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脑连接核对NREM睡眠期内侧前额叶皮层纺锤波的影响
1
作者 张磊 陆敏敏 +2 位作者 张小龙 何超 肖琴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8-306,共9页
目的探索丘脑连接核(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RE)在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期间对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纺锤波以及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3只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8~12周龄,体... 目的探索丘脑连接核(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RE)在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期间对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纺锤波以及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3只野生型C57BL/6J雄性小鼠(8~12周龄,体质量22~28 g)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6)。采用光遗传抑制技术结合多通道记录技术,在NREM睡眠期间用特异性黄光抑制RE投射到mPFC的神经元末梢20 s,两次光刺激间隔大于5 min。根据神经元的波宽参数和放电频率,鉴定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情况,并分析抑制后mPFC中纺锤波活动的变化以及中间神经元和锥体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形态学数据验证了RE发出的神经纤维密集的投射到mPFC,且主要分布在深层。与光刺激前相比,实验组小鼠在光刺激期间mPFC的纺锤波活动受到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纺锤波的发生频率降低、中心频率降低以及峰-峰值降低(P<0.05),对纺锤波时长、循环个数、对称性及能量值均无影响,同时,在对照组小鼠中的纺锤波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小鼠mPFC的中间神经元占比为21.9%,锥体神经元占比为78.1%。光刺激期间实验组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下降(P<0.05),锥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小鼠的中间神经元及锥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均不受影响。结论在NREM睡眠期间,RE输入可能通过激活中间神经元,从而参与mPFC的纺锤波网络振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连接核 非快速眼动 内侧前额叶皮层 光遗传抑制 纺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连接核通过内侧内嗅皮层调控空间记忆初步研究
2
作者 陆敏敏 肖琴 +4 位作者 罗心为 高添宇 张琪敏 张小龙 何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7-514,共8页
目的 初步探究丘脑连接核(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 RE)调控内侧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相关的空间记忆及机制。方法 Retrobeads介导的逆行示踪技术结合顺行示踪技术鉴定RE与MEC脑区之间的形态学联系。利用光纤记... 目的 初步探究丘脑连接核(thalamic nucleus reuniens, RE)调控内侧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 MEC)相关的空间记忆及机制。方法 Retrobeads介导的逆行示踪技术结合顺行示踪技术鉴定RE与MEC脑区之间的形态学联系。利用光纤记录技术,记录并分析小鼠在空旷场探索时投射至MEC的RE神经元的活动特征。采用化学遗传学抑制RE-MEC通路探究对空间记忆的影响。结果 逆行与顺行示踪实验验证了RE发出神经纤维投射至MEC,且主要分布在浅层。光纤记录实验发现投射至MEC的RE神经元在小鼠在站立、抬头行为时活动增强,而在静止和理毛时活动减弱(P<0.01),且这群神经元的钙活动与小鼠运动速度呈正相关(R^(2)=0.077 3,P<0.001)。与对照组比较,化学遗传学抑制RE-MEC通路明显增加处理组小鼠在空旷场中探索的路程(P<0.01),而对中央区的停留时间、刻板理毛行为次数无影响。结论 RE-MEC通路在空间探索行为期间激活,参与空间学习记忆;抑制RE-MEC通路损害小鼠的空间记忆,延长小鼠对新环境空间信息进行表征的探索距离,而对小鼠的情绪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连接核 内侧内嗅皮层 空间记忆 空旷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背侧中线和内侧核团参与痛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叶笑妮 周文倩 李云庆 《合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8-104,共7页
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并可能引发或加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但疼痛所涉及的复杂神经环路及其作用机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痛信息在中枢内的传递主要依赖于丘脑外侧系统和内侧系统。其中,来自脊髓或脑干... 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并可能引发或加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但疼痛所涉及的复杂神经环路及其作用机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痛信息在中枢内的传递主要依赖于丘脑外侧系统和内侧系统。其中,来自脊髓或脑干的痛信息在经臂旁核(PBN)中继后,能够通过丘脑内侧系统的背侧中线和内侧核团(TMMN)进一步上传到大脑边缘皮质和皮质下结构。TMMN包括丘脑室旁核(PVT)、丘脑中央内侧核(CM)、丘脑背内侧核(MD)、丘脑连接核(Re)和丘脑菱形核(Rh),通过与前额叶皮质(PFC)、岛叶(IC)、杏仁核簇(AMY)等核团的联系参与痛信息及相关负性情绪的传递与调控。本综述总结了TMMN各核团在参与痛觉感受和情绪调节过程中神经元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神经通路和机制,以期为疼痛调控神经机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室旁 丘脑中央内侧 丘脑背内侧 丘脑连接核 丘脑菱形 痛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