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任飞 黄烽 +3 位作者 韩涛 姚祖武 蓝永荣 李春平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LSA血供重建技术治疗的25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AD)患者,其中11例TEVAR合并左颈总—LSA搭桥术(人造血管搭桥组...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LSA血供重建技术治疗的25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AD)患者,其中11例TEVAR合并左颈总—LSA搭桥术(人造血管搭桥组),9例行TEVAR合并LSA烟囱支架植入术(烟囱支架组),5例植入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CASTOR组),术后l周、3、6和12个月随访。结果2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造影2例烟囱组患者出现少量I型内漏,3个月后复查CTA内漏消失。术后12个月复查,3例患者LSA出现血栓化或闭塞,其中"烟囱"支架1例,人造血管搭桥组2例,但3例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未予以处理。结论LSA重建技术可以为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病变 腔内治疗 左锁骨下动脉 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姜维良 马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把外科治疗带入微创化时代。安全、有效、微创、快速康复是现代外科治疗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血管外科的腔内手术在各学科微创治疗中走在前列,其中最突出的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把外科治疗带入微创化时代。安全、有效、微创、快速康复是现代外科治疗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血管外科的腔内手术在各学科微创治疗中走在前列,其中最突出的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TEVAR又称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主动脉弓部病变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治疗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任明明 韩振 +4 位作者 冯钢 黄磊 吴永前 许志锋 欧阳春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9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运动恢复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运动恢复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患者手术效果。术中观察旁路人工血管或者覆膜支架的应用效果;术后随访36个月,通过CT血管造影(CTA)评价主动脉支架和烟囱支架表现、是否出现内漏、夹层假腔或者动脉瘤腔血管栓塞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透析情况。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技术性成功,覆膜支架平均直径(34.5±2.5)mm;手术时间为(1.51±1.00)h,术中出血量为(150.54±90.01)mL,呼吸机辅助时间(23.01±1.58)h,ICU时间(74.30±6.71)h,术后运动恢复时间为(49.45±21.10)h,术后饮食恢复时间为(25.18±11.23)h,住院时间为(12.09±4.05)d;15例患者出现内漏,术后仅3例患者出现重度不良事件。治疗期间升主动脉造影表明主动脉覆膜支架位置固定精准;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旁路人工血管和烟囱支架、覆膜支架在位良好,应用效果好。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透析等症状均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提高(P<0.05)。结论腔内治疗应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避免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主动脉弓部病变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烟囱技术 动脉 Stanford B型夹层 穿透性溃疡 主动脉食管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楷 孙晓凡 +4 位作者 彭臣 司逸 单艳 符伟国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0-367,共8页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对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对比不同术式的差异。方法研究4例采用不同术式(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潜望镜技术)重建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通过随访影像数据建...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对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对比不同术式的差异。方法研究4例采用不同术式(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潜望镜技术)重建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通过随访影像数据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将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测量的血流量作为升主动脉入口和弓上血管出口的边界条件。使用3单元Windkessel模型获得降主动脉出口的压力波形作为边界条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获得弓上血管压力、分支支架入口速度矢量以及相对滞留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潜望镜支架的压力变化最大,其次是开窗支架,烟囱支架的压力变化最小。开窗支架和潜望镜支架的入口流速不均匀,容易形成涡流,烟囱支架入口流速均匀。开窗支架外壁远心侧、“沟槽”部位、烟囱支架和潜望镜支架与血管壁贴合处相对滞留时间偏大。结论开窗支架和潜望镜支架内外壁压差较大,建议使用球扩支架。烟囱支架内外壁压差较小,建议使用自膨支架。本文预测的术后血栓形成位置与临床随访数据较为一致,故有可能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规划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窗技术 平行支架技术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主动脉弓部病变 Windkesse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奇航 赵强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5期260-263,共4页
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公认的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常规手段,但传统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在心肺转流和深低温停循环的基础上进行,在直视下于降主动脉置入象鼻支架,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目前治疗Stanford B型主... 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公认的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常规手段,但传统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在心肺转流和深低温停循环的基础上进行,在直视下于降主动脉置入象鼻支架,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目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手段。主动脉弓部杂交技术融合了弓部去分支技术与TEVAR,首先重建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拓展锚定区后再进一步实施TEVAR,可以用于治疗合并弓部复杂病变的主动脉夹层。杂交技术结合了外科、影像及介入的多学科优势,具备微创、安全、血运稳定可靠的特点,近中期疗效不亚于传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病变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去分支 杂交技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窗技术数值模拟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毛乐 乔永辉 +3 位作者 栾靖旸 罗坤 竺挺 符伟国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第3期375-380,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开窗技术的应用对主动脉弓部及弓上分支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瓣弓部病变患者10例,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运用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开窗技术的应用对主动脉弓部及弓上分支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瓣弓部病变患者10例,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运用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基于患者术后随访的影像数据,建立个体化的主动脉三维几何模型。