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纤维化与促“H”型血管核壳结构生物支架修复临界骨缺损
1
作者 李永航 李文铭 +5 位作者 严才平 王星宽 向超 张袁 蒋科 陈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420-3431,共12页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的血管化是加速骨组织修复的常用策略,然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过快的纤维化进程常常被忽略。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体...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的血管化是加速骨组织修复的常用策略,然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过快的纤维化进程常常被忽略。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体内外抗纤维化与促成骨性能。方法:制备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外层壳结构由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负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组成,内层核结构由甲基丙烯酸酐明胶水凝胶负载去铁胺组成,表征静电纺丝和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利用活死染色与CCK-8实验验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成纤维细胞体外实验分析支架壳结构的抗纤维化作用,通过MC3T3-E1细胞体外实验分析支架壳结构中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的促成骨作用,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支架核结构中去铁胺的促血管形成作用。通过大鼠临界骨缺损实验评估核壳结构仿生支架的骨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①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电纺纤维具有疏水性,在物理层面上有效阻隔外源性纤维组织长入,电纺纤维膜在2周内可有效释放抗纤维化药物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释放的抗纤维化药物可以抑制骨缺损周围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黏附,有效降低成纤维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蛋白的表达,加快其矿化速度;支架核结构中的去铁胺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成管能力,并促进其强烈表达“H”血管特征性蛋白。②在SD大鼠的股骨制造临界骨缺损模型中,相较于聚己内酯膜,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实现了骨缺损的有效修复。③结果表明,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在预防骨痂过度纤维化的同时促进新生骨痂内“H”血管形成,能有效避免骨不连的发生,加速临界骨缺损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核壳结构仿生支架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 水凝胶 抗纤维化 “H”型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联合Masquelet诱导膜技术在临界骨缺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建朋 刘金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难题。临界骨缺损修复难点和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骨缺损区处的骨重建。目前治疗临界骨缺损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技术、Masquelet诱导膜技术(MIMT)、骨牵引延长技术(Iliz... 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难题。临界骨缺损修复难点和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骨缺损区处的骨重建。目前治疗临界骨缺损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技术、Masquelet诱导膜技术(MIMT)、骨牵引延长技术(Ilizarov技术)、交锁髓内钉联合骨移植技术以及骨组织工程技术等,各有所长。其中MIMT由于其简单、可靠和可复制性特点,已成为临界骨缺损重建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药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骨缺损重建的治疗中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联合MIMT治疗临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等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文章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中医药联合MIMT治疗临界骨缺损的文献,从临界骨缺损的界定及治疗、MIMT治疗临界骨缺损概述与关键、传统中医对骨缺损的认识以及中医药联合MIMT治疗临界骨缺损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研究中医药联合MIMT治疗临界骨缺损的作用机制和疗效验证提供更多依据,为各种中医药与临界骨缺损各类治疗技术相互联合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Masquelet诱导膜技术 中医药 诱导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3
作者 荣小芳 吴琳 +2 位作者 杨晓东 郑韵哲 马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制造13mm×6mm的矩形全层临界骨缺损,左侧植入实验材料泡沫状碳化硅(SiC),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HA)作自身对照...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3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各半,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分别制造13mm×6mm的矩形全层临界骨缺损,左侧植入实验材料泡沫状碳化硅(SiC),右侧植入羟基磷灰石(HA)作自身对照,予以适当的术后护理,待取材观察。结果1只动物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因拒食术后1个月死亡,另有2只因术前分别有感冒和腹泻症状,分别于术后1d和2d死亡。其余26只动物在术后4,8,12,24周均能正常进食,创口未见感染征象,健康状况良好。结论本实验运用的建立兔下颌骨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下颌 动物模型 泡沫状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芳 李静 +2 位作者 余磊 廖华 欧阳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0期9385-9388,共4页
