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树突棘运动依赖可塑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平 刘晓莉 +1 位作者 马婧 乔德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62,共9页
目的:揭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树突棘运动依赖可塑性发生的细胞靶点。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PD组和PD运动组(PD+Ex组),采用神经毒素6... 目的:揭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树突棘运动依赖可塑性发生的细胞靶点。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PD组和PD运动组(PD+Ex组),采用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于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建立偏侧损毁PD模型大鼠,假手术组于相同部位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旋转行为测试并结合黑质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PD+Ex组于手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干预(11 m/min,30 min/d,5 d/w,共4周)。采用爬杆实验评价模型大鼠的四肢协调能力;采用逆行神经示踪结合荧光素标记方法区分D1-MSNs和D2-MSNs;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纹状体突触连接蛋白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水平。结果:APO诱导的旋转行为测试和T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PD大鼠模型可靠,成模率为75%。爬杆实验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D组大鼠爬杆延迟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大鼠爬杆延迟时间显著缩短(P<0.05)。逆行神经示踪结合荧光素标记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D组和PD+Ex组大鼠D1-MSNs树突棘密度无显著改变(P>0.05);PD组大鼠D2-MSNs树突棘密度显著降低(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大鼠D2-MSNs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P<0.05)。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D组大鼠纹状体PSD-95、Sy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大鼠纹状体PSD-95、Syn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PD模型大鼠纹状体D2-MSNs树突棘丢失,跑台运动干预可选择性降低PD模型大鼠纹状体D2-MSNs树突棘丢失。运动通过上调突触连接蛋白表达促进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形态结构重塑。纹状体MSNs树突棘发生运动依赖可塑性变化为PD模型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 纹状体 中等多棘神经元 运动依赖可塑性 突触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通过上调mGluR2/3表达抑制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异常电活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平 耿小飞 +1 位作者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23-534,共12页
目的:探讨运动通过上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2/3)表达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异常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n=9)和6-羟基多巴胺(6-OHDA)造模组(6-OHDA组,n=40)。... 目的:探讨运动通过上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2/3)表达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异常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n=9)和6-羟基多巴胺(6-OHDA)造模组(6-OHDA组,n=40)。6-OHDA造模组采用神经毒素6-OHDA注射于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FB),建立偏侧损毁PD模型大鼠,假手术组于相同部位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经鉴定符合PD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6-OHDA安静组(PD组,n=9)、6-OHDA+运动组(PD+Ex组,n=9)和6-OHDA+运动+mGluR2/3拮抗剂组(PD+Ex+APICA组,n=9)。运动组于手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干预(11 m/min,30 min/day,5 d/week,4 weeks)。运动+mGluR2/3拮抗剂组每次运动前,采用微量注射泵将mGluR2/3拮抗剂APICA注射到纹状体内,注射体积为1μ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和纹状体TH免疫阳性纤维终末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纹状体mGluR2/3的表达水平。采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对各组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进行记录。结果:APO诱导的旋转行为测试和T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PD大鼠模型可靠,成模率为67.5%。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D组纹状体mGluR2/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纹状体mGluR2/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电生理分析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PD、PD+Ex和PD+Ex+APICA组纹状体MSNs平均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纹状体MSNs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5);与PD+Ex组相比,PD+Ex+APICA组纹状体MSNs平均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1)。与Control组相比,PD组纹状体神经元局部场电位(LFPs)在β频段(10~30 Hz)节律性振荡功率出现异常增加(P<0.01),PD+Ex组纹状体神经元LFPs在β频段(10~30 Hz)节律性振荡功率较PD组显著降低(P<0.05),PD+Ex+APICA组纹状体神经元LFPs在β频段(10~30 Hz)节律性振荡功率较PD+Ex组异常增加(P<0.01)。与Control组相比,PD组动作电位(spike)在β频段(10~30 Hz)诱发的LFP波形平均(STWA)值显著升高(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STWA值显著降低(P<0.05);与PD+Ex组相比,PD+Ex+APICA组STWA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兴奋性显著增加,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功率显著增加,spike与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同步化程度显著增加;运动干预可使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兴奋性、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功率以及spike与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同步化程度均显著降低;纹状体微量注射GluR2/3拮抗剂可使运动的积极效应消失,进一步证实mGluR2/3在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运动依赖可塑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成为PD治疗药物研发的新的靶向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 PD模型大鼠 纹状体 中等多棘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侧抑制效应与基底神经节运动功能调控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刚 刘晓莉 乔德才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是纹状体的主要投射神经元,其细胞膜上表达的不同类型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分别参与基底神经节直接与间接两条运动神经通路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发现,纹状体相邻MSNs之间还存在突触连接,这... 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是纹状体的主要投射神经元,其细胞膜上表达的不同类型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分别参与基底神经节直接与间接两条运动神经通路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发现,纹状体相邻MSNs之间还存在突触连接,这种突触结构对直接或间接通路的电活动产生侧抑制效应(lateral inhibition),并通过其前馈作用进一步调节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核团的兴奋性。因此,纹状体MSNs的侧抑制效应对运动的精确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纹状体神经元构筑与侧抑制突触效应、纹状体MSNs侧抑制突触效应参与基底神经节调控的生理学机制、MSNs侧抑制效应异常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方面对纹状体MSNs侧抑制效应与基底神经节功能调控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神经 纹状体 中等多棘神经元 突触连接 侧抑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多房室模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江小芳 刘深泉 张煦晨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27-542,共16页
