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在主义文学的东方化表述——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的小说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经建 李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3,共8页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对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 东方化存在主义 王小波 村上春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与翻译的共谋——《扶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健平 邹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译作中扶桑这一东方女性形象和大勇等华工移民群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形象在创作和翻译的共谋中先后经历了"双重东方化"的建构,从而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使东方成为不断被边缘化的"套话式的"他者形象。这种"双重东方化"的建构,本质上乃是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单向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中国形象 创作与翻译 共谋 “双重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 被引量:29
3
作者 钟明国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辜鸿铭的《论语》翻译,被译者赋予了塑造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为了使译作具有完成其文化使命的能力,译者采用了完全贴近英语语言规范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极端归化翻译策略。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翻译策略的采用,使译作带有强烈的自我东方... 辜鸿铭的《论语》翻译,被译者赋予了塑造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为了使译作具有完成其文化使命的能力,译者采用了完全贴近英语语言规范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极端归化翻译策略。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翻译策略的采用,使译作带有强烈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并由此消解了翻译的目的,失去了完成文化使命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极端归 自我东方化 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电影“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及对策 被引量:6
4
作者 余佳丽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8-150,共3页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孰是孰非、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如何有机融合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争论的话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花了一定的篇幅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孰是孰非、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如何有机融合成为了全球化时代争论的话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不断涌现,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该理论花了一定的篇幅讨论东方"自我东方化"的现象。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术著作、游记、小说等。但当今"东方主义"还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本文拟就部分中国电影为例,用文本分析与历史解剖的方法来思辨对中国电影"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如导演用"伪民俗"迎合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用自我贬低的极端表现或掺杂东方元素向国际市场推销影片等)是否准确、公平,并在全球化消费语境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化 中国 电影民族性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赛义德对东方学的另一种解构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其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73-77,共5页
解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赛义德不仅批判了西方人对东方的“东方化”,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东方人对“自身的东方化”,本文认为,赛义德视域中的“东方对自身的东方化”主要体现在东方人自身观念中的“西化”意识以及为... 解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赛义德不仅批判了西方人对东方的“东方化”,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东方人对“自身的东方化”,本文认为,赛义德视域中的“东方对自身的东方化”主要体现在东方人自身观念中的“西化”意识以及为了对付东方学所炮制出的”西方学”中。本文结合德里克提出的“东方人的东方主义”,对赛义德的“现代东方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这一命题进行了较详尽地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化 东方 西方学 东方人的东方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美国的“东方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安乐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9-13,17,共6页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 在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共成中,西方的“东方化”过程将变得日益重要。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儒家传统中含有许多与桑德尔所开药方相通的一致之处。儒家“礼”的学说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必然导致“无我”的结果。在美国,我们只能把我们脆弱的自由主义民主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更深厚的社群观念调和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化 共生共成 “礼”的学说 社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言:超越人类中心之后的东方化文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旭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2,110,共6页
本文从《生死疲劳》出发分析了莫言叙事把中国传统文艺与西方先锋手法相融合,形成莫言独特的东方化叙事文体。本文从《丰乳肥臀》等小说表现了莫言在意义层面上所具有的超越性视角,他的"审丑"与对人类苦难的"冷漠"... 本文从《生死疲劳》出发分析了莫言叙事把中国传统文艺与西方先锋手法相融合,形成莫言独特的东方化叙事文体。本文从《丰乳肥臀》等小说表现了莫言在意义层面上所具有的超越性视角,他的"审丑"与对人类苦难的"冷漠"是他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达到人类与动物同构的高度平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超越人类之后又回归到了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注,形成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大悲悯。莫言超越的思想基础正是中国的道家文化,这一思想基础形成了莫言作为一个宇宙间的自由生命体建构的狂欢化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超越人类 道家 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2,共6页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亚洲国家:“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流东方化之我见——由王蒙小说看东方意识流的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颖斌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8,共2页