背景:各种原因造成的骨折和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一直是临床骨科修复的一大难题,相关产品质量的检验需要标准的骨缺损模型,然而骨缺损的临界长度至今仍无定论。目的: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以确定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方法:将18只雄性新... 背景:各种原因造成的骨折和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一直是临床骨科修复的一大难题,相关产品质量的检验需要标准的骨缺损模型,然而骨缺损的临界长度至今仍无定论。目的: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以确定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在双侧桡骨中段分别做12,13,14,15,16,17mm的缺损,伤口缝合包扎但不固定。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和放射学观察显示,3个月内12,13,14,15,16mm组的缺损均有修复完整的情况,但17mm组无一例修复。组织学结果显示12,13,14,15,16mm组缺损修复区有骨小梁与骨基质的形成、骨再生和再血管化、髓腔不同程度再通以及成骨细胞,17mm组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但未见骨再血管化和髓腔再通。故兔桡骨临界骨缺损长度为1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临界骨缺损 长度: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靳慧勇 侯天勇 +5 位作者 罗飞 李志强 易绍萱 常正奇 边巴罗布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31-233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简便易行的标准化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测量小鼠股骨的解剖参数。将30只2~3月龄FVB/N品系的小鼠分成3组,每组10只,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固定后分别制备长度为1、2 mm和2.5 mm的股骨干中段骨... 目的建立一种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简便易行的标准化小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测量小鼠股骨的解剖参数。将30只2~3月龄FVB/N品系的小鼠分成3组,每组10只,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固定后分别制备长度为1、2 mm和2.5 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模型,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的方法来观察骨缺损的愈合进程。结果术后3个月通过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证实1 mm的缺损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机制完成骨缺损的愈合,而2、2.5 mm的缺损则无法自行愈合,建模成功率为89.7%。结论通过自行设计的内固定物构建的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在不填充植骨材料的情况下,2 mm以上的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组织工程 动物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海波 杨新明 赵御森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性再生 组织工程 临界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Bio-Oss/Bio-Gide修复兔牙槽骨临界骨缺损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恒燕 焦鑫 +1 位作者 王洋 葛振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8期6079-6084,共6页
背景: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软组织损伤修复,但在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无定论。目的:对比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复合Bio-Oss/Bio-Gide在兔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效果,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损伤愈合中的作... 背景: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软组织损伤修复,但在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无定论。目的:对比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复合Bio-Oss/Bio-Gide在兔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效果,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损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6只,手术建立兔下颌牙槽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采取自身对照,随机选择一侧下颌骨以富血小板血浆/Bio-Oss/Bio-Gide修复骨缺损(实验侧);另外一侧以Bio-Oss/Bio-Gide修复骨缺损(对照侧)。分别于术后2,4,8,12周时各处死4只,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CBCT骨密度测定、组织学切片观察以及新生骨占缺损面积百分比的测定,定性及定量分析牙槽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后2-12周的X射线、CBCT及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以及植骨材料的降解吸收;12周时,实验侧缺损表面可见连续的皮质骨形成,植骨区新骨形成并趋于成熟,植骨材料降解吸收明显,对照侧修复效果次之。在术后2,4,8,12周各时间点,实验侧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新生骨占面积百分比均大于对照侧(P<0.05)。说明在兔下颌牙槽骨缺损修复中,富血小板血浆/Bio-Oss/Bio-Gide比Bio-Oss/Bio-Gide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新骨的形成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质丢失 引导组织再生术 富血小板血浆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牙槽缺损 临界骨缺损 引导组织再生 BIO-OSS Bio-G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田彬 胡磊 +1 位作者 江青松 张振庭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颅骨制备3个直径分别为4 mm、5 mm、6 mm的圆形全层贯通骨缺损,术后4周、8周、12周取颅骨标本,使用Micro-CT和组织学分析法分析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骨缺损建模后12周内,... 目的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颅骨制备3个直径分别为4 mm、5 mm、6 mm的圆形全层贯通骨缺损,术后4周、8周、12周取颅骨标本,使用Micro-CT和组织学分析法分析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骨缺损建模后12周内,4 mm组各时间段骨愈合能力显著优于其他两组,部分出现完整的骨桥连接。5 mm、6 mm组只在缺损区周缘出现少量成骨,缺损中央区主要被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这两组成骨量在4周及8周时均不足10%,12周时两组成骨量均接近缺损总面积的10%。结论在术后12周的观察期内,直径≥5 mm的圆形全层兔颅顶骨缺损均不能自行愈合,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可确定为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御森 王海波 +2 位作者 孟宪勇 张瑛 杨新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5-99,104,共6页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组织工程骨技术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新方式,而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包绕组织工程骨技术促进了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的质和量,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超临界骨缺损的方法,虽然...