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与言说:太史公、中书令与《史记》书写——以《文选·报任少卿书》篇首异文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田瑞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5,共11页
司马迁详述作史缘由的《报任少卿书》,是《史记》接受史上的一篇基础性文献。然而后人疏于辨识的是,信中自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实际身份却是"尊宠任职"的中书令。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对武帝颇为忠诚,这也影响了《史记》的颂汉书... 司马迁详述作史缘由的《报任少卿书》,是《史记》接受史上的一篇基础性文献。然而后人疏于辨识的是,信中自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实际身份却是"尊宠任职"的中书令。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对武帝颇为忠诚,这也影响了《史记》的颂汉书写,但由于中书令为时人所轻,故司马迁更愿以在史官文化传统中颇为人重的"太史公"自称。《汉书·司马迁传》在标举司马迁中书令身份的前提下,径行省去篇首"太史公"一语;萧梁时期,太史公的文化身份得以凸显,故《文选·报任少卿书》补录了与书信内容相呼应的"太史公"一语。《汉书》之省与《文选》之录,皆未能体察中书令司马迁自称太史公的内心隐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报任少卿 太史公 中书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诸问题之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和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60-65,157,共6页
对于耶律楚材是否曾任中书令一职,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中书令乃耶律楚材"窃号自娱"。历史研究需有正确的史学观并采用切实可信的史料。现存金石碑刻,证明元太宗时确已设立中书省,而耶律楚材任中书省长官,当时官职称呼乃蒙文... 对于耶律楚材是否曾任中书令一职,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中书令乃耶律楚材"窃号自娱"。历史研究需有正确的史学观并采用切实可信的史料。现存金石碑刻,证明元太宗时确已设立中书省,而耶律楚材任中书省长官,当时官职称呼乃蒙文和汉文同时并行,根据中书令的职责以及当时人对他的称呼,可以断定,耶律楚材当时实际行使着中书令的职权,称其为中书令毫不为过。关于其官居相位之问题,除了史书记载之外,尚可在其诗文中找到内证,在其亲朋好友及南宋官员的诗文中找到旁证。因朝中为相者并非只有耶律楚材一人,其权力必定分散,今人对其进行评价不可过于求全责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律楚材 耶律铸 中书令 国夫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看耶律楚材的“以儒治国”
3
作者 崔晓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9期47-49,共3页
在蒙元帝国初期,身为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行了"以儒治国"的政策,对蒙元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及此后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这一思想在宋子贞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体现。
关键词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耶律楚材 以儒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六典》“中书令”条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晨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7-50,共4页
本文以《唐六典》这部政书为出发点,结合多种史籍,对唐代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进行考证,并对一些前人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 中书令 改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朝太祖至世宗时期的中书令探析
5
作者 刘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4,共4页
中书令是辽朝南面官系统中书省的重要职官。辽太祖时借鉴唐制置中书令。辽太宗、世宗时期,辽朝的内外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中书令因此被赋予相应的职能。在这段时期,中书令的职能和地位逐步确立,其后随着形势发展而产生的演变也都基于此... 中书令是辽朝南面官系统中书省的重要职官。辽太祖时借鉴唐制置中书令。辽太宗、世宗时期,辽朝的内外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中书令因此被赋予相应的职能。在这段时期,中书令的职能和地位逐步确立,其后随着形势发展而产生的演变也都基于此。对中书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书令在整个辽代的演变情况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以求对辽代政治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中书令 职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政事堂的迁址与中书令的独尊
6
作者 汪仕辉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7-48,共2页
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办公之所,先置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本文通过对政事堂地址变动的分析,来说明中书令一职从一般宰相到首相的转变,以及由此对唐朝中枢政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政事堂 迁址 中书令 首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初中书令虚设的不可能性探析
7
作者 刘仲 《阴山学刊》 2013年第2期63-65,共3页
