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环氧乙烷为支链的两亲共聚物的表征及性能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锦 谢洪泉 过俊石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用端基带有甲基丙烯酸酯的聚环氧乙烷大分子单体(PEO—MA)分别与小分子单体苯乙烯(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得到了三种具有不同主链结构的以聚环氧乙烷(PEO)为支链的两亲接枝... 用端基带有甲基丙烯酸酯的聚环氧乙烷大分子单体(PEO—MA)分别与小分子单体苯乙烯(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得到了三种具有不同主链结构的以聚环氧乙烷(PEO)为支链的两亲接枝嵌段共聚物(分别简写为:PS─g─PEO,PMMA─g─PEO,PMA─g─PEO).用GPC、IR、1H─NMR、WAXD和DS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接校共聚物的结晶性能、乳化性能以及在Williamson反应中相转移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主链结构有不同的结晶度,并随支链PEO含量的增加,分子量的增大而提高;其乳化体积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均随着共聚物浓度的增加、支链PEO含量的增人而增大,随支链PEO分子量的提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乙烷 接枝嵌段共聚物 结晶度 两亲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共聚物复鞣加脂剂的发展状况及其疏水性单体制备工艺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兰云军 李临生 杨锦宗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1-13,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两亲共聚物复鞣加脂剂的结构特征、性能特点及其发展状况,探讨了不同类型复鞣加脂剂的疏水性单体制备工艺上的差别。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复鞣加脂剂 疏水性 单体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衍生联酚与聚乙二醇两亲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霞 陈家昌 +3 位作者 申长雨 刘春太 李倩 张世勋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0,共3页
选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环肽按照不同的摩尔比共聚,合成了一系列新氨基酸衍生的聚醚酯。用FTIR与NMR分析系列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用DSC表征共聚物的热性能。包含同种PEG的共聚物,其Tg随着PEG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比较含相同摩... 选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环肽按照不同的摩尔比共聚,合成了一系列新氨基酸衍生的聚醚酯。用FTIR与NMR分析系列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用DSC表征共聚物的热性能。包含同种PEG的共聚物,其Tg随着PEG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比较含相同摩尔分数PEG的共聚物可知,分子量较高的PEG对共聚物的热性质影响更为明显。同时与聚碳酸酯(PC)相比,共聚物的溶解度也有所改变。通过比较不同组分共聚物的性能变化,建立了结构与性质的定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衍生联酚 聚乙二醇 两亲共聚物 生物可降解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酚/两亲共聚物mPEG-PBAE胶束的pH响应性及其体外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昊 齐志文 +1 位作者 马余璐 王成章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共8页
以末端带氨基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NH_2)、十四胺、5-氨基-1-戊醇、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和1,3-戊二胺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种两亲共聚物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mPEG-PBAE),通过FT-IR、GPC、芘荧光探针对聚合物的结构、相对分子... 以末端带氨基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NH_2)、十四胺、5-氨基-1-戊醇、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和1,3-戊二胺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种两亲共聚物聚乙二醇-聚β-氨基酯(mPEG-PBAE),通过FT-IR、GPC、芘荧光探针对聚合物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和临界胶束浓度(C_(CMC))进行了表征;以漆酚为药物模型分子,采用透析法制备了漆酚/两亲共聚物胶束,采用TEM和DLS对载药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药胶束的pH响应性、体外释药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两亲共聚物mPEG-PBAE已经成功合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 445,与设计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相差不大,聚合物的C_(CMC)值为18.25 mg/L;制备得到的漆酚/两亲共聚物胶束的包封率为82.29%,载药量为23.21%,外观呈规则球形结构,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160.1 nm,Zeta电位值为33.6 mV,其在pH值为5.0的缓冲溶液中粒径增大明显高于pH值为6.5和7.4的缓冲溶液,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当pH值为5.0、6.5和7.4时,72 h内累计释药率分别为98.7%、61.6%和31.5%;载药胶束对HepG2和A549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38和0.87 mg/L,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游离漆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酚 PH响应性 两亲共聚物胶束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磺舒药物键合两亲共聚物的制备
