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亚崖州湾海域上新世以来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1
作者 崔浩楠 吴能友 +8 位作者 谈明轩 黄诚 龙军桥 颜历 胡旋 邢子浩 邢景峰 郭泽俊 李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5,共11页
地质环境的稳定是支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三亚崖州湾海域地层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研究,对该地区的演化过程及未来演化趋势具有科学意义。根据二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将崖州湾海域地层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 地质环境的稳定是支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三亚崖州湾海域地层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研究,对该地区的演化过程及未来演化趋势具有科学意义。根据二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将崖州湾海域地层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B、SQC。在SQA和SQB层序内部以最大海侵面为界划分了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C层序还未发育完全,只存在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反射地震相、下凹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3种地震相类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认为崖州湾海域沉积地层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海及浅海3种沉积相类型。上新世以来随着海平面的升降、气候变化及受其影响的物源供给水平变化,研究区由浅海相过渡到三角洲相,最后到现在的滨海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州湾 上新世 地震层序 地震相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上新世以来的哺乳动物群
2
作者 房迎三 《东南文化》 2000年第7期33-40,共8页
文章总结了江苏境内发现的上新世以来的哺乳动物群,梳理了有关动物群的时代、性质和相对关系,并结合一些重要动物群的绝对年代数据,以期建立江苏生物地层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上新世以来 哺乳动物群 古环境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 被引量:59
3
作者 李大明 李齐 陈文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2-370,共9页
对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 ,尤其是具有最新活动的黑空山、打鹰山和马鞍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K- Ar年龄分析。去除样品中含有过剩氩的斜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以后获得了一系列准确的基质 K- Ar年龄。根据火山活动的时空变化把腾冲火... 对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 ,尤其是具有最新活动的黑空山、打鹰山和马鞍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K- Ar年龄分析。去除样品中含有过剩氩的斜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以后获得了一系列准确的基质 K- Ar年龄。根据火山活动的时空变化把腾冲火山活动分为三个期。第一期为上新世晚期 ,火山活动集中于火山区的西北和东南两端 ;第二期为早更新世期间 ,火山活动向腾冲盆地中心迁移和扩展 ,活动规模和分布面积最大 ;第三期为早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火山活动规模逐渐减小 ,集中于盆地中部南北向条带上 ,晚更新世以来收缩于黑空山、打鹰山和马鞍山三个地区 ,马鞍山到全新世仍有岩浆活动。第三期活动的起始和终止过程在空间上呈现由中北部向南部逐渐变新的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 火山活动 上新世 钾-氩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上新世以来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丁雪 胡邦琦 +3 位作者 徐方建 郭建卫 崔汝勇 易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1,共10页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尘的演化历史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蒙脱石含量次之,平均为2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8%,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5%。XT4孔黏土矿物组成符合亚洲大陆风尘与周边火山岛弧的二端元混合模型特征,其中蒙脱石主要为周边火山岛弧物质贡献,而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是亚洲风尘贡献。晚上新世以来XT4孔的伊利石/蒙脱石比值表现为阶段性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高纬冰川的扩张导致亚洲中纬度地区干旱化加剧。此外,东亚夏季风降雨强弱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源区风尘释放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结果初步揭示了晚上新世以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多圈层相互作用下的风尘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风尘 季风 上新世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对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冉 刘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17-2828,共12页
