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主动减振的增程混动系统动力域控制器开发
1
作者 方成 郭圣刚 +3 位作者 胡耀东 刘思源 徐可鹏 杨福源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2,共6页
针对增程混动系统的扭转振动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核单片机的动力域控制器,集成了整车控制、APU系统控制、发动机控制和电机控制的软硬件,在多核任务分配和核间协调的基础上,通过电机相位和发动机相位同步算法,利用矩形波进行扭矩补偿... 针对增程混动系统的扭转振动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核单片机的动力域控制器,集成了整车控制、APU系统控制、发动机控制和电机控制的软硬件,在多核任务分配和核间协调的基础上,通过电机相位和发动机相位同步算法,利用矩形波进行扭矩补偿,实现了主动减振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控制器,恒转速倒拖工况发动机转速波动范围可以减少79.7%;倒拖起动工况和自由停机工况共振时,第一阶次频率分量的幅值降幅约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控制器 主动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脉冲管制冷机自适应主动减振控制技术
2
作者 刘欣彤 石长振 +3 位作者 王莉娟 王乃亮 唐清君 赵密广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采用自适应主动减振控制器驱动制冷机压缩机,通过自适应窄带滤波控制算法使脉冲管制冷机50 Hz微振动力由0.21 N减为0.05 N,100 Hz微振动力由0.26 N减为0.04 N,150 Hz微振动力由0.9 N减为0.04 N,200 Hz微振动力由0.97 N减为0.02 N,250 H... 采用自适应主动减振控制器驱动制冷机压缩机,通过自适应窄带滤波控制算法使脉冲管制冷机50 Hz微振动力由0.21 N减为0.05 N,100 Hz微振动力由0.26 N减为0.04 N,150 Hz微振动力由0.9 N减为0.04 N,200 Hz微振动力由0.97 N减为0.02 N,250 Hz微振动力由0.69 N减为0.0 6 N。测试结果表明自适应主动减振控制对压缩机轴向前五阶具有明显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管制冷机 主动减振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滑模控制的电动汽车传动系统主动减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星 郑水利 +1 位作者 候宇 杨林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存在典型的机电耦合现象以及欠阻尼特性,由机电耦合效应导致的振动噪声问题成为电动汽车传动系统设计与控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针对电机与传动系的共振问题,建立了电机-传动系双质量模型以及电机控制模型。为了避免电... 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存在典型的机电耦合现象以及欠阻尼特性,由机电耦合效应导致的振动噪声问题成为电动汽车传动系统设计与控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针对电机与传动系的共振问题,建立了电机-传动系双质量模型以及电机控制模型。为了避免电动汽车在怠速和巡航工况下电机与传动系处于共振状态,通过对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的滑模控制以及磁场定向等控制,当系统将要处于共振频率时,电机角速度会增加(25~35)rad/s左右,使得系统迅速偏离共振频率来达到降低共振响应的目的。对所提出控制策略的在不同工况下和不同车型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共振加速度响应较之前未加速入控制时显著降低。提出的控制策略在降低汽车传动系振动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主动减振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智能减振器的舰船机械设备主动减振系统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铁军 石慧 +4 位作者 李新辉 吴磊 朱明刚 吴国雄 刘志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面向工程的需要研制了主被动复合、传感作动一体化的智能减振器。它基于传统的被动隔振结构,集成了主动执行机构、功率放大设备及高低通滤波器、加速度误差传感器及后续的放大和滤波电路,与脱机运行的主动控制器构成针对舰船机械设备的... 面向工程的需要研制了主被动复合、传感作动一体化的智能减振器。它基于传统的被动隔振结构,集成了主动执行机构、功率放大设备及高低通滤波器、加速度误差传感器及后续的放大和滤波电路,与脱机运行的主动控制器构成针对舰船机械设备的主动减振系统。基于该系统建立了柴油发电机组主动减振演示台架。整个台架通过4个智能减振器坐落在一块模拟船体结构的弹性钢板上,通过测量弹性钢板的振动情况来评价主动减振系统的减振性能。演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智能减振器在800Hz以内的总振级有33dB以上的被动减振效果,在此基础上的主动控制对200Hz以内的多根线谱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线谱最大有30.8dB的主动衰减量,200 Hz以内总振级的主动衰减量达到20dB。综合主被动减振的效果,智能减振器可以将演示台架的柴油发电机组0~800 Hz范围内的振动总振级衰减47.2dB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减振 智能 柴油发电机组 主被动复合控制 传感作动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柴油发电机组主动减振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铁军 李新辉 +3 位作者 朱明刚 杜敬涛 刘学广 刘志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8,共9页