运用计算软件,对主动脉三维模型开展数值模拟,评估开窗技术对主动脉弓部及弓上分支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结合开窗技术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成功率较高(9/10),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随访期间未发现目标血管丢失。术后开窗支架相对狭窄,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观察到高速血流;开窗支架进入主动脉弓区域的血流振荡指数增高,表明开窗支架破坏了主动脉弓部的血流稳定;弓上分支血管的血流量分配发生改变,右侧头臂血流增加,左侧头臂血流减少。结论:开窗技术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有效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但也对主动脉弓部和弓上分支血管血流产生影响;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对手术方式进行改良,并为手术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病变 开窗技术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包裹联合Ⅰ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马金辉 张岚林 +5 位作者 阳晟 董松波 陈彧 潘旭冬 许尚栋 郑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包裹联合Ⅰ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升主动脉包裹联合Ⅰ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技术成...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包裹联合Ⅰ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升主动脉包裹联合Ⅰ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9例,中位年龄63.0(57.5,64.6)岁,平均EuroSCOREⅡ得分8.4%±0.7%。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所有患者无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和内漏发生。1例术后第5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院内死亡率2.3%,其余43例患者均存活出院。所有出院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率100.0%,中位随访时间14.5(6~42)个月。1例脊髓损伤患者于术后2年死亡,1例术后3个月因支架远端附近新发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升主动脉包裹联合Ⅰ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无需体外循环,包裹技术加固了近端支架锚定区,避免了逆撕A型夹层、内漏、移位等风险。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再干预手术率低,对于高龄、高危且有复杂合并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主动脉包裹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弓部病变
原文传递
鞘转流系统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原位激光开窗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临床结果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智猷 金剑 +2 位作者 叶开创 仇鹏 陆信武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原位激光开窗(ISLF)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通过鞘临时转流系统在术中维持脑灌注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原位激光开窗(ISLF)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通过鞘临时转流系统在术中维持脑灌注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TEVAR联合ISLF完成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腔内修复术并应用血管鞘进行弓上动脉临时转流维持脑灌注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Stanford A型夹层25例,Stanford B型夹层8例,壁间血肿9例,透壁性溃疡5例及主动脉瘤14例。评估手术成功率、主动脉重塑情况、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1例患者中,47例行弓上三分支开窗重建,14例行两分支开窗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0%。3例(4.9%)患者出现术后一过性卒中症状,无严重卒中事件。无截瘫,在院期间死亡1例,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6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8±10.4)个月。12个月随访中死亡3例,其中1例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为急性心力衰竭,1例为重症肺炎。术后12个月共55例患者行主动脉CTA复查,其中52例主动脉弓部重塑良好,表现为主动脉支架覆盖区域的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化;3例患者存在内漏;弓上分支动脉均通畅,无急性血栓形成及慢性支架内再狭窄。无截瘫及卒中病例。结论TEVAR联合ISLF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技术成功率高,早期预后良好;术中血管鞘临时转流系统的应用可有效进行脑保护、降低卒中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病变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位激光开窗 转流 卒中
原文传递
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个体化外科治疗
9
作者 李志强 刘爱军 +4 位作者 朱耀斌 范祥明 苏俊武 程沛 刘迎龙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12期1162-1163,116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效果。方法 78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儿,其中19例单纯主动脉弓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或合并小的房间隔缺损、轻度瓣膜反流等采用左后外侧切口,切除COA狭窄段行端端吻合;31例COA合并...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效果。方法 78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儿,其中19例单纯主动脉弓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或合并小的房间隔缺损、轻度瓣膜反流等采用左后外侧切口,切除COA狭窄段行端端吻合;31例COA合并心内畸形采用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弓部病变和心内畸形,端端吻合技术矫治;28例COA合并弓发育不良、心内畸形需一期矫治及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者采用扩大端侧吻合技术行主动脉弓重建。结果 3例死亡,未发生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右侧上下肢动脉压差由术前中位数压差43.2mm Hg下降至术后中位数压差2.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检查跨狭窄段压差由术前(41.1±20.8)mm Hg下降至术后(16.3±1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1.2±3.1)个月,未发生吻合口再狭窄。结论个性化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小儿主动脉弓部病变,近、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病变 心脏畸形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球囊封堵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单中心100例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雁翔 张博文 +4 位作者 梁盛华 李蕴峰 史艺 郭宏伟 孙晓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9-602,共4页
