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HBD-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中的效能
1
作者 杨宁 折慧 +1 位作者 屈文静 何学学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8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β防御素-1(HBD-1)、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HBV-ACLF患者135例(HBV-ACLF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根据HBV-... 目的探讨血清人β防御素-1(HBD-1)、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HBV-ACLF患者135例(HBV-ACLF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根据HBV-ACLF患者不同疾病分期分为早期组(54例)、中期组(48例)、晚期组(33例),观察28 d疾病转归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BD-1、CHI3L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BD-1、CHI3L1水平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BV-ACLF组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P均<0.05)。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血清HBD-1、CHI3L1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28 d死亡55例,存活80例,135例HBV-ACLF患者28 d病死率为40.74%(55/135)。与存活者比较,死亡者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P均<0.05)。疾病晚期、肝性脑病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Child-Turcotte-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MELD-血钠评分、HBD-1、CHI3L1升高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白蛋白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HBD-1联合CHI3L1水平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大于血清HBD-1、CHI3L1水平单独预测的0.779、0.786(P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与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HBD-1联合CHI3L1检测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β防御素-1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疾病进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和HBD-1与M30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崔雪曼 杨赞儒 +2 位作者 付海燕 刘思嘉 钱洪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21-1625,共5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人β防御素(HBD-1)与M30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19例行人工肝...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人β防御素(HBD-1)与M30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19例行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90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83例和死亡组36例;归纳入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检测NLR、HBD-1和M3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HBD-1、M30对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年龄、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短期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死亡组外周血NLR、血清HBD-1、M30均高于存活组(P<0.05);绘制ROC曲线获得NLR、HBD-1、M30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0.696、0.776和0.918;其中,联合诊断的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60%,86.70%.结论 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短期预后存活患者外周血NLR、血清HBD-1、M30呈低表达;联合检测NLR、HBD-1、M30有助于诊断人工肝治疗的HBV感染相关ACLF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工 短期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人β防御素 M30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常用血液学指标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安宝燕 冯明洋 +4 位作者 王筱寅 曹竹君 蔡伟 谢青 王晖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用血液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HBV-ACLF患者137例。根据...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用血液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HBV-ACLF患者137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是否生存,将其分为死亡组(69例)与生存组(68例)。收集患者基线与入院后14 d的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计算并比较入院后14 d的各项指标与基线的差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入院后14 d,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CRP、PCT、血清肌酐(sCr)和INR的增高值均显著大于生存组患者(P值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Bil、WBC、NE%、sCr、PCT和INR增高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患者入院后14 d血清TBil、WBC、NE%、sCr、PCT、INR较基线增高的程度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值均<0.001)。结论患者入院后14 d的血清TBil、WBC、NE%、sCr、PCT、INR较基线增高程度对HBV-ACLF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预后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sST2、TLR4、suPAR和Becli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4
作者 郭建晖 周永兵 何钦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1月~2023年11月...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1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HBV-ACLF患者,常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记录90 d生存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ST2、TLR4、suPAR和Beclin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指标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本组122例HBV-ACLF患者90 d生存64例(52.5%),死亡58例(47.5%);死亡组基线血清TBIL、INR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别为(342.3±97.4)μmol/L、(2.8±0.7)和23.4(19.3,27.3)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223.6±63.7)μmol/L、(1.7±0.5)和18.6(16.2,21.8)分,P<0.05】;死亡组基线血清sST2、TLR4、suPAR和Beclin1水平分别为(102.6±18.5)ng/mL、(38.7±7.2)pg/mL、(11.4±3.2)ng/mL和(13.4±2.6)mg/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74.8±13.4)ng/mL、(28.4±5.7)pg/mL、(7.2±1.9)ng/mL和(8.6±2.3)mg/L,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血清sST2、TLR4、suPAR和Beclin1水平任三个指标达到预测截断点,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死亡的AUC为0.90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89.1%,预测效能较高(P<0.05)。结论监测血清sST2、TLR4、suPAR和Beclin1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 Toll样受体4 可溶性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自噬相关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血清PCT、IFN-γ和IL-6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晶 陈美玲 +3 位作者 张丽秀 颜鲁伟 白正强 贺锐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调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细菌感染的效能。方法2019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86例,常规分离和鉴定... 目的调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细菌感染的效能。