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珂 王献 洪丽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11期1143-1144,共2页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与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依据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110例,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与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依据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110例,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组100例,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组90例,比较3组收缩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水平,分析CISS与收缩压、FPG、LDL-C、BUA的相关性。结果 LAA组收缩压为(170.1±14.2)mm Hg,FPG为(10.1±4.1)mmol/L,LDL-C为(7.9±1.1)mmol/L,BUA为(700.9±100.1)μmol/L;CS组分别为(165.9±12.9)mm Hg、(8.9±3.7)mmol/L、(4.1±0.3)mmol/L、(588.3±71.5)μmol/L;PAD组分别为(172.3±15.6)mm Hg、(9.4±5.0)mmol/L、(5.6±0.8)mmol/L、(603.1±79.4)μmol/L,3组LDL-C、BU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升高与LAA(OR=10.57,95%CI:3.61~15.72,P=0.000 2),PAD(OR=1.330,95%CI:0.89~4.51,P=0.000 4)相关,BUA升高与LAA有关(OR=0.77,95%CI:0.14~4.81,P=0.000 4)。结论不同CISS亚型患者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LDL-C和BUA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杜卫 李靖宇 +6 位作者 尹茹 刘月秋 李霞 王田 王玉玲 罗贵军 刘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12期638-640,共3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CMB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CMBs病灶患者467例,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Hcy...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CMB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CMBs病灶患者467例,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尿酸(UA)、Hcy、纤维蛋白原含量(Fg)、糖化血红蛋白(HbA1)指标。结果:其中LAA型男性、吸烟史、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较多(P<0.05);PAD型糖尿病患者较多,NIHSS评分较低(P<0.05)。LAA型UA水平最高,CS型hsCRP、HCY、D-二聚体水平较高,PAD型FPG、Fg水平较高,OE型HbA1水平最高(P<0.05)。男性、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血脂异常、UA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CMBs患者LAA型独立危险因素(P<0.05)。D-二聚体、hsCRP、HCY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CMBs患者CS型独立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Fg、FPG、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CMBs患者PAD型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缺血性脑卒中合并CMBs的CISS分型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微出血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分布与中国卒中亚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静 李欣 +2 位作者 马梦华 王海平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3期212-217,共6页
目的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狭窄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目的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狭窄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初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所显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上壁组、下壁组、腹侧组、背侧组,比较不同象限斑块分布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R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大脑中动脉管壁结构,入组27例患者中腹侧斑块10(37.03%)例,背侧斑块3(11.11%)例,上壁斑块7(25.93%)例,下壁斑块7(25.93%)例。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腹侧,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背侧。上壁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病变6例(85.7%),下壁组穿支病变1例(14.3%),腹侧组穿支病变0例(0%),背侧组穿支病变3例(100%),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动脉腹侧,与穿支动脉开口相对;上壁和背侧斑块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引起缺血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缺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马中华 孙林 +1 位作者 田国红 张晓君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10期772-777,共6页
目的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 目的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CISS分型的关系及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姝 樊建华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08-111,125,共5页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进行分析,研究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CISS病因分型及护理干预对Hcy及预后的影响,为降低卒中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进行分析,研究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CISS病因分型及护理干预对Hcy及预后的影响,为降低卒中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ISS病因分型及发病机制分析;同时观察接受护理干预的178例患者和未接受护理干预的73例患者入院时和3个月时血清Hcy的水平,并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即mRS评分评估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mRS≤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133例,穿支动脉疾病(PAD)72例,心源性(CS)16例,其他病因(OE)13例,病因不确定(UE)17例.其中LAA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2例及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131例.LAA型血清Hcy水平高于其他四个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四个亚型之间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按发病机制分为4种亚型,各亚型间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时,护理干预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较高,与未护理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护理干预组Hcy水平较护理干预组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CISS病因分型密切相关,并且护理干预影响Hcy水平及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脑梗死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CISS亚型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艳红 王军 +3 位作者 刘建勇 魏景景 刘昊 文庆华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氦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脑梗死CISS亚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7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CISS病因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氦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脑梗死CISS亚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7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CISS病因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67例,心源性(CS)脑梗死37例,穿支动脉疾病(PAD)脑梗死34例,其他疾病因明确性(OE)脑梗死16例,病因不明性(UE)脑梗死12例,同时选取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统计分析Hcy水平与CISS亚型间相关性。