针对某拖船柴油发电机组设计了一套主动减振系统。该系统由DSP处理器和6个惯性式电磁作动器组成,采用6输入6输出的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控制器的参考输入信号由激光转速传感器测量柴油机的转速信号获得。在该拖船上进行了柴油发电机组单... 针对某拖船柴油发电机组设计了一套主动减振系统。该系统由DSP处理器和6个惯性式电磁作动器组成,采用6输入6输出的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控制器的参考输入信号由激光转速传感器测量柴油机的转速信号获得。在该拖船上进行了柴油发电机组单独工作时的主动减振试验,同时对水下的水声信号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不仅误差传感器所在位置的振动响应得到很好地衰减,而且布置在水中的水听器信号也得到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减振 柴油发电机组 惯性式电磁作动器 水下辐射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风电机组主动减振电气控制方法综述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皓明 唐俏俏 +1 位作者 苏媛媛 魏林君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194,共13页
为了延缓风力机振动、延长机组寿命和提高运行稳定性,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实现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的主动减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风力机振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风轮叶片、塔架和传动链这3种主要零部件的主动减振控制方法展开综述,... 为了延缓风力机振动、延长机组寿命和提高运行稳定性,设计电气控制系统实现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的主动减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风力机振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风轮叶片、塔架和传动链这3种主要零部件的主动减振控制方法展开综述,并详细分析独立变桨距控制和阻尼控制在风力机减振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变桨距控制可有效缓解风轮不平衡载荷、改善叶片振动问题;阻尼控制通过变桨距控制和转矩控制提供附加电气阻尼信号,可增大塔架和传动链的等效阻尼,从而达到减小振动的目的。由于风力机振动模态之间的耦合关系,设计减振控制方法时需考虑风电机组整体的优化协调问题,结合独立变桨距控制和阻尼控制,兼顾叶片、塔架和传动链的协调减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电气控制 主动减振 独立变桨距 阻尼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叠堆主动减振的神经网络PID实时控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万华 王元兴 +2 位作者 沈星 聂旭涛 黎壮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7-593,共7页
为实现对带有模型尾支杆支撑系统在吹风过程中振动特性的实时控制,以压电陶瓷叠堆为减振元件设计了尾支杆一体化结构;提出了神经网络PID(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实时控制方法,建立了该尾支杆一体化结构的运动方程,推... 为实现对带有模型尾支杆支撑系统在吹风过程中振动特性的实时控制,以压电陶瓷叠堆为减振元件设计了尾支杆一体化结构;提出了神经网络PID(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实时控制方法,建立了该尾支杆一体化结构的运动方程,推导出神经网络进行系统识别的状态方程,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基于Labview软件编写控制程序;最后在风洞中,对该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表明利用该控制系统可进行实时控制;对不同风速下激励的振动,控制后的均方根幅值(Root mean square,RMS)减小55%以上,且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控制 压电陶瓷叠堆 PID神经网络 主动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移动三维主动减振系统及其在原子干涉重力仪上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斌 龙金宝 +2 位作者 谢宏泰 陈泺侃 陈帅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11-119,共9页
振动极大地影响着许多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对于冷原子干涉重力仪尤其如此.针对可移动的原子干涉仪建立了一套易于搬运的三维主动减振系统用来有效隔除地面的振动,从而提高可移动原子干涉仪的测量灵敏度,并能做到迅速部署迅速恢复... 振动极大地影响着许多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对于冷原子干涉重力仪尤其如此.针对可移动的原子干涉仪建立了一套易于搬运的三维主动减振系统用来有效隔除地面的振动,从而提高可移动原子干涉仪的测量灵敏度,并能做到迅速部署迅速恢复工作.通过实施我们设计的综合反馈算法,本装置在三个维度的宽频带范围上实现了非常好的振动压制效果.本系统取得了对地面竖直方向振动3个数量级,对地面水平方向振动1个数量级的振动隔除效果.在原子干涉仪敏感的10 Hz以下频段,竖直方向的振动噪声被压制到了4.8×10^–9 m/s^2/Hz^1/2,水平方向的振动噪声被压制到了2.3×10^–7 m/s^2/Hz^1/2.振动噪声对干涉仪灵敏度的影响降至2μGal/Hz^1/2以下,比未放置减振系统的结果降低了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主动减振 反馈控制 原子干涉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减振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小平 廖飞红 +1 位作者 陈学东 李巍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7,共7页
