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官养到民养:腔种间的博弈——乐籍制度解体后戏曲的区域、地方性选择 被引量:20
1
作者 项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48,184,共10页
本文对乐籍制度解体前后戏曲发展演化特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解读,重在乐籍制度存在之时戏曲的发展规律,乐籍解体之后引发社会反应所采取的措施,从官养与民养、腔种博弈、官戏与土戏理念的对应关系角度进行把握,彰显乐籍制度... 本文对乐籍制度解体前后戏曲发展演化特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解读,重在乐籍制度存在之时戏曲的发展规律,乐籍解体之后引发社会反应所采取的措施,从官养与民养、腔种博弈、官戏与土戏理念的对应关系角度进行把握,彰显乐籍制度解体在戏曲界所产生的诸多变化以及区域、地方性选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乐籍制度 解体 官养/民养 腔种博弈 官戏/土戏 花雅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籍制度的畸变期考述 被引量:15
2
作者 项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5-43,47,共10页
自北魏肇始的中国乐籍制度,经历了数朝数代的发展演变,在明代产生了“畸变”,即这些“专业贱民乐人”本来作为礼乐制度中的承载者,却成为中国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这一群体经历了此种制度有始以来最残酷、最... 自北魏肇始的中国乐籍制度,经历了数朝数代的发展演变,在明代产生了“畸变”,即这些“专业贱民乐人”本来作为礼乐制度中的承载者,却成为中国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这一群体经历了此种制度有始以来最残酷、最为黑暗的历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 畸变期 礼乐制度 社会地位 等级观念 民俗活动 教坊官 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唱女声:乐籍制度解体之后的特殊现象——由榆林小曲引发的相关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项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9-113,共5页
男唱女声,男扮女装,在清代中期之后戏曲和其他某些音声形式中,作为一种性别倒错的现象而存在,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传统”。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动因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由榆林小曲男唱女声的现象引发思考,从乐... 男唱女声,男扮女装,在清代中期之后戏曲和其他某些音声形式中,作为一种性别倒错的现象而存在,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传统”。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动因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由榆林小曲男唱女声的现象引发思考,从乐籍制度中的女乐所具有的职能加以论证,注意到以上种种现象的时段性,认为这是乐籍制度解体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在中国传统音声文化中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唱女声 乐籍制度解体 多种音声形式 特殊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伎乐形象与唐代的乐籍制度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瑾 《文博》 2016年第1期44-52,共9页
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 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各国乐舞技艺精华与唐代社会文化风尚相结合,生动诠释了唐代"礼乐治国"理念下胡乐胡舞的传播与融合过程。然而,这一群体在融入唐朝社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文化冲突使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些许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壁画 陶俑 胡人伎乐 乐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乐籍制度对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秦晓妍 《歌海》 2012年第1期51-53,共3页
乐籍制度是北魏时期正式形成,清朝雍正元年正式废除,由官方制定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从项阳《山西乐户研究》中提出的乐籍制度视角切入,将国家仪式用乐与当下民间仪式用乐接通,可以解析乐籍制度之于中国音乐文化... 乐籍制度是北魏时期正式形成,清朝雍正元年正式废除,由官方制定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从项阳《山西乐户研究》中提出的乐籍制度视角切入,将国家仪式用乐与当下民间仪式用乐接通,可以解析乐籍制度之于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乐籍制度 接通 中国音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6
作者 董嘉雯 苗雨 《当代音乐》 2021年第2期175-177,共3页