目的评价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100例行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患者... 目的评价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100例行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停循环时间(5.2±3.1)min,最低鼻咽温(27.9±1.0)℃,最低尿温(29.2±1.2)℃。院内死亡1例,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0天死亡共4例。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脑梗塞3例,截瘫2例,需IABP辅助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需持续透析的肾衰竭5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二次气管插管3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结论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应用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安全可靠,其器官保护作用仍需大样本对比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封堵技术 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 主动脉弓部病变
原文传递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建荣 许尚栋 +3 位作者 郑军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45-2650,共6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47例,其中采用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18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29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和术中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和晚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总合并手术及合并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重建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两组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术后因降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随访期间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组中1例因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吻合口瘘及术中支架人工血管远端降主动脉溃疡行升主动脉置换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组中1例因烟囱支架闭塞行右锁骨下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结论未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可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累及主动脉弓部的降主动脉外伤行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更安全、疗效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主动脉弓病变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外科综合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罕凡 陈道中 +2 位作者 陈良万 林峰 曹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解剖外旁路联合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杂交手术以及完全EVAR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48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男31例,女17... 目的探讨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解剖外旁路联合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杂交手术以及完全EVAR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48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男31例,女17例;年龄28~81岁,平均52.4岁。病程1~90 d,平均10.2 d。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30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11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伴壁间血肿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15例行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12例行解剖外旁路联合EVAR杂交手术,21例行完全EVAR手术。结果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1例,昏迷1例,短暂精神症状3例,肺炎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最终3例死亡。解剖外旁路联合EVAR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例出现右顶枕叶大面积梗死伴肺炎、肾功能衰竭。完全EVAR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28.6个月。3例患者出现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表现,因症状轻微,未予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对于主动脉弓降部病变,采用开胸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将逐步被EVAR替代,解剖外旁路联合EVAR杂交手术是治疗此病变的重要方法,完全EVAR手术是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病变 动脉腔内修复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烟囱”技术用于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弓病变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章希炜 杨宏宇 +2 位作者 邹君杰 马昊 蒋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弓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应用"烟囱"技术治疗31例近侧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病变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弓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应用"烟囱"技术治疗31例近侧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弓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病人在植入主动脉支架人造血管的同时分别植入"烟囱"支架共32枚,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3个月,"烟囱"支架通畅,1例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双"烟囱"支架病人动脉瘤腔有少量内漏。结论 "烟囱"技术拓展了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技术 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部病变
原文传递
挑战主动脉弓:目前证据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郭伟 许永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79-982,共4页
传统开放手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病死率和中风发生率分别高达6%~20%和3%~15%。如何利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热点。目前,主动脉弓TEVAR技术方案主要基于常规器材和新器材... 传统开放手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病死率和中风发生率分别高达6%~20%和3%~15%。如何利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热点。目前,主动脉弓TEVAR技术方案主要基于常规器材和新器材两大方面。前者主要包括"杂交"技术和"烟囱"技术,应用相对较多,都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研究,且早中期结果令人满意;后者包括"开窗"、"模块化支架"、"多分支支架"等技术,均仅仅是一些病例报道,应用不多。因此,实现主动脉弓微创腔内重建的根本问题和出路在于新的腔内器材的设计与研发。笔者认为"分支"设计可能更适合主动脉弓解剖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病变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