主动减振系统由3个以上减振器构成,其固有频率直接决定了系统隔振带宽,且减振器水平向隔振广泛采用摆机构。柔性杆直径及杆长是影响摆机构水平向刚度的主要几何参数。根据材料弹性变形理论建立了摆机构的水平向刚度模型及最大拉应力模... 主动减振系统由3个以上减振器构成,其固有频率直接决定了系统隔振带宽,且减振器水平向隔振广泛采用摆机构。柔性杆直径及杆长是影响摆机构水平向刚度的主要几何参数。根据材料弹性变形理论建立了摆机构的水平向刚度模型及最大拉应力模型。在给定的负载质量范围内,以主动减振系统水平向固有频率与目标值的均方差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将许用拉应力和最大尺寸作为设计约束,应用序列二次规划法求解该非线性优化模型,得出摆机构的最优设计参数及对应的均方差。基于3σ准则,可估计主动减振系统的水平向固有频率分布范围。在许用固有频率范围约束下,得到摆机构参数的允许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减振系统固有频率的测试值与理论分析值的差异小于10%;加入主动控制后,振动传递率的共振峰小于0dB,大于6Hz的振动传递率小于-20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减振 摆机构 结构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轮车辆轮内主动减振系统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英 邓兆祥 谢丹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70-2778,共9页
提出在轮毂电机与车轴之间安装直线电机的电动轮结构,建立带轮内主动减振系统的11自由度电动轮车辆动力学模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以车身垂向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侧倾角加速度、车辆主悬架动行程和车轮相对动载荷五参数均方根值加权平... 提出在轮毂电机与车轴之间安装直线电机的电动轮结构,建立带轮内主动减振系统的11自由度电动轮车辆动力学模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以车身垂向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侧倾角加速度、车辆主悬架动行程和车轮相对动载荷五参数均方根值加权平方和的积分值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轮毂电机与车轮垂向相对最大位移10 mm为约束条件,对轮内主动减振系统的控制器进行设计。结果表明,与轮毂电机刚性连接车轮的电动轮车辆模型相比,有轮内主动减振系统的电动轮车辆模型既可满足对车轮内部空间对轮毂电机垂向相对位移要求,又使车辆平顺性轮胎接地性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模型 多自由度 电动轮 主动减振 平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主动减振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纪滨 陈凯 +1 位作者 彭增雄 徐震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3-690,共8页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模型(Park模型),建立了考虑电机控制器注入谐波电流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转矩模型,以及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机械转子耦合的扭转振动模型,求解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激励扭转振动系统在外界激励下的扭转振动响应,分析了注入...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动态模型(Park模型),建立了考虑电机控制器注入谐波电流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转矩模型,以及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机械转子耦合的扭转振动模型,求解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激励扭转振动系统在外界激励下的扭转振动响应,分析了注入谐波电流的频率特征对扭转振动的影响,获得了主动减振条件,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时间内对电机控制器注入满足减振条件的谐波电流可降低由于发动机激励带来的扭转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注入电流 扭转 主动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响应反射镜主动减振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邵珺 叶景峰 胡志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4-738,共5页