方法2019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86例,常规分离和鉴定菌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6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指标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效能。结果本组发生细菌感染者37例,未发生明确感染者49例;在37例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患者中,共检出68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株(60.3%),革兰氏阳性菌27株(39.7%);感染组血清PCT、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10.9±3.1)μg/L、(46.5±1.9)pg/mL和(16.9±1.6)pg/mL,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分别为(0.9±0.1)μg/L、(20.1±2.4)pg/mL和(4.8±0.9)pg/mL,P<0.05】,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67.6%和75.7%,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分别为8.2%和12.2%,P<0.05);经ROC分析显示,分别以PCT>3.3μg/L、IFN-γ>45.5 pg/mL和IL-6>15.4pg/mL为截断点,其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诊断的灵敏度为93.6%,特异度为84.1%。结论HBV-ACLF患者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除检测血清PCT水平外,监测血清IFN-γ和IL-6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细菌感染而给予预防性处理,或能提供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乙型肝炎衰竭 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6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法构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生存预测模型
6
作者 方玲 钱湘云 +2 位作者 杨建梅 徐静 陈雪英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0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的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12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的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12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内患者是否无死亡分为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5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决策分类回归树(CRT)、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算法构建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对HBV-ACLF患者3个月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吸烟史、乙肝病程、高血压史、合并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清蛋白(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病程、高血压史、合并肝肾综合征、ALT水平升高、Alb水平升高均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采用决策树CRT法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显示,合并肝肾综合征、HBV-DNA载量升高、ALT水平升高、合并高血压、Alb水平升高均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BP神经网络模型中自变量的重要性标准化后的结果,影响HBV-ACLF患者死亡前3位的因素是Alb、乙肝病程、ALT。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0,非参数DeLong检验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预测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HBV-ACLF生存预测模型对患者短期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3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以验证预测模型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预后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赵玉杰 李婷 +3 位作者 关林萌 姜丹丹 王辉 杨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2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0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DPMAS+半量PE组(n=49)和PE组(n=51),比较2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28天生存时间,采用K-M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C反应蛋白(CRP)(t=-3.214,P=0.002)、白蛋白(t=-5.064,P<0.001)、直接胆红素(t=-2.007,P=0.045)、间接胆红素水平(t=-2.310,P=0.021)均低于PE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总胆红素(t=-6.974,P<0.001;t=-7.693,P<0.001)、直接胆红素(t=-6.711,P<0.001;t=-6.649,P<0.001)、间接胆红素(t=-7.365,P<0.001;t=-7.713,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Z=-3.509,P=0.002;Z=-4.067,P<0.001)、CRP(t=6.602,P<0.001;t=5.12,P<0.001)、白细胞介素6(Z=-5.347,P<0.001;Z=-4.615,P<0.001)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t=-3.322,P<0.001;t=-5.201,P<0.001)升高。DPMAS+半量PE组28d生存率高于PE组(χ^(2)=4.209,P=0.04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PMAS+半量PE治疗(HR=0.832,95%CI:0.685~0.994,P=0.043)、并发症(HR=4.595,95%CI:1.328~7.395,P=0.005)、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HR=3.258,95%CI:1.247~5.593,P=0.009)、肝衰竭分期(HR=4.852,95%CI:1.352~7.529,P=0.002)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DPMAS+半量PE组和PE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指标,DPMAS+半量PE组可以改善患者28天生存率,作为患者预后保护因素,可以减轻临床用血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相关急性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刘华梅 童庆东 孙家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8期70-73,共4页
目的 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00例分为恩替卡韦组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组(TDF... 目的 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3年7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00例分为恩替卡韦组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组(TDF组),各50例。恩替卡韦组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TDF组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TDF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恩替卡韦组的80.00%(χ^(2)=6.061,P=0.014)。治疗6个月后,2组血清ALT、AST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TDF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TDF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或P<0.01);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6个月后,2组HBV-DNA水平低于治疗前,且TDF组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或P<0.01)。治疗6个月后,2组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且TDF组高于恩替卡韦组(P<0.01)。TDF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低于恩替卡韦组的24.00%(χ^(2)=6.353,P=0.012)。结论 与恩替卡韦比较,HBV-ACLF患者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有效降低HBV-DNA水平,减轻炎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恩替卡韦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9
