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罗杰·弗莱艺术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相通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6,共9页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相通,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和欧洲艺术的批评中。弗莱艺术批评的价值在于,不仅将狄德罗的文学性艺术批评、罗斯金的道德性艺术评判和瓦特·佩特的印象式批评推进到审美批评层面,而且努力推进古今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互鉴。剖析其批评特性与价值,有益于我们反思文艺批评的本质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艺术批评 中国传统批评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37-45,I0001,I0002,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健吾: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慧芳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4-56,共3页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但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即法国的印象主义只是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才是里。换句话说,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但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即法国的印象主义只是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才是里。换句话说,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使之更富有操作性,更符合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主义的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批评的独立性 自我 妙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美学范畴及其当代意义
4
作者 宫旭红 《闽江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1-77,共7页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而返观当下绘画批评的现状,中国本土传统的绘画批评观和批评理论、范畴、话语日趋式微。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理论的研究与挖掘迫在眉睫。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而返观当下绘画批评的现状,中国本土传统的绘画批评观和批评理论、范畴、话语日趋式微。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理论的研究与挖掘迫在眉睫。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美学范畴及其发展脉络和精神属性,对构建当代绘画批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 美学范畴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郑振铎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反思
5
作者 佘小云 《求索》 CSSCI 2004年第12期199-201,共3页
郑振铎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牵强附会、随意零散、字分句解的弊病,其反思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而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优势关注不够。
关键词 郑振铎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2,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成果,一直指引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发展,在学理方法上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各自所包含的观念逻辑与理论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阐释,最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新内涵、新形态。由于此种新内涵与新形态是以不断变化着的当代中国文学现实为基础,以文学批评的思想、内容、形式、功用为进路,通过打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历史性、审美性、人民性标准与中国文学批评“道”“文”“质”标准,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逻辑、情感逻辑、伦理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因而它可以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在理念与实践两个方面成为一种统一文学创作、鉴赏、教化、批判与行动五重目标的全新文学批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新格义”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闻一多的诗性批评
7
作者 陈欣 邱紫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907-913,共7页
诗性批评是诗性思维支配下的文学审美批评活动。诗性批评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型批评,诗性批评通过对事物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性的熔铸,以象征、比喻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批评家对文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印象。诗性批评的精神思维的核心... 诗性批评是诗性思维支配下的文学审美批评活动。诗性批评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型批评,诗性批评通过对事物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性的熔铸,以象征、比喻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批评家对文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印象。诗性批评的精神思维的核心,就是体验性、感悟性和主观性。其形成了"寓理于物"、"寓理于情"的批评特征,也由此导致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诗性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而闻一多的诗性批评有其特点:它既是在西方现代多学科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又是对中国诗性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性思维 诗性批评 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诗性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研究》
8
作者 邬国平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20年第1期2-2,共1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内容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自由释义的传统,它肯定和尊重因读者主观差异而引起的释义及评价的历史演进,并努力顺应这种变化。这种传统绵延数千年,广被众多文体。但长期以来,批评史研究对这一传统较为忽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内容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自由释义的传统,它肯定和尊重因读者主观差异而引起的释义及评价的历史演进,并努力顺应这种变化。这种传统绵延数千年,广被众多文体。但长期以来,批评史研究对这一传统较为忽略,即使涉及也多持消极态度。而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释义传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忽略自由释义就无法完整认识中国文学批评史。本书汇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依体例重排序目,内容上继有修改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自由释义传统研究》
原文传递
《文心雕龙·知音》篇理论性质辨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新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36-40,共5页
“龙学”界目前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批评论,有的认为是鉴赏论,也有的认为既是批评论,又是鉴赏论。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辨析阐明刘勰的《知音》篇实际上是以融批评与鉴赏于一炉为... “龙学”界目前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批评论,有的认为是鉴赏论,也有的认为既是批评论,又是鉴赏论。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辨析阐明刘勰的《知音》篇实际上是以融批评与鉴赏于一炉为显著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作为特定的论述对象的,故而《知音》篇的理论性质应该表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知音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