中等多棘神经元是纹状体的主神经元,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紧密相关。作者基于生物系统的中等多棘神经元模型,首先通过对比中等多棘神经元对直流、交流和方波三种电流刺激模式的响应,得到丰富的发放模式,特别研究了外界交流刺激的... 中等多棘神经元是纹状体的主神经元,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疾病紧密相关。作者基于生物系统的中等多棘神经元模型,首先通过对比中等多棘神经元对直流、交流和方波三种电流刺激模式的响应,得到丰富的发放模式,特别研究了外界交流刺激的变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放电节律的影响;其次,通过改变不同离子(钠、钾和钙)通道的最大电导系数或通透性来分析其对中等多棘神经元活动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移除部分树突的方法模拟部分树突死亡与退化对中等多棘神经元的影响,在相同的外界刺激条件下,通过对比得出5种缺失情况与完整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到,所有的内源与外源因素对于中等多棘神经元的放电节律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多棘神经元 放电节律 最大电导系数 振幅
原文传递
不同力竭运动对大鼠纹状体背外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及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崔书强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目的:探讨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对纹状体背外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G)、一次力竭运动组(EG)、7天重复力竭运动组(REG),每组24只,其中6只做电生理实验。采用在体多通... 目的:探讨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对纹状体背外侧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G)、一次力竭运动组(EG)、7天重复力竭运动组(REG),每组24只,其中6只做电生理实验。采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在清醒安静状态下,一次力竭运动和7天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的神经元放电活动;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纹状体背外侧小青蛋白(Parvalbumin,PV)及NMDAR2B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1)与安静状态相比,一次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MSN)放电频率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而重复力竭运动后MSN放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2)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背外侧局部场电位γ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均较安静状态有明显增加(P<0.01),重复力竭运动后增加更为明显,且与一次力竭运动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3)一次和重复力竭运动组大鼠纹状体背外侧PV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安静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1);NMDAR2B在各组均有明显表达,重复力竭运动组NMDAR2B与PV阳性神经元共表达神经元个数较安静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重复力竭运动与一次运动产生疲劳在中枢调节中有所不同。纹状体背外侧在一次力竭运动引起的疲劳中调节作用不明显,在重复力竭运动引起的疲劳中调节作用增强,NMDAR2B参与介导了纹状体背外侧PV神经元对MSN的兴奋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纹状体背外侧 小清蛋白 在体多通道电生理 中等多棘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启动中的作用
6
作者 陈冬琨 成芳园 +2 位作者 刘惠金 贾军 王可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359-366,共8页
适时、适度的运动启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纹状体(striatum)作为基底节神经环路的主要输入核团在运动启动(movement initiation)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损伤往往会导致运动障碍性疾病。因此本文围绕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启... 适时、适度的运动启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纹状体(striatum)作为基底节神经环路的主要输入核团在运动启动(movement initiation)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损伤往往会导致运动障碍性疾病。因此本文围绕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启动中的重要作用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运动启动评价方式进行综述,概括了多种运动模型理论依据及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新模型来解释纹状体神经元对运动启动的调控作用,为运动启动相关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运动启动 帕金森病 基底神经 中等多棘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通过改善PD模型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调节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刚 刘晓莉 乔德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6,78,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运动及多巴胺II型受体(dopamine type II receptor,D2R)激动剂干预对PD模型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的影响,揭示运动在改善PD小鼠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4周龄雄性D2-Cre小鼠,右侧纹状体注... 目的:通过研究运动及多巴胺II型受体(dopamine type II receptor,D2R)激动剂干预对PD模型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的影响,揭示运动在改善PD小鼠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4周龄雄性D2-Cre小鼠,右侧纹状体注射兴奋性光敏感蛋白病毒(rAAV-Ef1α-DIO-ChR2-EYFP-WPRE-pA),通过光遗传技术精准操控D2MS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2-Cre)和模型组,纹状体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hydrobromide,6-OHDA),经鉴定符合PD标准的模型组小鼠再分为PD组(PDD2-Cre)和PD运动组(PD+Ex D2-Cre)。采用4周匀速跑台运动(18 m/min,40 min/天,连续5天/周)和D2R激动剂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制备离体脑片,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结合光遗传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及黑质网状部的信息输出,并验证侧抑制效应的变化是否由D2R介导。结果:光刺激D2-MSN后,D1-MSN动作电位发放个数PDD2-Cre组显著低于D2-Cre组(P<0.05);PD+ExD2-Cre组显著高于PDD2-Cre组,但仍低于D2-Cre组(P<0.05)。光刺激D2-MSN诱发D1-MSN抑制性突触后电流(Optogenetic stimulation evoked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oIPSC)的幅值与基线比值,PDD2-Cre组显著高于D2-Cre组(P<0.05),PD+ExD2-Cre组显著低于PDD2-Cre组,但高于D2-Cre组(P<0.05);光刺激D2-MSN诱发黑质网状部(SNr)抑制性突触后场电位(field inhibitory post synaptic potential,fIPSP)最大幅值,PDD2-Cre组显著低于D2-Cre组(P<0.05),PD+ExD2-Cre组显著高于PDD2-Cre组,但低于D2-Cre组(P<0.05)。结论:PD模型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异常,并影响了SNr的信息输出,这可能是导致PD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4周运动干预通过改善PD模型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调节了SNr的信息输出。D2R在运动改善PD小鼠纹状体D2MSN-D1MSN侧抑制效应和调节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帕金森病 纹状体 多巴胺II型受体 中等多棘神经元第II亚型 侧抑制效应 光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