中国古代乐籍制度始于北魏时期,直至清朝雍正元年被正式废除。乐籍制度是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的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千余年,这是一部包含了血泪心酸的中国音乐历史,乐户的社会地位虽然卑微,却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人群。... 中国古代乐籍制度始于北魏时期,直至清朝雍正元年被正式废除。乐籍制度是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的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千余年,这是一部包含了血泪心酸的中国音乐历史,乐户的社会地位虽然卑微,却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人群。即使是在乐籍制度被废除后,也依旧对后世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户 乐籍制度 贱民 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音乐的“塑型剂”——中国古代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保持
7
作者 欧阳宜文 唐滇滇 《文化与传播》 2014年第5期42-47,共6页
中国传统音乐在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后,仍旧薪尽火传、生生不息,这得益于严格、规范和统一的古代音乐制度。乐籍制度作为传统音乐的"塑型剂",对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保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沿时间顺序阐述乐籍制度的... 中国传统音乐在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后,仍旧薪尽火传、生生不息,这得益于严格、规范和统一的古代音乐制度。乐籍制度作为传统音乐的"塑型剂",对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保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沿时间顺序阐述乐籍制度的胚胎、萌芽、发展、畸变和没落,结合相关的朝代背景,对乐者的展演场所、演出性质、技艺来源,执政阶层对乐曲的器调调试和使用规范,对地方及其藩属国家间乐器的颁发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反映出乐籍制度下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一致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音乐 乐籍制度 音声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唐朝乐籍制度下的女性诗歌创作——以薛涛诗作为例
8
作者 董南希 《文化产业》 2020年第13期54-55,共2页
薛涛作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就曾入乐籍,而她才情斐然,其诗作展现出女性独到的韧性与魅力,更彰显出与封建传统理念不同的超时代意识。
关键词 乐籍制度 女性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雍正饬禁乐籍制度的前因后果
9
作者 董郑峰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乐籍制度作为一种主要由“贱民”“罪民”组成的世代从乐者的户籍管理制度,于6世纪形成,之后历代相沿,直到1723年才被雍正饬禁豁除,前后持续长达1200多年。这期间,乐籍中人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主要的创承者、引领者和代言者,他(她)们... 乐籍制度作为一种主要由“贱民”“罪民”组成的世代从乐者的户籍管理制度,于6世纪形成,之后历代相沿,直到1723年才被雍正饬禁豁除,前后持续长达1200多年。这期间,乐籍中人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主要的创承者、引领者和代言者,他(她)们对传统音乐的承继发展意义深远。本文认为,雍正禁除乐籍,收效和局限并存。乐人的法律身份得到扭转,但社会身份仍大致如初。因官方并未提供自新之路,使得大部分官属乐人重操旧业,对传统音乐的文化下移与新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雍正饬禁乐籍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回溯并探讨雍正除籍的前因后果,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 雍正饬禁乐籍 乐户 文化下移 官乐民存
原文传递
乐籍制度下的女乐与城市音乐文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程晖晖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3-81,85,共10页
女乐是乐籍制度实施的核心因素。历史上,女乐与城市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越繁荣,女乐越兴盛。北魏是乐籍制度的肇始时期,都城已出现专门供乐籍生存执业的场所。唐以来俗乐教坊网络体系在城市建立发展,乐籍制度下女乐声色娱人的功能... 女乐是乐籍制度实施的核心因素。历史上,女乐与城市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越繁荣,女乐越兴盛。北魏是乐籍制度的肇始时期,都城已出现专门供乐籍生存执业的场所。唐以来俗乐教坊网络体系在城市建立发展,乐籍制度下女乐声色娱人的功能与教坊相契合,在教坊之下发展出主要以女性为核心的娼家型乐籍,使得女乐群体大大繁荣。由于俗乐教坊网络体系的一致性存在和女乐对教坊乐系的广泛参与,城市音乐文化显示出以人为本的特征,这种特点集中反映在娱人俗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乐 乐籍制度 俗乐 城市 教坊网络体系
原文传递
始自山西 面向全国——从乐籍制度、礼乐文化和俗乐文化到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2,共18页
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的有机构成。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以音乐文化史立论,重在学术论域拓展。提出“礼俗”视角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史的理念,经历了乐户一乐籍制度、乐籍制度文化、乐籍制度与传统... 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的有机构成。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以音乐文化史立论,重在学术论域拓展。提出“礼俗”视角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史的理念,经历了乐户一乐籍制度、乐籍制度文化、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三个研究阶段。本研究期冀在“礼俗之间”探析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内涵,准确定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存在与民间存在之关系,辨明国家体制下用乐所具有的引领性意义,以之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 礼乐文化 俗乐文化 中国音乐文化史