5
作者 吴正翠 李庆海 +1 位作者 方向 沈良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57-1260,共4页
将非甾体抗炎药丙磺舒 (4 (二丙基氨磺酰基 )苯甲酸 )的羧基以酯键连接到甲基丙烯酸 2 羟基乙酯上得含丙磺舒单体 1 甲基丙烯酸 2 (4 (二丙基氨磺酰基 )苯甲酸 )乙二醇酯 (HP) ,HP在偶氮二异丁腈 (AIBN)引发下与聚环氧乙烷大单体 ... 将非甾体抗炎药丙磺舒 (4 (二丙基氨磺酰基 )苯甲酸 )的羧基以酯键连接到甲基丙烯酸 2 羟基乙酯上得含丙磺舒单体 1 甲基丙烯酸 2 (4 (二丙基氨磺酰基 )苯甲酸 )乙二醇酯 (HP) ,HP在偶氮二异丁腈 (AIBN)引发下与聚环氧乙烷大单体 (PEO MA)共聚 ,合成了含丙磺舒药物基团的两亲共聚物 ,聚合产物运用1HNMR、FT IR和GPC进行了表征 ,讨论了引发剂、单体配比对共聚物分子量和丙磺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共聚物的分子量随AIBN用量增大逐渐变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磺舒 两亲共聚物 高分子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季铵盐与苯乙烯两亲共聚物的共聚活性
6
作者 陈尔凡 赵常礼 周本濂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7-51,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季胺盐 (QASDMAEMA) 溴代乙烷 (MAEB)、溴代丁烷 (MABB)、硫酸二甲酯(MADMS)及磷酸三甲酯 (MATMP)季胺盐和苯乙烯 (St)为单体 ,采用溶液自由基共聚合方法 ,合成了一类新型阳离子两亲共聚物。用元素分析确定两...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季胺盐 (QASDMAEMA) 溴代乙烷 (MAEB)、溴代丁烷 (MABB)、硫酸二甲酯(MADMS)及磷酸三甲酯 (MATMP)季胺盐和苯乙烯 (St)为单体 ,采用溶液自由基共聚合方法 ,合成了一类新型阳离子两亲共聚物。用元素分析确定两亲共聚物的组成 ,详细地研究了两类单体的共聚活性 ,比较了Finemann Ross法和线性化 (YBR)法 ,并得出四对共聚单体 (MAEB/St、MABB/St、MADMS/St及MATMP/St)的竞聚率 ,其分别为 :rMABB=0 4 4 ,rSt=0 15 ;rMAEB=0 6 6 ,rSt=0 36 ;rMADMS=0 6 6 ,rSt=0 2 7;rMATMP=0 34,rSt=0 4 9。最后 ,用Price Alfrey的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 季胺盐单体 单体竞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及其纳米载体
7
作者 施斌 裴元英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8-491,共4页
目的介绍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及其纳米载体。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综述了该类载体的合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载药和体内外特点结论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 目的介绍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及其纳米载体。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综述了该类载体的合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载药和体内外特点结论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两亲共聚物是医药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推动载体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 两亲共聚物 纳米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8臂聚乙二醇聚乳酸两亲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8
作者 李瑞端 戴传波 《广东化工》 CAS 2015年第15期280-281,共2页
文章主要是以聚乙二醇聚乳酸为基础,制备在药物缓控释应用上有一定意义的聚乳酸基聚合物。基于此,本章首先制备了一种含有保护氨基的六元环状碳酸酯,再用该碳酸酯与丙交酯开环共聚,将活性反应氨基引入聚乳酸分子中,方便聚乳酸的进一步... 文章主要是以聚乙二醇聚乳酸为基础,制备在药物缓控释应用上有一定意义的聚乳酸基聚合物。基于此,本章首先制备了一种含有保护氨基的六元环状碳酸酯,再用该碳酸酯与丙交酯开环共聚,将活性反应氨基引入聚乳酸分子中,方便聚乳酸的进一步功能化。将聚乳酸、六元环碳酸酯与8臂聚乙二醇共聚制备应用于药物缓控释方面的功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乙二醇 两亲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链转移聚合制备接枝型两亲共聚物及其溶液性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志标 王永强 +4 位作者 曾广鹏 张超 夏必来 洪昕林 张高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656-2662,共7页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制备接枝型两亲共聚物,通过表面张力仪、偏光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小角X射线衍射研究了两亲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及其相结构.首先末端带有可聚合双键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大分子单体(PtBMA Macromonomer)通过催...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制备接枝型两亲共聚物,通过表面张力仪、偏光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小角X射线衍射研究了两亲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及其相结构.首先末端带有可聚合双键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大分子单体(PtBMA Macromonomer)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法制备,所用到的催化链转移剂为二水合双(二氟化硼苯二酮肟)合钴(II)(COPhBF).