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并非是“中民之性”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开国
苟奉山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不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
性
学说
中民之性
《深察名号》
《实
性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
被引量:
6
2
作者
商聚德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2期81-88,共8页
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上继荀子之后第二个写有人性论专著的思想家,有《深察名号》、《实性》两篇人性论专题论文传世,还有不少人性论言论散见于其他文章中.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孟、荀等人在人性论方面的理论成果并加以新的发展,为...
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上继荀子之后第二个写有人性论专著的思想家,有《深察名号》、《实性》两篇人性论专题论文传世,还有不少人性论言论散见于其他文章中.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孟、荀等人在人性论方面的理论成果并加以新的发展,为汉唐的人性论奠定了基本框架.因此,董仲舒无疑在人性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对董仲舒的人性论的认识和评价却很不一致.从归属上说,有说他近孟的,有说他近荀的,还有说他近告子的;有人说他是性三品论者,有人则说他绝不是性三品论者.至于评价,有的说他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则说他实际上是倒退了;有的说他有辩证眼光,有的则说他走向了形而上学.如果能够循着董仲舒人性论自身的线索,揭示其内在逻辑层次,抓住其论述的重点和核心,这些分歧和疑难,也许可以得到恰当的解释和解决.本文不敢说能完全做到这些,但力求尝试着这样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
性
论
中民之性
逻辑层次
善质
孟子
性
三品说
圣人
之性
受命于天
基本属
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析董仲舒的人性说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国妮
《社科纵横》
2011年第8期123-124,共2页
西汉中期董仲舒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人性思想,试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融合阴阳思想,将人性纳入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中,提出了"天人相副"、"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并由...
西汉中期董仲舒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人性思想,试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融合阴阳思想,将人性纳入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中,提出了"天人相副"、"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董仲舒的人性说使得儒家对于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得以深化,而且他提出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为"性三品"说的提出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性
说
天人相副
性
善情恶
圣人
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
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性未善”:董仲舒教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春兰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6-38,117,共4页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性
未善
善质
恶质
教化
中民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被引量:
3
5
作者
李存山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12,共7页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他提出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和性善情恶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
性
论
性
三品说
性
善情恶
中民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人学的特点:从对立中把握自身
6
作者
谷方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4-70,共7页
二重化是人类生活的必然现象和重要特点,也是人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在自身之外设立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的参照物,才能对自身有比较真切的认识。尽管中国古代人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领...
二重化是人类生活的必然现象和重要特点,也是人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在自身之外设立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的参照物,才能对自身有比较真切的认识。尽管中国古代人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把握它的特点,但是,把人二重化却是它的诸种特点中颇为重要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二重化
中
国古代人
人学
性
三品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
性
中民之性
斗筲
气质
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之我见
7
作者
曲兴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28-30,共3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对研究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研究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
性
论思想
中民之性
人副天数
性
有善有恶论
人
性
理论
性
三品
人
性
有善有恶
天志
义与利
封建等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儒家人性理论之集大成——董仲舒人性论思想探析
8
作者
曲兴亚
周越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3-14,12,共3页
“身两有贪仁之性”是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内容,他为论证这个人性内容中先天差别性的命题和“性三品”说这个人性形式上先天差别性的思想,融台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把孟子的“善性”降低为“善质”,并在其中掺杂了“恶”的内容,这...
“身两有贪仁之性”是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内容,他为论证这个人性内容中先天差别性的命题和“性三品”说这个人性形式上先天差别性的思想,融台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把孟子的“善性”降低为“善质”,并在其中掺杂了“恶”的内容,这就减少了人性论中的先验成份.在理论上有其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性
论思想
古代儒家
性
三品
中民之性
差别
性
人
性
理论
人副天数
先秦儒家思想
人
性
有善有恶
“
性
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王道教化论”理路透析
被引量:
3
9
作者
张韶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4-57,共4页
董仲舒以"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观和"中民之性"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儒家孔孟荀的教化理论和汉初陆贾、贾谊等人重教化轻刑罚的教化思想进行吸纳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王道教化思想。董仲舒的王道教化论...
