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和康奈非尼联合贝美替尼3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B-raf,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EK)联合抑...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和康奈非尼联合贝美替尼3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B-raf,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EK)联合抑制剂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差异,以期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第1季度—2023年第2季度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的ADR报告,使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采用Chi-square统计方法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7982份ADR报告,其中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报告数最多,为12746份,且报告死亡结局的比例(26.62%)也高于其他方案组。3种治疗方案主要累及系统器官分别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和胃肠系统疾病。在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和康奈非尼联合贝美替尼方案中,浆液性视网膜病关联性最强,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方案发生器质性脑综合征ADR致死概率为100.00%。结论:临床上应关注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方案发生器质性脑综合征ADR致死风险,不同BRAF/MEK联合抑制剂与特定系统器官的ADR关联强度存在差异,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合理选择药物,并对ADR进行有效监测。展开更多
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DAPK1)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DAPK1)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DAPK1)在脑梗死的相互作用,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发病在72h以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并选择我科因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46例做为对照组。溶栓组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与常规治疗组均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和(或)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和(或)降脂(辛伐他汀片20mgqN)及活血化瘀(奥扎格雷钠40mgqd)、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30mg bid)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的变化,以及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0天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降低,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死亡蛋白激酶1(DAPK1)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激发神经细胞死亡,形成卒中[2],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和康奈非尼联合贝美替尼3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B-raf,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EK)联合抑制剂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差异,以期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第1季度—2023年第2季度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的ADR报告,使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采用Chi-square统计方法对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7982份ADR报告,其中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报告数最多,为12746份,且报告死亡结局的比例(26.62%)也高于其他方案组。3种治疗方案主要累及系统器官分别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和胃肠系统疾病。在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和康奈非尼联合贝美替尼方案中,浆液性视网膜病关联性最强,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方案发生器质性脑综合征ADR致死概率为100.00%。结论:临床上应关注维莫非尼联合考比替尼方案发生器质性脑综合征ADR致死风险,不同BRAF/MEK联合抑制剂与特定系统器官的ADR关联强度存在差异,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合理选择药物,并对ADR进行有效监测。
文摘目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片)、和(或)抗凝(法安明)、和(或)降脂(辛伐他汀)和(或)溶栓(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DAPK1)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DAPK1)在脑梗死的相互作用,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发病在72h以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并选择我科因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46例做为对照组。溶栓组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与常规治疗组均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和(或)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和(或)降脂(辛伐他汀片20mgqN)及活血化瘀(奥扎格雷钠40mgqd)、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30mg bid)等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的变化,以及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0天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DAPK1)含量均降低,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死亡蛋白激酶1(DAPK1)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激发神经细胞死亡,形成卒中[2],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