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第四纪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明洁 李安春 +2 位作者 孟庆勇 万世明 闫文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37%)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3%);北部的F100609岩心为伊利石含量(平均47%)最高,蒙皂石(平均39%)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4%)。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变化可将两根柱状样划分为4段,并根据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化学指数和结晶度,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东部紧邻的马里亚纳海槽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陆地,并很可能与亚洲风尘有关;绿泥石与伊利石有着相同的来源;高岭石在此区含量非常低,也证明了与伊利石和绿泥石来源相同。另外,两柱状样黏土矿物特征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整个F090815孔所揭示的地层大概只相当于F100609孔的第IV段沉积期,是该沉积期更高分辨率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第四纪 东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李铁刚 南青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48,共6页
为系统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与地质意义,对其在53个样品中的含量及在3个典型样品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组分包括SiO2、Al2O3和Fe2O3,它们绝大部分赋存于碎屑成因的... 为系统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与地质意义,对其在53个样品中的含量及在3个典型样品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组分包括SiO2、Al2O3和Fe2O3,它们绝大部分赋存于碎屑成因的残渣态中;沉积物中金属元素锰含量相对附近边缘海为高,且主要赋存于水成成因的铁锰氧化物态中。所研究海区表现出接近于大洋属性的深海沉积环境特点,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附近火山碎屑物质及火山热液活动,而陆源黏土矿物及生物作用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常量元素 赋存状态 地质意义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3 位作者 徐方建 孟庆勇 李传顺 刘建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有无新型铁锰结壳发育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级提取及测试,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形成于相似的地...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有无新型铁锰结壳发育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级提取及测试,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形成于相似的地质和海洋环境中。成矿元素中Fe绝大部分赋存在残渣态中,Mn、Cu、Co和Ni则主要赋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稀土元素也主要赋存在这两个相态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对重稀土元素优先吸附或具络合作用,引起重稀土元素的相对富集和铈的负异常,残渣态优先吸附轻稀土元素,导致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和铈的正异常,火山物质则使表层沉积物残渣态表现出铕的正异常特征。同时,不同表层沉积物样品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其局部形成条件——铁锰结壳发育与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赋存状态 表层沉积物 新型铁锰结壳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地形特征对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杰 万世明 +5 位作者 张国良 徐兆凯 刘华华 董江 李安春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5,共9页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平均含量为5%。通过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潜在物源区进行对比,并结合主要黏土矿物的结晶学特征,认为蒙脱石主要来源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周边的海山或海脊物质的风化和蚀变,其分布可能主要受控于底层洋流;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于亚洲大陆,风力吹扬为其主要输运方式。黏土矿物表层分布显示伊利石主要富集于地势较低处,蒙脱石在靠近帕劳海脊和雅浦海脊等地势较高处呈现高值。由于较少受到周边海山或海脊物质稀释和底层洋流侵蚀作用的影响,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沉积物中风尘组分通量最能代表亚洲大陆风尘对研究区的实际贡献量,这一研究将对从东菲律宾海沉积物中提取亚洲大陆风尘物质输入信号进而追溯亚洲大陆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海底地形 东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新型铁锰结壳的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8
5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2 位作者 蒋富清 孟庆勇 刘建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98,共8页
对取自东菲律宾海深水区致密—半固结沉积物表层的新型铁锰结壳典型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及加速器质谱研究。结壳的组成矿物主要有δMnO2、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等。与... 对取自东菲律宾海深水区致密—半固结沉积物表层的新型铁锰结壳典型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及加速器质谱研究。结壳的组成矿物主要有δMnO2、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等。与海山结壳相比,其Mn、Co、Ni、Zn、Pb含量均较低,而Fe、Cu、Al含量则相对较高。Mn/Fe值平均仅为0.24,也低于海山结壳Mn/Fe的平均值。相关性分析、元素分配系数分析及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等结果均表明,研究区结壳为一新型边缘海深水水成结壳,与海山水成结壳间存在一定差异。结壳的物质组分主要来自于同期海水,同时碎屑物质对其形成也有一定贡献;并且它们自形成以来没有遭受明显的成岩后期改造和元素再迁移,具有较高的古海洋学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铁锰结壳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新型铁锰结壳中元素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2 位作者 于心科 蒋富清 孟庆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9-336,共8页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新型铁锰结壳中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3个结壳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不同类型结壳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表明它们形成于相近的地质和海洋环境中.成矿元素中的Fe和Cu绝大部分赋存在残渣态中,Mn...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新型铁锰结壳中元素的赋存状态,采用化学提取方法对3个结壳样品进行了物相分析.不同类型结壳中成矿和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总体一致,表明它们形成于相近的地质和海洋环境中.成矿元素中的Fe和Cu绝大部分赋存在残渣态中,Mn、Co和Ni则主要赋存在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中,并且埋藏型结壳样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中赋存了相对更高比例的成矿元素.