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卢业成 龚兰 +4 位作者 陈盛强 陈伟烈 唐小平 尹炽标 陈万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年第24期8-10,共3页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EVS)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方法采用PCR法从含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adw)的质粒pHBV1中扩增出HBVC基因,亚克隆到pGEM-T载体,然后将HBVC基因插入载体pAcGHLT-A中,构建含有H...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EVS)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方法采用PCR法从含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adw)的质粒pHBV1中扩增出HBVC基因,亚克隆到pGEM-T载体,然后将HBVC基因插入载体pAcGHLT-A中,构建含有HBVC基因的重组质粒pAcGHLT-HBcAg,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联合转染秋粘虫细胞(Sf9),获得含有HBV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序列分析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构建了含HBV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Sf9后,PCR检测可以扩增出相应大小的片段。结论利用BEVS成功构建了含有HBVC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重组杆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决定簇(HBVPreS2epitope)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基因融合与表达
2
作者 朱运峰 石成华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1-228,共8页
乙肝前S2(HBV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我们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与HBcAg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乙肝前S2(HBV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我们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与HBcAg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经ELISA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具有PreS2和HBcAg两者的抗原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强启动子能使表达水平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前S2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肝癌组织中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编码基因突变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子平 闻玉梅 +3 位作者 顾健人 范大方 陈渊卿 严根宝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92-195,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持续性感染是临床及流行病学的一大问题。导致HBV持续感染的因素之一可能是HBV出现变异株。我们曾以HBV表面抗原(S)基因、核心抗原(C)基因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做核酸分子杂交,发现少数患者肝内C基因杂交信号减... 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持续性感染是临床及流行病学的一大问题。导致HBV持续感染的因素之一可能是HBV出现变异株。我们曾以HBV表面抗原(S)基因、核心抗原(C)基因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做核酸分子杂交,发现少数患者肝内C基因杂交信号减弱,1例有S基因整合但C基因缺失。为进一步研究C基因的变化,将33例原发性肝癌组织DNA,分别与C基因杂交。结果14/33的S抗原阳性,但其中仅3/14为C基因阳性,反映大多数肝癌患者C基因缺失。Southern吸印转移后杂交显示,3例肝癌组织中,2例同时存在复制型与整合型C基因(HBC1,HBC3),1例仅有复制型C基因(HBC2)。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红 姚玉成 +5 位作者 何金 李文林 李建秀 苏小平 张钦宪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ayw亚型 )转基因小鼠模型。 方法 :采用受精卵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 ,以 PCR、免疫组化和 H- E染色法分析导入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的整合、肝脏中的表达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得到 6只基...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ayw亚型 )转基因小鼠模型。 方法 :采用受精卵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 ,以 PCR、免疫组化和 H- E染色法分析导入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的整合、肝脏中的表达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得到 6只基因组中整合了核心抗原基因的首建者 (founder)小鼠 ,其中 1只在肝细胞核和胞浆均有 HBc Ag的表达。将肝脏中表达的小鼠继续传代 ,F1 代 10只小鼠中的 4只小鼠肝细胞有 HBc Ag的表达。 结论 :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基因小鼠 ,核心抗原基因能够在小鼠肝脏中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转基因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祖瑚 庄辉 +4 位作者 卢山 郭人花 徐国民 蔡洁 朱万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方法 :肌内注射法接种 HBc Ag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和猕猴血清抗 - HBc Ig G终点滴度和 Ig G亚类水平 ;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 HBc Ag特异性细胞毒性...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方法 :肌内注射法接种 HBc Ag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和猕猴血清抗 - HBc Ig G终点滴度和 Ig G亚类水平 ;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 HBc 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 CTL )活性 ;EL ISA法检测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培养上清中 IFN -γ及 IL - 4水平 ;3H - Td R掺入法检测猕猴PBMC HBc Ag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小鼠和猕猴经接种该 DNA疫苗后均产生高滴度抗 - HBc抗体 (分别达 1∶ 3 2 80 5 0和1∶ 10 93 5 0 ) ;小鼠抗 - HBc Ig G亚类以 Ig G2 a为主 ,猕猴抗 - HBc Ig G亚类以 Ig G2占优势 ( Ig G1/Ig G2 <1) ;小鼠的 HBc 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达 5 0 %以上 ;猕猴 PBMC培养上清中 ,IFN-γ水平与 IL - 4相比占明显优势 ( 15 .63 pg/ml vs <3 .13 pg/ml) ,猕猴PBMC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阳性 (刺激指数 =2 .12~ 3 .83 )。