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用于胫骨远端骨折并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效果
1
作者 姜路 连纪文 +1 位作者 王洪江 王权 《中国医疗美容》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胫骨远端骨折并软组织缺损修复中采用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70例,均接受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 目的探讨分析胫骨远端骨折并软组织缺损修复中采用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70例,均接受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0.59±4.73)d,皮瓣完全成活有68例,皮瓣成活率为97.14%,仅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情况,经清创处理+游离移植皮瓣修复术处理后皮瓣恢复正常,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无血管危象、感染、吻合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评估显示,S0级0例,S1级0例,S2级1例,S3级2例,S4级73例。术后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骨折并软组织缺损修复中采用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的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促进皮瓣成活和感觉功能重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隐神经内踝上穿支皮瓣移植 胫骨远端骨折 软组织缺损 并发症 感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对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坤 张志伟 +2 位作者 梁荣柱 李忠超 田洪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9,136,共11页
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将诱发下卧盾构隧道隆起变形,预测既有盾构隧道位移发展对近接上穿施工控制和既有盾构隧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两阶段法,提出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引发既有盾构隧道纵向位移解析解;通过可考虑环间接头弱化的非连续盾构... 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将诱发下卧盾构隧道隆起变形,预测既有盾构隧道位移发展对近接上穿施工控制和既有盾构隧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两阶段法,提出新建隧道近接上穿引发既有盾构隧道纵向位移解析解;通过可考虑环间接头弱化的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模拟既有盾构隧道,采用Riftin地基考虑盾构隧道-土层相互作用,同时通过Mindlin经典解得到新建隧道开挖卸载应力,并作用于既有盾构隧道之上,建立新建隧道上穿作用下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解答;通过将杭州圆形顶管隧道上穿既有地铁1号线、上海地铁8号线隧道上穿既有地铁2号线两个工程案例实测值与本文方法和常用Euler-Bernoulli(EB)等效连续梁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和EB连续梁模型预测的隧道纵向位移均接近实测值;本文方法预测的隧道弯矩和接头张开量均大于EB连续梁模型;但EB等效连续梁模型预测的纵向位移曲线整体呈现为光滑连续,而本文方法预测的位移曲线是由一系列短直线连接而成,在接头处存在“尖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上穿 既有盾构隧道 环间接头弱化 纵向变形 非连续盾构隧道模型 Riftin地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矩形顶管上穿施工对地铁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霍超 阮恒丰 +4 位作者 李忠超 梁荣柱 肖铭钊 高坤 郭杨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新建矩形顶管上穿作用下盾构隧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认识不足的问题,以双线矩形顶管综合管廊上穿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既有盾构隧道在双线矩形管廊上穿施工诱发下的管片及其接头变形机制.首先,构建... 针对新建矩形顶管上穿作用下盾构隧道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认识不足的问题,以双线矩形顶管综合管廊上穿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既有盾构隧道在双线矩形管廊上穿施工诱发下的管片及其接头变形机制.首先,构建接头受力-位移的关系模拟管片间接头的受力变形过程,并以管环承载性能足尺试验验证其有效性.然后,依托工程实例,进一步建立盾构隧道结构-地层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对比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全面分析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环间错台和接头剪力等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首次穿越的综合管廊诱发的盾构隧道隆起占据主导,而二次穿越的低位箱涵对最大隆起量贡献仅为9%;主要穿越区内管环呈现竖椭圆化收敛变形,拱顶隆起位移最大,分别为拱腰和拱底的1.15倍和1.35倍;盾构隧道沿纵向的隆起曲线呈现“阶梯状”,隆起位移主要以管片环间受剪切产生的错台为主,其中拱顶错台量最大,为拱腰和拱底的1.1倍和2倍;穿越影响区内管片环间接头剪切力呈现非均匀分布,拱顶和拱腰遭受较大剪力,而拱底所受剪力最小;穿越区边缘位置管片环间接头剪切力最大,约为穿越中心区管片环间接头剪切力的2.6~2.8倍.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新建隧道上穿盾构隧道保护与监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矩形顶管 上穿施工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铁路隧道上穿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臧万军 梁亚茹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7,15,共8页