董仲舒以"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观和"中民之性"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儒家孔孟荀的教化理论和汉初陆贾、贾谊等人重教化轻刑罚的教化思想进行吸纳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王道教化思想。董仲舒的王道教化论重视仁德之施行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教化作用,强调王道必须以教化为大务。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王道教化
中民之性
德主刑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董仲舒的经济思想
10
作者
华友根
《上海经济研究》
1983年第10期41-45,共5页
董仲舒,西汉初中期之间人。约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一七九年到公元前一○四年。武帝初年,因对策第一,曾擢为江都相,后来又做过太中大夫和胶西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
董仲舒,西汉初中期之间人。约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一七九年到公元前一○四年。武帝初年,因对策第一,曾擢为江都相,后来又做过太中大夫和胶西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说,使之成为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特别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春秋》一书的研究,撰有《春秋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繁露》
儒家学说
阴阳五行
今文经学
太
中
大夫
胶西
什一而税
江都
中民之性
盐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体系
被引量:
2
11
作者
王占通
栗劲
《河北学刊》
1983年第3期118-123,共6页
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在汉代的著名代表。在汉武帝举行贤良策问时,他上奏“天人三策”,提出了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封建秩序的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系。 “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
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在汉代的著名代表。在汉武帝举行贤良策问时,他上奏“天人三策”,提出了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封建秩序的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系。 “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德主刑辅”是儒家的传统立场,“德治”是儒学的要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德主刑辅”
教化
法律思想体系
刑罚
中民之性
汉武帝
善质
圣人
之性
地主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古代德智思想概观
被引量:
1
12
作者
钱广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42-47,共6页
一、德、智含义的演变古代的德与智最初都具有多种含义。德,由卜辞“值”演变而来,最初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通“得”,适度占有的意思。如:“德,得也,得事宜也。”(《释名释言语》)在殷代,人们普遍认为心直者方能有所得,故把德写成“...
一、德、智含义的演变古代的德与智最初都具有多种含义。德,由卜辞“值”演变而来,最初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通“得”,适度占有的意思。如:“德,得也,得事宜也。”(《释名释言语》)在殷代,人们普遍认为心直者方能有所得,故把德写成“惪”。“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魏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王弼说得最明白:“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老子注》)(二)指“物性”,即物的“德性”,与“天道”相对应。古人有种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代
道问学
以德
老子注
释名
道德品质
修德
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
中民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被引量:
1
13
作者
李光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58-65,共8页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至104年)是西汉时期最有影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文景之治”和“武帝之雄才大略”的封建汉王朝极盛时代。但是,在经济发达、政治统一的背后,也蕴藏着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汉武帝...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至104年)是西汉时期最有影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文景之治”和“武帝之雄才大略”的封建汉王朝极盛时代。但是,在经济发达、政治统一的背后,也蕴藏着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汉武帝面临北击匈奴、内削诸侯王权、打击工商豪强、镇压农民起义的政治局面,急切需要一种能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意识形态,为自己服务。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和他的其他思想主张,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并为汉武帝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思想
深察名号
中民之性
汉王朝
举贤良对策
诸侯王
先秦儒家
社会矛盾
性
三品
春秋繁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韩愈的德育思想
14
作者
龚抗云
湘湘
《船山学刊》
CSSCI
1996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孟县西)人,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极有影响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古文运动的公认领袖。他在思想与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受到了后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孟县西)人,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极有影响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古文运动的公认领袖。他在思想与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受到了后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道德教育
德育思想
德育过程
《原道》
儒学复兴
兼济天下
自我教育方法
中民之性
道德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评董仲舒的认识论
15
作者
阳作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56-164,共9页
董仲舒为了替“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以适应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他从唯心主义本位论出发,颠倒天人关系,炮制了“天人感应”论,(在《黄石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刊登鄙人的一篇拙作,对该论作了批判)
关键词
天人关系
阴阳五行
中民之性
君权神授
性
三品
深察名号
认识路线
仁义法
王道通
《春秋繁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正名·时间·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及理论困境
被引量:
3
16
作者
强中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1,共8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性
善
恶
中民之性
原文传递
怎样看董仲舒的人性论
17
《文史知识》
1986年第4期102-102,共1页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中曾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关键词
中民之性
性
善情恶
春秋繁露
性
三品
“
性
善论”
施忠
义与利
景响
封建统治者
