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8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刘强 余薇 王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O>3.0)为阳性对照组,40例健康献血者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检测各组的血浆miR451a水平,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指标,并分析miR451a与OBI的关系。结果:125003份血液样本中54例判定为OBI,OBI感染率为0.043%(54/125003)。与正常组相比,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但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HBV DNA载量、TBil、ALT、AST水平均高于OBI组、正常组(P<0.05);OBI组与正常组血浆TBil、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血浆miR451a可鉴别OBI者与健康者,且曲线下面积为(AUC)=0.904(95%CI:0.829-0.978);但血浆miR451a较难鉴别OBI者与HBsAg反应者。结论:血浆miR451a可作为HBV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辅助鉴别HBsAg无反应性献血者的O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miR451a 无偿献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彭兰新(综述) 向瑜(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部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肝脏或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这种特殊感染类型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OBI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突变、宿主免疫反应、表观遗传学...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部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肝脏或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这种特殊感染类型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OBI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突变、宿主免疫反应、表观遗传学、与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等相关。OBI临床风险主要包括HBV的传播、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HBV再激活、肝癌发生等。由于OBI独特的血清模式、临床表现、部分检测指标的方法学受限等因素,导致OBI检出率比较低。因此,急需寻找新型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提高OBI的检出率,降低HBV传播的风险。该文主要围绕OBI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伤救治官兵互助输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研究现状
3
作者 杨茜雯(综述) 周斌(综述) 纪永章(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健康防护策略。文章就部队官兵HBV感染的背景、部队官兵HB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与应用、官兵HBV免疫防护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输血 战伤救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血清学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佳惠 王贝 周丽玲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3期402-407,共6页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现状、影响因素及血清学特征,为改进血液安全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地区的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转氨酶检测,检...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现状、影响因素及血清学特征,为改进血液安全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地区的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转氨酶检测,检测后合格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统计分析乙肝感染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信息,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OBI人群的易感因素和流行趋势。对OBI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水平。结果 545 292名献血者中,共有388名OBI献血者,阳性率为0.0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45岁、大专以下学历、农民为OBI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388名OBI献血者以抗-HBs和抗-HBc阳性(48.71%)、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16.75%)及抗-HBc单独阳性(16.49%)居多,合格献血者则以抗-HBs单独阳性(46.96%)及血清学全阴性(26.52%)为主。各模式下OBI献血者的抗-HBs水平均低于合格献血者(P<0.05)。对于抗-HBc阳性者,OBI献血者抗-HBs水平分布以<100 IU/L为主,明显低于合格献血者(P<0.05),合格献血者抗-HBs水平>1 000 IU/L的比例高于OBI献血者(P<0.05)。结论 徐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OBI感染,且整体呈下降趋势,NAT有助于提高HBV感染检出率。OBI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方面的流行病学分布存在差异,且在血清学分布特征上与合格献血者比较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流行病学 献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刘爱香 陈维霞 高晓梅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48-151,共4页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比较两种免疫检测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出情况和诊断准确率。结果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免疫检验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0.50 IU/ml的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准确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可提高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检验准确率,为临床筛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输血传播风险及防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全慧 潘彤(综述) 樊晶(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838-841,861,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输血安全领域的焦点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在血清或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阴性。对献血者进行HBsA...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输血安全领域的焦点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在血清或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阴性。对献血者进行HBsAg检测尤其是核酸检测(NAT)能有效地控制大多数HBV传播,但是残余传染风险依然存在。OBI献血者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含有极低病毒载量的HBV DNA,即使是高度敏感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也可能是间歇性检测到或无法检测到。目前对于OBI检测缺乏一种标准化的、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OBI检测的准确度,需要开发更灵敏、标准化和有效的HBsAg、HBV DNA的检测方法;同时还要深入地了解OBI发展机制,准确诊断OBI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病毒载量 灵敏度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D-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中的效能