结论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均具有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DNA疫苗 小鼠 猕猴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表位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嵌合基因的构建及其表达产物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小娟 王永山 +3 位作者 欧阳伟 张海彬 王忠灿 唐雨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9-883,共5页
为提高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多表位基因5epis的免疫效力,本研究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231位~232位核苷酸(77位~78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插入BamH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构建基于HBcAg修饰基因(mHBc)... 为提高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多表位基因5epis的免疫效力,本研究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的231位~232位核苷酸(77位~78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插入BamH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构建基于HBcAg修饰基因(mHBc)的抗原表位嵌合体基因分子载体pET-mHBc。将编码IBDV多表位基因5epis定向插入到pET-mHBc的mHBc基因中,获得嵌合体基因mHBc-5epis表达重组质粒pET-mHBc-5epis,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经SDS-PAGE分析,重组嵌合体蛋白的分子量约29 ku,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7.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嵌合体蛋白可与IBDV抗体反应形成1条特异性蛋白带;重组嵌合体蛋白呈病毒样颗粒(VLP),直径约100 nm~120 nm;用IBDV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抗原效价达到1∶200。本实验成功构建了5epis与HBcAg嵌合体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IBDV抗原反应性的重组病毒样颗粒嵌合体蛋白,为研究其表位型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抗原表位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 嵌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地区HBV感染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表达特点分析
7
作者 朱启泰 黄帆 +3 位作者 宋华峰 陈慧 周芬 胥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648-1652,1764,共6页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特点,为HBcrAg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0例因怀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特点,为HBcrAg在临床上的深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0例因怀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中HBcrAg、HBeAg和HBV DNA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以及分组分析。结果以HBeAg、HBV DNA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进行比较,HBcrAg检测的灵敏度为82.8%,特异性为89.7%,阴性/阳性总体符合率为86.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28,95%CI 63.2%~82.3%),且阳性检出率为3者中最高。对不同表型患者的分组研究发现,HBeAg/HBV DNA双阳性患者血清中HBcrAg的阳性检出率和表达量均最高。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患者中,135阳性患者血清中HBcrAg的阳性检出率和表达量均显著高于145阳性及其他模式患者,且HBcrAg的表达量与HBV DNA的表达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81,P<0.001)。结论HBcrAg是一种可靠的反映HBV病毒复制状态的新型标志物,且在HBeAg/HBV DNA双阳性患者和乙肝两对半135阳性患者血清中阳性检出率和表达量较高,这些特征能为HBcrAg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深入应用丰富理论基础,为临床上评估HBV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及判断治疗终点等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DNA 乙型肝炎E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Flt3配体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与体外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永林 张学光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再取该表达质粒中的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序列和基因片段克隆入pJW4303载体中,获得相应的双表达核酸疫苗,经筛选鉴定后,以293T细胞瞬时表达检测两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成功以pIRES、pJW4303为载体的4种HBcAg和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表达证实HBcAg和FL胞外段均能高效表达,基因位于IRES上游时表达水平较高。结论:用IRES元件实现了HBcAg和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pJW4303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两基因表达水平优于pIRES为载体的核酸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FLT3配体 双表达载体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1-42)与核心抗原(1-144)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融合蛋白CS1的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阳青 詹美云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对重组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前S1抗原 (1- 42 )及核心抗原 (1- 144 )表达的融合蛋白CS1进行了免疫原性的研究分析 ,以便为探索HBV治疗性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系P815 ,用乳酸脱氢酶的方法... 