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比较眼光书写新诗的历史——读陆耀东《中国新诗史》有感 |
邹建军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2
|
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个流派——谈刘半农的《初期白话诗稿》 |
吴奔星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1 |
1
|
|
3
|
他有幸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论中国新诗史上的艾青 |
方远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4
|
中国新诗史中的“梦”与“镜”——细读废名的《妆台》 |
胡晋
|
《中外诗歌研究》
|
2023 |
0 |
|
5
|
陆耀东先生和他的《中国新诗史》 |
陈卫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6
|
论郑敏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 |
张桃洲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7
|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的重构 |
方长安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23 |
0 |
|
8
|
谈文学史的写作特性——以《中国当代新诗史》大陆诗歌部分的修订为例 |
冯雷
|
《泰山学院学报》
|
2006 |
1
|
|
9
|
现代诗歌史视域下的徐志摩——以陆耀东《中国新诗史》第一卷(1916—1949)为例 |
安琪
|
《厦门文学》
|
2015 |
1
|
|
10
|
一部原生态的现代诗歌史——评沈用大《中国新诗史(1918-1949)》 |
周逢琴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
2008 |
0 |
|
11
|
艾青:闪耀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名字 |
卢茂新
杨佑兴
|
《绿叶》
|
1994 |
0 |
|
12
|
《中国当代新诗史》新旧版本比较——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例 |
黄灿
|
《当代教育》
|
2009 |
0 |
|
13
|
决绝的“现代”——新诗史上穆旦的意蕴 |
唐曦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3 |
0 |
|
14
|
论郑敏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 |
张桃洲
|
《新华文摘》
|
2022 |
|
|
15
|
《新诗发展概况》的编写 |
洪子诚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16
|
诗和新诗发生 |
方长安
黄艳灵
王立扬
郑艳明
葛思思
周紫薇
阳思
李译闻
许仁浩
刘钰琪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7
|
臧克家对新诗艺术的贡献 |
常文昌
|
《写作(中)》
|
1994 |
1
|
|
18
|
抗战前后的中国象征派诗——法国象征诗对中国象征诗影响研究之一 |
陆文綪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8 |
3
|
|
19
|
诗学的困顿——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的学术误区 |
傅元峰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3
|
|
20
|
学生的激情、学者的智慧——“九叶诗派”新论 |
余峥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