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吕俊梅 任菊章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80,共8页
采用两个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1999年间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一致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 采用两个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1999年间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一致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197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这种大气环流背景的年代际变化造成了19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多年模拟与性能检验 被引量:79
2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性进退。但模拟的气温场在夏季对流层中、低层海洋偏暖、陆地偏冷 ,由于温度场的这种系统性误差加大了夏季海、陆温差 ,导致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偏强 ,使夏季雨带位置向北偏移 ,从而使华北地区降水估计偏高 ,没能很好地反映最近 5a来中国降水呈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模式中地形的作用及云 辐射参数化方案等的处理可能是模拟误差的主要来源 ,这也反映了模式对于准确模拟中国区域降水的长期异常分布还比较困难 ,今后应进一步改进模式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季风 中国降水 模拟 性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和夏季爆发型ENSO事件对夏季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春晖 李霞 +1 位作者 刘燕 潘蔚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以及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借助统计方法,讨论了不同爆发型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中国夏季(5-10月)降水分布的影响。根据定义,El Ni?o和La Ni?a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在4-6月爆发,称为春季爆发型(分为EL...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以及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借助统计方法,讨论了不同爆发型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中国夏季(5-10月)降水分布的影响。根据定义,El Ni?o和La Ni?a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在4-6月爆发,称为春季爆发型(分为ELSP1、ELSP2、ELSP3和LASP);一类是在7-10月爆发,称为夏季爆发型(分为ELSU和LASU)。结果显示,ELSP1型当年夏季,中国夏季降水主要呈现负距平分布,其中显著降水偏少区集中在黄河流域,在其次年夏季,降水由南往北呈现"-、+、-"异常分布,显著降水偏多区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带。ELSP2型当年夏季和次年夏季,中国夏季降水基本呈现相反变化分布,即当年夏季,全国降水以偏少为主,次年夏季全国降水以偏多为主。ELSP3型当年夏季,以华南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为主,在其次年夏季,降水主要以长江流域和华北偏多。ELSU型当年夏季,长江以北降水偏少、西南以及华南沿海降水偏多;次年夏季,降水由南往北呈现"-、+、-、+"异常分布。LASP型当年夏季使得全国降水基本一致增多,尤其是长江流域;而在其次年夏季,除了淮河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略多异常,全国降水以基本偏少为主。LASU型当年夏季,降水呈现长江以南偏少、以北偏多的主要分布形势,在其次年夏季,除了长江中下游区域降水偏多以外,其余地区降水均偏少。降水的异常分布与Hadley环流和水汽异常分布密切相关。但LASU型所导致的环流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预测指示意义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夏季 爆发型 ENSO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钟中 胡轶佳 闵锦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30-1336,共7页
利用中国740站45年降水资料按5种分辨率分气候区计算了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中国各气候区降水年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都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年代... 利用中国740站45年降水资料按5种分辨率分气候区计算了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中国各气候区降水年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都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却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存在季节变化;由于中国各气候区降水的特殊性,各气候区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对空间尺度的敏感程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西南地区降水变率对空间尺度都是最敏感的,因而该区域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信号的检测最困难.而华南地区在年际尺度上比较敏感,年代际尺度却不敏感,但华南地区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内降水分布的非均匀程度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都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敏感性 空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变异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浩 智协飞 高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07-2011,共5页
根据1899-2009年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东亚夏季风达最强,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夏季风强度一直呈减弱趋势,其中21世纪初达最弱。... 根据1899-2009年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资料,计算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东亚夏季风达最强,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夏季风强度一直呈减弱趋势,其中21世纪初达最弱。Morlet小波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年际变化中存在准10年和准2年显著性周期。我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密切相关,强(弱)东亚夏季风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偏多);而华北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偏少)。东亚夏季风减弱是造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变异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3年CMIP5模式中国降水预估误差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蓓 戴新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1-994,共14页