然后将所得到的大分子单体与丙烯酸正丁酯(BA)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接枝共聚物PBA-g-PtBMA,PBA-g-PtBMA中PtBMA的侧链部分在酸性条件下定量水解成聚甲基丙烯酸(PMAA)并用NaOH中和得到主链疏水侧链亲水的接枝型两亲共聚物PBA-g-P(MAA-Na+).用Wilhelmy吊片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两亲共聚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发现其行为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不同.同时用动态光散射法测量了两亲共聚物水溶液中聚集体的粒度,发现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0.02~10g/L)聚集体都存在两个粒度分布峰(约30和300nm).浓溶液(w=37.5%)的偏光显微照片呈现层状液晶的特征图案,而流变研究表明此时体系具有明显的粘弹性,说明体系形成了层状液晶.并且用小角度X射线衍射测定了层状液晶的层间距,约为12.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链转移聚合 接枝型两亲共聚物 聚集体 粘弹性 层状液晶 小角度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两亲共聚物二元体系水溶液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成 刘海燕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第23期106-107,109,共3页
本文以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AOAAC)、丙烯酰胺(AM)为原料,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用下,进行水溶液聚合反应,得到两亲共聚物,通过粘度测试研究其与阳/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CTMAB/OP10、SKC/TX40、SKC/Tween80)二元体系水溶液性能,... 本文以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AOAAC)、丙烯酰胺(AM)为原料,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用下,进行水溶液聚合反应,得到两亲共聚物,通过粘度测试研究其与阳/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CTMAB/OP10、SKC/TX40、SKC/Tween80)二元体系水溶液性能,如:流变性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矿化度、温度、剪切速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阳/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两亲共聚物水溶液的抗温、抗盐、抗剪切性能均比其对应的单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亲共聚物有较大提高,其中抗温、抗盐性能变化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阳/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共聚物SMASS对水煤浆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奎 李莉 郭旭虹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4-320,438,共8页
合成了一系列接枝率不同的两亲性共聚物分散剂——对氨基苯磺酸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SS),并用氢核磁共振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测量接触角,发现该分散剂能有效改善煤表面的亲水性;运用高级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水煤... 合成了一系列接枝率不同的两亲性共聚物分散剂——对氨基苯磺酸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SS),并用氢核磁共振及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测量接触角,发现该分散剂能有效改善煤表面的亲水性;运用高级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水煤浆自身浓度、分散剂及其用量对水煤浆流变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能有效降低水煤浆的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大幅提高水煤浆的稳定性,并且发现接枝率为0.28的SMASS1效果最好。进一步对比了接枝率均为0.50左右的SMASS2(接枝率为0.49)和氨基萘磺酸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NS2(接枝率为0.50),及一种木质素类商用添加剂(AD)对水煤浆降黏增稳的影响,发现SMASS2的综合效果最好。由此证明,SMASS是一种新型有效且相对廉价的水煤浆分散剂,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 流变学 两亲共聚物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P两亲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纳米纤维膜水接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霍健 陈剑杨 +2 位作者 杨大伟 张慧丹 黄锋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1-113,共3页
采用辐射接枝法对PVDF进行接枝改性,合成PVDF基两性离子双亲共聚物PVDF-g-Pzwitterionic(P-gP)。使用静电纺丝方法将改性P-g-P进行溶液纺丝,并测试其性能。论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改性PVDF纳米... 采用辐射接枝法对PVDF进行接枝改性,合成PVDF基两性离子双亲共聚物PVDF-g-Pzwitterionic(P-gP)。使用静电纺丝方法将改性P-g-P进行溶液纺丝,并测试其性能。论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改性PVDF纳米纤维膜的化学组分、热学性质,并通过水接触角和水通量等测试,分析了PVDF及P-g-P纳米纤维膜的亲水性能。结果表明:高能辐射接枝法可有效合成P-g-P双亲聚合物,且P-g-P的加入不但改善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还提高了纤维膜的亲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辐射接枝 两亲共聚物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两亲共聚物作乳化剂制备核壳型改性酪素皮革涂饰剂 被引量:1