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两隧道间距为2.76、4.76、6.76 m时,新建铁路隧道上穿既有隧道的施工过程,对比分析既有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结果表明,3种不同间距下,随着新建隧道开挖,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向上隆... 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两隧道间距为2.76、4.76、6.76 m时,新建铁路隧道上穿既有隧道的施工过程,对比分析既有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变化情况,并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结果表明,3种不同间距下,随着新建隧道开挖,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向上隆起,水平位移在两隧道交叉点前向左偏移,两隧道交叉点后向右偏移,既有隧道横断面竖向位移大于水平位移,既有隧道应力变化趋势以两隧道交叉点为界,先波动增长后波动递减,且最大拉应力位于既有隧道左边墙处;既有隧道位移与应力变化和两隧道间距呈反比,以两隧道间距2.76 m为基准,间距每增加2 m,既有隧道最大竖向位移依次降低了21%、36%,最大水平位移依次降低了57%、53%,最大拉应力依次降低了11%、21%;基于既有隧道位移结果,总结了不同间距下既有隧道关键部位的位移预测公式,且间距为2.76 m时,既有隧道位移及围岩应力数值模拟结果均接近现场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上穿施工 数值模拟 监控量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般马尔可夫过程上穿不等式
5
作者 蒋义文 李必文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83,共3页
利用向前向后鞅分解 ,证明了非对称一般状态马尔可夫过程平均上穿次数的一个不等式 ,该结果将上次数估计由平稳对称扩散情形推广到了一般情形 .
关键词 马尔可夫过程 上穿不等式 向前向后鞅分解 上穿次数 自伴算子 上穿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隧道交叉上穿高铁隧道的施工扰动研究
6
作者 吕军 石汉生 许帅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8期105-108,121,共5页
结合某复线隧道上穿渝贵铁路新双碑隧道的工程实例,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渝贵铁路新双碑复线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①既有隧道二次衬砌在拟建隧道开挖过程中受到影响的范围为左右各55 m,共计110 m;②拟建隧道轴... 结合某复线隧道上穿渝贵铁路新双碑隧道的工程实例,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渝贵铁路新双碑复线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①既有隧道二次衬砌在拟建隧道开挖过程中受到影响的范围为左右各55 m,共计110 m;②拟建隧道轴线正下方的二次衬砌位移和应力增量最大,既有隧道二次衬砌拱顶竖向位移最大,拱底处竖向位移最小;③既有隧道二次衬砌纵向应力增量最大为1.35 MPa,发生在拟建隧道轴线中间处。拟建隧道轴线正下方的二次衬砌的拱顶新增竖向位移最大,为1.67 mm;④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拟建隧道开挖前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以准确判断前方地质情况,做到短进尺、强支撑、勤量测,最大程度减少对既有隧道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交叉隧道 上穿施工 数值模拟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在建隧道上穿既有隧道模拟施工变形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玉玺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简要叙述模拟隧道盾构工程概况、设置有限元模型、模拟软土地层防沉降掘进施工、模拟刀具检查与更换,以及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量等方面的模拟试验准备工作,开展了既有隧道竖向沉降量和既有隧道横断面沉降量的模拟试验。模拟试验... 简要叙述模拟隧道盾构工程概况、设置有限元模型、模拟软土地层防沉降掘进施工、模拟刀具检查与更换,以及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量等方面的模拟试验准备工作,开展了既有隧道竖向沉降量和既有隧道横断面沉降量的模拟试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层在建隧道上穿既有隧道模拟掘进施工过程中,虽然既有隧道产生了少量沉降变形,但是随着上穿盾构机的掘进,既有隧道的沉降差异逐渐消除,既有隧道重新获得了稳定的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上穿隧道 模拟施工 变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moshenko-Pasternak模型的新建盾构隧道上穿引起既有隧道纵向变形分析
8
作者 徐莹 杜雁鹏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4期29-42,共14页