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10个模式模拟结果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气候研究机构(CRU)的最新降水格点分析资料比较,评估了三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排放情景下模式集合对2006-2013年中国降水预估误差,结果发现模式间... 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10个模式模拟结果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气候研究机构(CRU)的最新降水格点分析资料比较,评估了三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排放情景下模式集合对2006-2013年中国降水预估误差,结果发现模式间年降水预估在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差异较明显,在沿海地区模式降水估计偏少,在西部和北方大部分地区偏多;冬半年大部分地区模式降水明显偏多,部分地区甚至偏多一倍以上;夏半年东部季风区降水估计偏少,但西部仍然偏多。模式降水误差随时间变化,夏半年误差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部地区,冬半年在东北南部、华东及华南等地。此外,提高排放情景对年降水量估计影响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的部分地区,加剧了西北模式降水估计偏多程度,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大。El Ni?o与La Ni?a年的模式降水误差分布相似,仅在沿海部分地区和华北北部差异较明显,逐年误差分布特征也与此相似。各种误差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式降水误差可能多来自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积云对流参数化、固体降水物理过程、地形处理及分辨率等。这些误差特征说明,直接使用CMIP5模式集合情景输出资料估计未来降水的方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对其进行评估,以降低潜在用户或决策者们制定未来规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CMIP5 RCPs 排放情景 集合预估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马里急流变异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33
7
作者 汪卫平 杨修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利用近50 a大气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分析资料和我国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索马里急流增强,对应ENSO冷事件,马斯克林高压增强... 利用近50 a大气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分析资料和我国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索马里急流增强,对应ENSO冷事件,马斯克林高压增强,澳大利亚高压减弱,东部越赤道气流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我国夏季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反之亦然。然而,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索马里急流增强,对应PDO暖位相,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均增强,东部越赤道气流增强,而东亚夏季风减弱,我国夏季东北、西北和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华北、华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马里急流 越赤道气流 东亚夏季风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月欧亚大陆热力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晏红明 王灵 李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利用1979—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站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特征,其在冬季和春季的气候变率最明显,且南北区域呈反相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1—3月欧亚大陆热力差异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欧亚大陆正(负)热... 利用1979—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站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特征,其在冬季和春季的气候变率最明显,且南北区域呈反相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1—3月欧亚大陆热力差异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欧亚大陆正(负)热力差异年,1—3月华南、西南至河套西部地区降水偏多(少)明显,后期夏季多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显示:1—3月欧亚大陆南北热力差异与同期北极涛动(AO)、东亚大槽、东亚高空急流等大尺度大气环流,以及后期东亚高空急流、南亚高压、低层季风风系异常的密切相关是欧亚大陆热力变化与中国降水联系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1-3月地面温度 中国降水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马里急流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6
9
作者 代玮 肖子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8-376,共9页
利用欧洲中心的再分析风场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索马里急流活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其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和季节以内尺度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索马里急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急流在1960年代逐... 利用欧洲中心的再分析风场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索马里急流活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其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和季节以内尺度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索马里急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急流在1960年代逐渐变弱,1970年代初最弱,1970年代末期开始缓慢增强。索马里急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与中国夏季降水都有较密切的联系,初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尺度上索马里急流建立初期的5、6月与后期降水的超前相关性较好,在年代际尺度上急流与同尺度中国降水的关系密切。