结果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⑵急性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其他亚组(P<0.005);⑶急性脑梗死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之间血清Hcy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Hcy增高与CISS分型中LAA亚型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半胱氨酸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CISS分型分析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夏雪林 毛福群 +5 位作者 周靖 黄仕华 陈倩 王容 张珊 马勋泰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标准,分析不同病因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分布差异,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采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标准,分析不同病因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分布差异,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采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资料,首先按照CISS进行分型,然后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的分布差异。结果:在入选的105例患者CISS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组75例(71.4%),心源性卒中(CS)组10例(9.5%),穿支动脉疾病(PAD)组22例(21%),其他病因(OE)组1例(1%),不明病因(UE)组2例(1.9%)。其中LAA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15例,动脉一动脉栓塞49例,低灌注和(或)栓子清除障碍导致6例,多种机制导致4例。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升高等危险因素在各病因分型间均无总体差异,仅糖尿病(P=0.009)、同型半胱氨酸升高(P=0.032)和心房纤颤(P=O)存在总体差异。PAD组合并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LAA组(P=0.002),但与C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2)。LAA组及CS组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比例高于PAD组(P=0.026和P=0.009),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在LAA组及CS组间分布无差异(P=0.300)。CS组合并心房纤颤比例较LAA组及PAD组高(均为P=0.000),但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结论:急性脑梗死CISS病因分型以LAA最常见,病理机制以动脉-动脉栓塞所占比例最高,不同CISS分型的急性期脑梗死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子珺 杨保林 +5 位作者 杨俊行 吕静敏 张华 马大勇 高颖 卫景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0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一区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随症给予抗血小...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一区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随症给予抗血小板、降脂、降压、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因不明(UE)亚型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心源性栓塞(C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因(OE)亚型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AA亚型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PAD、OE、UE亚型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对LAA亚型脑梗疗效明显优于丹红注射液,在其他亚型中与丹红注射液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靖 黄汉宁 李昀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0期3536-3537,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标准按病因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组、心源性(CS)、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标准按病因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组、心源性(CS)、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因(OE)、病因不确定(UE)5组,比较不同病因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转化风险。结果:PAD溶栓后24h、7d有效率最高,分别为63.64%、81.82%,与CS组、OE组、UE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PAD组有效率与LAA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LAA组溶栓后24h、7d有效率分别为55.17%、79.31%,与CS、OE、UE三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急性脑梗死早日溶栓治疗有效率及出血转化率存在一定差异,PAD组溶栓早期有效率较高,出血转化率较低,而CS组患者溶栓早期有效率较低,出血转化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病因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 出血转化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9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菁 陈伟 +6 位作者 董幼镕 翟宇 孙旭红 潘辉 李强 方洁 刘建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年第6期654-662,共9页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脑梗死患者中,单侧小脑梗死78例(UCI组),双侧小脑梗死41例(BCI组)。两组的CISS分型无明显差异。UCI组以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5.9%),与B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I组中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9.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区域的梗死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63/119例(52.9%)同时合并小脑外梗死灶。BCI组合并小脑外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53.7%)较单侧UCI组高(P<0.05),而UCI组合并前循环梗死较BCI组更多(P<0.05)。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头晕/眩晕、眼球震颤、眼倾斜反应、听觉减退、小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浅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以及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在BCI组的发生率高于UCI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UCI中最常见,BCI常合并小脑外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UCI和BCI的受累小脑动脉以及合并小脑外梗死的区域有一定差异,提示两者病因机制存在不同;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BCI更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影像学 中国缺血性中分诊断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