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综述 被引量:8
1
作者 宋瑾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4-132,共9页
“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综述宋瑾1996年12月23、24日,由《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和《比较音乐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进行。参加会议的有音乐研究所、福建... “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综述宋瑾1996年12月23、24日,由《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和《比较音乐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西音乐比较方法研究”读书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进行。参加会议的有音乐研究所、福建《比较音乐研究》编辑部、中央音乐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音乐比较 方法研究 民族音乐 比较音乐 “误读” 读书会 “主体性” 比较研究 音乐 中国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在中西比较中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读后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巨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82-186,共5页
管建华的《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学术含量较高的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理论著作。该书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其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在... 管建华的《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学术含量较高的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理论著作。该书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其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二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建华 中西音乐比较 比较音乐 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感”与“爱感”辩析──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的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付建兴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56-61,共6页
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是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双向建构过程.为使这一过程顺利沟通,必须在两者之间确立一个共同的论域。本文作者认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共同语言,是普通的体验形式和对生命的感受。
关键词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乐感 爱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 被引量:33
4
作者 杨燕迪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64,共8页
文章从“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参照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在20世纪前期的现代性转型进行了思辨性的考察,并对这种转型的历史意义和深层影响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作者认为,中国音乐的现代性转型是出于回应... 文章从“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参照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在20世纪前期的现代性转型进行了思辨性的考察,并对这种转型的历史意义和深层影响进行了反思与总结。作者认为,中国音乐的现代性转型是出于回应外力的冲击(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方音乐的影响)而产生的突变性转折,从中催生了现代音乐艺术的理念形成、西方音乐的大面积引入以及音乐中的民族性意识兴起等重要后果,并对后来的中国音乐的实践运作与意识构成和产生了重大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音乐 西方音乐 中西音乐比较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
5
作者 周玄柔 《北方音乐》 2017年第1期46-46,52,共2页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音乐作为各自文化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互相取长补短,不论从音乐作品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共同进步。通过比较中西音乐美学特征,是为了从理论上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既不妄自菲...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音乐作为各自文化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互相取长补短,不论从音乐作品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共同进步。通过比较中西音乐美学特征,是为了从理论上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既看到西方音乐的优势,也要认清其不足。同样,既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不足,也要明白我们自己音乐的优势和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特色 中西音乐艺术形式 中西音乐美学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35
6
作者 刘承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7,共5页
音乐形式的完备和定型往往被看成音乐高度发展的标志,但同时也会造成某种遮蔽,使音乐与产生它的特定文化与特定生命方式相疏离和错位,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还原”工作。本文就中西方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 音乐形式的完备和定型往往被看成音乐高度发展的标志,但同时也会造成某种遮蔽,使音乐与产生它的特定文化与特定生命方式相疏离和错位,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还原”工作。本文就中西方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它们各自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期能够更深入、更有意味地,因而也是更有效地阐释、理解和感受中西方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式 织体 节奏 音乐形式 文化内涵 中西音乐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文化的散板——自由节奏乐段在中西音乐中的结构特征与艺术功能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全 白雪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12,共6页
自由节奏(散板)在众多不同文化的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对其跨文化的音响特征和艺术功能的共性尚未深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散板与西方19世纪音乐中(主要以钢琴作品为例)的自由节奏乐段或乐句在结构特... 自由节奏(散板)在众多不同文化的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对其跨文化的音响特征和艺术功能的共性尚未深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散板与西方19世纪音乐中(主要以钢琴作品为例)的自由节奏乐段或乐句在结构特征、音响特征以及艺术功能三方面的共性得出:可以按照自由段落在作品结构中的位置将它们分为“引子自由节奏”“尾声自由节奏”和“中间自由节奏”三大类,每种自由节奏均显现出各异的结构特征、艺术功能与内部的一致性。此研究提供了一个关于散板跨文化的、科学的、全面的认知,也是笔者试图弥补长期以来中西音乐比较研究在节奏节拍方面的空缺之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节奏 散板 中西音乐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西方音乐商品化初期的流动音乐消费场所
8
作者 王颖 《北方音乐》 2020年第2期229-230,共2页
社会变迁与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音乐造成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商品化又催生出多样的音乐消费场所。这种音乐消费场所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流动性音乐消费场所、周期性音乐消费场所和固定音乐消费场所。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流动音乐... 社会变迁与商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音乐造成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商品化又催生出多样的音乐消费场所。这种音乐消费场所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流动性音乐消费场所、周期性音乐消费场所和固定音乐消费场所。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流动音乐消费场所各方面的不同,从而达到了解音乐商品化过程中对中西方音乐进行比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商品化 音乐消费场所 中西音乐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
9
作者 刘靖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7,111,共5页