新建盾构隧道在上穿施工过程中极易引发既有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从而影响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为探究其力学响应规律,先引入Timoshenko梁模型和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建立考虑隧道剪切效应及地基土层变形连续性的盾构管片-土体耦合作用... 新建盾构隧道在上穿施工过程中极易引发既有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从而影响既有隧道的运营安全。为探究其力学响应规律,先引入Timoshenko梁模型和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建立考虑隧道剪切效应及地基土层变形连续性的盾构管片-土体耦合作用模型,后推导新建盾构隧道上穿开挖下土体附加应力与既有隧道纵向变形控制微分方程,再采用有限差分格式建立求解既有隧道纵向变形数值解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武汉轨道交通5号线新-积区间盾构上跨既有地铁2号线施工案例,对比分析理论计算结果、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及现场实测数据,以验证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采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较传统Winkler地基模型可将既有隧道变形预测精度提高2.5%;2)既有隧道的纵向隆起位移峰值和新建隧道的开挖面积近似成正比关系,随着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净距减小,新建隧道的上穿效应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越明显;3)当穿越水平投影夹角大于60°时,可近似认为正交穿越,75°和60°相对90°正交穿越的增加率仅为1.60%和6.59%;4)当穿越水平投影夹角小于60°时,既有隧道纵向隆起曲线总体变化明显,范围扩大,每降低15°相对正交穿越的隆起增加率分别为15.63%、29.71%、47.93%、56.28%;5)土层泊松比对既有隧道附加应力及纵向变形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及减少新建隧道上穿施工对既有盾构隧道的不利影响提供一种快速且简便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上穿 既有隧道 Timoshenko-Pasternak模型 纵向变形 剪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管廊盾构小距离上穿既有运营盾构隧道结构变形数值模拟及施工控制
9
作者 徐军平 楼岱 +1 位作者 林吉 宗文亮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新建线路盾构上穿既有盾构隧道,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原有地层的平衡,导致土层的变形,进而引起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发生隧道管片碎裂、错台、线型偏移、渗漏水等现象,甚者导致列车停运的重大社会影响事故发生等。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大道-福庆... 新建线路盾构上穿既有盾构隧道,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原有地层的平衡,导致土层的变形,进而引起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发生隧道管片碎裂、错台、线型偏移、渗漏水等现象,甚者导致列车停运的重大社会影响事故发生等。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大道-福庆路综合管廊工程为例,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既有运营隧道在上穿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数值。通过采取精细化的施工控制措施手段,总结了上穿过程施工技术特点,分析了既有运营隧道的变形规律,为相关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盾构 小距离 上穿 运营盾构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型隧道近距离上穿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控制方法
10
作者 李宗 秦浩斌 +3 位作者 韩瑞林 郭飞 李文博 赵志杰 《市政技术》 2024年第6期89-98,共10页
依托呼和浩特市新建“S”型地下连接通道近距离上穿既有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砂袋压重范围、砂袋压重高度以及中隔壁拆除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控制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 依托呼和浩特市新建“S”型地下连接通道近距离上穿既有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砂袋压重范围、砂袋压重高度以及中隔壁拆除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既有盾构隧道变形控制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1)既有盾构隧道各阶段最大变形位置随新建隧道的掘进而动态变化,施工完毕后最大变形出现在既有盾构隧道远端,这是由于新建隧道开挖至盾构正上方时,该位置受到的施工扰动影响最大,是变形控制的重点区域;(2)采用砂袋压重对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控制效果较为明显,变形控制效果基本在25%~30%之间,但增加压重范围和压重高度对减小隆起变形幅度影响不大,基本在4%~6%之间,考虑到施工经济性,选用压重范围为49~87榀,压重高度为2.0 m的压重措施方案;(3)采用不同的中隔壁拆除方式对隧道隆起变形有较大影响,为了便于及时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选用了“隔一拆二”的拆除方式。通过采取合理的砂袋压重措施和中隔壁拆除方式,在上穿施工中有效控制了既有盾构隧道的隆起变形,施工完毕后既有盾构隧道道床变形为2.68 mm,接近道床实测数据2.51 mm,满足规范要求(4.00 mm),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型隧道 上穿 盾构隧道 砂袋压重措施 中隔壁拆除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地铁隧道上穿既有隧道引起的结构隆起变形 被引量:39