三价稀土元素主要集中在锰氧化物结合态中.两个沉积物表层结壳样品中的Ce主要集中在残渣态中.而埋藏型结壳样品中的Ce则主要赋存在锰氧化物结合态中,这可能与该样品此相态中赋存了相对较多的Mn有关.呈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稀土元素含量仅各占稀土总量的1%左右,表明两者对结壳中稀土元素的富集作用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元素 稀土元素 赋存状态 新型铁锰结壳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深水铁锰结壳发育站位沉积物的粒度及黏土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蒋富清 刘建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关键词 粒度特征 黏土矿物学特征 东菲律宾海 沉积物 铁锰结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柱样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孟庆勇 李安春 +2 位作者 靳宁 徐兆凯 刘建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3,共7页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柱样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测量了天然剩磁倾角、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T曲线等磁学参数,进行了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识别出松山反极性时内的贾拉米洛和奥都维正极性亚...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柱样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测量了天然剩磁倾角、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T曲线等磁学参数,进行了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识别出松山反极性时内的贾拉米洛和奥都维正极性亚时。对磁学参数及其有关比值的研究发现,岩心磁性矿物以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可能含有一定的钛磁铁矿。磁性矿物主要是陆源碎屑成因,岩心底段受到海底火山作用的影响。根据磁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将岩心分为3段,各段反映了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样沉积物 磁性特征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来源的稀土证据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兆凯 李铁刚 李安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组成,对该海域30个深海黏土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主要黏土矿物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基于简化后的稀土元素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计算了所研究沉积物中陆源风尘物质和当地火山物质的贡... 为进一步了解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组成,对该海域30个深海黏土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主要黏土矿物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基于简化后的稀土元素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计算了所研究沉积物中陆源风尘物质和当地火山物质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与风尘源区——亚洲大陆距离的增加,陆源风尘物质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贡献程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地火山物质的贡献变化则相反,其高值出现在研究区东部的帕里西维拉海沟附近。我们的计算结果与研究区特征黏土矿物含量及利用前人少量Sr同位素数据为参数的二端元混合方程得出的物质来源定量分析结果非常一致,从而证实了本文中所用到的简化计算模型及据其获得的物质来源组成结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稀土元素 表层沉积物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Ma来东菲律宾海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庆勇 李安春 +3 位作者 蒋富清 徐兆凯 朱友生 李德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613,共8页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沉积物记录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并为研究区的地层定年提供新的手段,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孔柱样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分析。根据功率谱分析,选择非磁滞剩磁作为归一化的参数,得到约... 为了解东菲律宾海沉积物记录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并为研究区的地层定年提供新的手段,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孔柱样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分析。根据功率谱分析,选择非磁滞剩磁作为归一化的参数,得到约2Ma以来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该曲线与SINT-2000曲线可详细对比,呈比较典型的锯齿状特征,布容期内的记录与800ka以来的SINT-800曲线相符。布容/松山极性转换期呈单强度降低的特征,在极性转换期和极性漂移期,相对强度曲线表现为显著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相对古地磁强度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新型富铁锰结壳的古海洋环境记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蒋富清 李铁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尝试恢复东菲律宾海新型深水水成富铁锰结壳典型样品生长过程中所记录的古海洋环境.通过对其微间距取样样品的地球化学和铀系年代学综合研究,得到了该结壳的3个主要生长阶段及其对应的古海洋环境.第一阶段为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的结... 尝试恢复东菲律宾海新型深水水成富铁锰结壳典型样品生长过程中所记录的古海洋环境.通过对其微间距取样样品的地球化学和铀系年代学综合研究,得到了该结壳的3个主要生长阶段及其对应的古海洋环境.第一阶段为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的结壳快速生长期,壳层结构疏松并含有较多的火山碎屑物质,对应着中中新世初期-上新世早期的南极底流活跃和降温;第二阶段为早、中上新世的结壳生长间断期,形成深海粘土沉积,表明此时南极底流的减弱和升温;第三阶段为中上新世以来的结壳缓慢生长期,指示着南极底流的再次活跃和强降温,其强度和范围均超过第一阶段,更利于致密和高纯壳层的发育.研究区的这段古海洋学历史在以往研究中一直不甚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富铁锰结壳 古海洋环境 地球化学 东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多金属结核微区元素赋存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宇龙 李东义 +1 位作者 王爱军 徐勇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8,共16页