13
作者 甘长凤 徐群娜 +1 位作者 周建华 马建中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1,共5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同时引入三元两亲共聚物作乳化剂,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改性酪素皮革涂饰剂,考察了乳化剂的加入方式及其用量对乳液性能(稀释稳定性、耐酸性、耐碱性等)及成膜性能(耐水性、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别通过...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同时引入三元两亲共聚物作乳化剂,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丙烯酸酯改性酪素皮革涂饰剂,考察了乳化剂的加入方式及其用量对乳液性能(稀释稳定性、耐酸性、耐碱性等)及成膜性能(耐水性、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别通过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和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对乳液结构、形貌和粒径大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三元两亲性共聚物在单体后加入,用量为4%时,制备的皮革涂饰剂性能最优。与未采用三元两亲共聚物做乳化剂制备的乳液相比,采用本方法所制备的乳液成膜耐水性、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提高。FT-IR谱图显示三元两亲共聚物成功接枝到聚合物中,TEM和DLS结果显示所制备的乳胶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约为40~50nm,且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两亲共聚物 酪素 核壳结构 皮革涂饰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健 石淑先 +3 位作者 夏宇正 刘幸欣 焦书科 李效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5,共4页
以端羟基聚乳酸和α-溴代丙酰溴为原料,制备了溴端基的聚乳酸;再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以溴化亚铜/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进行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得了两亲性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用IR、GPC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用接触... 以端羟基聚乳酸和α-溴代丙酰溴为原料,制备了溴端基的聚乳酸;再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以溴化亚铜/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进行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得了两亲性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用IR、GPC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聚合物薄膜的水接触角,并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对共聚物的特性黏度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聚乳酸共聚物的亲水性较聚乳酸均聚物明显增大,TEM证实共聚物在水相中可形成一壳多核球状胶束,进一步佐证了该共聚物具有明显的两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聚乳酸 N-乙烯基吡咯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接枝共聚物PS-g-N-PEO的合成及表面性能研究——铸膜溶剂及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艳 杨志毅 杨万泰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3-748,共6页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一系列聚苯乙烯接枝壬基酚聚氧乙烯 (PS g NPEO)两亲共聚物 ,采用溶液铸膜法将其在PET表面制膜 ,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和水接触角 (CA)等手段研究了共聚...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一系列聚苯乙烯接枝壬基酚聚氧乙烯 (PS g NPEO)两亲共聚物 ,采用溶液铸膜法将其在PET表面制膜 ,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和水接触角 (CA)等手段研究了共聚物组成、铸膜溶剂及浓度对共聚物膜表面形貌、组成及水浸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两亲接枝共聚物在不同条件下可形成规则的表面微孔 ,共聚物中NPEO含量越高 ,共聚物膜表面微孔孔径越大 ,对应的水接触角越小 .以THF为铸膜溶剂时 ,制膜浓度越大 ,共聚物膜表面微孔孔径越大 ,对应的水接触角越小 ;而以甲苯为溶剂时 ,制膜浓度对共聚物膜表面形貌影响不大 ,但水接触角要较THF体系显著降低 ,水接触角与浓度关系与THF体系相反 ,制膜浓度越大 ,对应的水接触角越大 .制膜浓度相同时 ,THF作溶剂 ,共聚物膜微孔较大 ,表面亲水组分含量较低 ;以甲苯为溶剂 ,微孔较密 ,表面亲水组分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单体法 合成 聚苯乙烯接枝壬基酚聚氧乙烯 铸膜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水接触角 两亲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合成研究
16