7
作者 杨宁 折慧 +1 位作者 屈文静 何学学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8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β防御素-1(HBD-1)、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HBV-ACLF患者135例(HBV-ACLF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根据HBV-... 目的探讨血清人β防御素-1(HBD-1)、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疾病进展及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HBV-ACLF患者135例(HBV-ACLF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根据HBV-ACLF患者不同疾病分期分为早期组(54例)、中期组(48例)、晚期组(33例),观察28 d疾病转归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BD-1、CHI3L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BD-1、CHI3L1水平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BV-ACLF组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P均<0.05)。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血清HBD-1、CHI3L1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28 d死亡55例,存活80例,135例HBV-ACLF患者28 d病死率为40.74%(55/135)。与存活者比较,死亡者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P均<0.05)。疾病晚期、肝性脑病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Child-Turcotte-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MELD-血钠评分、HBD-1、CHI3L1升高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白蛋白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HBD-1联合CHI3L1水平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大于血清HBD-1、CHI3L1水平单独预测的0.779、0.786(P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HBD-1、CHI3L1水平升高,与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HBD-1联合CHI3L1检测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β防御素-1 壳多糖酶3样蛋白1 疾病进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靖 张静 张可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接收的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验的乙肝患者76例纳入研究,使用ECLIA和ELISA法,对乙型肝炎...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接收的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验的乙肝患者76例纳入研究,使用ECLIA和ELISA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比较检验效果。结果:ECLIA法检验的准确率,比ELISA法高(P<0.05);ECLIA法检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为97.37%、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96.05%、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率92.11%,与ELISA法的86.84%、84.21%、77.63%相比,明显更高(P<0.05);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89.47%、92.11%、ELISA法为82.89%、85.53%,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炎e抗原、乙肝炎表面抗原、乙肝炎e抗体,ECLIA法检测,要高于ELISA法(P<0.05);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两种方法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检验中,ECLIA阳性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电化学发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治疗效果
9
作者 杨扬 王璐 +2 位作者 杨静静 孙录录 王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44-0047,共4页
研究将恩替卡韦应用在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治疗当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所收治的120例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 研究将恩替卡韦应用在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治疗当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所收治的120例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用药阿德福韦脂,观察组用药恩替卡韦,比较效果。结果 (1)治疗前二组的TBil、AST、ALT、HBV-DNA无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更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且HbeAg转阴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观察组[5/61(8.2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59(23.7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10
作者 王敏杰 郭碧容 林丽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23-0125,共3页
探讨通过临床大样本检测调查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患者血清样本2094例,采用PCR方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DNA含量,同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 探讨通过临床大样本检测调查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患者血清样本2094例,采用PCR方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DNA含量,同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2094份标本中共有37份HBV-DNA阳性且为低浓度标本。2094人次样本中,肝炎316例、肝硬化51例、肝占位例31例、肝脏恶性肿瘤144例、其他诊断1552例。37例HBV-DNA阳性样本内,肝炎10例、肝硬化3例、肝占位1例、肝脏恶性肿瘤10例、其他诊断13例(其中包括3例普通病人样本)。37例HBV-DNA阳性样本中HBsAg阴性伴HBcAb阳性达到34例(91.89%)。结论:OBI在健康群体内时有形成,肝炎与肝脏恶性肿瘤病人向OBI转变的比例较高,检查人群中HBsAg阴性伴HBcAb阳性提示与OBI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互作用及预后
11
