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皋兰山红黏土-黄土记录的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C_(3)/C_(4)植被演化
1
作者 李孟 彭廷江 +5 位作者 韩冰雁 郭本泓 李小苗 马振华 冯展涛 宋春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_(3)/C_(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_(3)/C_(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皋兰山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 总有机碳同位素 单体碳同位素 C_(3)/C_(4)植被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野火与植被和气候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振 赵永杰 +2 位作者 刘超飞 丁国强 李月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8,共13页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是地球气候由相对温暖的上新世向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气候和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野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扰动因子,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演变,对维持...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是地球气候由相对温暖的上新世向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气候和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野火作为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扰动因子,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演变,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泥河湾盆地NHA钻孔(175.2~106.0 m段)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2.89~1.78 Ma)333个沉积物样品的炭屑分析,并结合孢粉分析结果,揭示了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野火活动历史,探讨了研究段内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对区域气候、植被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野火强度与火频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泥河湾盆地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野火强度总体可以分为1个火强度较大的时期(2.74~2.32 Ma)和2个火强度较小的时期(2.89~2.74 Ma和2.32~1.78 Ma);2)炭屑总浓度以及>125μm粗粒炭屑浓度均表现出显著的41 ka斜率周期,表明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强度受高纬冰量驱动影响显著;3)可燃生物量是影响野火强度的最主要因素,而植被类型对野火强度的影响较小;4)火强度与火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同步,表现为强度大-频率高、强度大-频率低以及强度小-频率高的3种模式;5)2.60~2.14 Ma是研究段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最强的时期,表现为火强度大-频率高,该时期泥河湾盆地受全球气候变冷影响,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生物量较大,气候波动频繁,野火活动强;6)强度大-频率高的火活动模式通常出现在气候转型期或古地磁漂移事件期间,在2.60~2.56 Ma、2.15~2.14 Ma以及1.82~1.78 Ma出现的火强度和火频率峰值分别对应于Matuyama/Gauss古地磁倒转时期、Reunion正极性漂移事件以及Olduvai正极性漂移事件中后期,可能与古地磁倒转引起的气候波动变化导致泥河湾盆地野火活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 炭屑 火强度 火频率
原文传递
华北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植被、气候与大气CO2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白云俊 魏雪苹 +4 位作者 秦锋 李亚蒙 李金锋 Parminder S.Ranhotra 王宇飞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4,共8页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拐点之一,此期气候经历了由"暖室"向"冰室"的转变。研究该气候转型期的特征可为科学界和国家层面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拐点之一,此期气候经历了由"暖室"向"冰室"的转变。研究该气候转型期的特征可为科学界和国家层面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华北山西榆社盆地张村组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地层中保存的植物大化石、孢粉以及硅藻组合,为重建该时段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生物学证据。在综合回顾张村组化石植物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侧重介绍最近5年在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新成果定性及定量地刻画了第三纪-第四纪之交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东南缘气候变干、变凉的转型过程及其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浓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华北 古大气CO2 上新世-更新世过渡期 古植被 榆社盆地
原文传递
山东大学历下区龙洞地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更新世白彦组地质特征
4
作者 孙斌 李世达 +3 位作者 沙元赛 武新岭 宇文晓航 胡军明 《山东国土资源》 2012年第5期13-16,共4页
残存于山东大学历下区龙洞一带下古生界出露区岩溶负地形中的砾岩体,总体呈浅褐灰色,由砾石及胶结物组成。灰岩、白云岩砾石,砾径大小不一,呈次棱角—次圆状,燧石砾、褐铁矿砾成熟度高、磨圆度好,表面光洁,呈蜡状光泽,钙质孔隙式及接触式... 残存于山东大学历下区龙洞一带下古生界出露区岩溶负地形中的砾岩体,总体呈浅褐灰色,由砾石及胶结物组成。灰岩、白云岩砾石,砾径大小不一,呈次棱角—次圆状,燧石砾、褐铁矿砾成熟度高、磨圆度好,表面光洁,呈蜡状光泽,钙质孔隙式及接触式胶结,已硬结成岩,砾岩体与周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通过对比研究,初步认定其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更新世白彦组沉积,这一新发现填补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的一项空白,为研究地质构造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更新世 白彦组 地质特征 龙洞 山东大学历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9
5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7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韩建恩 杜建军 余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不整合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1-1120,共10页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三分方案,将该套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3个组、7个沉积相、11个岩性段,并为确定上新统与下更新统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更新世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年代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①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④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⑧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①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⑤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⑥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⑦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更新世 孢粉记录 古生物 古环境与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6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83-992,共10页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古地磁、ESR样品的测试分析,确定了札达盆地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沉积地层的时间序列。