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抑制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观察
1
作者 陈宏达 张咩庆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3期241-242,共2页
目的:探讨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抑制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 目的:探讨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抑制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组予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假刺激组电极片粘贴于穴位,但不进行电刺激及同步呼吸。研究周期为12周,其中治疗期为8周,随访期为4周。在治疗各阶段,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进行比较,对各组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首次治疗后,观察组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显著下降(P<0.001)。假刺激组及对照组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各阶段都无变化(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P<0.001),随访时,观察组显示出更好的治疗后持续效应(P<0.05)。结论: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通过降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频率,能有效且持续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 食管反流病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晓红 柯美云 +1 位作者 王智凤 刘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方法8例GERD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6~59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随机交叉接受标准餐和高脂餐。同步记录餐前30min和餐后2... 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方法8例GERD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6~59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随机交叉接受标准餐和高脂餐。同步记录餐前30min和餐后2h内食管动力和食管pH值的变化。结果餐后1hTLESR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及餐后2h(P<0.05)。但标准餐和高脂餐后1hTLESR的频率及时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标准餐后2hTLESR的频率及时限与餐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高脂餐后2hTLESR的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和相应时间段的标准餐(P<0.05)。与标准餐比较,高脂餐后LES压力(LESP)明显降低(P<0.05)。两种试餐对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蠕动收缩波幅(Post-LESRA)和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及有效收缩率无明显影响(P>0.05)。高脂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次数和pH<4的时间明显增加(P<0.05)。标准餐后61.7%的酸反流发生于TLESR,而高脂餐后37.8%酸反流发生于TLESR和50.2%发生于LESP下降。结论标准餐和高脂餐能明显增加GERD患者餐后TLESR发生的频率。高脂餐后酸反流的程度明显重于标准餐后,高脂餐通过增加餐后TLESR发生率和降低餐后LESP双重途径引起胃食管反流,而标准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机制与餐后TLESR频率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食管反流 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方燕飞 姒健敏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5年第6期360-362,共3页
近年来,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已被证实是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最主要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文就其定义、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下食管括约肌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食管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束核中GABAB受体在电针“足三里”抑制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中的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宏达 朱海燕 +3 位作者 施一春 曹燕飞 汪玲羽 张咩庆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iric ac...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iric acid,GABA)B受体阻断剂(沙克洛芬)组和空白注射组。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水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测压前30分钟,向孤束核区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沙克洛芬),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及合并反流发生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孤束核区GABAB受体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可以显著降低TLESR频率及合并反流发生率;与空白注射组相比,GABAB受体阻断剂(沙克洛芬)组的TLESR频率及合并反流发生率上调,提示沙克洛芬可以逆转电针"足三里"穴对TLESR的抑制。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空白注射组及沙克洛芬组大鼠孤束核区的GABAB受体表达增加。[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及合并反流发生率,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孤束核内GABAB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GABAB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与胃食管反流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晓红 柯美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79-580,共2页
关键词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食管反流 LES TLESR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海燕 张咩庆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建立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药物(saclofen)注射组、空白注射组,每组12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水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药物注... 目的建立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的大鼠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药物(saclofen)注射组、空白注射组,每组12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水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药物注射组和空白注射组在进行胃扩张30 min前,用微量注射法往孤束核区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saclofen或改良Riger液。采用消化道动力检测系统检测、分析TLESR频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孤束核区GABAB受体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TLESR频率提高,GABAB受体表达减少,向孤束核区微量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可大幅提高TLESR频率。结论提示胃扩张造模成功,TLESR的发生与孤束核中GABAB受体调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造模 胃扩张 GABAB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猫“足三里”穴抑制胃扩张所致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被引量:9
7