善善恶恶
原文传递
题名
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并非是“中民之性”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开国
苟奉山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文摘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不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关键词
董仲舒
人
性
学说
中民之性
《深察名号》
《实
性
》
Keywords
Dong Zhongshu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e nature of ordinary people
Shen Cha Min Hao
Shi Xing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
被引量:
6
2
作者
商聚德
机构
河北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2期81-88,共8页
文摘
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上继荀子之后第二个写有人性论专著的思想家,有《深察名号》、《实性》两篇人性论专题论文传世,还有不少人性论言论散见于其他文章中.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孟、荀等人在人性论方面的理论成果并加以新的发展,为汉唐的人性论奠定了基本框架.因此,董仲舒无疑在人性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对董仲舒的人性论的认识和评价却很不一致.从归属上说,有说他近孟的,有说他近荀的,还有说他近告子的;有人说他是性三品论者,有人则说他绝不是性三品论者.至于评价,有的说他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则说他实际上是倒退了;有的说他有辩证眼光,有的则说他走向了形而上学.如果能够循着董仲舒人性论自身的线索,揭示其内在逻辑层次,抓住其论述的重点和核心,这些分歧和疑难,也许可以得到恰当的解释和解决.本文不敢说能完全做到这些,但力求尝试着这样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
性
论
中民之性
逻辑层次
善质
孟子
性
三品说
圣人
之性
受命于天
基本属
性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析董仲舒的人性说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国妮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出处
《社科纵横》
2011年第8期123-124,共2页
文摘
西汉中期董仲舒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人性思想,试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融合阴阳思想,将人性纳入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之中,提出了"天人相副"、"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董仲舒的人性说使得儒家对于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得以深化,而且他提出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为"性三品"说的提出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人
性
说
天人相副
性
善情恶
圣人
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
之性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性未善”:董仲舒教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春兰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6-38,117,共4页
文摘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董仲舒
性
未善
善质
恶质
教化
中民之性
Keywords
Dong zhong-shu
not good in human nature
good quality
evil quality
cultivation
the nature of ordinary people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被引量:
3
5
作者
李存山
机构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12,共7页
文摘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他提出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和性善情恶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董仲舒
人
性
论
性
三品说
性
善情恶
中民之性
Keywords
Dong Zhongshu
theory of human nature
view of three levels of human nature
good huamn nature and evil human temperament
nature of the people in the middle level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人学的特点:从对立中把握自身
6
作者
谷方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4-70,共7页
文摘
二重化是人类生活的必然现象和重要特点,也是人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在自身之外设立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的参照物,才能对自身有比较真切的认识。尽管中国古代人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把握它的特点,但是,把人二重化却是它的诸种特点中颇为重要的一种。
关键词
圣人
二重化
中
国古代人
人学
性
三品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
性
中民之性
斗筲
气质
之性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之我见
7
作者
曲兴亚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28-30,共3页
文摘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对研究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研究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
性
论思想
中民之性
人副天数
性
有善有恶论
人
性
理论
性
三品
人
性
有善有恶
天志
义与利
封建等级制度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儒家人性理论之集大成——董仲舒人性论思想探析
8
作者
曲兴亚
周越
出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3-14,12,共3页
文摘
“身两有贪仁之性”是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内容,他为论证这个人性内容中先天差别性的命题和“性三品”说这个人性形式上先天差别性的思想,融台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把孟子的“善性”降低为“善质”,并在其中掺杂了“恶”的内容,这就减少了人性论中的先验成份.在理论上有其进步意义。
关键词
人
性
论思想
古代儒家
性
三品
中民之性
差别
性
人
性
理论
人副天数
先秦儒家思想
人
性
有善有恶
“
性
善论”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王道教化论”理路透析
被引量:
3
9
作者
张韶宇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4-57,共4页
文摘
董仲舒以"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观和"中民之性"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儒家孔孟荀的教化理论和汉初陆贾、贾谊等人重教化轻刑罚的教化思想进行吸纳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王道教化思想。董仲舒的王道教化论重视仁德之施行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教化作用,强调王道必须以教化为大务。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董仲舒
王道教化
中民之性
德主刑辅
分类号
B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董仲舒的经济思想
10
作者
华友根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出处
《上海经济研究》
1983年第10期41-45,共5页
文摘
董仲舒,西汉初中期之间人。约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一七九年到公元前一○四年。武帝初年,因对策第一,曾擢为江都相,后来又做过太中大夫和胶西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儒家学说,使之成为阴阳五行化的今文经学。特别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春秋》一书的研究,撰有《春秋繁露》。