作者 伍细蓉 肖智洋 顾琳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566-1570,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指标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新的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到2020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15例HBV-ACLF患者的资料,分为生存组321例和死亡...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指标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新的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到2020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15例HBV-ACLF患者的资料,分为生存组321例和死亡组9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预后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模型的区分度,通过校正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研究纳入了415例HBV-ACLF患者,90 d死亡率为22.7%(94/415)。经逐步变量筛选及logistic回归分析,90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钙素原(PCT)、肝性脑病(HE)。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新的预后模型(PI)Logit(P)=In(P/(1-P))=-3.316+0.057×年龄+0.076×NLR-7.095×PTA+0.693×PCT+0.759×肝性脑病(有肝性脑病者为1,无肝性脑病者为0)。通过与MELD评分比较,新预后模型的AUC为0.796(95%CI为0.741~0.851),明显优于MLED评分的AUC 0.701(95%CI为0.640~0.762)(Z=3.084,P=0.002)。结论年龄、NLR、PTA、PCT、肝性脑病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HBV-ACLF患者的90天预后中,新预后模型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CXCL1、CXCL16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10
作者 彭昱锦 杨琴 +2 位作者 廖德超 严英 郎清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34-839,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16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达州市中心医院肝病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70例纳入病例组,再根据肝衰竭...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16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达州市中心医院肝病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70例纳入病例组,再根据肝衰竭分期分为早期亚组(71例)、中期亚组(54例)、晚期亚组(45例),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死亡亚组(60例)和存活亚组(11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L1、CXCL16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XCL1、CXCL16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血清CXCL1、CXCL16水平显著升高(t/P=30.816/<0.001,29.811/<0.001);早期亚组、中期亚组、晚期亚组血清CXCL1、CXCL16水平依次升高(F/P=317.656/<0.001,211.391/<0.001);与存活亚组比较,死亡亚组患者血清CXCL1、CXCL16水平显著升高(t/P=7.775/<0.001,7.137/<0.001);肝衰竭分期晚期和MELD评分高、CXCL1升高、CXCL16升高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5.069(1.322~19.441)、1.548(1.174~2.042)、1.914(1.162~3.153)、3.423(1.468~7.980)];血清CXCL1、CXCL16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大于血清CXCL1、CXCL16和MELD评分单独预测的0.786、0.781、0.784(Z=4.594、4.261、4.288,P均<0.001)。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CXCL1、CXCL16水平升高,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不良预后有关,在MELD评分基础上联合血清CXCL1、CXCL16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进行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 衰竭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11
作者 刁小川 韩梅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3期264-266,共3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在各种急性损伤因素作用下,肝功能相对稳定的慢性肝病短期内迅速恶化的严重肝脏功能损伤,达到肝衰竭的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C...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在各种急性损伤因素作用下,肝功能相对稳定的慢性肝病短期内迅速恶化的严重肝脏功能损伤,达到肝衰竭的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CHB)急性加重是引起亚洲地区ACLF最主要的原因[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急性衰竭 核苷(酸)类似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免疫炎症值与老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张鸿 余佳珍 +1 位作者 崔学丽 杜利君 《传染病信息》 2024年第6期492-496,共5页
目的探讨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与老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 目的探讨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与老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5例老年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IV值的均数,分为高PIV组(≥405.31)和低PIV组(<405.31)。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3个月随访。评价PIV对老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高PIV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MELD)、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水平均高于低PI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老年HBVACLF患者随访期间,77例(13.6%)患者死亡。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PIV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低PIV组(P<0.05)。PIV评估老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AUC为0.916(95%CI:0.861~0.951),灵敏度为87.38%、特异度为84.56%(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HBV-ACLF患者的MELD评分、PCT、IL-6、PIV与其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显示:MELD评分≥31.13分(HR=2.807,95%CI:1.523~5.173)、PCT≥0.81 ng/mL(HR=2.614,95%CI:1.294~5.284)、IL-6≥24.86 pg/mL(HR=2.351,95%CI:1.345~4.111)、PIV≥436.75(HR=3.384,95%CI:1.807~6.336)是老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高PIV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泛免疫炎症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探讨
13
作者 张沛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13-0015,共3页
分析前列地尔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有效性。方法 整理病例资料并在其中筛选研究对象,资料采集来源为2020.01~2023.12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HBV-ACLF患者。将筛选出的60例符合研究需求的患者分为两组,分组方法... 分析前列地尔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有效性。方法 整理病例资料并在其中筛选研究对象,资料采集来源为2020.01~2023.12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HBV-ACLF患者。将筛选出的60例符合研究需求的患者分为两组,分组方法为信封法,组别名称分别为对照组(n=30,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胶囊+常规对症治疗)与观察组(n=30,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胶囊+常规对症治疗+前列地尔治疗)。开展统计学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治疗有效性的评估依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ALT、ALB、CHE更高(p<0.05),TBil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PT更低(p<0.05),FIB更高(p<0.05),INR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的应用可有效改善HBV-ACLF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情发展、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乙型肝炎相关 急性衰竭 治疗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晨 王慧芬 +6 位作者 林芳 苏海滨 赵鸿 李雷 牟劲松 闫涛 万谟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1985年1月至2006年6月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353例患者,HBV相关ACLF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有257例(72.80%)患者在真菌感染前发生了细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者319例(90.37%),以三代头孢类、喹诺酮类多见。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抗生素使用时间、种类均呈正相关(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不符合抗生素联合用药标准比例为18.81%。激素使用时间与距院内真菌感染时间呈正相关(P<0.01)。