11
作者 许有俊 陶连金 +2 位作者 文中坤 刘忻梅 张玥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54,共7页
针对新建地铁隧道上穿既有隧道工程,基于新建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卸荷附加应力解析解,建立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弹性地基梁模型,推导得到预测既有地铁隧道结构隆起变形的计算公式;采用该公式对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隧道上穿既有1号线隧道时... 针对新建地铁隧道上穿既有隧道工程,基于新建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卸荷附加应力解析解,建立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的弹性地基梁模型,推导得到预测既有地铁隧道结构隆起变形的计算公式;采用该公式对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隧道上穿既有1号线隧道时引起的既有隧道结构的隆起量进行预测,分析土体基床系数及卸荷参数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隆起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既有隧道结构隆起曲线形态为单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提高地基基床系数可以明显减小既有隧道结构的隆起量;随着卸荷宽度不断增加,既有隧道隆起量不断增加,但当卸荷宽度大于30m时对既有隧道的隆起变形影响甚微;随着双矩形卸荷间距的逐渐增大,既有隧道的隆起曲线分别呈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单峰形态、中间为直线段而两侧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形态及2条正态分布曲线叠加的双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地基梁理论 地铁上穿工程 既有隧道 卸荷附加应力 隆起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隧道近距离上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纵向变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56
12
作者 梁荣柱 夏唐代 +1 位作者 胡军华 罗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91-399,共9页
新建隧道近距离上穿施工会改变地层既有平衡应力场,引起地层应力释放,导致既有下卧隧道产生纵向隆起变形。提出了在新建隧道卸荷作用下估算既有隧道纵向变形的解析解答,既有隧道简化为搁置于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采用两... 新建隧道近距离上穿施工会改变地层既有平衡应力场,引起地层应力释放,导致既有下卧隧道产生纵向隆起变形。提出了在新建隧道卸荷作用下估算既有隧道纵向变形的解析解答,既有隧道简化为搁置于Pasternak地基上的Euler-Bernoulli梁,采用两阶段分析法分析求解。首先,通过Mindlin弹性力学经典解估算新建隧道开挖卸荷引起在既有隧道位置处的竖向附加分布荷载;其次,建立在竖向附加荷载作用下的隧道纵向变形平衡微分方程,并基于有限差分原理,获得隧道变形数值解答。经与已报道的两个工程实测结果对比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基本可以反映在新建隧道近距离上穿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的纵向变形规律,从而验证其解析解答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隧道 上穿隧道施工 既有隧道 隧道隆起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地铁车站上穿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控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许有俊 聂鑫路 +2 位作者 魏云杰 银英姿 鲍先凯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3-161,共9页
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上穿既有线过程中既有地铁结构的分步变形控制标准及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与评估,既有1号线区间结构已超出安全... 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上穿既有线过程中既有地铁结构的分步变形控制标准及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与评估,既有1号线区间结构已超出安全临界状态,需对既有结构二衬进行加固。(2)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基于变位分配原理,将上浮变形控制值按关键施工步序分解,按照控制值的70%、80%作为预警值、报警值,制定分步变形控制标准。(3)施工过程中,按照浅埋暗挖法"十八字"方针,采取既有结构周围土体袖阀管深孔注浆加固、中空预应力抗浮锚杆等技术抑制既有结构的上浮变形等措施。(4)既有结构的最大上浮值为2.1 mm,左、右线第2层、第3层导洞的开挖是引起既有线上浮的主要原因,纵向变形模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轨道结构累计最大上浮值为2.9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上穿 既有地铁结构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上穿工程中既有隧道卸荷附加应力系数 被引量:8
14
作者 许有俊 魏云杰 +1 位作者 姜峰 刘忻梅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29,共9页
