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黄3号炒青绿茶加工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海洋 徐金花 +2 位作者 周清源 陆路 严成俊 《中国食品工业》 2024年第1期107-109,共3页
“中黄3号”炒青绿茶加工工序分为鲜叶摊放、分级、杀青、摊凉、揉捻、毛火、摊凉、足火等。本文通过对各工序的操作方式、投叶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揉捻压力、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各工序适度参数等关键点指标进行研究,以使“中黄... “中黄3号”炒青绿茶加工工序分为鲜叶摊放、分级、杀青、摊凉、揉捻、毛火、摊凉、足火等。本文通过对各工序的操作方式、投叶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揉捻压力、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各工序适度参数等关键点指标进行研究,以使“中黄3号”品种鲜叶原料制作的炒青绿茶不断优化其加工工艺,达到更高的开发、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3号 炒青绿茶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以湖北梅钺、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
2
作者 朱则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其他...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其他诸多诗歌文献,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在学术界既有的相关工具书之外,从各种原始资料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这里就湖北梅钺、李中黄,浙江张懋忠、钟氏(海宁徐濬妻),河南郜献珂,山东刘士聪,云南李凤彩,以及江苏易震吉等诗人,对他们的生卒年做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诗人 生卒年 湖北 梅钺 中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地区‘中黄3号’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3
作者 刘海洋 徐金花 +2 位作者 严成俊 陆路 周清源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6期81-82,85,共3页
通过在镇江地区引种‘中黄3号’茶树栽培,从园地和种苗选择、茶树种植、土、肥、水管理、树冠培养、病虫草害防治、越冬防护、鲜叶采摘等方面,总结了茶树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镇江地区‘中黄3号’茶树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镇江地区 中黄3号’茶树 栽培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种中黄3号选育报告
4
作者 徐汝松 缪述钢 +2 位作者 马建强 朱建红 陈亮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0期122-124,共3页
该文阐述了中黄3号品种的选育过程,以及品种审定中的形态特征、营养芽物候期、鲜叶产量、茶叶品质、生化成分、抗病虫性等主要农艺性状,表明该品种是优质绿茶品种。
关键词 中黄3号 黄化茶 新品种 选育 品种审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扦插时间、扦插密度对中黄1号茶苗繁育的影响
5
作者 张宜静 唐茜 邹瑶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中黄1号”为叶色黄化的优质特色茶树品种,在四川具有一定的推广面积但茶苗繁育技术未成体系。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扦插时间及扦插密度对“中黄1号”扦插苗根系生长、地上部生长及茶苗出圃质量的影响,明确“中黄1号”的关键育苗技术参数,... “中黄1号”为叶色黄化的优质特色茶树品种,在四川具有一定的推广面积但茶苗繁育技术未成体系。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扦插时间及扦插密度对“中黄1号”扦插苗根系生长、地上部生长及茶苗出圃质量的影响,明确“中黄1号”的关键育苗技术参数,为其在四川茶区的进一步推广提高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当年8月、9月中密度扦插的“中黄1号”短穗次年收获苗木质量最佳,其生根数、根干质量分别高出10月中密度扦插茶苗的50.10%~16.84%和21.05%~31.58%,根系CAT酶活性高出10月中密度扦插茶苗的28.56%~41.89%,苗高、茶苗直径、着叶数、全株鲜重高出10月中密度扦插茶苗39.39%~17.41%、42.68%~20.73%、17.49%~22.83%、4.87%~21.65%,当年8月、9月中密度扦插的“中黄1号”短穗次年的成活率、合格率、出圃率分别为85.12%、78.29%、66.42%,87.18%、85.18%、74.09%,出圃数高达23.25万株/667m^(2)和25.93万株/667m^(2)。因此,该品种宜在8月、9月进行中密度扦插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1号 短穗扦插 扦插时间 扦插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黄35超高产大豆群体的生理参数 被引量:31
6
作者 魏建军 罗赓彤 +2 位作者 张力 王晓光 董钻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6-511,共6页
为探索新疆绿洲农田生态条件下大豆超高产(≥5625kghm-2)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在2006年和2007年超高产栽培试验中测定了中黄35的群体生理指标和生态参数,分析了品种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中黄35和新大豆1号(对照)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 为探索新疆绿洲农田生态条件下大豆超高产(≥5625kghm-2)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在2006年和2007年超高产栽培试验中测定了中黄35的群体生理指标和生态参数,分析了品种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中黄35和新大豆1号(对照)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分别为4.31和3.64,LAI>3的天数分别持续50d和36d;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LAD)分别为2766375m2 d和2385645m2 d;中黄35生育前期(出苗后第16~58天群体的光合生产率为3.3~5.2gm-2 d-1,而后期(出苗后第72~114天)则为2.52~5.0gm-2 d-1,对照分别为3.8~6.0和0.6~3.5gm-2 d-1;中黄35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为13943.2kghm-2、5521.5kghm-2和39.6%,对照则为1 3108.1kg hm-2、4666.5kg hm-2和35.63%。和对照相比,中黄35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长,全生育期的总光合势高,后期群体的光合生产率大,经济系数高是达到超高产目标的基础。中黄35在新疆绿洲农田栽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35 超高产 生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连铮 孙君明 +2 位作者 王岚 李斌 赵荣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优质育种团队历经20多年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975。