关键词
《春秋繁露》
儒家学说
阴阳五行
今文经学
太
中
大夫
胶西
什一而税
江都
中民之性
盐铁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体系
被引量:
2
11
作者
王占通
栗劲
出处
《河北学刊》
1983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文摘
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在汉代的著名代表。在汉武帝举行贤良策问时,他上奏“天人三策”,提出了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封建秩序的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系。 “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德主刑辅”是儒家的传统立场,“德治”是儒学的要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董仲舒
“德主刑辅”
教化
法律思想体系
刑罚
中民之性
汉武帝
善质
圣人
之性
地主阶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古代德智思想概观
被引量:
1
12
作者
钱广荣
出处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42-47,共6页
文摘
一、德、智含义的演变古代的德与智最初都具有多种含义。德,由卜辞“值”演变而来,最初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通“得”,适度占有的意思。如:“德,得也,得事宜也。”(《释名释言语》)在殷代,人们普遍认为心直者方能有所得,故把德写成“惪”。“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魏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王弼说得最明白:“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老子注》)(二)指“物性”,即物的“德性”,与“天道”相对应。古人有种看法。
关键词
殷代
道问学
以德
老子注
释名
道德品质
修德
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
中民之性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被引量:
1
13
作者
李光辉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58-65,共8页
文摘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至104年)是西汉时期最有影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文景之治”和“武帝之雄才大略”的封建汉王朝极盛时代。但是,在经济发达、政治统一的背后,也蕴藏着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汉武帝面临北击匈奴、内削诸侯王权、打击工商豪强、镇压农民起义的政治局面,急切需要一种能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意识形态,为自己服务。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和他的其他思想主张,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并为汉武帝重用。
关键词
道德教育思想
深察名号
中民之性
汉王朝
举贤良对策
诸侯王
先秦儒家
社会矛盾
性
三品
春秋繁露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韩愈的德育思想
14
作者
龚抗云
湘湘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1996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文摘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孟县西)人,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极有影响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古文运动的公认领袖。他在思想与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受到了后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关键词
韩愈
道德教育
德育思想
德育过程
《原道》
儒学复兴
兼济天下
自我教育方法
中民之性
道德修养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董仲舒的认识论
15
作者
阳作华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56-164,共9页
文摘
董仲舒为了替“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以适应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他从唯心主义本位论出发,颠倒天人关系,炮制了“天人感应”论,(在《黄石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刊登鄙人的一篇拙作,对该论作了批判)
关键词
天人关系
阴阳五行
中民之性
君权神授
性
三品
深察名号
认识路线
仁义法
王道通
《春秋繁露》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正名·时间·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及理论困境
被引量:
3
16
作者
强中华
机构
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西华师范大学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1,共8页
基金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荀学研究"(项目编号:10XZX0005)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荀子接受史论(秦汉至两宋)"(项目编号:10B01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关键词
董仲舒
性
善
恶
中民之性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怎样看董仲舒的人性论
17
出处
《文史知识》
1986年第4期102-102,共1页
文摘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中曾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关键词
中民之性
性
善情恶
春秋繁露
性
三品
“
性
善论”
施忠
义与利
景响
封建统治者
善善恶恶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并非是“中民之性”
黄开国
苟奉山
《衡水学院学报》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试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
商聚德
《中国哲学史》
1998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解析董仲舒的人性说
张国妮
《社科纵横》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性未善”:董仲舒教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周春兰
《衡水学院学报》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李存山
《衡水学院学报》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国古代人学的特点:从对立中把握自身
谷方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董仲舒人性论思想之我见
曲兴亚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古代儒家人性理论之集大成——董仲舒人性论思想探析
曲兴亚
周越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董仲舒“王道教化论”理路透析
张韶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试论董仲舒的经济思想
华友根
《上海经济研究》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体系
王占通
栗劲
《河北学刊》
198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我国古代德智思想概观
钱广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李光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韩愈的德育思想
龚抗云
湘湘
《船山学刊》
CSSCI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评董仲舒的认识论
阳作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正名·时间·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及理论困境
强中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原文传递
17
怎样看董仲舒的人性论
《文史知识》
198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