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用接受美学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过程,结合中西方意识流的异同点来阐述王蒙意识... 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用接受美学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王蒙对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过程,结合中西方意识流的异同点来阐述王蒙意识流小说的创新之处,从而来分析东方意识流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 王蒙 小说 东方化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化及东方化中国的橱窗——解读谭恩美小说《灵感女孩》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红霞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7期22-24,共3页
谭恩美在其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奥丽维亚--一个有着中国父亲和美国母亲的混血儿跨立中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及两个种族的尴尬处境.本文通过讨论奥丽维亚对待她同父异母的姐姐邝的态度解读她在自我身份建构... 谭恩美在其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奥丽维亚--一个有着中国父亲和美国母亲的混血儿跨立中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及两个种族的尴尬处境.本文通过讨论奥丽维亚对待她同父异母的姐姐邝的态度解读她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在其美国生活和中国血统之间的挣扎,进而解读作者--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对祖国及其对自我同跑的他者化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曲解和东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 自我身份建构 他者 东方主义 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王蒙
11
作者 陈斌 王琴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4-55,58,共3页
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的实践者。在他的作品中能发现很多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写作手法,如: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丰富的感官印象描写等等。可贵的是,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移植",而... 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的实践者。在他的作品中能发现很多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写作手法,如: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丰富的感官印象描写等等。可贵的是,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相比,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主要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物的意识描写没有完全退缩到人的潜意识之中,而是与外部世界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而且,王蒙笔下人物的意识流动受到一定逻辑关系的制约,不似西方意识流那样随意跳跃。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了意识流文学的东方化进程,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意识流 东方化 里程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看后殖民主体建构问题--以"新移民文学"批评为个案的研究
12
作者 邓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4-139,共6页
如何把握"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问题,是后殖民批评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和德曼等人相关理论的"对位批评",结合对新移民文学批评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后殖民批评中,后... 如何把握"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问题,是后殖民批评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和德曼等人相关理论的"对位批评",结合对新移民文学批评个案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后殖民批评中,后殖民主体存在被忽视甚至抹煞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间权力关系的简单化层面上。具有"混杂性"特征的后殖民主体可以采用"模拟"、"文化翻译"和对民族文化的"挪用"与改造等策略,借助"第三空间"完成自身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体 自我东方化 对位批评 新移民文学 第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之衍变——东方文学西方化、西方文学东方化
13
作者 贺春英 逄玉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8-89,共2页
中西文化之衍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欧洲浪漫派文学的兴起看西方文学东方化;另一方面,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看东方文学西方化。
关键词 西方文学东方化 东方文学西方 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华裔女作家自我东方化的另一种解读
14
作者 徐仲秋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28-30,共3页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华裔文学发展日益蓬勃,华裔女性作家是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但是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却批判这些女性作品用东方主义的笔调描述和改写中国的传统文化,扼杀了华裔男性的阳刚之气,有迎合种族主义之嫌。女作...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华裔文学发展日益蓬勃,华裔女性作家是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但是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却批判这些女性作品用东方主义的笔调描述和改写中国的传统文化,扼杀了华裔男性的阳刚之气,有迎合种族主义之嫌。女作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书写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给她们贴上"华裔"和"女作家"的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 女作家 自我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涵
15
