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土文献视野下的“上甲微”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允 杨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4-77,87,共5页
上甲微是商代先王之一,功劳卓著,但书阙有间,今人已不能得其详,对其研究也很不重视。笔者在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出土的简帛文献,通过考辨来还原上甲微的本来面目,以使人们对《天问》和上古文学中的相关问题有更深刻认识。
关键词 上甲微 出土文献 先王 功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甲微史迹传说钩沉——兼说清华简《保训》“微假中于河”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民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8,共14页
王国维等前贤对甲骨卜辞及有关传世文献的研究,使湮没的上甲微史迹传说逐渐清晰。从卜辞可以看出,殷人对上甲微尊崇备至,祭典甚隆。上甲微"以劳定国",中兴殷商,所以在殷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相传上甲微还是傩的发明者。上... 王国维等前贤对甲骨卜辞及有关传世文献的研究,使湮没的上甲微史迹传说逐渐清晰。从卜辞可以看出,殷人对上甲微尊崇备至,祭典甚隆。上甲微"以劳定国",中兴殷商,所以在殷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相传上甲微还是傩的发明者。上甲微是殷人历史时期的开端。与上甲微关系密切的有河伯,相传上甲微向河伯借军队,打败有易而成功复仇。卜辞中的"河"有自然"河"、神格"河"、人格"河"的区分,历史的河伯与神话的河伯相互纠缠,后者当是前者"神话化"的结果。殷人先公与有易的纠葛,在《楚辞·天问》中得到呈现。这一系列事件,在清华简《保训》中也有记载。上甲微所"假"的"中",即军队,与古本《竹书纪年》"假师于河伯"的记载相对应。周文王训诫中虞舜所求、所得的"中",与上甲微所假、所归的"中",最终统一到《保训》关于"中"的最高训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保训》 上甲微 河伯 有易
原文传递
《楚辞·天问》上甲微事迹新释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锐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天问》中的"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几句,向来异说纷纭。自王国维划定解释的框架以来,仍有许多字句有待研究。本文通过清华大学藏简《保训》篇提供的资料,... 《天问》中的"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几句,向来异说纷纭。自王国维划定解释的框架以来,仍有许多字句有待研究。本文通过清华大学藏简《保训》篇提供的资料,将《保训》与《天问》所述故事对征,互相发明,以疏通上述《天问》中的疑难字句,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天问》 上甲微
原文传递
卜辞“上甲”字义探微——天文考古的基点
4
作者 陆思贤 《文物春秋》 2011年第6期3-9,共7页
作者使用天文考古的方法,考察商王"以日为名"的本源。以商民族先祖"上甲微"的名字为基点,并引用甲骨文中所提供的资料;又商王墓室平面作"十"字形,被用为《干支表》中的"甲"字,而此"十&qu... 作者使用天文考古的方法,考察商王"以日为名"的本源。以商民族先祖"上甲微"的名字为基点,并引用甲骨文中所提供的资料;又商王墓室平面作"十"字形,被用为《干支表》中的"甲"字,而此"十"字形符号,是源于太阳方位确定地理方位,便是现在地图上的经线与纬线作正十字相交;也就是"子午线"与"卯酉线"作正十字相交,由此分辨出四方、四时。再结合《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上甲微的诞生或继位,是代表岁时观象以冬至日为起点,中经春分、夏至、秋分,再回到冬至日,构成一个回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考古 上甲微 商王陵墓 说文解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史研究的一个标本——清华简《保训》补释 被引量:8
5
作者 晁福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32,165,共11页
上古时代社会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多经历较长的时段,分析不同时段的社会观念的特色,对于认识那个时段的社会思想有重要意义。清华简《保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这一观念从舜到周文王时期的简要演变情况,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标本... 上古时代社会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多经历较长的时段,分析不同时段的社会观念的特色,对于认识那个时段的社会思想有重要意义。清华简《保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这一观念从舜到周文王时期的简要演变情况,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标本式的宝贵材料。