原文传递
从官养到民养 腔种间的博弈——乐籍制度解体后戏曲的区域、地方性选择 被引量:4
12
作者 项阳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本文对乐籍制度解体前后戏曲发展演化特定过程中一些现象进行剖析解读,重在乐籍制度存在之时戏曲的发展规律,乐籍解体之后社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官养与民养、腔种博弃、官戏与土戏理念的对应关系角度进行把握,彰显乐籍制度解体在戏曲... 本文对乐籍制度解体前后戏曲发展演化特定过程中一些现象进行剖析解读,重在乐籍制度存在之时戏曲的发展规律,乐籍解体之后社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官养与民养、腔种博弃、官戏与土戏理念的对应关系角度进行把握,彰显乐籍制度解体在戏曲界所产生的诸多变化以及区域、地方性选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解体 官养民养 腔种博弈 官戏土戏 花雅之争
原文传递
新思路带来新突破——项阳“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文化”课程之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晓炜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43,共3页
乐籍制度自北魏确立后,经唐宋不断发展完善在明代而达极致,虽清雍正在执政之初便将其取消,但其上千年制度化的艺人培养、表演、管理体系对中国音乐整体发展脉络与变迁之影响自不言而喻,由其转化而来的社会现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 乐籍制度自北魏确立后,经唐宋不断发展完善在明代而达极致,虽清雍正在执政之初便将其取消,但其上千年制度化的艺人培养、表演、管理体系对中国音乐整体发展脉络与变迁之影响自不言而喻,由其转化而来的社会现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近年来,项阳博士以中国乐籍制度为切入点,从历史学、社会学、发生学、民族音乐学等多角度加以剖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分布的内在关联性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已产生相当的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 中国音乐 传统文化 课程 中国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学 内在关联性 管理体系
原文传递
乐籍制度与地方戏音乐试论
14
作者 闫永丽 程晖晖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4,共4页
雍正元年以前,专业戏曲艺人隶属乐籍,他们身份低贱、同色为婚、世袭技艺。在乐籍制度下,其技艺内容经过了官方的规范,自中央到地方都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此时的地方戏还很不发达。乐籍制度解体后,官方音乐体制瓦解,才使得地方戏呈... 雍正元年以前,专业戏曲艺人隶属乐籍,他们身份低贱、同色为婚、世袭技艺。在乐籍制度下,其技艺内容经过了官方的规范,自中央到地方都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此时的地方戏还很不发达。乐籍制度解体后,官方音乐体制瓦解,才使得地方戏呈现发展繁荣的局面。但由于乐籍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业已形成风俗,传统的音乐发展模式依然被艺人们所传承,并深刻影响到地方戏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戏曲 乐籍制度 音乐曲牌
原文传递
中国乐籍制度研究
15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8-140,共3页
“中国乐籍制度研究”所涉及的是学术界一个既往较少关注、却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可以说,对乐籍制度的揭示,将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涵盖舞蹈、曲艺、戏曲)在多层面上的重新认知。乐籍制度贯穿一千又数百年,解体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 “中国乐籍制度研究”所涉及的是学术界一个既往较少关注、却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可以说,对乐籍制度的揭示,将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涵盖舞蹈、曲艺、戏曲)在多层面上的重新认知。乐籍制度贯穿一千又数百年,解体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由乐籍承载的诸种音声技艺形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乐籍制度 制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科学规划 音乐学 艺术 学术界
原文传递
再论男唱女声滥觞的潜因:乐籍制度下的文化现象
16
作者 朱清泉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4-116,共3页
男唱女声、男奏女乐、男扮女装现象早在明代就已滥觞,这主要是乐籍制度下禁限女乐的结果。女乐是乐籍制度得以渊源、构建、实施的核心因素,也是乐籍制度的解构因素。多次禁限女乐,最终导致了乐籍制度的解体。在乐籍制度解体前,男唱女声... 男唱女声、男奏女乐、男扮女装现象早在明代就已滥觞,这主要是乐籍制度下禁限女乐的结果。女乐是乐籍制度得以渊源、构建、实施的核心因素,也是乐籍制度的解构因素。多次禁限女乐,最终导致了乐籍制度的解体。在乐籍制度解体前,男唱女声、男奏女乐、男扮女装的现象只是滥觞,并不明显;乐籍制度解体后,才出现了真正解放的职业艺人,男唱女声等现象才真正突出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籍制度 女乐 男唱女声 乐藉制度