作者 徐祖顺 陈永春 +1 位作者 易昌凤 程时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2期142-145,共4页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结构明确、规整性好的两亲接技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PMMA-g-PRO),并以IR、NMR和GPC方法表征了两亲接枝共聚物.通过定性和定量测试,结果证明两亲接枝共聚物具有预期的...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结构明确、规整性好的两亲接技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氧乙烯(PMMA-g-PRO),并以IR、NMR和GPC方法表征了两亲接枝共聚物.通过定性和定量测试,结果证明两亲接枝共聚物具有预期的结构.两亲共聚物的结构、分子量与大分子单体的结构、分子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接枝共聚 PMMA 聚氧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接枝共聚物PECA-g-PEG胶束的CMC及表面带电性
17
作者 赵锦花 孙多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44-846,共3页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value and surface charge of the amphiphilic graft copolymer PECA-g-PEG micelles(PECA:polyethyl cyanoacrylae, PEG:polyethylene glycol) are reported. CMC of the copolymers is dete...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value and surface charge of the amphiphilic graft copolymer PECA-g-PEG micelles(PECA:polyethyl cyanoacrylae, PEG:polyethylene glycol) are reported. CMC of the copolymers is determined from the absorbance change of bromophenol blue solution as function of copolymer concentration, which is about 1×10 -6 mol/L. The 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cz c) of electrolytes with different valence(z) for the copolymer micelles are examined by visual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by experiential formula cz c∝z -6. The relation formula for different cations is deduced:cz c∝z -4, which indicates the electronegative character of the micell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聚氰基丙烯酸乙酯-g-聚乙二醇 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 聚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接枝聚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合成的研究
18
作者 易昌凤 徐祖顺 +2 位作者 陈永春 陈正国 刘书银 《胶体与聚合物》 1999年第2期12-15,共4页
本文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结构明确的两亲接枝共聚物—聚苯乙烯接枝聚氧乙烯 ( PS— g—PEO) ,通过 IR,NMR和 GPC系统表征了两亲接枝共聚物。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表征研究 ,结果证明两亲接枝共聚物 PS— g—
关键词 两亲共聚物 自由基聚合 单体 接枝共聚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线状-树枝状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朱麟勇 童晓峰 +1 位作者 李妙贞 王尔鉴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9-611,共3页
<正>结构规整的两亲嵌段共聚物的不寻常化学性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2],树枝体(dendrimer)是一类架构密集、结构对称和具有多功能的新型特殊大分子。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原子转移聚合 聚丙烯酸 聚共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性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胶束化行为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国强 李小龙 +1 位作者 熊圣东 徐祖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4-629,共6页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功能性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温敏性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NIPAAm-co-HFMA)-g-PEG.利用FTIR,1H N...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功能性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温敏性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NIPAAm-co-HFMA)-g-PEG.利用FTIR,1H NMR,19F NMR和GPC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38.9℃,高于人体正常的生理温度;利用荧光探针技术测定了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当共聚物溶液温度高于LCST时,其cmc明显变小;利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LLS)测定了共聚物胶束的水合粒径及其分布,当温度达到LCST时,胶束粒径明显变小,温度过高时,粒径又有所增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共聚物胶束的形貌,结果表明,P(NIPAAm-co-HFMA)-g-PEG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球状胶束粒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共聚物胶束由松散的核壳结构转变成更加紧凑的球状结构,且粒径明显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性 含氟聚合物 接枝共聚物 胶束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