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及其价值意蕴
1
作者 成龙 张登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维度上,体现为人与人、国与国以及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互主体人我观;在身心关系维度上,表现为身与心、德与行、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的互主体身心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解决世界现代化危机提供了新型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主体观 天人观 人我观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京希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52,共8页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公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体观,显现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之关系演变的观念线索。对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此一观念赖以产生与演变的现实基础,抽绎隐含其中的规律性基因,探寻中国社会从阶级分析与对抗走向社会整合与融合的时代脉搏,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与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密切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无疑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社关系 社会主体观 人民主体观 阶级主体观 公民主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约与超越:马克思人民主体观与中国传统民本观的价值契合性叙事
3
作者 程丙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4期8-18,共11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民本观智慧结晶在文化价值层面存在的高度契合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明前提。基于对二者叙事图谱的厘定可知,从契合关系产生的价值可能来看,二者共同具备的开放性理论品格、实践... 马克思人民主体观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民本观智慧结晶在文化价值层面存在的高度契合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明前提。基于对二者叙事图谱的厘定可知,从契合关系产生的价值可能来看,二者共同具备的开放性理论品格、实践性持存基础和人文性意旨表达,展现了通约向度的叙事面相。从契合关系建构的价值必要来看,马克思人民主体观的人民性根本立场、现实性内涵实质以及必然性作用效果,相较于中国传统民本观而言,具有突出的价值优势,也表征了超越向度的叙事面相。所以,全面省思这种契合性叙事的内在规定,既要把握二者价值意蕴的相通性,又要从二者的价值比较中揭示超越性。这也辩证地形成了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民本观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的价值厘定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观 民本观 理论叙事 契合性 价值省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细节观、主体观、价值观审视——以《党费》教学为例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实施路径
4
作者 桂芳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41期23-25,共3页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都涉及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实施,是对当下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红色经典课程的积极回应,实施路径多种多样。基于任务群要求和文本教学特点,文章提出从细节观、主体观、价值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都涉及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实施,是对当下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红色经典课程的积极回应,实施路径多种多样。基于任务群要求和文本教学特点,文章提出从细节观、主体观、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教学实施和案例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观 主体观 价值观 革命传统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主体观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大俊 黄瑞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22,共5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观点。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主体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吸取人民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观点。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主体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吸取人民群众智慧;解放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改革社会体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民群众 主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观评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培湘 魏俊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2,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体辩证法和阶级意识革命到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和弗罗姆的"健全的人格",再到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主体的深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体观 理论价值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与教学主体观的演进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晓明 姚玉红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0-13,共4页
教学的主体现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分别提出了“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等多种观点。本文试图在对教学主体观问题进行简要回顾的同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主体现... 教学的主体现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分别提出了“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等多种观点。本文试图在对教学主体观问题进行简要回顾的同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主体现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教师唯一主体论”代表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师生双主体论”体现的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而“学生唯一主体论”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相一致的,它代表着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理论 发展 21世纪 中国 “教学主体观 学习观 认知心理学 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该提倡“农民主体观”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旭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4,共3页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将长期具有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地位,农村将长期承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循环等基础功能,农民将长期是中国最为庞大的产业劳动者群体。中国的成败不取决北京、上海拥有多少座...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将长期具有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地位,农村将长期承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循环等基础功能,农民将长期是中国最为庞大的产业劳动者群体。中国的成败不取决北京、上海拥有多少座高楼大厦,而在于广大农村、众多农民的经济社会命运。"三农"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回顾农村改革30年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本期约请省内3位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发表看法。本刊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欢迎省内外社会科学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惠赐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进程 农村改革 农民生活 主体观 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产业地位 “三农”问题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改教师主体观为学生主体观——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义英 《征信》 1995年第2期62-64,共3页
培德加·富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钻研、缺乏预见能力、学习能力低下的人”《学会生存》目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巳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对人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向以... 培德加·富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钻研、缺乏预见能力、学习能力低下的人”《学会生存》目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巳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对人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向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改教师主体观为学生主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主体观 学生主体观 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 有效途 写作教学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传统课堂教学 训练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行政主体观之演进及其对体制创新的影响——当代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怡祖 钟艳君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73-79,126,共7页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一个侧面,教育行政主体在本体观、资格观、权利(力)义务观等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教育行政体制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突出表现为:一是当社会公共生活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法律对教育...