推导了新建地铁上穿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结构的卸荷附加应力系数解析解,利用Maple软件对卸荷面积、卸荷中心距既有隧道水平距离、卸荷平面至既有隧道顶部距离、卸荷宽长比等关键卸荷参数与附加应力系数的关系进行研究,旨从弹性卸荷理论... 推导了新建地铁上穿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结构的卸荷附加应力系数解析解,利用Maple软件对卸荷面积、卸荷中心距既有隧道水平距离、卸荷平面至既有隧道顶部距离、卸荷宽长比等关键卸荷参数与附加应力系数的关系进行研究,旨从弹性卸荷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地铁上穿工程中如何减小既有隧道结构卸荷效应的措施。研究表明:随着卸荷面积的增大,底板下方不同深度处的附加应力系数逐渐增大,应尽量减少一次卸荷面积,减少开挖进尺;当既有隧道处于卸荷面积边界附近时,卸荷附加应力系数急速衰减,应对开挖卸荷长度范围内的既有线结构周围土体进行重点加固;附加应力系数随着夹层土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应尽量加大新旧结构之间的距离;随着宽长比的增大,卸荷中心下的附加应力系数逐渐减小,建议采用长条形的土体开挖方式;在相同的卸荷面积条件下,泊松比对附加应力系数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上穿 既有隧道 卸荷参数 附加应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穿公路隧道偶然爆炸对下方供水隧洞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路军 朱方敏 +2 位作者 吴亮 韩芳 彭胜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7-1200,共4页
新建公路隧道从既有供水隧洞上方穿过,在空间上形成交叉隧道,上下隧道最小净距21.5 m,为评价上穿隧道偶然爆炸对下方供水隧洞稳定的影响,应用ANSYS/LS-DYNA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上穿公路隧道油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 新建公路隧道从既有供水隧洞上方穿过,在空间上形成交叉隧道,上下隧道最小净距21.5 m,为评价上穿隧道偶然爆炸对下方供水隧洞稳定的影响,应用ANSYS/LS-DYNA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上穿公路隧道油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时,下方供水隧洞的拱顶、拱腰对爆炸冲击波的响应较大,最大振动速度约为10.1 cm/s,拱腰和拱底的振动速度分别为8.9 cm/s和3.9 cm/s,拱顶、拱腰部位的最大振动速度大于水工隧洞的安全质点振动速度;此时隧洞最大的动拉应力点位于拱顶,为1.01 MPa,加上隧洞衬砌静态应力(约1.0 MPa),超过了C25砼的抗拉强度设计值1.27 MPa,故油罐车偶然爆炸会造成供水隧洞结构的破坏,影响其稳定性,须采取一定的交通管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穿隧道 供水隧洞 交叉隧道 偶然爆炸 稳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穿公路隧道爆破对下方供水隧洞的振动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蔡路军 朱方敏 +2 位作者 吴亮 韩芳 彭胜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共5页
新建的大望山公路隧道从既有沙湾供水隧洞上方穿过,形成空间隧道交叉,高程上它们最小距离21.5 m,并且交叉段公路隧道和供水隧洞围岩分别为IV级和V级,岩性较差。上穿隧道爆破开挖会对下方供水隧洞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需对其进行具体的研... 新建的大望山公路隧道从既有沙湾供水隧洞上方穿过,形成空间隧道交叉,高程上它们最小距离21.5 m,并且交叉段公路隧道和供水隧洞围岩分别为IV级和V级,岩性较差。上穿隧道爆破开挖会对下方供水隧洞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需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应用ANSYS/LSDYNA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通过计算,结果表明:当上穿隧道掏槽爆破最大单响药量为8.0 kg时,下方供水隧洞拱顶单元X方向上的拉应力为0.12 MPa,比其它两个方向的拉应力大,第一主应力为0.13 MPa;隧洞拱顶质点垂直振动速度最大,约为2.8 cm/s,小于水工隧道规定的安全质点振动速度7 cm/s,不会造成供水隧洞的破坏;供水隧洞质点垂直振动速度峰值在拱顶处较大,沿隧洞断面向下逐渐减小,而水平振动速度峰值沿断面向下先增大后减小,垂直振动速度峰值在整个断面上都大于相应点的水平振动速度峰值。分析结果可用来指导上穿隧道的爆破施工及供水隧洞的监控量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穿隧道 供水隧洞 交叉隧道 爆破振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近距离小角度上穿已建暗挖隧道方案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兆平 汪挺 +2 位作者 郑昊 莫崇杰 聂楠 《都市快轨交通》 2008年第6期64-68,共5页
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白石桥左线区间盾构隧道从9号线暗挖隧道上方穿过,两线隧道垂直净距离小、交叉穿越的角度较小、彼此间相互影响范围较大,针对这些特点,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暗挖隧道二次衬砌不同修筑时机下(盾构通过前、后)的施... 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白石桥左线区间盾构隧道从9号线暗挖隧道上方穿过,两线隧道垂直净距离小、交叉穿越的角度较小、彼此间相互影响范围较大,针对这些特点,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暗挖隧道二次衬砌不同修筑时机下(盾构通过前、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综合工期等方面因素,确定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及相应的加固措施。进一步研究的结果以及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在盾构施工前及时修筑暗挖隧道的二次衬砌,有利于近距离隧道交叠穿越期间的整体安全;如果不能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可在已建暗挖隧道内部架设临时型钢支撑体系进行加固,能够有效地限制盾构施工对已建暗挖隧道结构变形和主应力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隧道上穿 暗挖加固 受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隧洞在上穿公路隧道开挖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方敏 蔡路军 +1 位作者 韩芳 吴亮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192,共5页