原文传递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风格差异及其成因辨析
17
作者 董郑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同属北方“笙管乐”乐种,但音乐风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名同曲,在韵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区别。除了普遍意义上地域、方言等潜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冀中笙管乐属于僧道音乐风格的延续,而上党细乐却非宗教...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同属北方“笙管乐”乐种,但音乐风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名同曲,在韵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区别。除了普遍意义上地域、方言等潜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冀中笙管乐属于僧道音乐风格的延续,而上党细乐却非宗教化风格。具体在乐谱形态方面,无论谱面还是韵唱,都有较大差异。冀中笙管乐乃至西安鼓乐,其工尺谱中存在的“阿口”“哼哈”现象,并非全国所有乐种工尺谱的共性特征,这类“谱式”更多附着于僧道等具有宗教音乐特征的乐种中,而像上党细乐、潮州细乐等非僧道风格的乐种,无论抄谱还是韵谱,鲜见“阿口”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党细乐 冀中笙管乐 僧道音乐 乐籍制度 官乐民存 工尺谱“阿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被引量:8
18
作者 项阳 张欢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0-36,共7页
汉魏以来 ,大曲一直是各朝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态。隋唐时期 ,西域大曲的大规模传入 ,导致中原大曲从内容到结构形式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并对宋代以下的大曲影响深远 ,成就了新的大曲样式。而西域大曲在其原发地却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部... 汉魏以来 ,大曲一直是各朝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形态。隋唐时期 ,西域大曲的大规模传入 ,导致中原大曲从内容到结构形式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并对宋代以下的大曲影响深远 ,成就了新的大曲样式。而西域大曲在其原发地却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部分的保存了原生态的面貌。本文对目前中国存有的三种大曲类型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 ,注重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归属和音乐形态的变异情况 ,以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看得更清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原生态 变异 乐籍制度 行政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户与鼓吹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项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4-96,共13页
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大的音乐种类。自乐籍制度建立之后,在各个朝代无论是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演奏鼓吹乐的均是在籍的乐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现今传统音乐中的许多“... 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大的音乐种类。自乐籍制度建立之后,在各个朝代无论是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演奏鼓吹乐的均是在籍的乐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现今传统音乐中的许多“乐种”均可视为鼓吹乐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乐 中国 传统音乐 音乐艺术 乐籍制度 艺术形态 艺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俗交响”之初阶——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 被引量:15
20
作者 项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86,共11页
本文对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之初梵音与华言之矛盾性进行了解析 ,认为汉晋时代的佛教赞呗属于梵音原样传播为主的时期 ,改梵为秦的举措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中土早期寺庙音乐至少有三种形式 ,这就是释教中人演唱的梵呗赞偈 ;既面向僧尼也更... 本文对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之初梵音与华言之矛盾性进行了解析 ,认为汉晋时代的佛教赞呗属于梵音原样传播为主的时期 ,改梵为秦的举措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中土早期寺庙音乐至少有三种形式 ,这就是释教中人演唱的梵呗赞偈 ;既面向僧尼也更多面向世人由唱导师所承担的变文、俗讲 ;由“寺属音声人”、“寺足净人”承担的世俗供养音乐。晋唐时期的佛教音乐 ,改梵为秦即是借鉴西域梵呗唱法同适应华言音韵的中土宫商的结合 ,为释俗之交响者。至于供养人所奏唱者 ,更是俗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佛教音乐 戒律 音乐形式 释教 梵呗赞偈 变文 唱法 改梵为秦 乐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