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一个侧面,教育行政主体在本体观、资格观、权利(力)义务观等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教育行政体制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突出表现为:一是当社会公共生活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法律对教育行政主体的择入范围趋宽而资格条件趋严,主体类型趋于多元化,以满足教育领域里管理创新的需要;二是当法治真正成为一种国家意志时,教育行政主体的权利(力)呈瘦身趋势,而义务呈加重趋势,以两者的均衡张力推动教育行政体制更加公平正义。未来,与教育行政主体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还将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行政主体观 教育行政体制 社会管理创新 行政法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主体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文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共5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解放和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解放和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民主体观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人民主体观既吸收了中华文明的合理内核,又借鉴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树立人民主体观,实现人民主体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思潮 人民主体 人民主体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教育主体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14
12
作者 顾红亮 周屹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5-28,共4页
在教育主体观上,杜威既批判教师主体论,又批判教材主体论,进而主张儿童中心论。这个提法本身隐含着贬抑教师作用的意思。通过对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和师生关系三方面总结三点有益的启示,认为对教育主体的讨论应转向教育... 在教育主体观上,杜威既批判教师主体论,又批判教材主体论,进而主张儿童中心论。这个提法本身隐含着贬抑教师作用的意思。通过对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和师生关系三方面总结三点有益的启示,认为对教育主体的讨论应转向教育主体间关系的讨论,从主体间互动之维来重新审视教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主体观 教育思想 教师主体 教材主体 儿童中心论 师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历史主义历史文化诗学的作家主体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 进 高红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3-27,共5页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文化诗学消解了近代以来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观念,重构了作家主体的新形象。它认为作家主体不是一个先于文学活动的、本原性的、既成的主体事实,而是通过文艺活动的文化赋予和自我塑型,是解构和建构的同时展开。作家...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文化诗学消解了近代以来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观念,重构了作家主体的新形象。它认为作家主体不是一个先于文学活动的、本原性的、既成的主体事实,而是通过文艺活动的文化赋予和自我塑型,是解构和建构的同时展开。作家在文学活动中是赋有各自历史性的阐释主体和商讨主体,而不是纯粹的反映者或创造者。作家对权力话语的颠覆和权力话语对这种颠覆的包容同时并存于作家的主体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历史文化诗学 自我塑型 商讨主体 历史性 受动性 包容性 作家主体观 格林布拉特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潇 肖新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20,共5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现实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现实途径,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规定了促进人民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颇具时代特色的人民主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主体观 主体地位 主体作用 主体利益 主体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你自己——利科的主体观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开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2,共6页
利科主张一种非实体性的和返身性的主体观,强调主体在主动中见被动的性质。根据这种主体观,利科批判了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虚无主义,并对文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科的主体观不但在哲学的主体... 利科主张一种非实体性的和返身性的主体观,强调主体在主动中见被动的性质。根据这种主体观,利科批判了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虚无主义,并对文学、历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利科的主体观不但在哲学的主体理论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向度,而且代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主体观 自身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希腊美学中的主体观和身体意象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82,89,共10页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体观决定着身体意象的建构。由于主体观的不同,身体分别显现于客体、主体、主体-客体系列。自泛化的原始身体图式被扬弃之后,古希腊美学中的身体意象建构就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爱比克泰德、普罗... 在西方美学史上,主体观决定着身体意象的建构。由于主体观的不同,身体分别显现于客体、主体、主体-客体系列。自泛化的原始身体图式被扬弃之后,古希腊美学中的身体意象建构就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爱比克泰德、普罗提诺等人将身体理解为纯然的客体,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爱尔维修则认为身体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虽然他们都将身体当作容纳者,但主体观的不同却使他们建构出了不同的身体意象。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两个身体意象系列的具体形态,认为其中分别蕴含着灵魂主体论范式和联合主体论范式,而这两者都对后世西方身体美学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美学 主体观 身体意象 容纳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学中 何汉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5,共5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源头。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和形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源头。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提出和形成、逐渐成熟和完备的,并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继续发展,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次升华。改革开放后,人民主体观在坚持和继承中发展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理论与实践优势,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路径轨迹;改革开放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二次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人民主体观 科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本体论、主体观和性别观:后人类女性主义理论新变探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希 郁旭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后人类转向”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讨论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结构理论支持的反思人文主义扩展到多元的后人类主义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谱系。本文将梳理当代“后人类女性主义”的多重思想资源和主要理论观点,重点研究后人类女... “后人类转向”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讨论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结构理论支持的反思人文主义扩展到多元的后人类主义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谱系。本文将梳理当代“后人类女性主义”的多重思想资源和主要理论观点,重点研究后人类女性主义对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延续和突破,即后人类女性主义如何继续深入反思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并在新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基础上开启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维度,以及后人类女性主义新的“主体观”和“性存在/性别观”。本文最后反思这些理论新变,探讨其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本体论 主体观 性别观 后人类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主体观的演变与主体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俊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6-219,共4页
主体问题一直是贯穿人类教育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中西方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问题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三次大反思,第一次是对"有没有主体"的反思,第二次是对"谁是主体"的反思,第三次是对"什么是主体"的反思... 主体问题一直是贯穿人类教育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中西方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问题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三次大反思,第一次是对"有没有主体"的反思,第二次是对"谁是主体"的反思,第三次是对"什么是主体"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主体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大致经历了理论探索期、实验研究期、理性反思期三个时期。主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主体观 主体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