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组织工程骨技术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新方式,而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包绕组织工程骨技术促进了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的质和量,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超临界骨缺损的方法,虽然利用此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其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缺损 临界骨缺损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确立颅顶临界骨缺损的参考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通文 徐庚池 +2 位作者 韩耀辉 牟兰 葛振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8期2789-2794,共6页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较大骨缺损一直是临床修复的难题,建立标准的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对评价各种成骨材料及技术的成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确定颅顶骨有限的时间内临界骨缺损值。方法:选取10只新西兰...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较大骨缺损一直是临床修复的难题,建立标准的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对评价各种成骨材料及技术的成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确定颅顶骨有限的时间内临界骨缺损值。方法:选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颅中缝为界,随机在颅顶骨上分别制备4个直径为4,5,6,7 mm的圆形全层骨缺损,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通过大体解剖观察,X射线影像观察,锥形束CT观察并测定缺损区新生骨的骨密度,组织学检查,以评价各缺损区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2周,4 mm组骨自愈能力显著,部分出现完整的骨桥连接。骨密度定量分析和骨小梁面积检测结果显示,4 mm组缺损区骨密度灰度值和相同放大倍数且同一视野下分析骨小梁面积值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01)。5,6,7 mm组只在缺损区周缘出现少量成骨,缺损中央区主要被纤维结缔组织所充填。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建立了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在缺损12周的观察期内,直径≥5 mm的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可作为兔颅顶临界骨缺损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动物模型 临界骨缺损 颅顶 修复 灰度值 小梁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载BMP4基因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修复兔桡骨临界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荣洁琳 林福星 +2 位作者 汪谟贞 葛学武 赵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16-1622,共7页
目的将改性的壳聚糖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质粒形成核壳结构,以明胶海绵为此纳米粒子载体,探究其对兔桡骨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法分为负载BMP4质粒核壳结构组(TACS@EG-HBC/p BMP4/G... 目的将改性的壳聚糖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质粒形成核壳结构,以明胶海绵为此纳米粒子载体,探究其对兔桡骨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法分为负载BMP4质粒核壳结构组(TACS@EG-HBC/p BMP4/G组)、负载BMP4质粒核结构组(TACS/p BMP4/G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桡骨制备长约18 mm的完全性临界骨缺损,分别植入含有TACS@EG-HBC/p BMP4或TACS/p BMP4的明胶海绵,对照组仅植入单纯的明胶海绵。术后2、4、8、12周取标本做分别处理,检测缺损部位的大体标本、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X线、HE染色、免疫组化法、生物力学。结果 24只兔子均纳入分析,术后切口未见感染、化脓等症状。大体标本示:TACS@EG-HBC/p BMP4/G组骨缺损完全骨化修复;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TACS/p BMP4/G组和对照组(P<0.05);X线示:术后12周骨缺损处已完全修复,骨髓腔已再通;HE染色结果显示: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层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P4棕色蛋白染色明显;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所形成的新生骨与正常骨组织生物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S@EG-HBC/p BMP4/G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基因治疗 形态发生蛋白4 临界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骨再生研究中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帆 熊秀利 +3 位作者 单显峰 张书童 胡建 王学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3226-3231,共6页
背景:随着引导骨再生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骨增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断拓宽种植适应证。在探索研究初期,许多研究者选择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对材料进行评估,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目的:总结和讨论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的小... 背景:随着引导骨再生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骨增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断拓宽种植适应证。在探索研究初期,许多研究者选择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对材料进行评估,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目的:总结和讨论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的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方法:使用以下检索词"引导骨再生,骨增量,临界骨缺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critical size defects"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关于在引导骨再生研究中使用到小型动物颅颌面临界骨缺损模型的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临界骨缺损模型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强的优势,可以用来初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并评估新材料在引导骨再生技术中的应用价值;②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可以在小型动物颅颌面部骨的多种类型骨缺损中实现骨再生;③研究中常见的建模部位主要集中在颌骨和颅顶骨;在颌骨模型中,除了涉及到上颌窦等特殊解剖结构的情况下,大多数研究均是在下颌骨中进行的;④通过选择合理的建模方法,小型动物颌面部临界骨缺损模型也可以被应用到一些特殊情况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条件选用适宜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种植 引导再生 增量 临界骨缺损 颌面 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思睿 肖红利 +2 位作者 黄文良 邓江 叶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806-2811,共6页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了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支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系统。