《保训》简文的"中"皆文王述舜及上甲微之事时所提到,文王自己并没有直接讲到"中"。文王所述舜时顺民欲、测阴阳为"中",上甲微时得族众为"中",不仅与上古史实颇相符合,也与商周之际正处在由作为实体形态的"中"向作为观念形态的"中"转化的阶段相符合。周文王之时,尚没有"中正"、"中和"之辞,但其发展方向则是要开掘出"中"所蕴含的这些意义。《保训》简文正是有了这种意识而尚未出现"中正"、"中和"词语情况的反映。我们若谓周文王已经有了《礼记·中庸》"致中和"那样的思想,则似失于过早。直到周公的时候,作为意识形态的"中"的观念方正式形成。从观念史演变的角度来审视《保训》释读的难点问题,可能会有较为满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史 清华简 “中”观念 《保训》 上甲微 周文王 周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保训》“假中于河”新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全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3,共7页
《保训》"假中"之"假"习见于传世文献,是"祭者致神"之义,"假中于河"即通过祭祀"河"得到"中"。"假中于河"之"河"是河神之谓,与传世文献中的"冥&q... 《保训》"假中"之"假"习见于传世文献,是"祭者致神"之义,"假中于河"即通过祭祀"河"得到"中"。"假中于河"之"河"是河神之谓,与传世文献中的"冥"关系密切。上甲微通过祭祀河神来凝聚人心、积蓄力量,并赋予攻打有易的正义性,"假中于河"即通过精诚的祭祀来获得神灵公正的裁决。因此,"中"就是具有公正、正义、公道含义的思想观念,"得中"就是公平、公正地裁决事理。这一点可以结合"中"的功能从汤、舜、尧以及周文王的事迹中得到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保训》 假中 祭祀 上甲微 河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与刑:《保训》文王传“中”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光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5,共7页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 清华简《保训》之"中"如果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尝试把《保训》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可古文字中没有"中"与"众"通假的直接例证。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无法贯通《保训》文本的内在理路,《保训》文王传"中"归根结底是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武王,因此对"中"不应从天文、地理、心性等角度探讨,而应从国家治理层面进行解读。舜之"中"为礼,上甲微之"中"为刑,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保训》 “中” 上甲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论“契即王亥”——《释支干》研究一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宁 《郭沫若学刊》 1992年第2期51-52,共2页
契为殷人的先祖,在历史上地位显赫,但卜辞中却没有,乃一大异事。今人经过研究,“有人倾向于王亥即契”但只是经过推测后的“倾向于”,并无真凭实据。这个问题,郭沫若同志早在《释支干》篇中就提出来了:“商之先世如帝喾、如季、如王亥... 契为殷人的先祖,在历史上地位显赫,但卜辞中却没有,乃一大异事。今人经过研究,“有人倾向于王亥即契”但只是经过推测后的“倾向于”,并无真凭实据。这个问题,郭沫若同志早在《释支干》篇中就提出来了:“商之先世如帝喾、如季、如王亥、如王恒、如上甲微等均于卜辞有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亥 上甲微 殷人 支干 申论 弓矢 阏伯 史记·河渠书 孝武本纪 十二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商人祭人殉性质考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同华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12-16,共5页
作为中国古史分期的一部分,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在目前史学界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意见,但商代为奴隶社会一说似乎已成定论,为国内专著和教科书所采用。商为奴隶社会说的一条主要证据,就是把商代的人祭和人殉看成是奴... 作为中国古史分期的一部分,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然而,在目前史学界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意见,但商代为奴隶社会一说似乎已成定论,为国内专著和教科书所采用。商为奴隶社会说的一条主要证据,就是把商代的人祭和人殉看成是奴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杀戮。例如,郭沫若先生起初认为商代是金石并用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祭 人殉 郭沫若先生 主要证据 考古工作者 血亲复仇 中国古史 仲行 秦宣太后 上甲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天问》所见先商历史新探