对重组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前S1抗原 (1- 42 )及核心抗原 (1- 144 )表达的融合蛋白CS1进行了免疫原性的研究分析 ,以便为探索HBV治疗性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转染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系P815 ,用乳酸脱氢酶的方法检测了该融合蛋白诱导小鼠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反应 ,用ELISA方法测定了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结果表明 ,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建立了表达乙肝核心和前S1抗原的细胞系 (P99- 815 ) ,该融合蛋白诱导出小鼠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反应 ,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也较好。这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慢性乙肝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融合蛋白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前S1抗原 核心抗原 CS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核心抗原调节靶基因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军 赵平 +4 位作者 成军 靳雪原 赵志海 卿松 丁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比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核心抗原调节靶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克隆HBeAg和HBcAg的编码基因,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相应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HBeAg和pcDNA3.1-H... 目的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比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核心抗原调节靶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克隆HBeAg和HBcAg的编码基因,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相应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HBeAg和pcDNA3.1-HBcAg脂质体技术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转染细胞的差异表达cDNA的类型。结果对于2个基因转染细胞系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分析,HBeAg和HBcAg共同上调的基因1条;HBeAg和HBcAg共同下调的基因1条;未发现HBeAg上调,而HBcAg下调;或HBeAg下调,而HBcAg上调的基因类型;还有一些靶基因,或只受到HBeAg的调节,或只受到HBcAg的调节。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于HBeAg和HBcAg反式调节的靶基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HBeAg和HBcAg可引起体内多个系统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变,两者在体内所调节的基因种类方面还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核酸疫苗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人花 庄辉 +1 位作者 蔡洁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20-422,共3页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核酸疫苗即 HBc Ag核酸疫苗 (p JW430 3/ HBc)免疫猕猴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猕猴分别在第 0、2、4、6个月肌肉注射法接种核酸疫苗 (p JW430 3/ HBc)或对照质粒 (p JW430 3) ;EL ISA法检测猕猴外...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核酸疫苗即 HBc Ag核酸疫苗 (p JW430 3/ HBc)免疫猕猴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猕猴分别在第 0、2、4、6个月肌肉注射法接种核酸疫苗 (p JW430 3/ HBc)或对照质粒 (p JW430 3) ;EL ISA法检测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特异性抗原 (HBc Ag)刺激后 ,培养上清中人白细胞介素 - 4(IL- 4)和干扰素 γ(IFN- γ)以及猕猴血清中抗 - HBc Ig G亚类水平 ;3H- TDR掺入法测定猕猴 PBMC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接种核酸疫苗后猕猴 PBMC培养上清中以IFN- γ升高为主。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抗 - ΗΒc) Ig G亚类以 Ig G2占优势。免疫组猕猴 PBMC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增强 ,增殖指数达 3.83,与对照猕猴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p JW43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核酸疫苗 猕猴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的构建及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定锋 闫梁 +3 位作者 贲海静 赵艳丰 秦智强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09年第3期140-145,151,共7页
