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前学界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甚多,这就绕不开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若干途径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是目标;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目前学界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甚多,这就绕不开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若干途径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是目标;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绕不开现代化理论,无论是世界体系论,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现代化的讨论,都是基于西方话语而产生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基于本土的实践与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科学工作者 脱贫攻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界体系论 中国农村现代化 有效衔接 实践与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读《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2
作者 鲁守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1-112,共2页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急需妥善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等各种力量都在探讨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促进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 21世纪的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急需妥善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等各种力量都在探讨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促进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市场和国家之间始终存在着行为和利益边界的调整,这其中必然伴随着某种不协调状态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和谐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 理论课题 基础概念 区域发展研究 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发展 理论体系 社会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
3
作者 李宝恒 《科学中国人》 1995年第1期14-16,1,共4页
着重阐述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的问题是要让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样做的前提是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有效的办法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只有乡镇企业发展了,才有可能推进适度... 着重阐述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核心的问题是要让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样做的前提是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有效的办法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只有乡镇企业发展了,才有可能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才有经济实力推进现代化城镇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以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现代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城市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 促进人的发展 发展乡镇企业 劳动生产率 农民收入 农业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
4
作者 夏振坤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7-12,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 城市化 21世纪 农业与农村 乡镇企业 现代家庭农场 专业化 农地制度 区域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显微镜——《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评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4-46,68,共4页
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较好地解释其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分析当前农村诸多问题的本质原因,同时需要有一整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中层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开展。《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正是这方面的探索成果,它用社会基础这一全... 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较好地解释其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分析当前农村诸多问题的本质原因,同时需要有一整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中层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开展。《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正是这方面的探索成果,它用社会基础这一全新工具深入地分析了农村的每一个组成单位,并试图找到指导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中层理论。其中探索很有价值,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现代化 社会基础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
6
作者 高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第1期22-23,7,共3页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八亿农民,是一个农民的汪洋大海。农民的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首要问题。有人说“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得差不多了”。正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谈到中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八亿农民,是一个农民的汪洋大海。农民的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首要问题。有人说“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得差不多了”。正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谈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这里当然首先必须实现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企业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 农业过剩劳动力 中国现代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民就业 农业剩余劳力 劳动力总数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东部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读《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
7
作者 贝兴亚 《湖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农村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 回顾与前瞻 乡土中国 政治现代化 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结构 文化现代化 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8
作者 姜庆华 《湖南经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农村现代化 科技化 农村城镇化 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 农村生产力 劳动者 农民 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议农民工与中国农村现代化
9
作者 韦向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第S1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农村现代化 城镇经济 农民现代化 现代生产方式 生活成本 现代农业生产 农村工业 第一产业比重 市民化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培亮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推动力。立足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核心要素、发展规划、实现机制,从理论逻辑、关键问题、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究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推动力。立足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核心要素、发展规划、实现机制,从理论逻辑、关键问题、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究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发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转型、提升农民获利能力,从而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厚植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基础;培育更高介质劳动资料,创造新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条件;培植多元化劳动对象,延展农民的认知触角和生存空间;孕育新型生产关系,构建衔接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绿色生产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梗阻、目标指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友田 于世龙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奋斗目标,是高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落脚点和重要抓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民现代化生活的有...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奋斗目标,是高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落脚点和重要抓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民现代化生活的有机整体,但依旧面临农业产量高但竞争能力低、农村面积大但宜居水平低以及农民数量多但富裕程度低的现实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确保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方面平稳落地,坚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以产业链升级塑造现代化农业,以数字化技术打造现代化农村,以造血式帮扶培育现代化农民,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推进农民收入跃升,坚持推进住房革命与乡村文化振兴双管齐下,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新质、农村宜居、农民富裕”的三重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全面振兴 “三农”问题 农业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12
作者 孙乔婧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分布格局。数字经济深入渗透可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深化科技进步程度,持续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 科技进步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13
作者 哈龙 《乡村论丛》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浙江省“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满意、全国示范、国际认可的显著成效。“千万工程”在基本立场、根本保障、科学方法方面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浙江省“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百姓满意、全国示范、国际认可的显著成效。“千万工程”在基本立场、根本保障、科学方法方面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致性。“千万工程”经验在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理念、开辟新模式和为全球农业农村现代化展现新形态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意蕴。作者从“一个理论引领、一张蓝图绘就、一套标准衍生、一批制度保障、一支队伍打造”五个方面探索“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历程 内在联系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要素配置效率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段洪成 武文 柳佳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7,共10页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高科技投入地区更显...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高科技投入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新基建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传导作用。门槛分析显示,在跨过数字新基建的单门槛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双门槛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显著。空间分析发现,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布局、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实施区域特色发展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扎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要素配置效率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明贤 彭晏琳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阶段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厘清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遵循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和可借鉴性的原则,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概括为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实现“物”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阶段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厘清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遵循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和可借鉴性的原则,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概括为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实现“物”的现代化为主线,以推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一种状态。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以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为出发点,走好城乡共同繁荣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农村善治之路,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为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内涵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新业 万广华 +1 位作者 刘景琦 汪晨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7,共13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又融合了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旨在...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又融合了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旨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转型升级与科技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治理、农民素养提升与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基层治理能力较弱;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经营能力弱,职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通过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通过乡村善治促进农村现代化、通过培养高素质农民实现农民现代化,以三个现代化的高效协同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王力 刘小凤 +1 位作者 李兴锋 王一峰 《管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共17页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根本要求,构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动态GMM模型,进一步考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时空特征及...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根本要求,构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动态GMM模型,进一步考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各省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不断上升,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第二,东部地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最低。第三,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项表明,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距逐渐减小,地区内部差距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地区间差距最大的为东部和西部地区,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和超变密度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距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第四,动态GMM模型的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农业技术进步、财政支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空特征 耦合协调度 Dagum基尼系数 GM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基于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
18
作者 胡艳丽 张永鹏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1期52-57,共6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学界围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字农业、数字经济,但对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5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典型案例,收集了155...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学界围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字农业、数字经济,但对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5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典型案例,收集了155份试点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新闻报道,并对此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深入阐释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的解释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范畴,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被引量:26
19
作者 梁健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5,共5页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产业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自己的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明皓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8,共14页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建构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