基于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对稳定性的要求,开展了系统减振措施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振动失调光学系统的减振技术——基于快速响应反射镜的主动减振技术。结合几何光学、光电检测技术和主动控制理论,依据传输光线失调方程,得出了光路失调... 基于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对稳定性的要求,开展了系统减振措施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振动失调光学系统的减振技术——基于快速响应反射镜的主动减振技术。结合几何光学、光电检测技术和主动控制理论,依据传输光线失调方程,得出了光路失调量与光路中快速响应反射镜位姿之间的计算关系式,从而获取反射镜所需作动的角度值,利用步进电机调节反射镜补偿振动引起的光路失调,实现了光束稳定的主动控制,实验验证了减振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光学 光束稳定 主动减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主动减振的振动信号实时高精度检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嘉全 程志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3年第12期1134-1140,共7页
为了满足主动减振对振动信号实时高精度检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频率、相位和幅值的在线检测方法。首先采用自适应陷波器实时估计振动信号频率,为降低噪声对频率估计精度的影响,对振动信号进行低通滤波预处理;接着利用检... 为了满足主动减振对振动信号实时高精度检测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振动信号频率、相位和幅值的在线检测方法。首先采用自适应陷波器实时估计振动信号频率,为降低噪声对频率估计精度的影响,对振动信号进行低通滤波预处理;接着利用检测出的频率生成参考正弦信号,通过最小均方算法(least mean-square algorithm,LMS)提取出经滤波处理后的振动信号;最后,利用检测出的信号频率和已知的低通滤波器信息,还原出无噪声干扰的原始振动信号。根据主动减振应用中振动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一组检测仿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可以实现对频率和相位的无偏估计,幅值的检测精度优于99%,可以满足主动减振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减振 动信号检测 自适应陷波器 LMS算法 信号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滞补偿方法的混凝土泵车臂架主动减振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智勇 周翔 +1 位作者 胡德文 康小东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283-3288,共6页
混凝土泵车施工时,臂架末端的抖动影响设备和人员安全;在实施臂架减振控制时,臂架液控系统中的时滞问题又严重影响其减振效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臂架结构的一步和多步预测补偿算法,基于臂架末端振动位移的历史数据,利用时间... 混凝土泵车施工时,臂架末端的抖动影响设备和人员安全;在实施臂架减振控制时,臂架液控系统中的时滞问题又严重影响其减振效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臂架结构的一步和多步预测补偿算法,基于臂架末端振动位移的历史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法对臂架的振动姿态进行提前预测,使预测出的臂架姿态尽可能地接近其实际情况,从而为臂架主动减振控制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轨迹。基于该参考轨迹,控制每节臂上的液压油缸,对臂架进行反向加力,实现各节臂的联动抑振。仿真及外场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臂架振动姿态预报的时滞补偿算法能够对系统中的非线性时滞进行有效补偿,时滞补偿后的臂架主动减振控制策略能够使水平工况下臂架末端的振动位移幅值减小8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减振效果。该种臂架主动减振控制方法在变排量、变姿态、变泵送料的情况下均可使用,具有高度的智能性和自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泵车 主动减振 时滞补偿 姿态预报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解耦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仁洪 王广源 +4 位作者 康玲 余洁冰 刘磊 贺华艳 张俊嵩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38-1344,共7页
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可有效隔离外界低频微振动对加速器BPM及光束线站等精密设备的影响,由于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具有很强的耦合特性,需对平台的耦合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压电陶瓷驱动器构建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在... 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可有效隔离外界低频微振动对加速器BPM及光束线站等精密设备的影响,由于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具有很强的耦合特性,需对平台的耦合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压电陶瓷驱动器构建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在平台运动学的基础上,采用Newton-Euler法建立了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平台各通道间的耦合特性,设计了一种通用的平台解耦控制策略。搭建了实验验证平台,开展次级通道参数测量与减振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多通道解耦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平台对低频微振动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微 并联六自由度主动减振平台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减振板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振东 黄卫 朱德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8-65,共8页