东深供水沙湾隧洞已安全运行10余年,沙荷西路大望山公路隧道欲从其上方穿过,交叉段最小净距仅21.5 m,公路隧道开挖可能会对下方供水隧道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分析供水隧洞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对上穿隧道开挖对供水隧洞的稳定性进行... 东深供水沙湾隧洞已安全运行10余年,沙荷西路大望山公路隧道欲从其上方穿过,交叉段最小净距仅21.5 m,公路隧道开挖可能会对下方供水隧道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分析供水隧洞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对上穿隧道开挖对供水隧洞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供水隧洞围岩拉应力和压应力小幅增大,而供水隧洞衬砌应力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最大拉应力由0.26 MPa增大到最大2.50 MPa,最大压应力由0.59 MPa增大到最大1.74 MPa,表明上穿隧道的开挖对供水隧洞衬砌产生了较大的附加应力,需采用特定的开挖工艺和加固措施,防止上穿隧道开挖引起供水隧洞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隧洞 上穿隧道 交叉隧道 数值模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地铁车站上穿既有地铁隧道结构上浮变形预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许有俊 李文博 王枫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73,共4页
依托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车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分析了地铁上穿工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点,建立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对既有线的上浮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预测了既有线隧道结构的最大上浮变形值为2.9 mm。预测值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2.3... 依托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车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分析了地铁上穿工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点,建立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对既有线的上浮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预测了既有线隧道结构的最大上浮变形值为2.9 mm。预测值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2.3 mm比较接近,且纵向变形曲线形态相似,均呈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地铁车站 上穿 既有隧道结构 上浮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地铁隧道上穿既有线结构抗浮加固效应计算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忻梅 姜峰 +2 位作者 许有俊 李文博 王枫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6-68,共3页
依托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车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建立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将现场远程监控量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线隧道结构周围土体加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措... 依托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车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建立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将现场远程监控量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线隧道结构周围土体加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加固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既有线的上浮变形。采用CRD法施工的新建隧道,离既有线较远的小导洞,对既有线的上浮变形影响较小,反之,对既有线的上浮变形影响较大。中层导洞和下层导洞是引起既有线上浮的主要施工步序,在进行这几个导洞开挖之前进行地层的预加固,以控制既有线的上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上穿 既有线 加固效应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