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假体置入位置减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长度差异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旭 赵斌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91-795,共5页
目的探讨控制假体置入位置减小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长度差异(LLD)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THA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通过控制髋臼和股骨柄假体置入位置减少LLD的发生,48例)和对照组(通过克氏针固定标记辅助定位减少LLD... 目的探讨控制假体置入位置减小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长度差异(LLD)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THA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通过控制髋臼和股骨柄假体置入位置减少LLD的发生,48例)和对照组(通过克氏针固定标记辅助定位减少LLD的发生,52例)。比较两组临床LLD、影像学LLD、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1)临床LLD、影像学LLD、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及前倾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LLD<5 mm的比例:观察组(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arris评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控制髋臼和股骨柄假体置入位置可将THA术后LLD控制在5 mm以内,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长度差异 假体置入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双下肢差异统计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李雅琴 谢睿 +3 位作者 李论 马娜 周游 康晓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测量并分析儿童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Unilateral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UDDH)健侧与患侧影像学下肢差异的特点,包括下肢长度差异(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以及股... 目的测量并分析儿童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Unilateral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UDDH)健侧与患侧影像学下肢差异的特点,包括下肢长度差异(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以及股骨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UDDH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UDDH根据Tonnis分型,分为Ⅰ、Ⅱ、Ⅲ、Ⅳ型。摄站立位骨盆股骨全长X线、骨盆股骨CT,测量以下参数:股骨长度(Femoral length,FL)、大转子股骨长度(Greater trochanter femoral length,GTFL)、小转子股骨长度(Lesser trochanter femoral length,LTFL)、干骺端股骨长度(Metaphysis femoral length,MFL)、大小转子间距离(Intertrochanteric distance,ITD)、FNA、NSA。比较健侧患侧上述参数,并计算各参数健患侧差值;分别统计上述参数健侧较患侧长以及患侧较健侧长的例数;比较各影像学参数健患侧差值在不同Tonnis分型、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患侧FNA、NSA、MFL、LTFL均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FL、GTFL和ITD大于患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NA、NSA、LTFL、MFL患侧大(长)构成比大于健侧大(长)构成比;FL、GTFL和ITD健侧长构成比大于患侧长构成比。根据不同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统计,Mod1中NSA、MFL患健侧差值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P<0.05),在Mod2、Mod3中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od4、5、6中FL患健侧差值均随脱位程度增加而减少,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程度越高,患侧FL越小于健侧。患健侧NSA差值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患侧NSA随着年龄增大逐渐趋近于健侧,甚至会小于健侧。无论脱位程度如何,患侧MFL均大于健侧MFL;脱位程度越大,患侧FL越小于健侧FL。结论患侧FL较健侧短,但相差值很小,没有实际临床意义;而患侧MFL明显大于健侧,说明术前UDDH患者确实存在LLD;患侧FNA、NSA较健侧显著增大,但增加的数值较小,其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患健侧FNA差值不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患侧与健侧NSA的差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下肢长度差异 股骨颈前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使用X线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的新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路玉峰 刘林 +6 位作者 许鹏 朱玉杰 郝阳泉 刘晖 杨治 彭侃 许珂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479-1483,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大转子顶点至泪滴间线距离(GT—IT)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105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双侧髋关节x线正位片,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患... 目的探讨使用大转子顶点至泪滴间线距离(GT—IT)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105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双侧髋关节x线正位片,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患者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顶点距离(ASIS-MM)、双侧髋关节正位片上GT—IT、小转子顶点至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LT—BI)、小转子顶点至泪滴间线的距离(LT—IT),测量数据时考虑x线的放大率。使用同类相关系数检测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方法计算4种方法的差异性,使用Bland-Ahman图做一致性检测。结果各组测量数值同类相关系数值均〉0.80,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优。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术前术后对LLD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14、0.886,均P〉0.05)。GT—IT组术前LLD测量结果与ASIS.MM组、LT—BI组、LT-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14、-0.690、0.683,均P〉0.05),GT—IT组术后LLD测量结果与其他3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044、-1.544、-0.925,均P〉0.05)。而LT-BI组手术前后LLD测量结果与ASIS—MM、LT-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7、0.976、1.344、-0.087,均P〉0.05);LT—IT组手术前后LLD测量结果与ASIS-M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1.063,均P〉0.05)。Bland-Altman图示4种方法一致性良好。结论使用测量GT—IT方法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肢长度差异 大转子顶点 泪滴间线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对非术侧的影响
