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新区不透水地表盖度与人为热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咸新区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茹 张艳芳 +1 位作者 张洪敏 李云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7-254,共8页
基于Landsat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分解法提取陕西省西咸新区2007年和2016年2景影像的不透水地表盖度,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法提取同期人为热信息,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间不透水面从294. 93 km2扩张至362. 62 k... 基于Landsat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分解法提取陕西省西咸新区2007年和2016年2景影像的不透水地表盖度,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法提取同期人为热信息,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间不透水面从294. 93 km2扩张至362. 62 km2,由以自然地表与低覆盖度等级占主导逐渐演变为以中、高覆盖度不透水地表盖度等级占主导;②2016年研究区人为热在空间上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沣东新城中北部和空港新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周边,在秦汉新城中部、沣西新城北部和泾河新城部分地区有零星分布;③各土地利用不透水地表盖度均值和人为热均值均呈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的特点;④不透水盖度与人为热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97,各地区的人为热值随不透水地表盖度上升速率呈现空港新城>沣东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不透水地表盖度 人为热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 地表能量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透水地表盖度视角下中美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以“京津冀”与“波士华”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诗颂 胡德勇 +2 位作者 赵文吉 陈姗姗 程庆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7-1031,共15页
将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产品应用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了"京津冀"与"波士华"城市群近40年(1972-2011年)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专题信息,构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分析数据集;并... 将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产品应用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了"京津冀"与"波士华"城市群近40年(1972-2011年)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专题信息,构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分析数据集;并引入引力模型和景观格局理论,利用引力指数、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空间结构参数等,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群与城市两个尺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快速增长,而"波士华"城市群较为稳定;(2)"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经历了城市孤立发展阶段、双核心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以及城市群网络化阶段,"波士华"城市群空间结构较为稳定,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带状分布;(3)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高—高"聚集区呈现出典型团块状"摊大饼"形态,而美国城市呈现出一种"多中心集聚、分散成组"的态势;(4)"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生产与生活用地不透水地表面积占比均高于"波士华"城市群。最后,基于两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比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地表盖度 城市群 空间结构对比 景观格局 “三生”空间
原文传递
北京城区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及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旸 胡德勇 陈姗姗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04-1513,共10页
基于Quick Bird高分辨率影像、Landsat TM影像及夜间灯光数据,设计了集成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和多源遥感数据估算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盖度的技术方案,采取适用于典型温带半干旱地区的ISP(Impervious Surface P... 基于Quick Bird高分辨率影像、Landsat TM影像及夜间灯光数据,设计了集成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和多源遥感数据估算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盖度的技术方案,采取适用于典型温带半干旱地区的ISP(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提取方法,提取2001年和2011年北京城区不透水地表盖度,并将不透水地表盖度分为3类,ISP为10%~60%的区域为低密度区,60%~80%的区域为中密度区,大于80%的区域为高密度区。同时采用单窗算法反演2001年和2011年地表温度,对2001-2011年北京六环以内城区不同环路区域ISP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城区的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主要集中在低密度区域,与之相比,中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不大。2001-2011年来北京五环以内区域由于城建区较多,整体不透水地表变化并不明显,主要变化区域集中在五环至六环以内区域,其中低密度区增长明显,中密度区和高密度区主要增长集中在东部,可以看出,近年来五环至六环以内区域发展迅速,城建区范围不断扩大。(2)相较于2001年,2011年北京市中心地表温度明显上升,高温区聚集程度更为明显。其中四环以内地表温度与周边区域地表温度相比,温差明显增大。(3)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1年各密度区平均地表温度发现,相较于2001年,2011年北京市六环以内城区各密度区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更大,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4)2001年和2011年北京城区各环路区域内不透水地表盖度与地表温度均呈正相关。四环至六环区域,地表温度随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的趋势相近。ISP在10%~20%的区域,地表温度随不透水地表盖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ISP大于20%的区域地表温度上升速率下降,且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地表盖度 地表 城市热环境 CART算法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近20年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空间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于琛 胡德勇 +3 位作者 张旸 曹诗颂 段欣 张亚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6-1024,共9页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获取京津唐主体城区1995~2015年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不透水地表盖度(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ISP)数据。采用热点聚集和阈值分割法,依据地表的温度和不透水盖度属性将京津唐主体城区划...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获取京津唐主体城区1995~2015年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不透水地表盖度(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ISP)数据。采用热点聚集和阈值分割法,依据地表的温度和不透水盖度属性将京津唐主体城区划分成9种地表热场类型,分析并探讨地表热场的发展规律、年际变化状况和区域贡献作用。研究发现,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温度与不透水地表盖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两者分别呈现“阶梯降”和“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特征。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的发展主轴保持在西北-东南方向,且随时间推移沿主轴呈聚集态势。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的影响范围在空间上持续扩张,对于不同的主体城区,其在整体区域的热场贡献中有差异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热场 地表 不透水地表盖度 京津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北京市ISP-LST空间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于琛 胡德勇 +3 位作者 曹诗颂 张旸 张亚妮 段欣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346-2356,共11页
本文聚焦长时序地表的不透水与温度特征,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1991-2015年北京市的不透水地表盖度(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 ISP)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数据,构建不透水地表盖度-地表温度(ISP-LST)二维... 本文聚焦长时序地表的不透水与温度特征,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1991-2015年北京市的不透水地表盖度(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 ISP)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数据,构建不透水地表盖度-地表温度(ISP-LST)二维空间。结合标准差椭圆法,对ISP-LST空间密度分布的聚集特性进行分析,定量化表述各时期的特征与变化。研究发现:①ISP-LST二维空间特征表现为三种类型:弱相关、非完全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②ISP-LST标准差椭圆的方向性和离散性均值为11.26和2.87,空间聚集性良好。随时间推移,高温现象受不透水地表的影响过程趋于复杂化。③ISP-LST聚集区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表征,其在各功能区年际增长率为:功能扩展区(2.97%)>核心功能区(1.75%)>发展新区(1.63%)>生态涵养区(0.18%)。聚集区在东南方向增长明显,研究时段内累计增长14.77%。④ISP-LST聚集区的斑块密度及形状复杂度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大,但斑块连接性随时间推移有所降低。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生态环境调控政策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地表盖度 地表 二维空间特征 标准差椭圆 ISP-LST聚集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