无论是超前还是同期相关,索马里急流强度与中国典型相关区降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季节以内尺度索马里急流强度异常与过程也存在一定联系,在夏半年急流的主要活动时期,索马里急流强度的正(负)异常对应中国的降水偏多(少),且正距平异常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多时间尺度特征 索马里急流强度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中国降水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林海 艾秀 +1 位作者 宋文玲 王咏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分析影响中国降水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表明,1951—2005年影响热带气旋的频数呈减少趋势,近10年其频数最小;近55年来影响热带气旋中超强台风的频数显著减少;5—11月是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主要时期,7—9月为活跃期。影响热带气旋的源地主... 分析影响中国降水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表明,1951—2005年影响热带气旋的频数呈减少趋势,近10年其频数最小;近55年来影响热带气旋中超强台风的频数显著减少;5—11月是热带气旋影响中国的主要时期,7—9月为活跃期。影响热带气旋的源地主要有3个,源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南北移动。影响热带气旋的影响期约为5.6个月,近55年其影响期呈缩短趋势,夏秋季的影响天数较长,冬春季较短。影响热带气旋频次的空间分布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国台湾省受热带气旋影响最频繁。影响热带气旋的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影响中国降水的热带气旋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与全球500 hPa环流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秋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球500hPa高度准2年周期振荡(QBO)强度时间不稳定的空间分布。通过主振荡型分析(POP)发现,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准2年时间尺度的中国降水POP1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游地区,对应的500hPa低频场是大西洋欧亚波列(AEU)和西大西洋遥相关型(WA)以及南太平洋副热带波列(SSP);在PDO暖位相(1977-2001年),POP1的活动区域迅速北移并扩大到整个长江和淮河流域,对应的500hPa低频场变为欧亚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北大西洋波列(EUP—SI—SNA)。因此,PDO冷暖位相中影响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的低频波列的传播途径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DO对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主要模态(POP1)及其伴随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活动区域的时间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气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由振荡强度时间变化指数分析表明,中国降水QBO强度不稳定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浙江东部、广东东部、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侧附近地区,这些地区降水QBO的强度随PDO位相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年代际突变。对于全球500hPa高度,其QBO强度不稳定区域在南太平洋中高纬度、副热带南北大西洋地区和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热带和副热带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对于赤道的非对称空间分布,特别是南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地区500hPa环流QBO强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呈现正负反向变化的空间结构,而且南北极附近地区的QBO强度在PDO暖位相显著增强,反映了全球大气环流QBO强度与PDO相互作用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准2年周期振荡 全球500 hPa环流 低频振荡强度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雪盖准2年振荡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秋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84-92,共9页
用22年(1973~1994年)季平均欧亚大陆雪盖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进行主振荡型分析(POP)和伴随相关分析,研究了欧亚雪盖准2年振荡(QBO)对中国降水影响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中国降水低频场存在两种不同的伴随相关型... 用22年(1973~1994年)季平均欧亚大陆雪盖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进行主振荡型分析(POP)和伴随相关分析,研究了欧亚雪盖准2年振荡(QBO)对中国降水影响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中国降水低频场存在两种不同的伴随相关型,其主要响应区域在西部和长江以南地区,另外,长江下游和东北部分地区也有较显著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雪盖 准2年振荡 主振荡型分析 中国降水 伴随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尺度流型与夏季中国降水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秋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66-73,共8页
对近45年(1951~1995年)前期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和夏季中国降水量进行旋转奇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耦合相关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同时分析了相关型的时间演变。结果表明,旋转奇异值分解有效地揭示了... 对近45年(1951~1995年)前期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和夏季中国降水量进行旋转奇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耦合相关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同时分析了相关型的时间演变。结果表明,旋转奇异值分解有效地揭示了前期冬季北半球500hPa大尺度流型与夏季中国降水耦合相关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并且物理意义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奇异值分解 大尺度流型 中国降水 耦合相关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500 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量3~4年耦合振荡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秋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26-34,共9页
