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7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赋值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的研究
1
作者 束爱萍 熊丽 +4 位作者 何隆鑫 邵彩虹 刘增兵 袁福生 孙刚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9-14,29,共7页
通过筛选41个具备再生稻生产潜力的品种,考察其生育期的适应性、产量、最终再生率,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综合评价参选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参选品种生育期均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种植的要求,其中,桃... 通过筛选41个具备再生稻生产潜力的品种,考察其生育期的适应性、产量、最终再生率,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综合评价参选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参选品种生育期均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种植的要求,其中,桃优77、桃优香占在10月初成熟,为三熟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基于赋值量化数据,筛选出筑两优慧占、华浙优1号、悦两优钰占、珂两优1019、玮两优8612等12个品种,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后续验证的品种;再生稻的最终再生率与再生季产量、总产量、总产量赋值、总赋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该量化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品种筛选 赋值法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变化环境下汉江中下游地区需水量预测
2
作者 田晶 潘正可 +2 位作者 郭生练 李书飞 刘宝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双重影响下,开展需水预测研究对优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研究忽视了需水预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汉江中下游...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双重影响下,开展需水预测研究对优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研究忽视了需水预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汉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BC偏差校正方法和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流域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然后基于2010~2016年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不同组合情景下的流域未来需水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未来气候变化与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经济高速发展情景组合下,预测到2035水平年,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外需水量将达97.59亿m 3。②农业灌溉是气候变化下最敏感的用水需求部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1)影响下,生活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的预测值与现状气候保持情景(S3)相比将分别增加2.38%、5.53%。③在综合发展情景(S6)下,与历史时期相比,农业灌溉需水有小幅度的减少,生活和工业需水分别有小幅度、较大幅度的增加。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也适用于其他流域的需水量预测,可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的供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水量预测 未来气候变化 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系统动力学 汉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以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开发对扬子鳄生境的影响
3
作者 许小燕 王旭 《鄱阳湖学刊》 2025年第1期64-77,158,共15页
扬子鳄作为珍稀物种,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开发息息相关。扬子鳄作为穴居动物,其筑巢行为使圩堤易溃,古代圩民们为了护堤保圩多对其进行搜寻捕杀,并填实其洞穴,直接破坏了扬子鳄的生存环境。唐宋以降,随着圩... 扬子鳄作为珍稀物种,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开发息息相关。扬子鳄作为穴居动物,其筑巢行为使圩堤易溃,古代圩民们为了护堤保圩多对其进行搜寻捕杀,并填实其洞穴,直接破坏了扬子鳄的生存环境。唐宋以降,随着圩田开发进程的加快,湿地大规模减少,圩田趋于小型化,圩田干田化及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圩区民众冬春修圩、旱季引水灌溉等活动使扬子鳄生境趋于恶化,种群数量日益减少。重新审视长江流域人类活动与动物生境的关系,可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以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圩田开发 扬子鳄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和VHI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向大享 姜莹 +1 位作者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标建立干旱监测指数序列库,分析时序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开展旱情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发生频次等指标统计分析,探究旱情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旱情程度等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干旱频率高,秋冬季干旱频率低;干旱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易旱地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湖南南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SPI VHI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入研究近代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5
作者 石嘉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以1895—1945年间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运用以及资料的史学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团体特质和种类,选取代表日...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以1895—1945年间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运用以及资料的史学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团体特质和种类,选取代表日本政府、军方、外交、特殊会社及民间社团的五个调查机构团体——日本驻华领事馆、军方情报机构、兴亚院、满铁、东亚同文会,由此设计五个子课题开展研究。项目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日本侵华史和中日关系史问题,牢记历史教训、珍爱世界和平、树立正确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调查资料 整理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占比的响应及其阈值
6
作者 田昌园 张红丽 +3 位作者 张艺 李嘉宁 汪军红 查同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50-8158,共9页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显著影响,厘清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面积占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对区域景观调控与用地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以二级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InV...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显著影响,厘清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面积占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对区域景观调控与用地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以二级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InVEST模型、RULSE模型以及NPP数据,评估产水量(WY)、固碳量(CS)以及土壤保持(SC)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分段线性回归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TES)对人类活动影响较为强烈的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的响应及其阈值。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林地占比较高地区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建设用地占比较高地区分布在东部和北部,耕地占比较高地区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2)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WY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CS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SC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山区,TES与SC分布呈现相似特征。(3)林地面积占比对TES有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阈值为93.2%,当超过此阈值,促进作用会加强;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对TES有着负向的作用,当面积占比分别超过8.7%和46.9%时,二者的负向作用会减弱,耕地在阈值前后的负向影响均弱于建设用地,因此,约束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开发,促进林地面积增加可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的景观调控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面积 阈值效应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笔谈)