为研究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真核表达质粒的免疫原性,分析DHBcAgDNA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首先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Cor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亲疏水性分析,分别构建DHBcAg全基因(E-DHBc263)及去... 为研究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HBcAg)真核表达质粒的免疫原性,分析DHBcAgDNA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首先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Core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亲疏水性分析,分别构建DHBcAg全基因(E-DHBc263)及去除疏水性序列的DHBcAg片段(E-DHBc180)的真核表达质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可在COS7细胞内表达。进一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DHBc263和p-DHBc180,仅p-DHBc180可表达蛋白,纯化后作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包被抗原,用于DHBcAb的检测。分别用E-DHBc263和E-DHBc180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检测DHBcAb。结果显示,E-DHBc180可诱导免疫小鼠产生DHBcAb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后效价可达1∶100~1∶400。结果提示,E-DHBc180可作为DHBcAgDNA疫苗,在DHBV感染鸭模型中评价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克隆 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1-42)与核心抗原(1-144)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阳青 詹美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 希望通过融合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前 S1抗原 (pre S1Ag) (1- 42 )及核心抗原 (HBc Ag) (1- 144 )提高预防性疫苗的细胞免疫活性 ,为开发 HBV治疗性疫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 PCR法获得在 HBc Ag(1-144 )基因后连接有 pre S1A... 目的 希望通过融合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前 S1抗原 (pre S1Ag) (1- 42 )及核心抗原 (HBc Ag) (1- 144 )提高预防性疫苗的细胞免疫活性 ,为开发 HBV治疗性疫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 PCR法获得在 HBc Ag(1-144 )基因后连接有 pre S1Ag(1- 42 )基因的融合基因 ,然后将其插入表达载体 p ET- 11d中 ,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结果 获得了 HBc Ag(1- 144 )与 pre S1Ag(1- 42 )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 ,SDS- PAGE电泳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2 0 0 0 0左右 ,约占细菌总蛋白的 2 0 %。经 Western- blot验证 ,表达产物能分别特异地与核心抗体及前 S1抗体结合。经 DNA序列测定 ,pre S1Ag(1- 42 )基因正确地融合在 HBc Ag(1- 144 )基因之后。诱导表达的菌体的裂解液经免疫电镜观察 ,可见到成堆聚集的典型 HBc Ag颗粒。结论 该融合蛋白的表达将为研究其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 ,以及为今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T细胞疫苗的研制提供有用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核心抗原 大肠杆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QE30系统表达和纯化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14
作者 周福元 隋礼丽 +2 位作者 骆抗先 潘文胜 王海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表达和纯化HBcAg系统,为进一步研究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 的作用及 HBV C基因变异产生 HBcAg特征。方法应用 pQE30系统在原核细胞表达和纯化 HBcAg。结果目的蛋 白表达...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简便的表达和纯化HBcAg系统,为进一步研究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 的作用及 HBV C基因变异产生 HBcAg特征。方法应用 pQE30系统在原核细胞表达和纯化 HBcAg。结果目的蛋 白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的26.2%;500ml诱导表达的菌液可得平均5mg的HBcAg;纯化的HBcAg纯度可达到91.0%; 免疫印迹分析,表达的HBcAg具有多克隆抗-HBc结合活性。结论建立了一套高效、快速表达和纯化HBc Ag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QE30 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系统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基因3′端序列对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徐文忠 李光地 +1 位作者 杜念兴 汪垣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5-378,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心抗原基因(C基因)编码185个氨基酸残基,在原核细胞或痘苗病毒系统中能表达并装配成27nm大小的核心抗原(HBcAg)多聚体颗粒。已证实HBV C基因3′端编码近40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不是表达形成HBcAg颗粒所必需的。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心抗原基因(C基因)编码185个氨基酸残基,在原核细胞或痘苗病毒系统中能表达并装配成27nm大小的核心抗原(HBcAg)多聚体颗粒。已证实HBV C基因3′端编码近40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不是表达形成HBcAg颗粒所必需的。用外源基因替换这部分序列,已表达出表面带有外源基因产物的杂合颗粒,它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成为新型的基因工程多决定簇颗粒载体疫苗。但我们的实验中发现,用另外的外源基因替换3′端序列能显著影响HBV 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不同组成的外源基因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原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反式调节基因
16
作者 徐志强 张鸿飞 +3 位作者 成军 王建军 刘妍 纪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2576-2580,共5页
目的:筛选与克隆HBcAg反式调节基因,了解其在体内的调节功能线索及机制. 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HBcAg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cAg,以毒乏达质粒pcDNA3.1(-)-HBcAg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 目的:筛选与克隆HBcAg反式调节基因,了解其在体内的调节功能线索及机制. 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HBcAg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cAg,以毒乏达质粒pcDNA3.1(-)-HBcAg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成功构建人HacAg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33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6-800 bp插入片段.对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17种编码基因. 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物质代谢及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推测了HBcAg在体内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的线索,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筛选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反式调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17