该品种主要技术特点:一是适应性广。...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优质育种团队历经20多年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975。该品种主要技术特点:一是适应性广。先后通过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四川9个省市审定,适宜种植区域N29°~42°,跨3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中黄13光周期钝感,蓝光受体基因(Gm CRY1a)研究结果揭示了其适应性广的分子机理。二是高产。在山西省襄垣县创4 686 kg·hm-2的大豆高产记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3 041 kg·hm-2,增产16. 0%,全部2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三是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达45. 8%,百粒重24~26 g,商品品质好。四是多抗。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中抗胞囊线虫病。采用良种良法相结合实现了中黄13大面积推广应用,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首位;截止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2009年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201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优秀产品奖,201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授权中国植物新品种权,2008年授权韩国植物新品种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黄13 广适 高产 高蛋白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春大豆中黄35公顷产量超6吨的栽培技术创建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连铮 罗赓彤 +2 位作者 王岚 孙君明 战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23,共7页
2008~2010年连续3 a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以高产高油早熟大豆新品种"中黄35"为载体,采用大豆覆膜滴灌结合水肥同步的高产栽培技术,创造了小面积产量超6 000 kg.hm-2,大面积产量超4 500 kg.hm-2的全国大豆高产纪录;通过将肥料精... 2008~2010年连续3 a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以高产高油早熟大豆新品种"中黄35"为载体,采用大豆覆膜滴灌结合水肥同步的高产栽培技术,创造了小面积产量超6 000 kg.hm-2,大面积产量超4 500 kg.hm-2的全国大豆高产纪录;通过将肥料精确地随水滴入大豆根系区域,减少了肥料的挥发和渗漏损失,将水产比提高至1∶1.25~1∶1.32;氮肥利用率提高至20%~25%,磷肥利用率提高至5%~10%,实现了大豆田水肥藕合关键技术的突破;另外,通过化学调控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光、热、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目的。该项技术对提高我国的大豆单产和增加总产,起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黄35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油早熟广适应性大豆新品种中黄35的选育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岚 王连铮 +1 位作者 赵荣娟 李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0-362,共3页
高产高油早熟大豆新品种中黄35,具有高产特点,2007年在新疆石河子获得5577.0kg.hm-2的产量:在黄淮海北组两年试验及全国北方春大豆两年试验增产均极显著;含油量高:黄淮海北组试验及北方春大豆试验的含油量平均为23.1%;早熟:北方春大豆... 高产高油早熟大豆新品种中黄35,具有高产特点,2007年在新疆石河子获得5577.0kg.hm-2的产量:在黄淮海北组两年试验及全国北方春大豆两年试验增产均极显著;含油量高:黄淮海北组试验及北方春大豆试验的含油量平均为23.1%;早熟:北方春大豆晚熟组试验比对照早7d;适应性广:已在辽宁、吉林、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山东、天津、北京、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审定推广,是一个极有推广价值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黄35 高产 高油 广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20(中作983)的选育和提高大豆含油量的育种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连铮 王岚 +3 位作者 赵荣娟 傅玉清 李强 裴颜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共9页
利用高油大豆和高产大豆进行杂交,专门配制高油组合,同时大量分析了亲本、杂交后代、辐射后代和品系的含油量,早代测产并在高肥水条件下进行多点鉴定。与此同时,在海南岛进行繁育,加快了育种进程。分析了1 168份材料的含油量,表明含油... 利用高油大豆和高产大豆进行杂交,专门配制高油组合,同时大量分析了亲本、杂交后代、辐射后代和品系的含油量,早代测产并在高肥水条件下进行多点鉴定。与此同时,在海南岛进行繁育,加快了育种进程。分析了1 168份材料的含油量,表明含油量呈常态分布,离中越远样本越少,含油量在 18.50%~19.00%的材料最多,占13.20%。育成的新品种中黄20(中作983)含油量3年平均达23.50%,2002年辽宁、北京和天津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推广,2003年2月经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此外,我们还育成一大批高油大豆品系,正在参加各地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大豆 新品种 中黄20 中作983 选育 含油量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适应大豆品种中黄13的光周期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姜妍 冷建田 +5 位作者 费志宏 冯涛 祖伟 王连铮 韩天富 吴存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1,393,共6页