4
作者 王一天 贾鑫林 +4 位作者 余朝弘 高天 石晓锋 翟赞京 毛远青 《临床骨科杂志》 2025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对非术侧的影响。方法采用THA治疗107例单侧DDH患者。观察小转子距离、下肢长度差异(LLD)及变化值(术后与术前之差的绝对值)、非术侧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及变化值(术后与术前之...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对非术侧的影响。方法采用THA治疗107例单侧DDH患者。观察小转子距离、下肢长度差异(LLD)及变化值(术后与术前之差的绝对值)、非术侧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及变化值(术后与术前之差)等影像学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8.9年,其中27例获得3~8.9年的较长期随访。①对于所有患者。术侧小转子距离术后大于术前(P<0.05);LLD、非术侧LCEA术后均小于术前(P<0.05)。LLD变化值为0.12~6.90(1.51±1.15)cm;非术侧LCEA变化值为-8.42°~7.58°(-1.55°±3.38°)。②对于较长期随访者。9例术后非术侧从未出现不适;4例术后非术侧不适自觉好转;6例术后非术侧不适自觉无明显变化;8例术后非术侧不适自觉加重。LLD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大于术前(P<0.05);非术侧LCEA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小于术前(P<0.05);以上2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治疗单侧DDH能减小LLD,且术前骨盆冠状面向非术侧倾斜者的术后非术侧LCEA减小,而术前骨盆冠状面向术侧倾斜者的术后非术侧LCEA增大,尤其需注意术后非术侧髋关节病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发育不良 外侧中心边缘角 下肢长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长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明阳 张帅 +2 位作者 杨敏之 孔祥朋 柴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96-302,共7页
目的:探讨使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能否降低下肢不等长(LLD)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由同一术者行后外侧入路(PA)或者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RPA)THA的154例连续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RPA组68例(92髋),PA组8... 目的:探讨使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能否降低下肢不等长(LLD)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由同一术者行后外侧入路(PA)或者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RPA)THA的154例连续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RPA组68例(92髋),PA组86例(120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术侧、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下肢长度差。结果:RPA组24例患者(35.3%)接受了双侧THA,PA组34例患者(39.5%)接受了双侧THA(P=0.590)。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A组比较,RPA组LLD均值更小[(5.7±4.0)mm vs.(4.1±3.4)mm,t=2.585,P=0.011]。当定义LLD>3 mm为下肢不等长时,RPA组33例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PA组57例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6,P=0.026)。当定义LLD>5 mm为下肢不等长时,RPA组20例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PA组37例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8,P=0.082)。当定义LLD>10 mm为下肢不等长时,RPA组2例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PA组5例患者存在下肢不等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结论:与传统PA-THA相比,RPA-THA恢复术后下肢长度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长度差异 后外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下肢长度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朝晖 杨敏之 +5 位作者 郭人文 吴东 张卓 陈继营 孔祥朋 柴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3-538,共6页
目的测量并分析成人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影像学下肢长度差异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2例单侧D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96例;年龄20~76岁,平... 目的测量并分析成人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影像学下肢长度差异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12例单侧D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96例;年龄20~76岁,平均42.9岁。DDH根据Crowe分型,Ⅰ型25髋、Ⅱ型26髋、Ⅲ型15髋、Ⅳ型46髋(其中无继发臼形成的ⅣA型26髋、有继发臼形成的ⅣB型20髋)。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以下参数:大转子下肢长度(greater trochanter leg length,GTLL)、大转子股骨长度(greater trochanter femoral length,GTFL)、小转子下肢长度(lesser trochanter leg length,LTLL)、小转子股骨长度(lesser trochanter femoral length,LTFL)、胫骨长度(tibial length,TL)、大小转子间距离(intertrochanteric distance,ITD)。比较健患侧上述参数,并计算各参数健患侧差值;以健患侧差值5 mm作为阈值,分别统计上述参数健侧较患侧>5 mm(健侧长)以及患侧较健侧>5 mm(患侧长)的例数;比较各影像学参数健患侧差值在不同Crowe分型之间以及CroweⅣA型和ⅣB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健患侧GTLL和LTF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LTLL和TL长于健侧,GTFL和ITD短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LTLL患侧长构成比大于健侧长构成比,而GTFL、ITD健侧长构成比大于患侧长构成比,GTLL和LTFL健侧长或患侧长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不同Crowe分型间比较显示,仅Ⅰ型和Ⅳ型间TL健患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分型间各影像学参数健患侧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roweⅣB型比较,ⅣA型GTLL、TL和ITD健患侧差值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ⅣA型和ⅣB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单侧DDH患者双下肢不等长,差异主要来自于TL和ITD,术前规划时需注意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下肢长度测量 