多金属结核富含Mn、Fe、Co、Ni、Cu和REY(稀土元素和钇)等元素,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东菲律宾海结核由包壳和核部岩屑(或泥团)构成,其Mn、Fe、Co、Ni和Cu含量介于南海结核和大洋结核之间,但该区域结核的微区特征尚不清楚。本文基于... 多金属结核富含Mn、Fe、Co、Ni、Cu和REY(稀土元素和钇)等元素,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东菲律宾海结核由包壳和核部岩屑(或泥团)构成,其Mn、Fe、Co、Ni和Cu含量介于南海结核和大洋结核之间,但该区域结核的微区特征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微区元素分析,探究了东菲律宾海结核的元素赋存特征及其成因意义。结果表明,东菲律宾海结核总体为水成成因,主要形成于氧化环境。结核包壳主要由含δ-MnO_(2)的水成型富铁层(FeO平均为28.7%,MnO平均为21.9%,Mn/Fe值平均为0.93)构成,但边部存在薄层(<100μm)的成岩型富锰层(FeO平均3.41%,MnO平均52.6%,Mn/Fe值平均为17.5),富锰层具有高NiO(2.71%)和CuO(1.45%)含量。根据Co经验公式估算,富锰层可能形成于末次盛冰期(LGM)以来。本研究还发现,结核核部气孔状岩屑中存在成岩成因的富锰矿物,其MnO含量为22.5%~64.7%,FeO含量为0.46%~7.05%,Mn/Fe值为3.96~126。相比包壳中富锰层,核部富锰矿物NiO(1.25%)和CuO(0.5%)含量明显减少。此外,核部富锰矿物具有从纹层状到纤维状的变化,且随MnO含量(43.8%→56.1%)增加,CoO(0.55%→0.02%)、NiO(2.04%→0.88%)、CuO(0.62%→0.43%)含量反而降低,指示了矿物演化过程中,Co、Ni和Cu倾向于保留在纹层状富锰矿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菲律宾海 多金属结核 微区元素赋存特征 核部富锰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质来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1 位作者 蒋富清 徐方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5-702,共8页
通过对东菲律宾海近代深海黏土沉积物粒度、稀土元素组成及其赋存状态和铀系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特征与物质来源.主要结论包括:(1)沉积速率低、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细粉砂以上粒级含量高,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物... 通过对东菲律宾海近代深海黏土沉积物粒度、稀土元素组成及其赋存状态和铀系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特征与物质来源.主要结论包括:(1)沉积速率低、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细粉砂以上粒级含量高,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物源相对匮乏且没有经过长途搬运.(2)稀土元素总量较为富集,其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具有较弱的重稀土富集、不同程度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特征.(3)有无结壳发育站位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特征较一致,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态中.残渣态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的相对富集、Ce和Eu的正异常特征;而在铁锰氧化物态中,重稀土元素则相对富集,Ce呈负异常.(4)有无结壳站位沉积物在上述各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5)综合上述特征及源区判别分析,认为所研究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当地及附近火山物质的蚀变,同时也受较小程度的风尘和(或)河(洋)流输入陆源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稀土元素 判别函数 元素赋存状态 物质来源 东菲律宾海
原文传递
东菲律宾海晚中新世末期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新型铁锰结壳记录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兆凯 李安春 +3 位作者 蒋富清 李铁刚 孟庆勇 靳宁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2-520,共9页
通过对东菲律宾海新型深水铁锰结壳典型样品显微结构构造、地球化学、铀系和铍同位素年代学的系统研究,恢复了该海区晚中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该区结壳的垂直剖面结构构造和化学组成的变化相一致,指示了结壳的3个主要生长阶段... 通过对东菲律宾海新型深水铁锰结壳典型样品显微结构构造、地球化学、铀系和铍同位素年代学的系统研究,恢复了该海区晚中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该区结壳的垂直剖面结构构造和化学组成的变化相一致,指示了结壳的3个主要生长阶段及其对应的古海洋环境演化.晚中新世末期(5.6Ma)底部壳层开始生长,壳层结构疏松且具有较高的碎屑含量和生长速率;成矿元素含量、生长速率和铈正异常程度在4.6Ma处的降低表明了此时气候的转暖,开始不利于壳层生长,并最终在中上新世末期(2.8~2.7Ma)形成壳层生长间断.晚上新世时(2.7Ma)南极底流活动性的再次增强,有利于向高纯顶部致密壳层的快速转型.此后,随着火山物源的进一步远离和陆源风尘物质的继续增加(1.0Ma),尽管周边环境依然有利,壳层成矿元素含量却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该结壳为研究区晚中新世末期以来不甚明了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铁锰结壳记录 古海洋环境演化 铀系测年 铍同位素测年 东菲律宾海
原文传递
THE COUPLED MODE BETWEEN THE KUROSHIO REGION MARINE HEATING ANOMALY AND THE NORTH PACIF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WINTERTIME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永垂 张立凤 罗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0年第1期51-58,共8页
Using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 and 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Heat Flux(OAFlux) gathered during the winter,singula... Using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 and 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Heat Flux(OAFlux) gathered during the winter,singular vector decomposition(SV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coupled mode between the Kuroshio marine heating anomaly and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 hPa(Z500) over the North Pacific.The first SVD mode showed that when the northern Kuroshio marine heating anomaly was positive,the Z500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sections of the North Pacific was anomalously low.By composing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 anomalies in the positive(or negative) years,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while the Aleutian Low deepens(or shallows),the northwesterly wind overlying the Kuroshio strengthens(or weakens) and induces the near-surface air to be cool(or warm).Furthermore,this increases(or decreases) the upward heat flux anomaly and cools(or warms)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ccordingly.In the vicinity of Kuroshio and its downstream region,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ir temperature along the latitude is baroclinic;however,the geopotential height is equivalently barotropic,which presents a cool trough(or warm ridge) spatial structure.The divergent wind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ar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anomalous zonal circulation cell.These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rising(or descending) air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which flows westward and eastward toward the upper troposphere,descends(or rises) in the Kuroshio an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North America,and then strengthens(or weakens) the mid-latitude zonal cell(MZ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ROSHIO heat flux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oupled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IMPACT OF ANOMALOUS SST WARMING IN KUROSHIO EXTENSION IN PREVIOUS WINTER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16
