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5,163,共11页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一度演绎成两军对阵格斗的表演。隋唐的行傩及傩舞内容大体同于汉代。宋代傩舞深受杂剧表演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杂剧的表演艺术。元代朝野亦行傩俗,傩舞如旧。明清两代,行傩功能扩大,活动频繁且遍及全国民间,傩舞成了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舞种。在现存的26个傩种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特色鲜明的傩舞约有十个。就大多数傩舞来说,其"手舞足蹈"都有一定的规制,尤其是汉族的傩舞,更是如此。其舞步多是"禹步",而手势则遵守手诀。傩舞的美学特性为功利与审美相结合、民俗与艺术相结合、巫师舞者与乡民舞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发展历程 舞主要种类 表演形态 美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潘贵民 《艺海》 2019年第7期5-6,共2页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以其发音的相似性、共同的假面艺术、相同的历史渊源及宗教因素而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中国傩戏是我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对我国戏剧及东亚戏剧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因素,中国傩戏面临鲜...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以其发音的相似性、共同的假面艺术、相同的历史渊源及宗教因素而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中国傩戏是我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对我国戏剧及东亚戏剧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因素,中国傩戏面临鲜有观众、后继无人的尴尬。而脱胎于中国傩戏的日本能剧,却成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借鉴吸收日本能剧方面的优良做法,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傩戏的发展、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日本能剧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戏的概念、主要剧种及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恒夫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傩戏以舞蹈、说唱、戏剧等艺术形式来迎神、娱神和送神,并大多用面具装扮神灵及世俗人物来演述故事。旨在祈请主持正义的神灵驱除妖魔鬼祟和阴邪之物,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宁。今日能够进行演出的傩戏约有80种左右。具有代表性的傩戏剧... 傩戏以舞蹈、说唱、戏剧等艺术形式来迎神、娱神和送神,并大多用面具装扮神灵及世俗人物来演述故事。旨在祈请主持正义的神灵驱除妖魔鬼祟和阴邪之物,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宁。今日能够进行演出的傩戏约有80种左右。具有代表性的傩戏剧种有撮泰吉、地戏、阳戏、傩堂戏、香火戏、藏戏以及目连戏等。傩戏的价值为:一是它能为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言学等学科提供在一般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资料;二是它能够让人们了解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三是因它储藏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能为今日的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四是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方式值得今日的戏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概念 主要剧种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紫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27,共9页
一、对傩的认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 一、对傩的认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其次是《礼记·月令》中的“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鬼 中国傩 逐疫 原始巫术 面具 变异 宫廷 荆楚 狂夫 季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面具的凸目造型与太阳神崇拜——从三星堆青铜纵目像看中国傩面具的主要特征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7
5
作者 曾志巩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3期52-68,共17页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100余件凸目(立眼、纵目)青铜人像与现今流传于西南各省区和湖南、江西西部及东北部凸目(鼓目、突珠)面具惊人相似,是中国傩面具的一大类型。而陕西固城出土的商代青铜脸壳和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双面人神器(镂...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100余件凸目(立眼、纵目)青铜人像与现今流传于西南各省区和湖南、江西西部及东北部凸目(鼓目、突珠)面具惊人相似,是中国傩面具的一大类型。而陕西固城出土的商代青铜脸壳和江西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双面人神器(镂空眼球),则与江西以东及其他省区流传的鼓眼(镂空眼球或眼白)面具也很相似,是中国傩面具另一类造型。这两类傩面具的盔帽冠饰的葵花纹、龙凤纹、鸟尾纹、兽面纹等也可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石人面像的兽首冠、高冠和太阳纹、鸟纹、回字纹等装饰中以及古籍文献中找到它们的源头。将大量的凸目傩面具和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进行比对研究,有理由相信,商周时期的傩,无论是宫廷傩或民间傩,凸目(纵目)形象应是其傩面具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和重要特征,而太阳神崇拜则是中国傩面具凸目造型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面具 凸目造型 太阳神崇拜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傩学十年露峥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述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庹修明 《民族艺术研究》 1998年第6期13-22,共10页
世间万事万物总都有个根。根者,产生之根源也。我国文化也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其意义无比重大。
关键词 中国傩 研究会 仪式研究 小国 安顺地戏 国际研讨会 地方戏 述论 面具文化 人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文化对日本能面的影响
7