中黄13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适宜推广范围覆盖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南部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部分区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分析中黄13广适应的机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中黄13开花期、成熟期等生育期性... 中黄13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适宜推广范围覆盖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南部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部分区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分析中黄13广适应的机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中黄13开花期、成熟期等生育期性状,株高、节数、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对光周期的反应,比较中黄13不同性状间以及中黄13与成熟期相近的品种中黄24和凤交66-12间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异,并分析中黄13在各级区域试验中的产量稳定性,以期为中黄13的进一步推广和广适应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中黄13在短日照(12h)、长日照(16h)和北京自然光照条件下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生育期性状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弱于中黄24和凤交66-12。随光照长度的增加,中黄13的株型和农艺性状变化较为明显,但与中黄24和凤交66-12相比,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顶端花序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均较弱,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其蛋白质含量受光周期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光照处理和区域试验的结果,认为光周期反应相对钝感是中黄13广适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黄13 广适应性 光周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大豆中黄13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挺 牛春丽 +1 位作者 杨超 王淑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3-574,共2页
为了发挥中黄13大豆新品种的高产、优质潜力,进行了中等肥力条件下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以33万株/hm2产量最高。
关键词 大豆 中黄13 中等肥力 密度 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黄35大豆超高产实例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晓光 赵念力 +1 位作者 魏建军 董钻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1053,共3页
2006~2010年,在新疆8个不同地点进行大豆品种中黄35高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达5 722.5 kg.hm-2,其中2010年获得了6 088.35 kg.hm-2的超高产纪录。如此高额的产量得自于"品种-环境-措施"三者的最佳结合与协调。中黄35系亚有限... 2006~2010年,在新疆8个不同地点进行大豆品种中黄35高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达5 722.5 kg.hm-2,其中2010年获得了6 088.35 kg.hm-2的超高产纪录。如此高额的产量得自于"品种-环境-措施"三者的最佳结合与协调。中黄35系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茎秆坚韧、叶片中等大小、结荚均匀密集;新疆光照条件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栽培措施主要是增加种植密度(约30万株.hm-2),同时根据大豆需水、需肥规律采取多次滴灌,肥水同步供应,满足了大豆群体对肥水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35 超高产 生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脂肪氧化酶2.3的大豆新品种——中黄16的选育 被引量:10
14
作者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05-1110,共6页
大豆新品种中黄 16 (原名中作 96 - 95 2 )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缺失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高产、优质、抗花叶病毒病 (SMV)的高代材料ti15 176作母本 ,美国引进优良品种Century近等基因系、脂肪氧化酶缺失的优质... 大豆新品种中黄 16 (原名中作 96 - 95 2 )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缺失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高产、优质、抗花叶病毒病 (SMV)的高代材料ti15 176作母本 ,美国引进优良品种Century近等基因系、脂肪氧化酶缺失的优质材料Century - 2 3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未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Native PAGE)技术及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IEF PAGE)技术 ,对杂种后代胰蛋白酶抑制剂 (Ti)、脂肪氧化酶 (Lox)进行缺失检测及多年辅助选择育成。该品种于 1999~ 2 0 0 0年参加北京市夏播大豆区域试验 ,2 0 0 1年参加北京市夏播大豆生产试验 ,2 0 0 2年 4月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优质 (蛋脂双高、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品质优异———缺失Ti和Lox2 3)、抗花叶病毒病、综合性状优异。是国内第一个缺失Kunitz胰蛋白酶抑制且缺失脂肪氧化酶 2 3的三缺 (Lox 2 3,ti)优质大豆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 脂肪氧化酶2.3 大豆 新品种 中黄16 选育 酶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茶“中黄2号”的亚细胞结构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韦康 王丽鸳 +4 位作者 王新超 陈建兴 胡惜丽 杨广谊 成浩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46-1250,共5页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黄化品种"中黄2号"与正常品种"龙井43"第2、6叶的亚细胞结构差异。结果发现中黄2号与龙井43在细胞核、胞质、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亚细胞结构和分布规律方面基本一致,而叶绿体结构则有较大差...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黄化品种"中黄2号"与正常品种"龙井43"第2、6叶的亚细胞结构差异。结果发现中黄2号与龙井43在细胞核、胞质、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亚细胞结构和分布规律方面基本一致,而叶绿体结构则有较大差异。中黄2号第2叶叶绿体明显偏小,且基粒片层堆叠少于龙井43。其第6叶片层堆叠多于第二叶,但仍少于龙井43。叶绿体内片层堆叠情况与其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同时,遮荫处理后中黄2号叶色变绿,叶绿体片层堆叠也增多。研究发现,中黄2号的黄化可能与其叶绿体基粒片层合成受阻有关,该结果为深入解析中黄2号黄化的机理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化变异品种 中黄2号 叶绿体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异黄酮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68的选育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君明 韩粉霞 +2 位作者 闫淑荣 杨华 李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0-905,共6页