目的:观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犬桡骨超临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了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支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系统。目的:观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犬桡骨超临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支架,采用复乳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将二者整合后制备成载缓释微球的三维生物支架。取8只成年犬(合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制作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截骨3 cm),其中4只骨缺损处植入载缓释微球的三维生物支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组1),另4只仅植入自体松质骨(对照组1);另取8只成年犬,制作桡骨超临界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截骨5cm),其中4只骨缺损处植入载缓释微球的三维生物支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组2),另4只仅植入自体松质骨(对照组2)。术后4,8,12周进行X射线检查;术后12周,取出缺损区桡骨,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已通过合肥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伦审(2016)2-071号。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术后12周,实验组1缺损处髓腔基本再通,骨皮质形成,对照组1缺损处基本完成骨连接,但未完成髓腔再通与皮质骨塑形;实验组2髓腔基本再通,骨皮质塑形与骨长入基本完成,对照组2未完成骨连接,无皮质骨塑形;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1骨缺损处已完成骨连接,可观察到骨皮质形成及完全髓腔再通,对照组1可见骨组织形成,其间可见大量纤维组织,无皮质骨,髓腔未完成再通;实验组2骨缺损处已有皮质骨形成及完成髓腔再通,对照组2可见少量骨组织,无皮质骨形成及髓腔再通;并且实验组1骨修复效果优于实验组2;③结果表明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的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生物支架,能有效修复一定范围内的犬桡骨临界及超临界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发生蛋白2 生物支架 丝素蛋白 壳聚糖 纳米羟基磷灰石 缓释微球 临界骨缺损 自体松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膜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
14
作者 王海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年第8期897-900,F0004,共5页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痂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性再生 组织工程 临界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石庄 王进 +3 位作者 潘文振 刘磊 杨冠杰 赵凤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191-3195,共5页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深度8-12 mm,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 mm,深度均为10 mm,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直径7 mm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②CT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直径7 mm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长入,缺损面积较前稍减小;术后第12周可见直径5 mm组皮质骨结构完整、连续,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直径7 mm组缺损未修复,仍可见明显缺损空腔存在;③CT-Hedberg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直径6 mm组评分显著低于直径5 mm组(P<0.05);与直径7 m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组织学结果示:术后12周直径5 mm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并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其他2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但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填充较少;⑤结果说明,在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10 mm的条件下,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未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的股骨髁缺损基本完全修复。此结果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故直径6 mm可作为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缺损 缺损尺寸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股骨髁骨缺损兔模型制备及其临界值
16
作者 邓光慧 向炜 +5 位作者 苏其帆 陈小鱼 王亮为 万志宏 吴佳奇 陈孝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0期6426-6433,共8页
背景:大多数物种的骨缺损长度超过骨直径的1.5或2倍时可以考虑为临界骨缺损,当骨缺损体积达到临界值时便不能自身愈合。目前,对于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临界骨缺损的大小,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 背景:大多数物种的骨缺损长度超过骨直径的1.5或2倍时可以考虑为临界骨缺损,当骨缺损体积达到临界值时便不能自身愈合。目前,对于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临界骨缺损的大小,尚无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临界骨缺损的大小。方法:将36只3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n=30)和假手术组(n=6)。卵巢切除组兔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再进一步建立不同直径(直径分别为4,5,6,7 mm,深度为8 mm)股骨髁骨缺损的模型;假手术组兔不切除卵巢。