用22年(1973~1994年)观测资料,由循环主振荡型分析(CSPOP)揭示了东半球500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量耦合系统的3~4年振荡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环流-冰雪-降水系统耦合振荡(ASRO)存在显著的欧... 用22年(1973~1994年)观测资料,由循环主振荡型分析(CSPOP)揭示了东半球500hPa环流、雪盖和中国降水量耦合系统的3~4年振荡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环流-冰雪-降水系统耦合振荡(ASRO)存在显著的欧亚太平洋(EUP)和中国东部型(EC)耦合移动波列,其中500hPa高度与雪盖波列空间位相相反,但一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中国降水波列由北向南传播。这反映出欧亚雪盖异常影响欧亚大陆和海洋加热对比,并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激发的耦合空间波的能量频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主振荡型分析 环流-冰雪-降水耦合系统 耦合振荡 欧亚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前期中国降水预估及其订正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蓓 戴新刚 杨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5-1398,共14页
用全球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历史模拟数据以及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的偏差特征并进行了扣除模式气候漂移和一元对数差分... 用全球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历史模拟数据以及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的偏差特征并进行了扣除模式气候漂移和一元对数差分回归订正。结果表明,模式降水在西部和北部明显偏多,东南沿海偏少;冷季(11月至次年4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模式降水偏多,暖季(5~10月)东南沿海季风区偏少。1956~2005年多模式集合平均历史模拟降水偏差中84%属于气候漂移,其余是偏差的非定常模态。扣除气候漂移后,RCP4.5情景下2006~2015年中国模式降水预估偏差减小90%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差百分率分布在±5%以内,仅在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中部等地区模式降水偏多10%~40%;暖季降水偏差分布与年降水量类似;冷季偏差较大,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检验表明,一元线性对数差分回归方程订正后,模式降水对于2006~2015年期间西南和江南中部的干旱少雨气候均能再现,且距平同号率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扣除气候漂移的结果。用该方法对RCP4.5情景下2016~2035年模式预估降水进行订正,结果显示,南方(淮河以南)降水减少5%~20%,河套、内蒙古和华北北部减少20%~40%,东北南部、淮河流域、西北大部增加10%~40%及以上,东南沿海和台湾省降水增加10%~20%。以上降水预估结果说明,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前期持续十年的西南干旱会略有缓解,但南方降水偏少格局变化不大,淮河流域和三江源区及其以西等地降水可能明显增加。中国降水异常分布总体呈现南北少、中间多的格局,但北方和西部高山地带的降水预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 中国降水预估 偏差订正 线性回归 旱涝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降水订正法及未来30年中国降水预估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阳 戴新刚 +1 位作者 唐恒伟 张蓓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9-784,共16页
借助英国气候研究所(Climate Research Unit,CRU)全球陆地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 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模式历史气候模拟及RCP4.5情景下的降水预... 借助英国气候研究所(Climate Research Unit,CRU)全球陆地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 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模式历史气候模拟及RCP4.5情景下的降水预估数据,设计了多种回归方案并对模式降水预估偏差进行订正。这些方案包括一元回归、一元对数回归、一元差分回归、一元对数差分回归、多元回归、多元对数回归、多元差分回归、多元对数差分回归和简单移除气候漂移等。2006~2015年中国大陆模式降水预估的订正结果表明,一元回归订正法普遍优于多元回归订正和扣除气候漂移订正法,其中一元对数回归法的效果最好,其降水距平同号率(Anomaly Rate,AR)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关系数(Anomaly Percent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PCC)最高,分别达到69%和0.5;而降水距平相关系数(Anomal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CC)最高的是一元对数差分回归法。不同回归订正法所得预估结果的距平同号格点分布显示,一元对数回归法在北方优于南方,而一元差分(年际增量)或对数差分回归法在南方优于北方。这直接导致在中国南方区域(95°E以东,35°N以南)一元对数回归或多元对数回归订正结果的AR、ACC和APCC均低于对应的差分/对数差分回归法,在北方和西部地区则与此相反。因此,模式降水的回归订正方案具有区域性,这可能源于不同区域降水序列统计性质的差异。用区域组合回归订正法,即在南方用一元差分回归订正,其余地区用一元对数回归订正,其降水预估场的AR提高到72%,但ACC和APCC均略有下降,原因是差分回归订正增加了预估降水场的方差。对RCP4.5情景下2016~2045年24个模式集合平均降水预估的组合回归订正结果显示,相对于1976~2005年平均,未来30年降水异常大致呈南北少,中间多的格局,其中长江中下游、江南中西部、西南东北部、华南沿海和海南省等地降水偏少10%~20%,淮河流域、三江源区和台湾省降水偏多10%~40%,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大部降水正常或略偏少。从降水百分率方差看,模式群的离散度(不确定度)呈现东部小,西部大的分布特征,说明模式预估的西北中部和青藏高原西部等降水偏少区的不确定性较大;而河套北部、华北南部和江南东部等地对应于2006~2015年检验期的"盲区"(模式与观测降水距平反号),其降水预估参考价值可能不大,需要引入他法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计划 中国降水预估 偏差订正法 回归方程 未来30年旱涝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半年青藏高原绕流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永莉 左洪超 +4 位作者 高晓清 吕世华 陈伯龙 董龙翔 李立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9-542,共14页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槽和北支脊的强度,然后直观地将南支槽和北支脊强度之差定义为高原绕流强度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高原绕流在冬半年平均(10月至次年4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演变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绕流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期间定常的存在,年际变化明显,冬季最强。全球变暖背景下,各时间段绕流强度的变化与中国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在冬季。降水关联性最好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明显。探讨各时间段各层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异常场,亚洲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的正压性特征显著,可以很好地解释各时间段高原绕流的异常与中国降水和气温关系。绕流的异常也可能是引发中国冬半年期间高影响天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绕流 北支脊 南支槽 中国降水和气温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74