测试结果表明:从剖面自下而上所做的古地磁测年数据为5.41~1.60Ma;而ESR测年数据为5.4~1.36Ma,两者大体吻合。根据古地磁、ESR测年结果,可将该套河湖相地层的时序划分为:上新世托林组(N21t)的形成时间为5.41~4.20Ma、上新世古格组(N22g)为4.20~2.57Ma、早更新世香孜组(Qp1-1x)为2.57~1.36Ma。为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时间序列标尺的建立,以及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更新世 地层划分 磁性地层 年代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8-315,共8页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三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层序地层 札达盆地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迁与湖泊演化
10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3 位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通过孢粉组合分析,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 通过孢粉组合分析,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晚(湖泊消亡期)三期。早期(距今5.41~4.40 Ma),札达盆地为温凉而干旱的疏林草原植被气候,随后转变为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最后转变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这一时期古湖开始形成;中期(距今4.40~2.57 Ma),古气候进入寒温期,古植被表现为先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向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过渡,再由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交替出现的过程,古湖泊进入发育期;晚期(距今2.57~1.36 Ma),湖区古气候环境进入寒冷期,古植被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向低矮灌木→干冷草原的变化,古湖泊进入消亡阶段。古湖泊演化与古植被、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相关性,高原隆升控制了古气候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湖泊水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上新世-更新世 气候变迁 湖泊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冈底斯新生代造山带的垮塌及陆间裂谷的形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虎 吴中海 +3 位作者 叶培盛 陈光艳 田素梅 姚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以往研究较为薄弱,通过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将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划分为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英安岩和低Sr、中Yb的浙闽型英安岩,其时限分别为上新世(2.78~4.04Ma)和早更新世(0.73~1.19Ma)... 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以往研究较为薄弱,通过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将腾冲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划分为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英安岩和低Sr、中Yb的浙闽型英安岩,其时限分别为上新世(2.78~4.04Ma)和早更新世(0.73~1.19Ma),为腾冲冈底斯带造山隆升后,由稳定至垮塌过程中形成的中酸性火山岩。中新世,腾冲冈底斯高原应力由东西向挤压为主转变为南北向走滑,造山带开始裂解。受潞西—保山地块阻挡,走滑方向偏转,在转折端轴向断片间滑脱形成裂谷盆地。裂谷形成初期,地幔减压上侵,下地壳高压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型花岗质岩浆;至早更新世,随着裂谷加剧,地壳厚度进一步减薄,在低压条件下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浙闽型花岗质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 上新世-更新世 英安岩 埃达克型 浙闽型 造山带垮塌 陆间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与喜马拉雅山隆升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200,共8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并以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为基础将喜马拉雅山此阶段的隆升划分为5个阶段:①慢速隆升阶段(5.4~4.4Ma);②中速隆升阶段(4.4~3.5 Ma);③快速隆升阶段(3.5~3.2Ma);④停止隆升阶段(3.2~2.7 Ma);⑤快速隆升阶段(2.7Ma).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更新世 盆地演化 山脉隆升 喜马拉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0-167,共8页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札达盆地的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古格组、古格组与托林组之间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两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以及上新统褶皱的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运动晚阶段(第Ⅲ幕)的表现形式及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高原隆升过程、方式等,提供了实际资料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更新世 地质构造组合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腹足类组合及生物地层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5 位作者 贺承广 孟庆伟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称为小隐螺-似天鹅绒螺组合。根据这些腹足类化石在西藏西南部的分布特征,认为它们是分布于北喜马拉雅山间断陷盆地的一个腹足类组合,介于西藏犀类化石与杜氏珠蚌-河北珠蚌层之间,时代处于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之间。对比现生种属研究认为,札达盆地腹足类应生活于近岸的浅湖环境。孢粉分析认为化石层形成时为温暖潮湿的森林-草原环境,化石层下部的三趾马生活在温暖而显干旱的灌丛草原环境,可知札达盆地由托林组至古格组,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干旱向温暖潮湿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腹足类组合 古格组 上新世-更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s of lat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sediments at site 882A,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3
15
作者 JIANG ZhaoXia LIU Qing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323-331,共9页