作者 羊璐萍 施军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72-474,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与HCC又是全球[1]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BV感染影响着全球2.5~3.4亿人,其中亚洲人群占比最高。虽然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以及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和干扰...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与HCC又是全球[1]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BV感染影响着全球2.5~3.4亿人,其中亚洲人群占比最高。虽然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以及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和干扰素的应用,HBV感染患者的数量明显得到控制,但由于共价闭路环状DNA的存在,HBV病毒并不能完全被人体所清除,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可以实现[2]的最高治疗目标。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也逐渐成为全球较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肝病 病毒药物 乙肝疫苗 亚洲人群 核苷酸类似物 主要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对乙肝预防认知情况调查
12
作者 崔笑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89-092,共4页
调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对乙肝预防认知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控制与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乙肝预防认知情况。结果 (1... 调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对乙肝预防认知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控制与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随机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乙肝预防认知情况。结果 (1)一般资料:年龄18-30岁36.5%,31-40岁28.5%,41-50岁16.0%,51-65岁19.0%,男性56.5%,女性43.5%,居住/生活城市42.5%,乡镇20.5%,农村37.0%,小学16.0%,中学61.5%,大学及以上22.5%,职业学生28.0%,事业单位19.5%,农民/个体36.5%,其他16.0%。(2)认知程度:认知程度好6.5%,中19.5%,差与极差74.0%。(3)认知程度影响因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对乙肝预防认知程度影响因素有居住/生活地区以及文化程度、职业,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对乙肝预防认知情况受到居住/生活地区以及文化程度、职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预防认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价值
13
作者 闫信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26-0029,共4页
探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开展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中,HBsAg、HB... 探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开展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中,HBsAg、HBeAg、HBeAb差异明显(P<0.05),HBsAb、HBcAb差异不大(P>0.05)。电化学发光法诊断准确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中,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常见检测方法,均可获取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电化学发光法,有利于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谷胱甘肽还原酶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芮旭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80-0083,共4页
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诊的120例疑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均提供谷胱甘肽还原酶诊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谷胱甘肽还原酶诊断的临床意... 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谷胱甘肽还原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诊的120例疑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均提供谷胱甘肽还原酶诊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谷胱甘肽还原酶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 肝组织病理检查(金标准)共检出88例阳性、32例阴性。谷胱甘肽还原酶诊断共检出87例阳性、33例阴性。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敏感度97.73%、特异度为96.88%、准确性97.50%、阳性预测值98.85%、阴性预测值为93.94%。肝硬化患者的谷胱甘肽还原酶高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人群、肝癌患者,P<0.05。肝癌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高于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人群,P<0.05。结论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谷胱甘肽还原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临床医师评估肝损伤情况提供参考,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损伤 谷胱甘肽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霞 陈常云 +4 位作者 张加军 时君 朱新宇 王琰 武坚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研究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HBV隐匿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HBV基因组S、X、C区分别设计2套巢式引物,比较扩增效率,挑选扩增效率高... 研究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HBV隐匿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HBV基因组S、X、C区分别设计2套巢式引物,比较扩增效率,挑选扩增效率高的引物巢式PCR扩增,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者。隐匿性HBV感染者与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易感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比较分析。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较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年龄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并且肝硬化比例明显高于后者。本组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约有12.5%为隐匿性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导致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不明原因性肝炎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阮秀花 张效本 +1 位作者 任丽君 张喜梅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PH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开封地区110例肝癌、2 2 0例良性肝病和 5 9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①肝癌组HBV感染率 ( 94.5 5 % )和HBsAg携带率 ( 89.1%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PH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开封地区110例肝癌、2 2 0例良性肝病和 5 9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①肝癌组HBV感染率 ( 94.5 5 % )和HBsAg携带率 ( 89.1% ) ,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体检组的感染率 ( 75 .0 0 %、5 2 .2 0 % )和携带率 ( 4 5 .0 0 %、6.2 7% ) ,P均 <0 .0 0 5。