辽初中书令是在契丹建国前后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从唐朝职官体系中引入辽朝南面官系统的。其设置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必要性。这决定了它在此段时期内发挥职能的必然性。在辽初确立的"因俗而治"治国方针下,中书令更难逃贯彻国... 辽初中书令是在契丹建国前后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从唐朝职官体系中引入辽朝南面官系统的。其设置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必要性。这决定了它在此段时期内发挥职能的必然性。在辽初确立的"因俗而治"治国方针下,中书令更难逃贯彻国策之重任。然而,目前辽史研究者们较多认为中书令仅为"虚衔",甚至否定其隶属机构——中书省职能的存在。对此,也有少数研究者持不同观点,但辽史研究界还没有对这些反对意见进行驳斥。因此,对此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初 中书令 职官体系 南面官系统 虚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中书令李昭亮神道碑调查
8
作者 苏健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50-54,共5页
李昭亮神道碑的碑文字数颇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对李昭亮家世与事绩记述祥备。该文记录了此碑的发现过程,祥述了它们的现状,勘验摘抄了碑文的主要内容。并依此为据,补证了史书记载上的缺失。
关键词 中书令 调查 神道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220窟《帝王图》“貂尾”大臣非中书信令、亦非右散骑常侍 被引量:6
9
作者 叶贵良 《敦煌学辑刊》 2001年第1期23-25,22,共4页
本文着重考证敦煌第220窟贞观十六年《帝王图》壁画中皇帝右边官帽上插着“貂尾”的大臣的身份。笔者证以“至尊朝会登殿,侍中常停夹御,御下舆,则扶左右”,皇帝出行皆由侍中常侍侍卫在左右两分之惯例,认为此人应非“中书令”;... 本文着重考证敦煌第220窟贞观十六年《帝王图》壁画中皇帝右边官帽上插着“貂尾”的大臣的身份。笔者证以“至尊朝会登殿,侍中常停夹御,御下舆,则扶左右”,皇帝出行皆由侍中常侍侍卫在左右两分之惯例,认为此人应非“中书令”;然而,亦非“右散骑常侍”,因为唐贞观十六年尚无右散骑常侍之称。笔者认为此人的身份应是“常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图》 右散骑常侍 中书令 常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太子兼任中书令及相关问题考——兼论认识历史的学理原则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旭国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57,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 元代中书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元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书令能不能算作宰相、中书令有没有实际的权力这两个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问题的提出 元代中书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元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书令能不能算作宰相、中书令有没有实际的权力这两个问题上。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韩儒林、杨树蕃等学者把元代中书令划入宰相行列;而李俊、蔡美彪等学者则认为元代中书令只是虚衔,并不是实任的宰相。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太子 中书令 职权
原文传递
宋中书令李昭亮神道碑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8-101,共4页
宋中书令李昭亮神道碑调查苏健1984年秋末,笔者渡伊水,涉足万安山进行文物普查,途中遥见一巨碑,即临瞻视,发现为宋李昭亮神道碑。此碑坐落于洛阳东南25公里的偃师李村乡之南约4公里的袁沟村西、马在村南。这里南隆北库,南... 宋中书令李昭亮神道碑调查苏健1984年秋末,笔者渡伊水,涉足万安山进行文物普查,途中遥见一巨碑,即临瞻视,发现为宋李昭亮神道碑。此碑坐落于洛阳东南25公里的偃师李村乡之南约4公里的袁沟村西、马在村南。这里南隆北库,南去万安山约9公里。在马在村东,南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道碑 中书令 《宋史》 李处耘 都总管 补史之阙 东上阁门 观察副使 安抚使 最小的儿子
原文传递
略论唐代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差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乃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3-84,44,共3页
关键词 中书令 御史大夫 兵部尚 侍郎 岑长倩 《新唐·选举志》 右散骑常侍 吏部尚 贞观十七年 《旧唐·职官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中书省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天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48-55,共8页
对辽代中书省的设立、主要职官中书令以及中书令的民族比例、铨选原则进行深入、系统探讨后,可以得知辽代中书省“虚设”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关键词 中书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辽朝的中书省职官
14
作者 王滔韬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旨在考证辽朝的中书省职官 ,认为大丞相 ,左、右丞相 ,参知政事等都是实职官 ;同平章事分为两类 ,其中兼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者是实职官 ,其他则为虚衔 ;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完全是虚衔。辽朝的中书省职官制度既有对唐、五代、宋初宰相制度... 旨在考证辽朝的中书省职官 ,认为大丞相 ,左、右丞相 ,参知政事等都是实职官 ;同平章事分为两类 ,其中兼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者是实职官 ,其他则为虚衔 ;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完全是虚衔。辽朝的中书省职官制度既有对唐、五代、宋初宰相制度的借鉴 ,又体现了在“因俗而治”的原则指导下南面官的自身特点。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职官制度 丞相 同平章事 中书令 侍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八则 被引量:5