下肢长度差异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直髋伴中重度双下肢不等长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胥伯勇 郭文涛 +3 位作者 穆文博 纪保超 阿斯哈尔江·买买提依明 曹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4-859,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直髋伴中重度双下肢不等长的平衡策略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的30例双下肢中重度不等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直髋伴中重度双下肢不等长的平衡策略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的30例双下肢中重度不等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12例,年龄(43.5±9.7)岁(范围:30~68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盆倾斜及脊柱侧弯。术中充分松解挛缩软组织、彻底清除关节周围骨赘、重建旋转中心,不进行股骨短缩截骨。统计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双下肢影像、功能、感知肢体长度差异(LLD)等指标及术后患者满意度,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17.6±7.6)个月(范围:12~30个月),患者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37.6±5.7)分,术后1年提高至(84.3±5.2)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4,P=0.000)。术前双下肢影像、功能、感知LLD与术后测量值相比[(3.19±0.82)cm比(0.70±0.71)cm、(4.36±1.72)cm比(0.46±0.53)cm、(7.74±2.01)cm比(0.98±0.7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7、t=15.05、t=26.9,P值均〈0.01)。30例患者中,术后感知双下肢等长(LLD≤10 mm)27例,术后无坐骨神经损伤,患者满意率90.0%(27/30)。结论术前充分测量评估、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和术中软组织松解对恢复下肢长度平衡有重要作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改善僵直髋伴有中重度双下肢不等长患者的双下肢差异,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下肢长度差异
原文传递
实测法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确保下肢等长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希伟 马建兵 赵光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10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 分析实测法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确保下肢长度的有效性。方法 笔者自2010-01—2012-12共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双动头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79例移位股骨颈骨折。随机分成实测法组(应用实测法)和经验测量法组(应用解剖标志测量法)... 目的 分析实测法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确保下肢长度的有效性。方法 笔者自2010-01—2012-12共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双动头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79例移位股骨颈骨折。随机分成实测法组(应用实测法)和经验测量法组(应用解剖标志测量法),比较2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手术时间、Harris评分、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47.5(30-69)个月随访。实测法组与经验测量法组术后双下肢平均长度差异分别为(4.15±2.68)mm和(6.93±3.71)mm,实测法组小于经验测量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6,P=0.031)。实测法组和经验测量法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1例发生脱位,无坐骨神经麻痹、伤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结论 实测法是一种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减小下肢长度差异的简单、有效、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实测法 下肢长度差异
原文传递
同一患者同期行全膝和单髁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
9
作者 周晓强 孙超 +4 位作者 虞宵 金宇杰 李志强 张向鑫 陈广祥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3年第5期275-281,共7页
目的探讨同一患者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髁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因双膝骨关节炎接受同期行全膝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16例。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住院时间和输血... 目的探讨同一患者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髁置换术治疗双膝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因双膝骨关节炎接受同期行全膝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16例。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住院时间和输血率。比较患者双侧术后髋-膝-踝(HKA)角和下肢长度,计算下肢长度差异(LLD)。统计术后2年时的KSS-f评分、OKS评分、EQ-5D评分和FJS评分,并分别记录两侧的KSS-c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4.81±6.01)月。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18.63±5.54)分,总止血带时间为(84.88±5.63)分,住院时间为(7.25±1.65)d。无患者需输血治疗。术后TKA侧HKA角和下肢长度与UKA侧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KA侧HKA改变量为(7.25±4.33)°,UKA侧为(4.17±4.20)°,TKA侧改变的HKA角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5,P=0.023)。TKA侧下肢长度改变量为(12.66±6.29)mm,UKA侧为(5.30±3.05)mm,TKA侧下肢长度增加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3,P=0.002)。术后2年时KSS-f评分为(82.63±4.70)分,OKS评分为(17.31±3.70)分,TKA侧术后KSS-c评分为(78.94±7.41)分,UKA侧为(83.88±5.77)分,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JS评分为(69.81±4.64)分,EO-5D评分为(73.88±8.21)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和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无膝关节僵硬,关节感染和保留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结论同期行一侧TKA,对侧UKA是治疗双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导致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长度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