共发生院内真菌感染510例次,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323例患者(91.50%)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以氟康唑、大蒜素多见,死亡率为37.59%。患者抗真菌感染疗效与最终的转归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645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由于存在机体抵抗力差、并发症、细菌感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导致容易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发生院内真菌感染后患者预后差,抗真菌感染疗效与其总体预后情况密切相关,临床需要重视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医院内 真菌感染 感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左静 范玉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定义为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非肝硬化)基础上,表现为肝功能急性失代偿合并肝脏或肝外器官衰竭的一组具有短期高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以短期高病死率和显著的全身炎...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定义为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非肝硬化)基础上,表现为肝功能急性失代偿合并肝脏或肝外器官衰竭的一组具有短期高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以短期高病死率和显著的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其发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目前机制并不明确,“三重打击”是较为公认的学说,免疫损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HBV-ACLF患者免疫炎症损伤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 免疫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付喜花 张振华 +4 位作者 刘婉婷 娄海波 黄明寿 吴文斌 陈金军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178例中,115例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酸)类药物口服,63例对照组只接受内科基础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178例中,115例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酸)类药物口服,63例对照组只接受内科基础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使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使用德国美创MC-2000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指标。根据公式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在治疗24 w时,抗病毒组生存率(65.2%)显著高于对照组(39.7%,P<0.05);抗病毒组生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和纤维蛋白原(Fbg)分别为(7.2±1.6)×109/L、(5.1±2.7)×109/L、(131.4±50.3)×109/L、(143.7±14.5)g/L和(2.0±0.6)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3.6)×109/L、(2.6±3.3)×109/L、(96.2±53.3)×109/L、(116.5±24.4)g/L和(1.3±0.5)g/L,P<0.01】;抗病毒组生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15.5±4.4)s和(1.3±0.5),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2±10.2)s和(2.0±1.5),P<0.01]。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急性衰竭 核苷(酸)类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17
作者 林建辉 陈丽霞 刘海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56-1660,共5页
目的探索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并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34例HBV-ACLF患者,... 目的探索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并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34例HBV-ACLF患者,按入院时是否合并HE分为非HE组(n=280)与HE组(n=54),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MELD评分等,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45.00(36.00,54.75)岁,男264例(79.04%),HE组54例(16.17%)。HE组患者的基线血TBIL、INR、血浆氨、WBC、MELD评分与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HE组,而AST、ALT均显著低于非H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NR(OR=2.08,95%CI:1.44~3.00,P<0.01)、血浆氨(OR=1.01,95%CI:1.00~1.03,P<0.01)、WBC(OR=1.19,95%CI:1.06~1.34,P<0.01)、AST(OR=1.00,95%CI:1.00~1.00,P=0.02)、合并2型糖尿病(OR=3.08,95%CI:1.24~7.66,P=0.02)为HBV-ACLF合并HE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INR、血浆氨、WBC、AST、合并2型糖尿病是HBV-ACLF合并HE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积极防治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改善HBV-ACLF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性脑病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慧敏 张绪清 +2 位作者 郭艳 刘明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412-2417,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核苷(酸)类似物 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变化及特点 被引量:7
19
作者 孔明 时红波 +3 位作者 白丽 姚佳 陈煜 段钟平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7期732-735,740,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变化及特点,为肝病严重程度判断和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5例HBV相关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变化及特点,为肝病严重程度判断和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5例HBV相关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质谱方法检测其血浆氨基酸、肝功能和血氨,分析以上不同类型肝病氨基酸谱变化及其特点,同时观察尿素循环中重要氨基酸代谢产物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与血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尚无明显氨基酸代谢失衡;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升高,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血浆鸟氨酸、瓜氨酸、血氨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氨基酸谱尚无明显变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则变化明显,尤其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值,鸟氨酸、瓜氨酸与血氨变化显著。基于血氨升高和氨基酸失衡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血浆氨基酸谱、鸟氨酸、瓜氨酸与血氨检测可以用于肝病严重程度判断、肝性脑病的预测,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硬化 急性衰竭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和预后模型建立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静 刘荷蕾 +4 位作者 夏红 杨强 时志鹏 邓敏 雷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 目的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例)和存活组(49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预后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113例患者总病死率为56.64%(64/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甲胎蛋白、HBV-DNA定量及乙型肝炎e抗原定量水平可能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DNA定量≥1×10^(6)IU/mL(OR=19.85,95%CI 1.64~239.84,P<0.05)、低白蛋白(OR=0.71,95%CI 0.53~0.96,P<0.05)和低甲胎蛋白(OR=0.58,95%CI 0.42~0.81,P<0.05)是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预后模型为P_(预后)=1/(1+e^(-X)),其中X=5.82+2.99×HBV-DNA定量(≥1×10^(6)IU/mL为1,<1×10^(6)IU/mL为0)-0.35×白蛋白(g/L)-0.54×甲胎蛋白(ng/mL),该模型预测青年HBV-ACLF预后的ROC AUC值为0.98(95%CI 0.97~1.00,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及HBV-DNA定量是青年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可为青年HBV-ACLF患者提前进行肝移植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衰竭 青年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