作者 杨静 王驰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以及"足三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三里组、内关组、足三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以及"足三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三里组、内关组、足三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胃扩张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他克林组,每组5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气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共腔发生率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内关组和联合组均可以显著降低TLESR的频率及其合并共腔的比率(P<0.05);与电针前相比,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显著增加LESP(P<0.05),其它组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林可以逆转电针"足三里"穴对TLESR的抑制,而L-精氨酸则不能逆转。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的增多和共腔的发生,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胆碱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共腔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胆碱通路 一氧化氮通路
原文传递
健康青年志愿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8
作者 舒静 张启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 了解我国健康青年人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与酸反流的关系及脂肪含量不同的饮食对健康人TLESR和酸反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下食管括约肌(LES)袖套式测压管、单晶锑pH 测定管,同步记录10 名志愿者空腹1 小时及餐后4 小时内... 目的 了解我国健康青年人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与酸反流的关系及脂肪含量不同的饮食对健康人TLESR和酸反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下食管括约肌(LES)袖套式测压管、单晶锑pH 测定管,同步记录10 名志愿者空腹1 小时及餐后4 小时内的LES压力和食管pH 值。结果 酸反流均发生在LES压力低于2m m Hg 时,其中90.4% 发生在TLESR时。餐后酸反流显著增加( P< 0.01),TLESR及TLESR伴酸反流率也显著增加(P均< 0.01)。低脂餐与高脂餐对酸反流、TLESR及TLESR伴酸反流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均> 0.05)。结论 TLESR是健康人酸反流发生的主要机制,健康人餐后酸反流增加主要是因为TLESR及TLESR伴酸反流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TLESR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常波 吕宾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80-482,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此文就近年来GER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有助于采取更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内脏高敏感性 食管清除能力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汤玉茗 袁耀宗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6-98,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攻击增强、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神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食管清除 胃排空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反流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赟玲 钱本余 《胃肠病学》 2010年第8期511-512,共2页
一、抗反流药物的概念 未来几年内,通过阻断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s,TLESR)以达减少反流目的的抗反流药物可望成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新选择。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抗反流 药物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动力研究和胃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强 范红 +1 位作者 陈艳敏 龙毓灵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1期25-27,共3页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及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 :35例患者 ,均在非透视胃镜直视引导下行扩张治疗。其中 17例扩张治疗前、治疗后 3d以内、治疗后 3月、10例治疗后 1年行食管测压 ,观...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及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 :35例患者 ,均在非透视胃镜直视引导下行扩张治疗。其中 17例扩张治疗前、治疗后 3d以内、治疗后 3月、10例治疗后 1年行食管测压 ,观察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松弛率 (LESR)及食管体部蠕动收缩的压力波幅和时限。结果 :35例患者扩张治疗全部有效。扩张后从症状积分看出 ,扩张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持续一年 (P <0 .0 0 1)。扩张治疗后LESP ,LESR明显改善 ,以LESP下降尤为明显。结论 :气囊扩张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远期疗效均好 ,气囊扩张治疗疗效肯定 ,应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缓弛症 食管测压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气囊扩张 食管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雷贝拉唑用于GERD患者TLESR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毕晓艳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0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方法选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共30例:健康志愿者(A组)、雷贝拉唑组(B组)和雷贝拉唑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C组),每组10例。应用食管压力...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方法选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共30例:健康志愿者(A组)、雷贝拉唑组(B组)和雷贝拉唑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C组),每组10例。应用食管压力测定及24 h p H值监测,观察健康人及GERD患者TLESR的发生率,比较各组间及GERD患者用药前后TLESR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GERD患者TLESR发生率高(P<0.05),治疗后与B组相比,C组TLESR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可以减少GERD患者TLES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马来酸曲美布汀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压力选择及疗效评价
14
作者 朱瑶 郭强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评价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并探讨术前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可否作为气囊扩张治疗压力选择的依据.方法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7例为对照组,2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中再根据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为两组,压力大于20 mmHg... 目的评价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并探讨术前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可否作为气囊扩张治疗压力选择的依据.方法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7例为对照组,2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中再根据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为两组,压力大于20 mmHg为一组(20例),小于、等于20 mmHg为一组(8例).所有病例均在胃镜直视下行气囊扩张术,测定治疗前、治疗后3 d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随访半年,观察症状积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全部45例患者经扩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症状评分由(5.1±0.6)降至(1.3±0.6)(P<0.05).其中研究组中的2组患者从症状评分和术后3 d LESP、LESR的组间比较分析,气囊扩张治疗有效,且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疗效肯定,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高低可作为扩张治疗时气囊压力的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气囊扩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