高异黄酮大豆品种中黄68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的低豆腥味大豆品种中黄18为母本,日本引进的7S蛋白亚基缺失(α’亚基缺失和β亚基含量低)的大豆材料7S3(Karikoi-43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高效... 高异黄酮大豆品种中黄68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的低豆腥味大豆品种中黄18为母本,日本引进的7S蛋白亚基缺失(α’亚基缺失和β亚基含量低)的大豆材料7S3(Karikoi-43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后代籽粒的异黄酮含量,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EFPAGE)技术检测脂肪氧化酶基因缺失,并进行多年生化标记辅助选择而成。该品种2013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异黄酮含量高(5 135.86 mg·kg-1)、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商品性好、综合性状优良,属高异黄酮含量低豆腥味的特用大豆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中黄68 高异黄酮 低豆腥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黄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童荣生 席庆 +1 位作者 孙世明 吴正中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65-366,共2页
目的 :建立中黄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以控制该产品的质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以DiamonsilC18 为固定相的色谱柱 ,甲醇 -0 015 %磷酸溶液 (23∶77)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249nm。结果 :葛根素的进样量在0 020μg~0 120... 目的 :建立中黄胶囊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以控制该产品的质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以DiamonsilC18 为固定相的色谱柱 ,甲醇 -0 015 %磷酸溶液 (23∶77)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249nm。结果 :葛根素的进样量在0 020μg~0 120μg 范围内与其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9)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 54 % ,RSD为1 07 %。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中黄胶囊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 测定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18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4,共3页
大豆新品种中黄 18(原名中作 95 - 88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 (SMV)、适应性强的中品 6 6 1作母本 ,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Century近等基因系、脂肪氧化酶 (Lipoxygenase ,简称Lox)缺失的优质材料Cent... 大豆新品种中黄 18(原名中作 95 - 88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 (SMV)、适应性强的中品 6 6 1作母本 ,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Century近等基因系、脂肪氧化酶 (Lipoxygenase ,简称Lox)缺失的优质材料Century -lx2lx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IEF -PAGE)技术 ,对杂种后代脂肪氧化酶 (Lox)进行缺失检测及多年辅助选择育成。该品种于 2 0 0 1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其突出特点为早熟、矮秆、高产、稳产、优质 (Lox - 2 )、抗病、综合性状优异。同时对中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豆腥味 大豆 新品种 中黄18 选育 配套技术 脂肪氧化酶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医学的早期传承与理论创造——以《老子中经》、《黄庭内景经》、《太清中黄真经》为核心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永明 程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9,共7页
通过对早期道教经典和传统医学经典相互关系的对比考察,认为早期道教医学的源头从道教文献记载的角度至少可以上推到东汉时期。道教医学在继承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有着自身更为复杂的传承体系。同时,道... 通过对早期道教经典和传统医学经典相互关系的对比考察,认为早期道教医学的源头从道教文献记载的角度至少可以上推到东汉时期。道教医学在继承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有着自身更为复杂的传承体系。同时,道教医学在养生疗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医学理论和医学认识,如其中的丹田命门说、脑主神明说以及对于三焦、胆腑和增损饮食以求长生等方面的认识,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医学 《老子中经》 《黄庭内景经》 《太清中黄真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黄”系列大豆品种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岚 孙君明 +2 位作者 赵荣娟 李斌 王连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377,共4页
利用"实践8号"卫星搭载大豆中黄13、中黄38等6个品种,卫星在太空运转16 d,大豆种子受空间辐射、空间微重力和空间综合环境作用下在熟期、品质、抗性和产量等方面产生一些变异,通过选择已经育成中作103大豆品系,在辽宁省进行... 利用"实践8号"卫星搭载大豆中黄13、中黄38等6个品种,卫星在太空运转16 d,大豆种子受空间辐射、空间微重力和空间综合环境作用下在熟期、品质、抗性和产量等方面产生一些变异,通过选择已经育成中作103大豆品系,在辽宁省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表现优异,已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定名为中黄73,这是我国利用航天育种育成的第一个大豆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黄系列 大豆 航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