②肝癌组HBV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 ,以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多见 ,达 5 0 .0 0 % ;HBsAg和抗 HBc阳性次之 ,为 2 1.82 % ;HBsAg、HBeAg、和抗 HBc阳性相对较低 ,为 17.2 7%。③HBsAg阳性病例发生PHC以 3 0岁~ 5 9岁者居多 ,达 77.5 5 % ;HBsAg阴性病例 ,则多见于 5 0岁~ 69岁 ,为 66.67% ,明显较HBsAg阳性者滞后。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 ,是本地区发生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 ,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 ,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发性肝癌 血清标志物 检测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与S区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涂东晋 赵亮 +2 位作者 林授 林洪铿 沈晓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g筛查及HBV DNA检测,排除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阴性标本,确定HBs Ag-HBV DNA+为OBI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BI标本做HBV DNA检测,S区基因采用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MEGA5.0软件对HBV基因分型和对S区氨基酸做突变分析。结果2011年11月-2013年3月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共筛查出75例HBs Ag-HBV DNA+[0.073%(75/102 866)],其中OBI率0.064%(66/102 866);66例OBI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为93.94%(62/66),HBV DNA检出率18.18%(12/66),HBV DNA为(13-302)IU/m L,仅1例标本的HBV DNA>200 IU/m L,15.15%(10/66)的OBI标本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其中B型7例、C型3例;突变分析发现在这10例中有7例HBV 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而其中又有6例的HBs Ag抗原决定簇基因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存在一定的OBI感染率,其中抗-HBc阳性者比例占多数,OBI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低;HBV基因型主要以B型为主,HBV S区尤其是MHR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献血者 HBV基因型 基因突变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pre-S/S区基因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东 邓雪莲 +4 位作者 周璐 方琳琳 宋浏伟 袁权 安万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T筛查,对于单独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加以跟踪或回溯,结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试验、鉴别试验、病毒定量试验和半巢式PCR来确定OBI,同时对OBI的pre-S/S区基因序列与对照组(HBs Ag+序列,Genbank)做比对分析。结果共筛查158 232份血液标本,确定了其中的69份OBI,流行率为1∶2 293(69/158 232)。41例OBI获得pre-S/S区基因序列:B型6例、C型34例、D型1例;与对照组相比,OBI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明显(PB=0.013;PC=0.003),主要变异位点为B型的V14G/A、Y161F/S、V168A、P217L和C型的E2G/A/V、T118R/K/A/M、P127T/L/H/S、E164D/G、L175S、S174N。结论大连地区献血者OBI在HBV基因组S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与OBI的产生存在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基因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pre-S/S区基因 氨基酸序列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大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杜鹏 郑欣 +5 位作者 许晓绚 王镇 曾劲峰 王文敬 黎诚耀 叶贤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分析无偿献血者中OBI的BCP/PC区和S区变异特征。方法应用ELISA和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84865(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HBsAg-/HBVDNA+标本做BCP/PC、S区及...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分析无偿献血者中OBI的BCP/PC区和S区变异特征。方法应用ELISA和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84865(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HBsAg-/HBVDNA+标本做BCP/PC、S区及全基因序列巢武-PCR扩增以及病毒载量的测定,对检测的病毒序列做基因分型和与HBV野毒株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HBVDNA+检测率为1:2652(32/84865),这类标本的ALT均正常(〈40);其中OBI检出率为1:3031(28/84865),28例OBI中22例为B基因型、4例为C基因型、2例未能确定基因型。OBI血清型分类中21例为adw、4例为adr、1例为ayr、2例未确定。所有OBI标本的病毒载量为〈10~1701(中位数116)IU/mL。BCP/PC区有35.7%(10/28)的标本出现G1896A突变,B型标本在MHR第1个袢状结构区(aa124-aa137)氨基酸的置换频繁。结论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着相对较高的OBI;其OBI标本中BCP/PC区的碱基突变以及B型的主要亲水区(MHR)氨基酸的置换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血清型 基因型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小儿IgA肾病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利军 徐虹 +3 位作者 方利君 马学玲 张月娥 张秀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6-148,154,F005,共5页
目的 探讨HBV感染与IgA肾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10 - 2 0 0 0 .2期间 35例确诊Ig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亚型分类。以半定量评分判断肾小管损害、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以ELISA法检测血清HBV感染标志 ;以PAP免疫酶法进行... 目的 探讨HBV感染与IgA肾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10 - 2 0 0 0 .2期间 35例确诊Ig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亚型分类。以半定量评分判断肾小管损害、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以ELISA法检测血清HBV感染标志 ;以PAP免疫酶法进行肾组织HBsAg、HBcAg检测 ;以原位分子杂交及HBVDNA HBsAg、HBcAg双标记染色检测肾组织HBVDNA。结果 血清HBV感染阳性 11例 (31.4 % ) ,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携带率。肾组织HBV抗原阳性共 12例 (30 .6 % )。HBsAg在肾小球的阳性率高于肾小管 ,而HBcAg则在肾小管高于肾小球。各种亚型IgA肾病均可有HBsAg的沉积 ;肾小管的HBcAg阳性率高于肾小球。肾组织中HBVDNA阳性者为 4例 (6 6 .0 % ) ,均为肾小管上皮HBVDNA阳性。小儿IgAN肾组织HBcAg阳性患者其肾小管病变、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阴性者严重且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论 小儿HBV感染与IgA肾病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小儿 IGA肾病 回顾性分析 肾间质损害 拉米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