7
作者 马敏 夏春涛 +6 位作者 虞和平 张耀铭 仲伟民 陈红民 张生 李少军 张艳国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2022年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嘉教授申报的“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获准立项。依据国... 2022年12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嘉教授申报的“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895—1945)”获准立项。依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23年11月27日,课题组举行了项目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新华文摘》杂志社、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10多家教研单位的同行专家进行项目研究指导。与会专家就项目立项的意义与价值、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容、计划安排、预期成果及社会作用等展开研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质量完成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宣传项目的研究意义,扩大项目的学术影响,推进项目的研究工作,本刊精选9位专家在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中的精彩论述,以供学者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调查资料 整理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马面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晋 张玉坤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59-63,共5页
以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的马面为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SPSS统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马面的类型划分及其与石城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依据体量与间距方面的差异,可将马面划分为4种类型,每种类型有... 以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的马面为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SPSS统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马面的类型划分及其与石城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依据体量与间距方面的差异,可将马面划分为4种类型,每种类型有相应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方式。2)马面石城依阴河走向呈点状、线状、组团3种空间分布方式。3)不同功能、属性的石城选择特定类型的马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深化了对马面的认识,凸显了其在古代城建史中的重要地位,为全面揭示史前城防设施的发展演进过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面 夏家店下层文化 石城 阴河中下游地区 城防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生境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云 高明坤 张增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364,共10页
[目的]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物种生存繁衍所需条件的潜力,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研究长江流域的生境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 [目的]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物种生存繁衍所需条件的潜力,是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研究长江流域的生境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InVEST模型研究了1980—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生境退化度的时空变化。[结果](1)林地作为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且在不断减少,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2) 38年来研究区整体生境质量处于较高等级,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628,但呈现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东部、中部低,南部高的态势,这与研究区东部、中部大多以建设用地为主,南部以林地、草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吻合。(3)研究区生境退化度呈现中部区域高,周围较低的分布,生境退化度的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升高的趋势,空间上生境退化度发生变化的区域较集中,比如沿江城市群、城乡等人口聚集地的退化度变化剧烈,其余区域变化不明显。[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总体上正处于一个退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土地利用中林地、草地和耕地大量转向建设用地,导致生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尤其以沿江城市群的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应当更加合理地开发建设用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逐渐恢复和提高长江中下游的生境质量,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生境退化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10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11
作者 祁万鹏 姚素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1-691,共11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0天)和次季节主导周期(10~30天以及30~60天)。通过定量诊断背景尺度(大于60天)、季节内尺度(30~60天)、准双周尺度(10~30天)和天气尺度(小于10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决定于背景水汽、背景风和天气尺度风,并且降水强年背景环流贡献最大,降水弱年天气尺度扰动贡献更大。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个降水大值中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平均降水更多依赖于天气尺度扰动,下游降水更多依赖于背景环流。在长江中游降水强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加西伸,且强度更强。在次季节尺度两个降水大值中心也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30~60天振荡更为显著,尤其表现在降水偏强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尺度诊断 年际差异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12
作者 汤一用 张艺涵 周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地区生产率 “新”新经济地理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13
《农化市场十日讯》 2024年第12期52-52,共1页
当前,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分处于分蘖期,正是促进苗情转化、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阶段。据气象部门预测,冬前有阶段性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将陆续出现降雪,长江中下游最低温度降至0℃左右,冬小麦主产区气温将由前期偏高转为略偏低或接... 当前,冬小麦主产区大部分处于分蘖期,正是促进苗情转化、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阶段。据气象部门预测,冬前有阶段性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将陆续出现降雪,长江中下游最低温度降至0℃左右,冬小麦主产区气温将由前期偏高转为略偏低或接近常年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前管理 冬小麦 长江中下游地区 苗情 强冷空气 分蘖期 最低温度 气象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14
作者 张博 王祎伊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0-65,共6页