大量地质证据表明,上新世以来(最近5MaB.P.)青藏高原北部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过显著的构造隆升,而与此同时亚洲季风也经历了显著变化,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一直是地学界所关心和争论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美国国家... 大量地质证据表明,上新世以来(最近5MaB.P.)青藏高原北部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过显著的构造隆升,而与此同时亚洲季风也经历了显著变化,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一直是地学界所关心和争论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大气模式(CAM 3.1)就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及东-南非高原的构造隆升对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亚洲夏季风的增强与两地构造隆升密切相关,但两者隆升对于亚洲季风子系统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主要造成东亚北部夏季风的增强及季风降水的增多,但对南亚夏季风的作用较小;东-南非高原的隆升明显增强南亚夏季风,但对东亚北部夏季风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青藏高原 非洲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R_1钻孔岩心上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史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苍树溪 陈丽蓉 董太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3-58,共6页
本文综述北部湾东北部R_1孔岩心记录。R_1孔岩心长度100m,水深42m。在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及微体古生物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在上新世时,为浅海相沉积,更新世则以陆相为主,仅在晚更新世时出现两个滨海相沉积层,全新世为浅海相沉积。
关键词 上新世 沉积环境 钻孔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唐领余 沈才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印度洋热带海洋季风──西南季风控制,向高原内部、尤其西北部,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从而使高原植被由东南向西北发生递交。上新世早、中期在...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印度洋热带海洋季风──西南季风控制,向高原内部、尤其西北部,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从而使高原植被由东南向西北发生递交。上新世早、中期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发育常绿硬叶林,而北部则生长山地常绿针叶林,到更新世早期藏南以亚热带针阀混交林为主,北部出现灌丛和草原植被。自更新世晚期以来,青藏高原除东南部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一部分地区保留部分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外,大部分地区为高山草甸、灌丛草原或荒漠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 气候 孢粉植物群 季风 上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北京平原NBT1孔记录的地层沉积及构造指示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勇 李瑞杰 +4 位作者 杨誉博 王纯君 杨吉龙 王强 李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3-564,共12页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14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14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孔底进入到4.2 Ma的Gilbert负极性时。以岩性组合、26Al/10Be、AMS14C年代学为基础,结合测井沉积相分析,判断钻孔上新世晚期地层底界位于319.60 m,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底界分别位于214.80 m、70.60 m、59.25 m。在上新世约4.2~3.5 Ma发育了6期明显的冲洪积扇的快速沉积过程,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曲流河沉积体系为主,中更新世以湖沼沉积为主,夹分支河道沉积,沉积厚度相对较薄,晚更新世以分支河道-湖沼沉积为主,其顶部末次盛冰期浊黄橙色硬质黏土发育。钻孔包含了3个沉积速率较高(>150 m/Ma)的时期,分别为3.58~3.33 Ma、1.945~1.778 Ma和0.126~0.010 Ma,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及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构造活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揭示了华北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一定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上新世 冲洪积扇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 第四系 北京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中上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与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博士 赵泉鸿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9,共7页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高的古生产力,推测分别与上新世晚期北极冰盖形成和“中更新世革命”之后北极冰盖扩大事件密切相关。与有孔虫δ18O记录对比,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都显示在冰期增加,间冰期降低,反映了冰期具较高的表层生产力。冰期时较高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和C/N比值反映低海平面时期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增加,是造成冰期表层生产力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推测冰期时低氧含量的底层水有利于有机物质的保存。频谱分析揭示,中上新世以来有机碳含量变化复杂,说明其变化除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外,还受到陆源物输入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南海南部 上新世 ODP1143站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含量 堆积速率 中更新世革命 陆源营养物质 周期变化 地球轨道 Δ^18O 变化规律 演化趋势 有机物质 频谱分析 含量变化 沉积物 碳分析 输出 有孔虫 间冰期 海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卡盆地上新世以来地貌演化过程:盆地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10