Aeolian dust, a primary terrigenous component of ocean sediment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because its transported distance, grain size and concentration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Aeolian dust, a primary terrigenous component of ocean sediment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because its transported distance, grain size and concentration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aeolian dust, the deposits at sit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882A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ain-size fractions (<8, 8-16, 16-64, >64 μm) using the gravitativ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Detailed rock magnetism results show that magnetite and hematite ar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s for the dust components. In addition, the aeolian dust (<8 μm) represen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creases sharply at 2.73 Ma,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onset of major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contrast, the ice-rafted detritus (IRD) (>64 μm) contributes little to the magnetic enhancement of the sediments at 2.73 Ma. These new results greatl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during lat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lian dust sediment rock magnetism MAGNETITE HEMATITE ODP site 882A the major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原文传递
Locomotor adaptations in Plio-Pleistocene large carnivores from the Italian Peninsula: 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16
作者 Carlo MELORO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9-283,共15页
Mammalian carnivores are rarely considered for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because they are extremely adaptable and their geographic range is usually large. However, the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carnivore long bones... Mammalian carnivores are rarely considered for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because they are extremely adaptable and their geographic range is usually large. However, the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carnivore long bones can be indicative of locomotor behaviour as well as adaptation to specific kind of habitats. Here, different long bone ratios belonging to a subsample of extant large carnivores are used to infer palaeoecology of a comparative sample of Plio-Pleistocene fossils belonging to Italian paleo-communities. A multivariate long bone shape space reveals similarities between extant and fossil carnivores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suggest that specific indices (the brachial and the Mt/F)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adaptations to grassland and tropical biomes. These functional indices exhibit also a phylogenetic signal to different degree. The brachial index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daptations to tropical biomes when phylogeny is taken into account, while Mt/F is not correlated anymore to habitat adaptations.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grassland-adapted carnivores in Italian paleo-communities exhibi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mean oxygen isotopic values, which are indicative of past climatic oscillations. As climate became more unstable during the Ice Ages, large carnivore guilds from the Italian peninsula were invaded by tropical/closed-adapted species. These species take advantage of the temperate forest cover that was more spread after 1.0 Ma than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Quaternary (2.0 Ma) when the climate was more arid [Current Zoology 57 (3): 269-283, 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NIVORA Long bones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被引量:24
17
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2 位作者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16-822,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 在约3.1~2.5 Ma之间显著降温, 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而浮游有孔虫(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 只有在约2.2~0.9 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层 上新世-更新世 北半球冰盖形成 更新世革命 南海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白令海航次介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木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52-1356,共5页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于2009年7月6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在白令海实施。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钻取白令海的海底沉积物岩心样品,获得高纬度边缘海的较长时间尺度沉积序列,用于研究该海区上新世—更新世的从千年尺度到米...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于2009年7月6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在白令海实施。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钻取白令海的海底沉积物岩心样品,获得高纬度边缘海的较长时间尺度沉积序列,用于研究该海区上新世—更新世的从千年尺度到米兰科维奇尺度气候变化及其与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关联。经历近2个月的海上钻探与研究工作,在7个井位上共钻取5741m岩芯,获得上新世(近5Ma)以来的不同位置岩芯样品,并取得微体古生物与沉积学等分析测试的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323航次 白令海 上新世-更新世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