营商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吸引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2年黄河中下游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EGLS广义最小二乘法,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吸引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2年黄河中下游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EGLS广义最小二乘法,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吸引优质FDI,要从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来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营商环境 外商直接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1a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变化对比 被引量:5
15
作者 殷方圆 殷淑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317-322,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48个站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45个站点1960—2010年51a的夏季逐月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 [目的]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48个站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45个站点1960—2010年51a的夏季逐月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呈减少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涝北旱;从年代际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少雨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多雨期;8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较70年代增多,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加,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持续减少;21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略有增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降水变化主周期都约为10~12a,但正负相位时段相反。两个地区的夏季降水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是造成这种降水格局的主要原因。[结论]在未来的10~12a内,东亚夏季风可能有增强趋势,需要注意未来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出现的南旱北涝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金(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280
16
作者 毛景文 Holly STEIN +5 位作者 杜安道 周涛发 梅燕雄 李永峰 藏文栓 李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Au-Fe-Mo矿成矿带。笔者等在5个夕卡岩-斑岩Cu-Au-Mo矿区采集了11件辉钼矿样品,在铜陵地区大团山层控夕卡岩Cu-Au-Mo矿体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在对16件样品进行ICP-MS方法测...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Cu-Au-Fe-Mo矿成矿带。笔者等在5个夕卡岩-斑岩Cu-Au-Mo矿区采集了11件辉钼矿样品,在铜陵地区大团山层控夕卡岩Cu-Au-Mo矿体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在对16件样品进行ICP-MS方法测定的同时,还利用NTIMS方法对其中9件样品进行了精测,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本吻合。1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4.7±2.3~143.7±1.6Ma(2σ)。其中大团山铜矿区的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更为接近,分布范围为 138.0± 3.2~140.8±2.0 Ma,平均 139.3±2.6Ma,其等时线年龄为 139.1±2.7Ma,初始Os为0.7±8.1(MSWD=0.29)。这些结果清楚地反映出夕卡岩-斑岩Cu-Au-Fe-Mo矿床与层控夕卡岩Cu-Au-Mo矿床为同一时代形成,属于同一成矿系统。作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石圈构造体制大转换之地球动力学事件相耦合,为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年龄测定 铜矿 金矿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6
17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1 位作者 叶清 黄晚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5-183,共9页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 该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91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和6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生育期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需水量,探讨了不同地区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和单季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晚稻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早稻、晚稻和单季稻生育期内需水量皆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单季稻和晚稻的需水量为显著减少;为满足水稻需水要求,研究区域内双季稻生育期内的灌溉量较单季稻多125 mm,但其水分利用效率在研究区域高于单季稻;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总体更适宜种植双季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灌溉 制度 需水量 变化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62
18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3 位作者 谢智 杨刚 喻钢 钱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6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LREE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和Ti,具富集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t)比值介于0.7065~0.7066之间,εNd(t)值介于-5.5~-7.3之间。在87Sr/86Sr(t)-εNd(t)相关图上投在富集的第Ⅳ象限,并趋向于EMⅡ地幔端员。206Pb/204Pb(t)、207Pb/204Pb(t)和208Pb/204Pb(t)比值分别为17.928~18.311、15.426~15.621和37.785~38.525,在Pb同位素相关图上处在DMM和EMⅡ地幔端员之间。蝌蚪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底侵到壳幔边界后曾有一段时间的滞留,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以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随后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本地区晚中生代时期陆下岩石圈地幔具有同位素富集的性质,曾受到过古老俯冲事件中析出流体/熔体的交代。与本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表明,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由于岩石圈拉张和软流圈的上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岩石圈的减薄,其过程和华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事件基本一致。造成华北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具有一致的动力学机制和背景,很可能是晚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造成的弧后盆地的拉张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圈地幔 同位素富集 岩石圈减薄 晚中生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双应 孟庆任 +2 位作者 万秋 孔为伦 何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33-1744,共12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一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斜坡 沉积相 成矿意义 二叠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Ⅸ.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双季稻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产量影响 被引量:46
20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1 位作者 叶清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997-4006,共10页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增加了11.5万km2;1981—2010年,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发生频率最大的高低温灾害分别为秧田期低温、灌浆—成熟低温以及孕穗—抽穗高温,而对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分别是秧田期低温、孕穗—抽穗低温和灌浆—成熟高温;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增加趋势,而低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减少趋势。【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敏感区域内单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气候变化 水稻 灾害风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