作者 王晓丹 钟中 +1 位作者 谭言科 杜楠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1年第1期18-26,共9页
The impact of anomal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n the previous winter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as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simulation tests using NCAR CAM3.Th... The impact of anomal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n the previous winter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as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simulation tests using NCAR CAM3.The results show that anomalous SST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n winter causes the enhancement and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EASM.The monsoon indexes for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which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M,show an obvious increase during the onset period of the EASM.Moreover,the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 is more sensitive to warmer SST.Low-level southwesterly monsoon is clearly strengthened meanwhile westerly flows north (south) of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axis are strengthened (weakened) in northern China,South China Sea,and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While there is an obvious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and adjacent oceans and over the area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eastern China to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southern China,precipitation increases notably in northern China,the South China Sea,the East China Sea,the Yellow Sea,and the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North China is the key area where the response of the EASM to the SST anomalous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s prominent.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hows a warming trend.The warming in the entire troposphere between 30oN and 50oN increases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M.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northward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numerical experiment anomalous warming Kuroshio Exten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thermocline in the Okinawa Trough since about 10000 aBP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吉良 SAITOYoshiki +2 位作者 OBATadamichi 翦知湣 汪品先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3期193-200,共8页
The present paper use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ir stableisotopes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depth of thermocline (DOT) in the Okinawa Trough since the last 10000 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B-3GC in the no... The present paper uses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ir stableisotopes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depth of thermocline (DOT) in the Okinawa Trough since the last 10000 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B-3GC in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together with that of the core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As results show, the thermocline was shallow before 6400 aBP, and deepened afterward, then became shallow again from 4000 to 2000 aBP. The DOT fluctuations display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os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addition, the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southern trough, implying a possible connec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The changes of SST and DOT suggest that the Kuroshio Current changed its intensity or main axis from 4000 to 2000 aBP and around about 6400 aBP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changes of DOT from 8200 to 6400 aBP may indicate a gradual intensification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kinawa Trough depth of thermocline (DO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Kuroshio Current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stable isotop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