10
作者 程慧荣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54-58,共5页
《天问》之涉及先商史事者共六章二十四句,该部分揭示了商之先公王亥、王恒、上甲微屡次北赴有易氏的原因及具体过程。王亥与王恒之间并无内讧,为了谋求商人之长远发展,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人均践行“祖考之德”,勤恳效法先祖之行,选... 《天问》之涉及先商史事者共六章二十四句,该部分揭示了商之先公王亥、王恒、上甲微屡次北赴有易氏的原因及具体过程。王亥与王恒之间并无内讧,为了谋求商人之长远发展,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人均践行“祖考之德”,勤恳效法先祖之行,选择北上扩张领土。但在北上的过程中,三人均遭遇有易氏的阻挡——王亥选择率兵征讨有易氏,但不幸兵败身死;王恒随之继续北上讨伐,却无功而还;上甲微再度出师,终击败有易氏,平定了旷日已久的战乱,为后来商人的崛起乃至成汤灭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天问》 先商历史 上甲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華楚簡文獻所見商代史迹考
11
作者 沈建華 《甲骨文与殷商史》 CSSCI 2017年第1期300-312,共13页
衆所周知,繼2010年以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每年一輯的速度先後陸續出版了六輯,引起海内外先秦學者的極大反響。其内容有的見於傳世經典《尚書》、《逸周書》、《詩經》篇章,如《説命》、《祭公之顧命(祭公)》、《皇門》等;有的... 衆所周知,繼2010年以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每年一輯的速度先後陸續出版了六輯,引起海内外先秦學者的極大反響。其内容有的見於傳世經典《尚書》、《逸周書》、《詩經》篇章,如《説命》、《祭公之顧命(祭公)》、《皇門》等;有的是歷史書籍和文書,如《楚居》、《繫年》、《耆夜》、《芮良夫毖》、《周公之琴舞》等,是歷史傳聞史料編纂而成。欣喜的是,在這批清華戰國簡文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甲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訓》“求中”、“得中”解
12
作者 羅琨 《出土文献》 2012年第1期15-30,共16页
'求中'、'得中'在古文獻中較早見於《周易》的象傳、彖傳,随着儒家思想漸居主導地位,更多見於對四書五經等古代經典的注疏、說解中,主要内涵是對中道思想的宣揚。但是,虞舜的故事與中道思想的形成至少相隔夏商西周三代... '求中'、'得中'在古文獻中較早見於《周易》的象傳、彖傳,随着儒家思想漸居主導地位,更多見於對四書五經等古代經典的注疏、說解中,主要内涵是對中道思想的宣揚。但是,虞舜的故事與中道思想的形成至少相隔夏商西周三代千餘年的時光,將故事裏的'中'與'中道'這深奥的哲學思想聯繫,不免使人疑惑,於是一些研究者另闢蹊徑作出許多推想,衆說紛紜,以至成爲清華簡《保訓》中'最難理解'的一個字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化 上甲微 殷墟骨文 象形文字 中道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王继承制度的演变
13
作者 闫付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10X期30-35,42,共7页
甲骨文资料的发现,基本上证实《史记·殷本纪》为信史,其主要表现就在于后者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和甲骨卜辞研究所得的商王世系相差无几。因此,以商王世系为基础,商王继承制度及相关方面成为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史记·... 甲骨文资料的发现,基本上证实《史记·殷本纪》为信史,其主要表现就在于后者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和甲骨卜辞研究所得的商王世系相差无几。因此,以商王世系为基础,商王继承制度及相关方面成为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与甲骨卜辞研究所得商王世系比较在《史记·殷本纪》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被分为两个部分:自契至汤的先公时代和自汤至纣的王朝时代。甲骨文资料发现以后,经张光直先生等学者研究,上述《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王世系基本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王朝 上甲微 殷本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出文本与历史真实:王位继承语境下清华简《保训》篇解读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瀚墨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47,共19页