18
作者 周晓霞 丁一汇 王盘兴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70,共12页
利用1948—2005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区不论在纬向和经向输送上,都表现了其独特性。夏季亚洲季风区为强大的水汽汇,东亚大陆和印度季风区... 利用1948—2005年NCEP/NCAR逐日及月平均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区不论在纬向和经向输送上,都表现了其独特性。夏季亚洲季风区为强大的水汽汇,东亚大陆和印度季风区均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2)大部分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下层,主要来自印度季风区,而对于对流层中上层,则以西太平洋和中纬西风带的输送为主。(3)印度季风在5—7月纬向向东的输送加强,东亚季风在6—7月以经向向北的输送加强为主,7月达最强,8到9月季风减弱直至结束。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西风对东亚的水汽输送有重要作用,表现为春季最强,中高纬和热带西风输送变化同步,在盛夏达到最大,7月热带西风输送的水汽占三支水汽总输送的80%左右,来自中高纬地区的水汽约占18%。(4)季风爆发后,大量水汽从南半球输送到亚洲季风区。水汽辐合增加最大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中国大陆的水汽主要经南海北边界输入。(5)水汽输送的北进与雨带的北推相一致。水汽输送场的时空分析表明,EOF1和EOF2分别代表强弱季风年的水汽输送特征。EOF1反映了东亚季风区一致的异常向北输送,并且在1970年代末发生了明显减弱。它与华北降水相关密切,表明自1980年代以来东亚季风向北水汽输送的减弱是华北干旱的主要原因。EOF2的主要特征是从1980年代之后,来自东北和西南的异常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水汽输送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o事件对其衰减阶段夏季中国降水季节内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27
19
作者 黄平 黄荣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19,共7页
利用1979—2007年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和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使用扩展奇异值分解(extend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E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异常季节内演变型之间的关系,指出前冬El Nio... 利用1979—2007年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和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使用扩展奇异值分解(extend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E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异常季节内演变型之间的关系,指出前冬El Nio事件是与次年夏季中国降水季节内变化相联系的最重要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模态。相应的降水异常季节内变化情况为:6月在长江以南为正异常,江淮流域有负异常;7月在华南沿海有负降水异常,而正异常北进到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也出现正降水异常;8月在长江南北分别为少雨和多雨。进一步研究前冬El Nio事件与次年春夏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流层低层风场异常以及副热带高压等的联系,结果表明:El Nio事件发生的次年春夏,热带西太平洋周边存在东负西正的海温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反气旋异常较强;副高在6月、7月偏西偏北,但在8月迅速南退。虽然与El Nio事件相联系的6月与7月、8月的降水型不同,但是西太平洋反气旋异常带来的充沛水汽造成7月长江流域雨季多雨,8月副高迅速南退带来的又一次长江流域降水,造成了El Nio事件发生次年夏季长江流域涝而华南沿海旱的夏季平均降水异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o事件 中国夏季降水 季节内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青藏高原上游西风模态与中国降水及NAO的关联 被引量:8
20
作者 宇婧婧 刘屹岷 李晓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7-886,共10页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至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上空西风变率的EOF主要模态(简称高原上游西风模态),并考察了这些模态与中国区域降水及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上游...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至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上空西风变率的EOF主要模态(简称高原上游西风模态),并考察了这些模态与中国区域降水及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上游最主要的两种西风模态(EOF1和EOF2)都和北大西洋涛动(NAO)显著相关,却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明显不同:EOF1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北、南侧活动中心偏东的NAO型,并与高原西南侧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EOF2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南,南侧活动中心位置偏西的NAO空间型,与中国冬季降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在偏强的EOF1中,低纬异常西风带可向东伸展到位于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高原上游,造成高原西南侧中下层气流的爬升运动增强,导致高原西南侧降水异常偏多,同时,该西风异常可绕过高原形成异常西南风,与异常偏高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湿润的东南风异常汇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异常辐合上升运动,从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增强,反之亦然;而EOF2较EOF1位置偏东、偏南,低纬纬向风东伸较弱,对中国冬季降水影响不明显。这表明冬季高原上游西风异常分布的形态对下游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西风EOF1模态是NAO通过上下游效应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异常模态 青藏高原上游 北大西洋涛动 中国冬季降水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