作者 莫江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1-49,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东方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东方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东方落后国家或民族的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东方各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东方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东方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东方落后国家或民族的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东方各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赋予其东方区域的特色,使之成为东方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章重点从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改革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东方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东方区域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其运用与发展的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世界历史理论,具有较为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东方化 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藤计划《屠杀器官》鸣响的警钟——基于东方化重构下的存在主义的视点
16
作者 许静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106-108,共3页
伊藤计划的《屠杀器官》通过刻画置身于战争阴影及监控社会下现代人的焦虑与异化,来探索生存困境中的救赎之路,传承了存在主义的衣钵。然而,小说对现代人的境况的思索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模仿上,更结合了东方特有的... 伊藤计划的《屠杀器官》通过刻画置身于战争阴影及监控社会下现代人的焦虑与异化,来探索生存困境中的救赎之路,传承了存在主义的衣钵。然而,小说对现代人的境况的思索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模仿上,更结合了东方特有的语境对存在主义进行了东方化重构,丰富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通过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荒诞现实以及置身其中异化的人如何选择及承担相应责任,来寻回缺失的主体性的过程,探究作者对工具理性主宰下的现代社会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杀器官 生存困境 工具理性 存在主义 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东方化
17
作者 熊伟 《学习月刊》 2009年第18期35-35,共1页
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趋势,那就是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作品中,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存在着... 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趋势,那就是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作品中,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存在着滥用中国文化符号进行自我东方化的现象,以“符号暴力”的形式,不断强化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化 跨文交流 大众传播媒介 中华传统文 交流活动 世界范围 国际形象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时尚传播的东方化与自我东方化--基于对“眯眯眼”审美认知变迁的考察
18
作者 董书华 何嘉禾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55-162,共8页
长期以来,西方高级时尚主导了“中国风”的符号创造和传播,进而获得了对中国形象的定义和传播权,“眯眯眼”则是时尚界代表“中国”的符号之一。本文在东方学和时尚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眯眯眼”符号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不断... 长期以来,西方高级时尚主导了“中国风”的符号创造和传播,进而获得了对中国形象的定义和传播权,“眯眯眼”则是时尚界代表“中国”的符号之一。本文在东方学和时尚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眯眯眼”符号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不断解构与转义的过程,发现其经历了从“一项普遍的面部特征”到“东方特色的时尚载体”,再至“种族歧视”“辱华标志”的意义转折。在西方时尚文化霸权下,国内外时尚界逐渐接受了“高级”时尚观所传达的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国时尚界甚至为了迎合西方的时尚市场主动自我东方化。2021年“眯眯眼”模特系列风波引发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抗议,“@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眯眯眼”重新释义,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国人的时尚审美观念,显示了中国超越西方文化霸权,构建中国时尚话语实践体系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眯眯眼 时尚传播 东方化 自我东方化 超越西方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山》:自我东方化、反东方化与中国意识
19
作者 巫小黎 陈玉荣 《华文文学》 2021年第4期92-99,共8页
《金山》以双重叙事视角,复杂化了小说题旨。面对西方读者讲述中国故事时,小说着力渲染东方的神秘、奇异与怪诞,掉入东方主义"传奇化"的陷阱,暗藏"自我东方化"意蕴。同时,小说又以中国经济崛起为心理支撑,颠覆了东... 《金山》以双重叙事视角,复杂化了小说题旨。面对西方读者讲述中国故事时,小说着力渲染东方的神秘、奇异与怪诞,掉入东方主义"传奇化"的陷阱,暗藏"自我东方化"意蕴。同时,小说又以中国经济崛起为心理支撑,颠覆了东方学者叙境中"被拯救""被征服"的中国形象,而以雄强、彪悍的"拯救者"与"征服者"的形象代替之。因而,《金山》又包涵着"反东方化"的"中国意识"。相较于文学史上的"留学生文学"及"新移民文学"偏重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文学书写,《金山》的人物关系和命运走向、结局,则传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融合的世界性及跨文化、跨种族经验,暗示着正在生长的中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山》 自我东方化 东方化 跨文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国幻象与自我“东方化”——《我爱比尔》之形象学研究
20
作者 伍依兰 《理论与创作》 2008年第2期98-100,共3页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王安忆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家。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我爱比尔》是较为特殊的一部。该小说创作于1995年,讲述了学画画的大学生阿三邂逅了美国驻华外交宫比尔,从此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异国恋中。在比尔离去...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王安忆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家。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我爱比尔》是较为特殊的一部。该小说创作于1995年,讲述了学画画的大学生阿三邂逅了美国驻华外交宫比尔,从此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异国恋中。在比尔离去之后,阿三又与法国画商马丁恋爱,同样无果。但她的“异国恋”幻想却越来越严重,她留连于大酒店中委身于众多外国男性,最后以“暗娼”罪被送入收容所。该书的特殊之处在于,除成功刻画了一位渴望西方认同却迷失自我的中国女性形象以外,还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异国人、异国文化、以及自我与异国文化的迎合冲突构成了小说的一大亮点。然而以往对该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主义、悲剧意识等角度,对小说中的异国形象却鲜有分析。本文尝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对《我爱比尔》的异国形象予以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爱比尔》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东方化 中国女性形象 幻象 小说创作 异国形象 异国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