《保训》是我们认识清华大学藏竹书的开始,也是其中争议最大、引起讨论最多的一篇。将《保训》看作周文王临终遗训,是根据文本内容做出的合理推测。奇怪的是,在继位这样的大事上,周文王告诉太子要学习的并非周人祖先,而是商人祖先舜、... 《保训》是我们认识清华大学藏竹书的开始,也是其中争议最大、引起讨论最多的一篇。将《保训》看作周文王临终遗训,是根据文本内容做出的合理推测。奇怪的是,在继位这样的大事上,周文王告诉太子要学习的并非周人祖先,而是商人祖先舜、上甲微。这是一个在先前讨论中忽略了的问题。《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等所记载的商周祭统和五帝系统,以及周原出土西周甲骨所揭示的西周早期祭祀商王祖先的现象,说明《保训》所显示的王位继承语境确实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历史真实,但其对求"中"的强调表达的却是东周的五帝和五行观念。或许可以说,《保训》是一篇准确反映了西周早期历史的东周时期形成的文献,它所反映出来的西周早期的史实以及东周礼制宗教思想对研究周代社会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上甲微 周原 五帝 五行
原文传递
欲望、谋杀与复仇:发掘一段可能的先商史
15
作者 张瀚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73,共18页
《史记·殷本纪》所记先商殷祖十四世只有名字而没有事迹。先商史的研究也因材料缺乏而难以展开。传世文献关于王亥、河伯、上甲微、有易氏等的零星记载与甲骨卜辞和新出清华简相关简文相结合,让我们进一步弄清楚以上人物之间的关系... 《史记·殷本纪》所记先商殷祖十四世只有名字而没有事迹。先商史的研究也因材料缺乏而难以展开。传世文献关于王亥、河伯、上甲微、有易氏等的零星记载与甲骨卜辞和新出清华简相关简文相结合,让我们进一步弄清楚以上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有效探讨这一时期的先商史成为可能。研究发现,甲骨卜辞中的“汅”应该与清华简《保训》中的“河”和传世文献中的“河伯”同属一人,他先是联合有易氏和王恒设计害死王亥,之后又贿赂王恒获得了殷主地位,直到王亥之子上甲微以武力为父报仇之后才交出权力,而上甲微也因为能够重正并继承殷人统绪而享受殷人报祭。河伯、王恒虽然手上沾有王亥的鲜血,但由于他们在殷人建立的祖先祭祀的链条中不可或缺,也仍然作为殷人先祖而享受后代的祭祀。这一建构是对先商史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商史 骨卜辞 保训 王亥 河伯 上甲微
原文传递
也説清華簡《保訓》篇的“中”
16
作者 馮勝君 《出土文献研究》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清華簡《保訓》篇是一篇珍貴的《尚書》類文獻,其文本生成年代雖然可能較晚,但簡文中仍有不少奥義,值得進一步探究。尤其是簡文屢次提到的'中'這一概念,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保訓》簡文篇幅不長,具引於下(簡文斷讀與括注... 清華簡《保訓》篇是一篇珍貴的《尚書》類文獻,其文本生成年代雖然可能較晚,但簡文中仍有不少奥義,值得進一步探究。尤其是簡文屢次提到的'中'這一概念,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保訓》簡文篇幅不長,具引於下(簡文斷讀與括注,既吸收了不少時賢的觀點,也有一些個人意見,限於篇幅,不能一一展開討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甲微 求其放心 而已矣 一朝之患
原文传递
文王的忧患与敬慎——从清华简《保训》说起
17
作者 曾宇平 《走进孔子》 2023年第4期89-94,共6页
《保训》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一篇文献,全篇共有11支竹简。关于《保训》篇的思想内容,李学勤先生最早推断为“周文王的遗言”(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其中记录了周文王五十年时文王对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 《保训》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一篇文献,全篇共有11支竹简。关于《保训》篇的思想内容,李学勤先生最早推断为“周文王的遗言”(李学勤:《初识清华简》),其中记录了周文王五十年时文王对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的遗训。文王通过舜与上甲微的事例告诫太子发要恭敬地遵守先人传下来的原则,接受大命,光大周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学勤先生 清华简 上甲微 战国竹简 周文王 《保训》 周武王
原文传递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
18
作者 刘庆柱 《历史评论》 2020年第4期122-123,共2页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这一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襄汾...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这一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墓葬出土遗物与“求中”乃至建都密切相关。《清华简》所载虞舜、夏禹先后“求中”于“鬲茅”,商代上甲微为夏禹“追中”(即“求中”)于“河”等活动均与都邑选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遗物 山西襄汾 上甲微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历史文化 虞舜 陶寺城址 文明起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