认为是横窦乙状窦转折处的标志,本研究认为,以星点定位方法存在若干弊端,即颅骨样本量少、性别年龄难以统计、形态变异较大、定位范围局限、在术中由于出血等因素寻找耗时费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沟 CT重建影像 解剖学研究 星点 骨性标志 颈静脉孔 颅后窝 横窦 标志点 枕外隆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枕窦沟两例
14
作者 尹保国 张荣汉 《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16-16,共1页
枕窦位于小脑镰后缘,上连窦汇,下至枕骨大孔分为左右两支,循枕骨大孔侧缘向前,合于基底丛。其压迹称枕窦沟。在通常情况下因枕窦细小,故枕窦沟不甚明显。我们在颅骨的调查中,发现两例巨大的枕窦沟兼左侧横窦沟及乙状窦沟缺如,现报道于下... 枕窦位于小脑镰后缘,上连窦汇,下至枕骨大孔分为左右两支,循枕骨大孔侧缘向前,合于基底丛。其压迹称枕窦沟。在通常情况下因枕窦细小,故枕窦沟不甚明显。我们在颅骨的调查中,发现两例巨大的枕窦沟兼左侧横窦沟及乙状窦沟缺如,现报道于下:两例巨大枕窦沟的形态和位置基本相同,均起自枕内隆凸左侧,沿枕内嵴左侧向下,经枕骨大孔左侧缘向前,连于左侧颈静脉孔(图1)。然而,两例枕窦沟的粗细略有差异,测量其中部,例一:沟宽9mm,沟深3mm,沟内侧缘距枕骨大孔边缘4mm;例二:沟宽7.5mm,沟深2mm,沟内侧缘距枕骨大孔边缘4.5mm。此二例,除了枕窦沟巨大之外,左侧横窦沟及乙状窦沟均不显。相反,两例右侧横窦沟和乙状窦沟特别粗大,且与上矢状窦沟相续。右侧颈静脉孔亦显著大于左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乙状窦沟 内侧缘 横窦 枕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的HRCT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鹏飞 王振常 +2 位作者 鲜军舫 李静 陈青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1-884,共4页
目的观察HRCT图像上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6名受检者(332耳)的颞骨HRCT图像。行颞骨CT MPR,观察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利用三维VR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分析骨壁裂缺与无裂缺颞... 目的观察HRCT图像上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6名受检者(332耳)的颞骨HRCT图像。行颞骨CT MPR,观察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利用三维VR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分析骨壁裂缺与无裂缺颞骨气化容积的差异性。结果受检者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乙状窦沟裂缺发生率分别约2.41%(8/332)、0.90%(3/332)、2.71%(9/332)。骨壁完整受检者颞骨气化容积平均约(5.43±2.43)ml。不同性别及侧别间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骨壁裂缺耳分别与完整骨壁耳相比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健康受检者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可发生裂缺,在诊断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时应注意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容积 颈内动脉管 颈静脉孔 乙状窦沟 血管源性耳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颅窝颅骨表面标志与静脉窦关系影像学重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英亮 章文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8-80,共3页
在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尤其是铣刀铣开骨瓣过程中,颅骨关建钻孔位置的选取对横窦、乙状窦的保护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颅骨表面解剖标记来确定关键孔的颅骨外表面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标记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1]。应用最... 在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尤其是铣刀铣开骨瓣过程中,颅骨关建钻孔位置的选取对横窦、乙状窦的保护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颅骨表面解剖标记来确定关键孔的颅骨外表面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标记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1]。应用最广泛的为星点,即枕乳缝、顶乳缝、人字缝的交点,此点被广泛认为是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的颅骨表面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 横窦 静脉窦 星点 上项线 人字缝 开颅术 乙状窦后入路 骨瓣 乙状窦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联合CT颈动脉血管造影对搏动性耳鸣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燕飞 倪雪君 《交通医学》 2012年第4期367-368,371,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HRCT)联合头颈部CT动脉血管造影(CTA)对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方法: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5例,均行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图像处理。分析头颈部动静脉、乙状窦沟、耳乳突...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HRCT)联合头颈部CT动脉血管造影(CTA)对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方法:乙状窦沟骨质缺损致搏动性耳鸣5例,均行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图像处理。分析头颈部动静脉、乙状窦沟、耳乳突骨结构改变对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结果: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CTA显示患侧乙状窦沟较对侧扩大加深,与邻近乳突相邻骨结构部分缺损,其中1例伴有乙状窦憩室。结论:中耳乳突平扫HRCT及头颈部CTA对搏动性耳鸣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乙状窦沟 骨质缺损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麻下手术治疗搏动性耳鸣1例及分析
18
作者 李克巡 江红群 《当代医学》 2013年第35期93-93,共1页
本文通过讨论1例单耳搏动性耳鸣患者的手术治疗经过,从物理学角度和解剖学角度,分析耳鸣产生和消除的原因,希望对同仁们在治疗耳鸣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乙状窦沟骨壁重建术 耳鸣声源 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0侧颈静脉孔的观测
19
作者 张荣汉 谭卫平 +2 位作者 尹保国 汤志纯 杨振中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86年第1期7-9,共3页
对560侧颈静脉孔进行了测量,对颈静脉窝、颈静脉孔和乙状窦沟进行了观察、对比和分析。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枕骨 鼓室 纵径 颅骨 中耳 颈静脉窝 乙状窦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路后进路施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有关解剖标志的测量
20
作者 赵同光 陆学纲 《解剖学通报》 1982年第1期82-85,共4页
随着耳显微外科手术的发展,经迷路后进路施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前庭神经切断以及摘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的胆脂瘤或囊肿已取得一定进展。由于手术系沿小脑的边缘进入,较经颅中窝或枕下进路具有对小脑或脑干挤压轻微、并发症少、死... 随着耳显微外科手术的发展,经迷路后进路施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前庭神经切断以及摘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的胆脂瘤或囊肿已取得一定进展。由于手术系沿小脑的边缘进入,较经颅中窝或枕下进路具有对小脑或脑干挤压轻微、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上棘 乳突尖 顶切迹 前庭水管 乙状 迷路后进路 乙状窦沟 外耳道 解剖标志 乳突骨 切断术 截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