15
作者 潘法连 《中国农史》 1988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本文是笔者阅读王毓瑚教授《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所作的一部分札记的续编,共辑小札八则,即按王氏著录的《魏王花木志》、《伯乐相马经》、《栽植经》、《山居要术》、《百花谱》、《平泉山居草木记》、《越中牡丹花品》、《范尚书牡丹谱... 本文是笔者阅读王毓瑚教授《中国农学书录》一书所作的一部分札记的续编,共辑小札八则,即按王氏著录的《魏王花木志》、《伯乐相马经》、《栽植经》、《山居要术》、《百花谱》、《平泉山居草木记》、《越中牡丹花品》、《范尚书牡丹谱》、《相马经》等八种农书的条目,分别着重从书名、撰者等方面进行了补充考证,校订了王氏所撰提要中的一些阙疑和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记 平泉 艺文志 直斋录解题 中书令 太平御览 魏惠王 旧唐 齐民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中书省机构及其演变考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延明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43-50,67,共9页
宋代官制以复杂多变著称。即以中书省而论,宋初无职守,仅存空名而已。元丰新制,中书省始举其职,并增建中书后省(官印以“中书外省”为名)。入南宋,中书省与门下省又合为一省。孝宗乾道间,删去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中书侍郎之名。
关键词 宋代 考述 演变 机构 侍郎 门下省 中书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中书”“尚书”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子宏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109-110,108,共3页
尚书,汉承秦置;中书,武帝时初置。两官并见于汉史。这两者在西汉职官系统中是怎样的关系,古来治史者作过一番考证。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汉书》、《后汉书》记载互异所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尚书”,“又有中书谒... 尚书,汉承秦置;中书,武帝时初置。两官并见于汉史。这两者在西汉职官系统中是怎样的关系,古来治史者作过一番考证。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汉书》、《后汉书》记载互异所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尚书”,“又有中书谒者”诸令丞。《后汉书·百官志》却不列中书谒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 《后汉 武帝 治史 中书令 司马迁 少府 胡三省 《通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报任安书》中的抒情艺术
18
作者 刘俊良 《俪人(教师)》 2016年第2期293-293,292,共2页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信,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雄伟奇谲”的名文,历代评论家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天下奇文”、“百代伟作”,认为它可与《离骚》“抗衡千古”.一篇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信,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雄伟奇谲”的名文,历代评论家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天下奇文”、“百代伟作”,认为它可与《离骚》“抗衡千古”.一篇书信,赢得如此崇高的赞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如此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那种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通观全篇,作者把满腔复杂的思想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其高超的抒情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任安 抒情艺术 司马迁 《史记》 《离骚》 思想感情 感情宣泄 中书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汉中书问题
19
作者 李玉福 《文史哲》 1986年第3期41-45,共5页
中书问题,堪称西汉官制史上一大悬案。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中书与尚书是否同职异名?中书究竟属于怎样一种官职?中书职权如何?现分别辨证如下。
关键词 中书令 后汉 西汉官制 汉武帝 官职 文献通考 汉成帝 宣帝 班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书省始设于魏
20
作者 谭世保 《学术论坛》 1983年第6期105-105,共1页
中书省之始置时间,新版《辞海》、《辞源》及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等均说魏晋始设。此乃沿用《通典·职官三》的“中书省”条的说法。这种说太过笼统,究竟始置于晋还是始置于魏,有必要弄清楚,以保证释文的准确性。据《晋书·... 中书省之始置时间,新版《辞海》、《辞源》及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等均说魏晋始设。此乃沿用《通典·职官三》的“中书省”条的说法。这种说太过笼统,究竟始置于晋还是始置于魏,有必要弄清楚,以保证释文的准确性。据《晋书·职官志》说:“……及晋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又说:“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可证中书省始设于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官 著作郎 准确性 通典 中书令 魏晋 辞典 台湾 辞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