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 ,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 ,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 ,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 ,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 ,... 文章以香港历史为背景 ,以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内容、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电子音乐等方面的研究 ,指出香港音乐教育在技巧或技法上模仿欧美 ,忽略了理论和修养方面的培养 ,对中国音乐和欧美音乐以外的音乐文化 ,仍然未够重视。并以此探讨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和高等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 艺术行政 中西音乐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及其未来走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13,共3页
我国具有丰富的多声部民歌资源,它们在音乐题材、织体形态和审美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这些多声部民歌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现代合唱艺术的繁荣,而且也会极大的促进世界合唱艺术... 我国具有丰富的多声部民歌资源,它们在音乐题材、织体形态和审美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这些多声部民歌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现代合唱艺术的繁荣,而且也会极大的促进世界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本文采用比较视角,通过西方合唱艺术与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对比,指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独特个性和审美特质,并思考我国多声部民歌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音乐比较 多声部民歌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中国音乐一辩的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从兰茨贝格的《中国音乐之外论》说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喜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118,M0004,共10页
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作为迄今发现的第一部运用西学方法撰写的中国音乐通史,其写作动机主要来自叶伯和对兰茨贝格《中国音乐之外论》一文的“不满”。为此,该著对兰茨贝格文章中关于中国音乐的描述进行了回应,为中国音乐一辩。该著... 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作为迄今发现的第一部运用西学方法撰写的中国音乐通史,其写作动机主要来自叶伯和对兰茨贝格《中国音乐之外论》一文的“不满”。为此,该著对兰茨贝格文章中关于中国音乐的描述进行了回应,为中国音乐一辩。该著论及中国音乐起源、乐律和音阶等关于中国音乐的重大问题,同时又以西方音乐史学、西方进化论观点对中国音乐历史进行分期,一方面表现出中国音乐学者不满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角,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中西音乐文化比较和交流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伯和 《中国音乐史》 兰茨伯格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扮”的异化——“阉人歌手”与“男旦”之比较
12
作者 孙婕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7-248,共2页
由于"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烙印,且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的"文化基因"。文章对"阉人歌手"与中国戏曲"男旦"艺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两者"反扮"的差异性,既... 由于"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烙印,且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的"文化基因"。文章对"阉人歌手"与中国戏曲"男旦"艺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两者"反扮"的差异性,既是对既定历史产物的肯定,也为我们应认知历史、以史为鉴,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放思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中西音乐比较 反扮 阉人歌手 男旦 艺术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点浅谈:音乐比较与文化出路
13
作者 宋瑾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9-40,共2页
20世纪中国音乐思想几乎全都围绕着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展开经久不衰的探求与冲撞,迄今未果,从而形成四大“历史死结”.此即音乐的“内外关系”、“中西关系”、“新旧关系” 与“雅俗关系”.①这里面已经有了自觉与不自觉的比较,目的是... 20世纪中国音乐思想几乎全都围绕着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展开经久不衰的探求与冲撞,迄今未果,从而形成四大“历史死结”.此即音乐的“内外关系”、“中西关系”、“新旧关系” 与“雅俗关系”.①这里面已经有了自觉与不自觉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寻找文化出路.“内外关系” 即音乐自身与音乐之外的事物的关系.政治家强调“乐与政通”、“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为政治服务,即强调音乐的教化、宣传等工具的功能.本世纪上叶逐渐成型的“新音乐”,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之一.世纪下叶,音乐亦一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世纪末,它还多出了许多工具身份,如经济的工具身份(广告音乐、音像制品、商业性音乐服务行业等),科学利用的工具身份(医疗保健音乐、环境音乐等).以及学科认识的工具身份(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音乐 文化人类学 音乐 文化出路 中国音乐 雅俗关系 新旧关系 中西音乐比较 内外关系 中西关系
原文传递
阿多诺与《中国音乐》——背景、内容及观点
14
作者 彭蓓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6,85,共9页
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在1927年编撰了《中国音乐》一书,它至今仍是德奥音乐学界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论著之一。德国著名批判理论哲学家及音乐哲学家西奥多·W.阿多诺在1930年曾经为此书撰写了一篇书评。这篇书评不仅记录了阿多诺早... 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在1927年编撰了《中国音乐》一书,它至今仍是德奥音乐学界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论著之一。德国著名批判理论哲学家及音乐哲学家西奥多·W.阿多诺在1930年曾经为此书撰写了一篇书评。这篇书评不仅记录了阿多诺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些核心思想,而且是中国音乐在西方接纳史上的一份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文献,是一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尚未被讨论过的珍贵文本。本文通过深入剖析阿多诺书评的背景、内容及其核心观点,来揭示20世纪上半叶以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地区文化和音乐界对于中国音乐的理解与接纳情况,以及中国音乐对阿多诺早期美学理论形成的影响。此外,还附有这篇书评的全译文以及注释,借此填补阿多诺音乐哲学体系中关于中国音乐研究的文献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中国音乐 卫礼贤 中国学社 中西音乐比较
原文传递
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对中国大陆音乐学术界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20,共8页
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含比较音乐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直接受益于日本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和帮助。1920年即有杨昭恕、王露、萧友梅等中国学者以及日本的田边尚雄等从事过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王光祈则后来者居上。1980年代,由罗传开、董... 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含比较音乐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直接受益于日本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和帮助。1920年即有杨昭恕、王露、萧友梅等中国学者以及日本的田边尚雄等从事过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王光祈则后来者居上。1980年代,由罗传开、董维松、沈洽等中国音乐学者主持,陆续编译了一些民族音乐参考资料,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了该学科的研究工作。此时中国学界接触民族音乐学方法的具体路径,并不都是直接来自欧美,而较多是先从上述翻译自西文著作的日译本转而获得。20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力图培养出自己可在国际学术界进行公平对话、对等交流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它仍然是我们为之继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比较音乐 日本音乐 中国音乐 中西音乐比较
原文传递
“乐典,舍此不足以言音乐”──曾志忞的“新音乐”思想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江 《人民音乐》 CSSCI 1999年第3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新音乐 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 乐典 西方音乐理论 过渡时期 理性主义 知其所以然 中国近代 中西音乐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