作者 金庆花 吕苑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72-273,共2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前缘之一,盆岭地貌发育特征显著,对区内盆岭构造的新生代构造变形以及地貌演化研究,及认识青藏高原整体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背景资料(图1)。
关键词 地貌演化 演化过程 地球化学记录 盆地沉积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新世 动力学机制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东北北大西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的演变
11
作者 苏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7-254,共8页
对北大西洋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计划 664、 659、 60 8、 60 9、 61 0共5个站位中的上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组合演变历史进行了研究。该化石组合的主要分子为Reticulofenestra和 Gephyrocapsa属的一些种类 ,以及 Pseud... 对北大西洋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计划 664、 659、 60 8、 60 9、 61 0共5个站位中的上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组合演变历史进行了研究。该化石组合的主要分子为Reticulofenestra和 Gephyrocapsa属的一些种类 ,以及 Pseudoemiliania lacunosa和 Emiliania hux-leyi两种。通过对该化石组合的定量分析 ,识别出该化石组合自上新世至全新世的 8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的超微化石组合都具有独自的特征优势分子以及相应的地理差异。老优势种不断被新兴的优势种所取代 ,上新世的 Reticulofenestra被第四纪的 Gephyrocapsa所替换 ,Emilianiahuxleyi是现代海洋超微浮游生物的优势种。第四纪超微化石组合演化的特点还在于 ,其优势种由 P.lacunosa与 Gephyrocapsa属中一些种的频繁交替取代 ,并显示出比上新世化石组合明显加快的演化速度。根据这些变化可推知该组合的演变过程 :在上新世期间 ,由中新世延续来的分子 (如 Reticulofenestra,Discoaster和 Sphenolithus属 )的逐渐衰退和上新世新生分子 (如 P.lacunosa种和 Gephyrocapsa属 )的逐渐兴起 ,以及第四纪 Gephyrocapsa属内的迅速演化。这些演化过程导致了该化石组合的主要成分随时间迁移而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演化 北大西洋 上新世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与成盐期 被引量:15
12
作者 沈振区 童国榜 +2 位作者 张俊牌 于淑凤 李银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9-99,共11页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下限位于Ⅲ/Ⅱ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M/G界面。中更新世底界位于Ⅵ/Ⅴ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B/M界面。晚更新世底界位于Ⅷ/Ⅶ孢粉带之间,铀系测年为距今15—17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地质环境 成盐期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海域上新世以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英辞 詹文欢 +3 位作者 孙杰 姚衍桃 郭磊 陈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9,共7页
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 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缘和中部分别发现有单个火山构造,岩浆侵入火山体周围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岩浆侵入体和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测区内火山活动集中在上新世和第四纪两个时期。上涌的深源地幔岩浆弱化了地幔岩石圈并继续沿着先存断裂向上涌至古海底,可能是该区域火山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域 火山 上新世 形成机制 单道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伊豆-小笠原海脊黏土矿物的来源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佳毅 蒋富清 +2 位作者 颜钰 郑昊 常凤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3,共11页
对伊豆小笠原海脊(ODP 782A孔)上新世以来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含量及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以伊利石(42%)和蒙皂石(42%)为主,绿泥石的平均含量为14%,高岭石的含量最低,平均仅为2%。伊利石的结晶度较好,平均为0.25... 对伊豆小笠原海脊(ODP 782A孔)上新世以来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含量及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以伊利石(42%)和蒙皂石(42%)为主,绿泥石的平均含量为14%,高岭石的含量最低,平均仅为2%。伊利石的结晶度较好,平均为0.25°Δ2θ;化学指数较低,平均为0.31;表明伊利石主要形成于干冷的气候环境。通过将ODP 782A孔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和含量与周边可能源区对比,并结合伊利石和蒙皂石的矿物学参数特征,我们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伊豆小笠原海脊周边岛弧火山物质;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来自亚洲大陆风尘。上新世以来(伊利石+绿泥石)/蒙皂石比值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在5.3~3.6、3.6~1.6、1.6~0 Ma的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该比值与全球深海δ^(18)O值所记录的全球变冷、北太平洋ODP 885/886孔风尘通量和灵台黄土沉积速率,以及日本海U1430站伊利石/蒙皂石比值所指示的亚洲内陆干旱变化的总体变化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的时间点大致同步,表明该比值敏感地响应了全球变冷和亚洲内陆的干旱。上新世以来(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比值表现为高/低交替变化,分别与中国灵台黄土磁化率高/低变化相对应,由于黄土磁化率记录了亚洲内陆干/湿变化,因此该黏土矿物比值敏感地响应了亚洲内陆的古气候变化,因而可以作为可靠的亚洲大陆干/湿变化示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豆小笠原海脊 黏土矿物 物源 上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阿尔派恩断裂南段上新世以来产生的位移