作者 刘德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100,共5页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本土发展为民俗的艺术形态,但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映射却不容忽视。日本的传统能剧是具有贵族气息和高级审美的艺术,貌似与之文化气息完全背离的中国傩文化却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在要素。文章从傩文化内...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本土发展为民俗的艺术形态,但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映射却不容忽视。日本的传统能剧是具有贵族气息和高级审美的艺术,貌似与之文化气息完全背离的中国傩文化却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在要素。文章从傩文化内在的驱动力说起,通过能剧的戏剧主题阐述傩文化对能面的文化内核以及艺术审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文化 能剧 能面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文化的源与流:从“泛傩论”谈起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铮鑫 《怀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源流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傩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且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而"泛傩论"的兴起使得当前迫切需要对源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对"泛傩论"的指向及其弊端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傩文化源流问题中的... 源流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傩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且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而"泛傩论"的兴起使得当前迫切需要对源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对"泛傩论"的指向及其弊端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傩文化源流问题中的有关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文化 源与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9
作者 李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83-83,共1页
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4月4日至9日在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召开。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瑞典、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等国家的代表共102人,其中有国内外傩戏研究的著名学者薛若琳、曲六乙... 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4月4日至9日在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召开。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瑞典、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等国家的代表共102人,其中有国内外傩戏研究的著名学者薛若琳、曲六乙、王兆乾、李超、顾建国、布兰德尔、罗志豪、诹访春雄、稻畑耕一郎、贺大卫、吴乾浩、陈多、胡忌、流沙、顾峰、黄竹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国际学术讨论会 法国 大卫 山西师范大学 澳大利亚 联邦德国 日本能乐 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蜡文化与日本祭祀艺能
10
作者 余达喜 《地方文化研究》 2013年第5期1-9,共9页
傩蜡文化的古老性,不仅关联古代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观念,宗教信仰,还涉及歌舞、戏剧、诗歌等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原生态民俗宗教艺术,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与中国相邻... 傩蜡文化的古老性,不仅关联古代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观念,宗教信仰,还涉及歌舞、戏剧、诗歌等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原生态民俗宗教艺术,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与中国相邻的日本,由于地理和长期历史交往的原因,文化的亲缘关系也是相当的广泛和深远。日本盛行的追傩行事,尽管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它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俗。它们之间有的与中国相似,有的则独具日本特色。笔者依据多年实地考察日本祭祀艺能资料,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是分析异同之间的文化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蜡文化 日本民俗艺能 渊源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城”再造“傩戏王国”
11
作者 孟锦群 《当代贵州》 2019年第15期69-69,共1页
3月26日,贵州大沙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意味着合肥交旅投集团旗下合肥演艺集团与大沙河旅业集团实施合作运营,以'旅游+文化演艺'为理念打造的'傩戏王国'文化旅游主题公园项目进入新阶段。'傩戏王国'项... 3月26日,贵州大沙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意味着合肥交旅投集团旗下合肥演艺集团与大沙河旅业集团实施合作运营,以'旅游+文化演艺'为理念打造的'傩戏王国'文化旅游主题公园项目进入新阶段。'傩戏王国'项目位于'中国傩城'内,而'中国傩城'则是由贵州大沙河旅业集团在道真自治县打造的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主题公园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傩戏传承与保护多维视角研究
12
作者 潘贵民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4,共7页
对中国傩戏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是传承、保护和发扬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重要抓手。有别于从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传统角度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学术交流、对外交往等层面对中国傩戏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等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推... 对中国傩戏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是传承、保护和发扬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重要抓手。有别于从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传统角度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学术交流、对外交往等层面对中国傩戏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等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推动中国傩戏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呈现中国傩戏传承与保护的多维研究视角,为构建中国傩戏传承与保护研究体系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传承与保护 多维视角
原文传递
中国傩文化述论 被引量:9
13
作者 庹修明 《民族艺术》 1997年第1期66-77,共12页
关键词 中国傩 宗教文化 民间宗教信仰 文化 宗教意识 民间信仰 面具文化 述论 苗族 文化圈
原文传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戏剧的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曲六乙 《民族艺术》 1996年第3期68-76,100,共10页
傩,原意为驱鬼逐疫;能,原意为艺能或技能。两字的同音,应属偶然的巧合,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两者的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确凿可信的材料,证明傩戏给予能乐的影响。但能乐在形成过程中,除了散乐、舞乐等艺术因素外,的确还受到中国傩... 傩,原意为驱鬼逐疫;能,原意为艺能或技能。两字的同音,应属偶然的巧合,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两者的关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确凿可信的材料,证明傩戏给予能乐的影响。但能乐在形成过程中,除了散乐、舞乐等艺术因素外,的确还受到中国傩文化、主要是“追傩”的影响。考察两者起源,都孕育于宗教礼仪之中。它俩同源异流,是一棵树上绽放出的两朵不同芳香的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能乐 中国傩 驱鬼 古典戏剧 东方传统 散乐 说唱文学 叙述体 艺能 钟馗