于建模后第8,12周,每组随机抽取3只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之后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股骨髁骨缺损区域新生骨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疏松建模和股骨髁骨缺损建模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活动良好;②骨质疏松建模术后第12周,双能X射线吸收法检测结果提示卵巢切除组兔腰椎骨密度值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卵巢切除组骨小梁变细、变稀疏;骨组织面积占比卵巢切除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0);Micro-CT结果提示卵巢切除组兔股骨髁骨组织参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卵巢切除组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疏松特征;③术后第12周CT显示,直径4 mm和5 mm组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组新生骨组织较多,但骨缺损中心部位尚未完全修复;直径7 mm组少量新生骨组织长入,骨缺损明显;④术后第12周大体观察,直径4 mm和5 mm组股骨髁骨缺损被完全修复;直径6 mm和7 mm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骨缺损未被完全修复;⑤术后12周组织学观察,直径4 mm和5 mm组骨缺损区完全由新生骨填充,骨小梁结构不规则;而直径6 mm和7 mm组周边有新生骨小梁,中心区域骨缺损依然明显;⑥结果说明,在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骨缺损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8 mm的条件下,直径≥6 mm的股骨髁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的股骨髁骨缺损被完全修复;直径6 mm、深度8 mm可作为兔骨质疏松性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质疏松 模型 MICRO-CT DXA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新明 张瑛 +2 位作者 孟宪勇 赵御森 王海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价内固定对带蒂筋膜瓣稳定性影响及其促超临界骨缺损(exceedcritical size defect,ECSD)成骨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2只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尺骨制备长1 cm的骨-骨膜ECSD模型,随机分为A、B组,每组16只。A组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区,在邻近骨缺损区制备一带蒂深筋膜瓣将其包裹作为对照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微型钛板内固定作为实验组。术后2、4、6、8周分别行X线片检查、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并对植入的组织工程骨骨再生修复情况行影像学4分评分法和组织学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X线片示,从组织工程骨的骨纹理、骨断端间隙、材料吸收降解的影像学变化,以及新骨再生、骨干结构形成、髓腔再通方面,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X线片评分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示,从筋膜瓣的稳定性、组织工程骨吸收替代速度、外骨痂形成、新生软骨细胞与成熟骨细胞数量和分布,以及新生骨小梁构建、成熟板层骨形成和骨髓腔相通等成骨现象,B组均优于A组;术后各时间点B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比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内固定后膜结构及骨缺损区的稳定性均提高,与单纯带蒂筋膜瓣促ECSD成骨作用相比,具有加快组织工程骨再生新骨速度、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质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内固定 带蒂筋膜瓣 膜引导再生
原文传递
保留骨膜的兔桡骨缺损性骨不连模型中临界骨缺损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凯 沈维军 +2 位作者 廖金辉 刘昌戎 沈为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661-2663,共3页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中的临界骨缺损量.方法 选取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长度分别为10、15、20、25、30 mm 5组实验兔,每组8只,分别在4、8、12、16周时拍X线片,观察其骨不连...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中的临界骨缺损量.方法 选取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长度分别为10、15、20、25、30 mm 5组实验兔,每组8只,分别在4、8、12、16周时拍X线片,观察其骨不连情况.结果 在保留骨膜的情况下,25~30 mm缺损长度为该模型临界骨缺损量的参考值,或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全长的35.5%~42.4%、桡骨缺损长度达桡骨横径的6~7倍时出现骨不连.结论 该数值为新西兰大白兔保留骨膜的桡骨缺损性骨不连动物模型的临界骨缺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不连 临界骨缺损
原文传递
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 被引量:6
19
作者 唐鸣 赵霞 +3 位作者 陈新 崔西栋 文建川 高海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337-1343,共7页
背景: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的:观察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原位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缺损植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背景: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的:观察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原位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缺损植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术后12周,实验组骨缺损腔表面完全被新生骨覆盖,材料无脱出;对照组骨缺损腔内充满肉芽组织,骨不连。②X射线骨密度测定:术后2,6,12周,两组骨密度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2周,实验组岛状新生骨及骨小梁明显增多,而且粗大而致密,材料内部明显疏松,部分区域塌陷;对照组宿主骨边缘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骨组织,但并无粗大骨小梁形成。④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2,6,12周,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细胞数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用于原位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材料 丝素蛋白 支架 临界缺损 原位组织工程 密度 形态发生蛋白 省级基金 生物材料图片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物对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强 齐进 +5 位作者 李国松 王晋申 钱念东 周琦 魏义勇 邓廉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8-392,共5页
[目的]以锻烧成分颗粒骨为载体,构建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材料,评价其修复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的优势性能。[方法]建立兔桡骨中段15 mm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放置任何植入物;锻烧骨组:骨缺损处植入锻烧骨... [目的]以锻烧成分颗粒骨为载体,构建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材料,评价其修复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的优势性能。[方法]建立兔桡骨中段15 mm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放置任何植入物;锻烧骨组:骨缺损处植入锻烧骨;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处植入趋骨性雌二醇/煅烧骨复合物。术后8周,应用影像学、组织学和Micro-CT等方法检测桡骨缺损处的骨修复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无明显的新骨形成;煅烧骨组骨缺损处有少量的新骨形成;SE2/煅烧骨复合物组骨缺损处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在放射学上及生物力学上均较好的修复了兔桡骨临界性缺损。[结论]局部应用趋骨性雌二醇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雌二醇 锻烧 生物材料 临界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