作者 智刚 胡裕文 +5 位作者 张德震 金奇 侯云德 容敏清 苏成芝 王克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0年第6期433-437,共5页
作者利用寡核苷酸定位诱导突变技术,将重组的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插入丫蚊夜蛾核多角体蛋白病毒,表达载体pAc360的-35位BamH 酶切位点,经突变缺失多角体蛋白基因调控区和HBcAg起始码ATG间32个非编码核苷酸序列,获得一个与自然核... 作者利用寡核苷酸定位诱导突变技术,将重组的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插入丫蚊夜蛾核多角体蛋白病毒,表达载体pAc360的-35位BamH 酶切位点,经突变缺失多角体蛋白基因调控区和HBcAg起始码ATG间32个非编码核苷酸序列,获得一个与自然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结构形式相同的表达载体,即核多角体蛋白基因调控区的-1位紧连核心抗原的起始码A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核心抗原 昆虫杆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抗核心抗体-IgM与病毒载量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耿丽颖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688-689,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 S1-Ag)、抗核心抗体-Ig M(anti-HBc Ig M)与病毒载量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Pre S1-Ag,ELISA捕获法检测anti-HBc Ig 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分析Pre S1-Ag及anti-HBc...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 S1-Ag)、抗核心抗体-Ig M(anti-HBc Ig M)与病毒载量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Pre S1-Ag,ELISA捕获法检测anti-HBc Ig 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分析Pre S1-Ag及anti-HBc Ig M与HBV DNA载量关系。结果:在234例患者中,Pre S1-Ag阳性率为60.3%,anti-HBc Ig M阳性率为53.4%。HBe Ag阳性、HBe 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Pre S1-Ag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而两组之间anti-HBc Ig M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re S1-Ag阳性患者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Pre S1阴性患者。anti-HBc Ig M阳性患者与anti-HBc Ig M阴性患者HBV DNA载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无论Hbe Ag状态如何,Pre S1与乙肝病毒载量呈正相关。而anti-HBc Ig M则不能准确反映机体乙肝病毒载量情况。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核心抗体-IgM 乙肝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基因突变的发现
19
作者 闻玉梅 陈子平 +2 位作者 何丽芳 顾健人 范大方 《医学研究杂志》 1992年第9期30-31,共2页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过去研究发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有病毒DNA整合者仅为10%左右,故整合并非致乙肝病毒持续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各组乙型肝炎患者肝内及血内病毒DNA的阳性率,发现在慢...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过去研究发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有病毒DNA整合者仅为10%左右,故整合并非致乙肝病毒持续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各组乙型肝炎患者肝内及血内病毒DNA的阳性率,发现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表现为肝内病毒DNA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病毒DNA阳性率,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可能在肝内存在缺陷型而致病毒不能包装、成熟而释放入血。分别用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S基因及核心抗原的C基因与慢性乙肝患者的肝活检组织DNA杂交,发现有个别患者的C基因缺失而S基因呈整合状态。用蛋白印迹转移技术还发现肝癌组织内有分子量异常的类似核心抗原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 基因突变 慢性乙肝 肝活检 核心抗原 整合状态 蛋白印迹 基因缺失 慢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Flt3配体双表达核酸疫苗的小鼠免疫应答研究
20
作者 杨永林 李军 +2 位作者 贺奇彬 邢益平 黄祖瑚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原性。方法分别将HBcAg、FL基因克隆入pJW4303载体,获得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转染293T细胞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分组免疫BABL/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原性。方法分别将HBcAg、FL基因克隆入pJW4303载体,获得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转染293T细胞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分组免疫BABL/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HBc IgG效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cAg特异性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所构建疫苗在体外均能表达HBcAg和FL,当基因位于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元件上游时表达水平明显较优。pJW4303/C/FL免疫组产生的抗-HBc IgG效价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优于pJW4303/C和pJW4303/FL/C组。结论成功构建双表达核酸疫苗,基因位于上游时表达水平高于下游。FL基因的引入明显增强了HBcAg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Fh3配体 核酸疫苗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