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冬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苦创业,催人奋进的五十年——庆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展史 学术交流 学术研究 土壤学家 土壤圈层概念 土壤与环境质量” 土壤肥力 土壤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溶之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纪念马溶之教授诞辰100周年
3
作者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1-684,共4页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 马溶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他毕生的研究与成就,对我国土壤科学特别是对土壤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科学实践活动和著述,不仅对我国土壤学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而且在国际土壤学界也享有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家 土壤地理学 地理学家 土壤科学 实践活动 第一代 感染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加大控释氮肥研究——金正大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4
作者 张琴 高海波 《中国农资》 2008年第6期60-61,共2页
中国科学院朱兆良院士提出:"肥料的研发既要实现粮食高产,又要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因而要以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开展缓控释肥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具有前瞻性。"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农业面源污染 合作协议 控释氮肥 治理 科技 集团 金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肥料利用率要站在保证粮食安全的高度——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
5
作者 张琴 李文明 《中国农资》 2011年第21期23-23,共1页
我国是世界上氮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差不多要占到世界总用量的30%.氮肥对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氮肥在使用一过程中还不尽合理,肥料利用率偏低,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如... 我国是世界上氮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差不多要占到世界总用量的30%.氮肥对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氮肥在使用一过程中还不尽合理,肥料利用率偏低,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做到既能保证粮食安全。又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保护环境呢?近日就有关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肥料利用率 粮食安全 研究 氮肥利用率 保护环境 记者采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缘土壤绘“家谱”——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
6
作者 张立红 《中国科技奖励》 2006年第4期55-59,共5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活跃的部分。如果地球没有土壤这样薄薄的表层,它将同其他星球一样,毫无生机可言。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科学地分类土壤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科学 发展史 人类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施肥重要原理和全新途径——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
7
作者 鲁国顺(整理) 《中国农资》 2008年第11期46-48,共3页
在化肥浪费严重,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如何科学施肥显得尤为紧迫。当前,不仅农民对科学施肥认识不足,甚至一些企业的农化服务人员也没有完全掌握科学施肥的要领。到底怎么做到科学施肥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给... 在化肥浪费严重,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如何科学施肥显得尤为紧迫。当前,不仅农民对科学施肥认识不足,甚至一些企业的农化服务人员也没有完全掌握科学施肥的要领。到底怎么做到科学施肥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科学施肥原理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施肥 施肥原理 环境压力 服务人员 地理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黄瓜根系分泌物释放特性研究取得进展
8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第4期13-13,共1页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属土壤微生物易于分解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源,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间的桥梁,在土壤结构形成、土壤养分转化、植物养分吸收、土壤微生物分布、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属土壤微生物易于分解的、可直接利用的碳源,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间的桥梁,在土壤结构形成、土壤养分转化、植物养分吸收、土壤微生物分布、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会迅速被微生物降解,同时根系分泌物本身含量较低、组分复杂,迫切需要建立可行、高效、稳定的根系分泌物收集、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以支撑根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根系分泌物 释放特性 土壤微生物 黄瓜 根际环境 植物根系 土壤养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面土壤安全六大挑战 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长沈仁芳
9
作者 蓝颖春 《地球》 2015年第10期84-87,共4页
土壤安全是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土壤系统认知,关系到与粮食、纤维和淡水等相关的全球土壤资源利用与保育。土壤对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可持续性、气候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壤安... 土壤安全是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土壤系统认知,关系到与粮食、纤维和淡水等相关的全球土壤资源利用与保育。土壤对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可持续性、气候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壤安全面临哪些挑战?我国将如何应对土壤问题?为此《地球》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长沈仁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系统 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院 所长 南京 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碳氮循环研究团队
10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团队带头人颜晓元,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 团队带头人颜晓元,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与氮素工作组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联副主席,《土壤》主编,《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副主编,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Pedosphere、Biochar编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团队带头人 百人计划 土壤碳氮循环 中国科学院 副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应对办法——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董元华
11
作者 代安娜 刘斌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2年第10期68-69,共2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栖息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生长于其上的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供养绝大部分物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土壤不合理利用以及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如...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栖息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生长于其上的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供养绝大部分物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土壤不合理利用以及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治疗土壤的“健康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供养我们的土壤,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土壤研究所 生物化学 污染现状 研究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 应对办法 人口数量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新型肥料
12
《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 2009年第1期59-59,共1页
绿色高效叶面肥料 该产品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结合我国各种土壤和农作物情况研制而成。经农业部及各地权威机构在多种农作物上与国内外不同品种叶面肥作对比实验,证实中科农肥增产效果和防病杀虫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研究所 土壤 肥料 南京 对比实验 权威机构 杀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悠悠“农”字情 拳拳赤子之心——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王火焰
13
作者 刘昊林 《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3期86-87,共2页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土壤为作物提供了水分和养分,依托于此,我国树立了农业大国之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他们日晒雨淋、挥汗如雨专注于改良土壤养分,培...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土壤为作物提供了水分和养分,依托于此,我国树立了农业大国之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他们日晒雨淋、挥汗如雨专注于改良土壤养分,培育优质作物,化腐朽为神奇,将贫瘠的土地变丰饶,以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助力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植物营养 研究 火焰 主任 肥料 土壤养分 科技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最初形态的追寻者——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研究员
14
作者 王彤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0年第5期34-35,共2页
他的不倦探索,使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了6.32亿年前,为《物种起源》提到的寒武纪前远古时期“哑地层”之谜揭开了一角神秘面纱。而这一切,都缘于他几十年来对生命源头不尽的追寻和探索精神。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他的不倦探索,使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了6.32亿年前,为《物种起源》提到的寒武纪前远古时期“哑地层”之谜揭开了一角神秘面纱。而这一切,都缘于他几十年来对生命源头不尽的追寻和探索精神。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尹磊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研究 地质 南京 生命 形态 《物种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心研究 献身光学——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镜面实验室主任袁吕军
15
作者 张欣 《科学中国人》 2012年第21期56-57,共2页
一百年前.我们甚至不知道银河系的存在,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大约起源于137亿年前的宇宙是由数以十亿的星系组成;一百年前.我们还只能用光学望远镜和照相干板研究天空.而现在我们能采用最尖端的科技.从地面和空间来观测宇宙。
关键词 国家天文台 光学技术 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 研究所 镜面 南京 光学望远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远古生命的痕迹——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研究员
16
作者 乔占卫 《科学中国人》 2008年第7期76-77,共2页
大约54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 大约54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研究 寒武纪地层 脊椎动物化石 痕迹 脊椎动物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7
《科技开发动态》 2003年第9期18-20,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资源 植物营养 环境保护 实验室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举办首期“五色土”云讲坛活动
18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年第12期11-11,共1页
12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简称"青促会小组")为迎接以"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召开了以"盐碱地开发治理,科学家们在行动"为主题的首期&qu... 12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南京土壤研究所小组(简称"青促会小组")为迎接以"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八个世界土壤日,召开了以"盐碱地开发治理,科学家们在行动"为主题的首期"五色土"云讲坛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江苏省华东有色地勘局海洋院总工程师胡建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土壤生产力 李保国 技术学院院长 五色土 土壤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土壤-大气界面碳交换中扮演重要角色 被引量:1
19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5-1135,共1页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于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于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生理测定方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元明研究员领导的“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学”研究团队在“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围绕干旱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土壤的碳通量特征这一科学问题,实测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土壤一大气界面碳交换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气界面 生物土壤结皮 干旱荒漠区 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生态学 碳交换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被引量:1
20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湖泊水库 南京 相互作用规律 流域系统 重庆北碚 人文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