本文研究了用压电元件实现主动控制的板的有限元建模。基于机电耦合的变分方程, 建立了求解结构响应的有限元方程。采用速度负反馈,用Newmark-β法仿真了板的振动主动控 制。用状态空间分析了阻尼比,讨论增益矩阵与结构动特... 本文研究了用压电元件实现主动控制的板的有限元建模。基于机电耦合的变分方程, 建立了求解结构响应的有限元方程。采用速度负反馈,用Newmark-β法仿真了板的振动主动控 制。用状态空间分析了阻尼比,讨论增益矩阵与结构动特性阻尼比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电极划 分对于振动控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传感器 压电驱动器 主动减振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进扫描式光刻机隔振试验平台主动减振系统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辅强 吴运新 邓习树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共3页
根据步进扫描式光刻机的振动特点,设计隔振试验平台的减振系统,并对试验平台的主动减振系统进行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步进扫描式光刻机隔振试验主动减振系统,能有效降低光刻机工作过程中运动部件对工作平台的冲击,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关键词 动与波 步进扫描式光刻机 主动减振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振动环境下液压管道主动减振建模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文龙 张怀亮 彭玲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6年第6期38-44,共7页
针对在强振动环境下工作的液压管道,建立振动液压管道梁模型,并结合管道流固耦合横向振动模型建立管道的主动减振模型。运用特征线和差分计算方法求解该数学模型,并且研究主动振动相位差、频率、作用位置和幅值对管道振动的影响规律,得... 针对在强振动环境下工作的液压管道,建立振动液压管道梁模型,并结合管道流固耦合横向振动模型建立管道的主动减振模型。运用特征线和差分计算方法求解该数学模型,并且研究主动振动相位差、频率、作用位置和幅值对管道振动的影响规律,得到各减振参数对管道最大幅值和最大应力的影响曲线。发现当振动相位差为π时能使管道的最大幅值和最大应力分别降低44.55%和39.69%,并且适当调整其他三个参数有更佳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主动减振方法能够有效减小管道的振动,为管道主动减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主动减振 特征线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运动台主动减振与重力补偿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飞红 李小平 邵新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3-153,共1页
基板运动台是平板显示扫描光刻机最关键的分系统之一,其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光刻机的产率、Overlay和成像质量。与IC前道光刻机的硅片台相比,基板运动台具有运动行程更大、扫描速度更快、负载更大、电动机驱动反力更大的特点,
关键词 运动行程 补偿技术 主动减振 OVERLAY 重力 扫描速度 光刻机 平板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驱动的微振动主动减振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仁洪 余洁冰 +5 位作者 王广源 康玲 陈佳鑫 张俊嵩 刘磊 黄良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40-1946,共7页
本文以压电陶瓷促动器构建并联六自由度减振平台,采用NI Compact-RIO实时控制系统和Fx-LMS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振动主动控制,对次级通道辨识方法和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并搭建主动减振控制系统进行实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以压电陶瓷促动器构建并联六自由度减振平台,采用NI Compact-RIO实时控制系统和Fx-LMS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振动主动控制,对次级通道辨识方法和主动控制算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并搭建主动减振控制系统进行实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主动减振控制系统对于7~50 Hz范围内的低频微振动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微 主动减振控制系统 Fx-LMS自适应控制算法 次级通道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