15
作者 Suthe.,R 侯治华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1994年第5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断裂 上新世 位移 新西兰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 被引量:118
16
作者 丁仲礼 孙继敏 +1 位作者 朱日祥 郭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的野外观察,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得到能证明红粘土为风成沉积的新证据。另外,佳县红粘土沉积的土壤学特征表明,上新世时期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强于第四纪。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粘土成因 上新世 北方 干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4 位作者 李吉均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颜茂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2-102,共11页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 ,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 ...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 ,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 ,通过盆地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演化以及其对构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表明 :6 .5~约 1 .8MaB .P.期间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经历了 8个阶段的演化 ,反映在此期间青藏高原北部经历了 >5.4MaB .P .、3.6MaB .P .、2 .6MaB .P.和 1 .8MaB .P .4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 ,其中约 1 .8MaB .P .的构造运动可能使黄河向上游溯源侵蚀 ,同时切穿积石峡、李家峡和松巴峡而到达贵德盆地。研究时段内气候以干旱为主 ,但在 6 .2~ 4MaB .P.和 2 .1~ 1 .85MaB .P .的两个时期气候明显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沉积环境 上新世 构造隆升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9
18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7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韩建恩 杜建军 余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不整合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ODP1143站上新世至更新世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被引量:18
19
作者 田军 汪品先 +1 位作者 成鑫荣 李前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9,共9页
基于底栖有孔虫δ18O的精确的年代标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长度超过 5Ma ,分辨率小于 5ka的连续δ18O记录在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更是凤毛麟角 .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已经建立起了类似的代表性剖面 ,如大西洋ODP6 5 9站和东太平洋O... 基于底栖有孔虫δ18O的精确的年代标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长度超过 5Ma ,分辨率小于 5ka的连续δ18O记录在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更是凤毛麟角 .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已经建立起了类似的代表性剖面 ,如大西洋ODP6 5 9站和东太平洋ODP84 6站 ,但在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剖面 .以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 114 3站底栖有孔虫的δ18O为材料 ,建立了西太平洋地区跨越 5Ma、分辨率达 2~ 3ka的天文年代标尺 .天文调谐的基本原理参照Imbrieetal.( 1984 ) ,并将斜率周期上 8ka的相位差和岁差周期上 5ka的相位差从晚更新世扩展到 5Ma ;调谐目标选用Laskar( 1990 )的斜率和岁差 ;调谐方法采用了有别于ODP6 5 9站和ODP84 6站的自动轨道调谐方法 (YuandDing ,1998) .调谐结果显示 ,114 3站 190 .77m、191个冰期、间冰期的深海沉积记录了 5 .0 2Ma的南海古海洋学历史 ;114 3站布容 /松山磁性反转事件的年龄为 0 .78Ma ,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15个识别出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部分与已经发表过的年龄相吻合 ,部分为该生物事件在南沙海区的新年龄 .由年代标尺推导出的南海沉积特征显示 ,2 .9Ma是沉积速率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 ,平均线性沉积速率只有 3 9.5m/Ma ,冰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ODP1143站 上新世 更新世 天文年代标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 被引量:21
20
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2 位作者 赵泉鸿 成鑫荣 王吉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1-469,共9页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 ,指示冬季风急剧增强 ,并伴随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古生产力的增高。此后 ,冬季风还有几次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约 1 7MaB .P .,1 .3MaB .P .,0 .9MaB .P .,0 .6MaB .P .和0 2MaB .P .。频谱分析揭示冬季风主要受冰盖体积大小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上新世晚期 同位素 有孔虫 南海 频谱分析 太阳辐射量 海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