原文传递
中国傩神简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余大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46-53,共8页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傩(音Luo)神,虽然没有佛教诸神和道家神仙那么显赫,但若要论其历史,往往要追及太古。 我国最早见著于文字记载的傩神活动是《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傩(音Luo)神,虽然没有佛教诸神和道家神仙那么显赫,但若要论其历史,往往要追及太古。 我国最早见著于文字记载的傩神活动是《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信仰者 面具 文化 穆桂英 中国民间信仰 图腾崇拜 宗教心理
原文传递
中国傩面文化审美特征略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延保全 《民族艺术》 1996年第2期60-76,共17页
中国傩面文化审美特征略论[山西]延保全中国滩面,作为中国面具文化的主体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它产生于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人们幻想通过滩面--即假面具,来勾通人神、人鬼之间的联系,进... 中国傩面文化审美特征略论[山西]延保全中国滩面,作为中国面具文化的主体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它产生于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人们幻想通过滩面--即假面具,来勾通人神、人鬼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灵与肉的契合。它主要依附于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审美特征 中国傩 面具文化 造型手法 线条 青铜面具 史前玉器 不确定性 假面 主色调
原文传递
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浅析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不同之原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琛 諏访春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9-236,共8页
提起日本的传统艺术,大多数人会想到“能剧”。可是提起中国民间的“傩”,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笔者之所以把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放到一个课题里研究,源于对两者发音上类似性的偶然发现。至今为止,中国和日本有许多学者对“傩与能... 提起日本的传统艺术,大多数人会想到“能剧”。可是提起中国民间的“傩”,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笔者之所以把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放到一个课题里研究,源于对两者发音上类似性的偶然发现。至今为止,中国和日本有许多学者对“傩与能”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傩对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的考察进行得仍不够彻底。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又是什么原因使两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样相呢?本文将对傩和能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的差异进行分析,试将两者在祭祀到艺术的发展之路上进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日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产业化背景下贵州省大沙河中国傩城景区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敏 《旅游纵览》 2022年第5期103-105,共3页
2021年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狠抓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本文将在明确旅游产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贵州省合肥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大沙河中国傩城景区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现状,提出旅游产业化背景下... 2021年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狠抓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本文将在明确旅游产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贵州省合肥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大沙河中国傩城景区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现状,提出旅游产业化背景下中国傩城景区的发展策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化 中国傩 贵州省
原文传递
中国傩蜡文化与日本祭祀艺能
19
作者 余达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傩蜡文化的古老性,不仅关联古代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观念、宗教信仰,还涉及歌舞、戏剧、诗歌等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原生态民俗宗教艺术,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与中国相邻的日本,... 傩蜡文化的古老性,不仅关联古代农业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观念、宗教信仰,还涉及歌舞、戏剧、诗歌等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原生态民俗宗教艺术,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与中国相邻的日本,由于地理和长期历史交往的原因,文化的亲缘关系相当广泛和深远。日本盛行追傩行事,尽管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它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俗。它们有的与中国相似,有的则独具日本特色。笔者依据多年实地考察日本祭祀艺能资料,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是分析异同之间的文化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蜡文化 日本民俗艺能 渊源 异同
原文传递
勃兴中的中国傩戏学研究——在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
作者 薛若邻 《民族艺术》 1990年第3期23-27,共5页
各位领导、中外学者专家、朋友们、来宾们、同志们: 经过半年的准备,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召开了,这是第一次傩戏学的国际性会议。傩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很好地挖掘和研究。今天保留和存在的傩... 各位领导、中外学者专家、朋友们、来宾们、同志们: 经过半年的准备,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召开了,这是第一次傩戏学的国际性会议。傩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很好地挖掘和研究。今天保留和存在的傩戏主要分布在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傩 山西省临汾市 山西师范大学 西南地区 艺术研究 目连戏 宗教意识 贵州省 宗教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