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
1
作者 夏洋 曲江秀 丁修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目的层烃源岩正构烷烃轻重比■较低,萜烷化合物参数(C_(24)TeT/C_(26)TT)比值较高,规则甾烷以C_(27)和C_(29)含量较高,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结合相应判识图版显示,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2)环境判识参数,姥植比(Pr/Ph)较低,伽马蜡烷指数(Ga/C_(30)H)和β胡萝卜烷相关参数(β胡萝卜烷/C_(max))均较高,芳香烃数据显示在三芴系列中以硫芴含量相对较高,DBT/Phen比值较低,结合相应判识图版认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3)正构烷烃无明显碳优势和奇偶优势,三降藿烷参数(Ts/Tm)比值较高,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ααα20S/(20S+20R)和C_(29)-αββ/(αββ+ααα)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52,反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结论认为,本次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结果,探讨了部分常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的烃源岩发育等研究提供参考,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干柴沟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深层优质滩坝砂储集特征与主要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
2
作者 伍劲 刘占国 +1 位作者 朱超 宫清顺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4,共13页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在4500m以深咸化湖盆中仍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且高产工业油流,但相似埋深的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咸化湖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有效储层厚度下限,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在4500m以深咸化湖盆中仍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且高产工业油流,但相似埋深的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咸化湖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有效储层厚度下限,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测试等分析方法,开展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储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扎哈泉地区滨浅湖滩坝砂主要为坝主体砂、坝缘砂和滩砂3种沉积砂体,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坝主体砂、坝缘砂和滩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成岩作用,相同微相储层压实程度相当,胶结作用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厚度滩坝砂储层物性差异和单一滩坝砂储层内部物性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原始沉积水动力条件、早期胶结作用、较早的油气充注和早缓晚快的埋藏史共同控制深层优质滩坝砂储层的形成。在明确常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的基础上,预测粉粒至细粒滩坝砂储层有效厚度下限为1m,中细粒至中粒滩坝砂储层有效厚度下限为0.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 上干柴沟组 滩坝砂 储集特征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有效厚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上干柴沟组物源与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易定红 裴明利 +2 位作者 袁剑英 曹正林 吴武军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前普遍认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的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N1)沉积时主要发育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牛鼻子梁物源所形成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这种认识难以解释以下事实:第一,在红三旱一号地面... 目前普遍认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的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N1)沉积时主要发育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牛鼻子梁物源所形成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这种认识难以解释以下事实:第一,在红三旱一号地面构造第一和第三高点南翼露头剖面均发育一套约350~1 470 m厚的N1杂色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第二,不整合地面构造南翼露头剖面表明,在N1沉积时,该区域发育厚层灰绿色泥岩夹薄层褐色石膏沉积,为弱水动力条件的浅水湖湾环境;第三,在N1沉积时,牛鼻子梁地区是阿尔金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古鼻梁,该古鼻梁是牛鼻子梁以北地区物源向西南方向流动的屏障。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二维地震资料和古地理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在N1沉积时,研究区发育由红三旱一号物源、牛鼻子梁西口物源和牛参1井以北物源所控制的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这一新认识对于重新认识与评价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及寻找优质有效碎屑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干柴沟组 物源方向 沉积体系 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冷湖五号构造上干柴沟组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贾艳艳 史基安 +2 位作者 申玉山 周飞 孙国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50,共8页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柴北缘冷湖五号上干柴沟组储层主要为三角洲相细砂岩和粉砂岩,少部分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及溶蚀等成岩作用,具有压实、溶蚀...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柴北缘冷湖五号上干柴沟组储层主要为三角洲相细砂岩和粉砂岩,少部分中砂岩和粗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及溶蚀等成岩作用,具有压实、溶蚀作用中等和胶结作用较强的特点,胶结物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硫酸盐胶结、硅质胶结和自生黏土矿物胶结。储层现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研究区的孔隙类型主要是残余粒间孔和溶蚀扩大孔。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优质储层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砂、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席状砂,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溶蚀作用对孔隙的扩大和压实、胶结作用对孔隙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湖五号构造 上干柴沟组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孟万斌 李敏 +2 位作者 刘家铎 杨永剑 李红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3,共7页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测试等手段,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 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测试等手段,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型,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为特小孔细喉。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4.45%,平均渗透率为59.66×10-3μm2,属中低孔低渗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基础和关键,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浅湖滩坝砂体是有利的储集相带,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原始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但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发育有双重影响,溶蚀作用是对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西地区 上干柴沟组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琪 李凤杰 +2 位作者 郑荣才 刘殿鹤 蒋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1期65-69,75,共6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钻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分析,将上干柴沟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了2个级别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在单井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干柴沟组层序...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钻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分析,将上干柴沟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了2个级别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在单井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干柴沟组层序地层格架对比图。长期基准面旋回结构分布特点与地层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位于湖盆中心、地层厚度大的地区主要发育C2型长期基准面旋回结构,而位于湖盆边部、地层相对较薄的地区主要发育C1型长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最后以上干柴沟组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为基础,编制了该区的岩相古地理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岩相古地理 上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时代归属及代号变更建议 被引量:9
7
作者 马新民 刘池洋 +3 位作者 罗金海 曾方明 陈大友 张越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6-1274,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分布十分广泛,对盆地内沉积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时代归属一直沿用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地层代号为N1sg或N1)。近年来对上干柴沟组古地磁、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等的研究... 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分布十分广泛,对盆地内沉积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时代归属一直沿用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地层代号为N1sg或N1)。近年来对上干柴沟组古地磁、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应划归渐新统或渐新统-中新统,但是在绝大部分公开出版物中至今仍然没能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这种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针对该组的地层对比、盆地原型恢复和油气勘探与开发。综合前人在地层岩性、古生物组合和古地磁、裂变径迹测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照最新国际地层年代表,建议将上干柴沟组归属于渐新统-中新统,地层代号使用E3N1s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干柴沟组 古地磁 地层代号变更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体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易定红 石亚军 +5 位作者 李翔 龙国徽 倪祥龙 李积永 王兆兵 马新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3-727,共15页
滩坝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储集体,已经成为中国陆相湖盆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文中在岩心观察和钻(... 滩坝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储集体,已经成为中国陆相湖盆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文中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累计粒度概率曲线、暗色泥岩泥地比和砂地比敏感参数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特征和古地貌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发育辫状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滩坝砂体发育,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极细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两段跳跃式加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透镜状层理。(2)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规模先增大后减小;早期到中期,滩坝砂体发育规模不断增大,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和向东2个方向扩张,呈北偏西方向展布,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扩张,呈近北西—南东方向展布;中期到晚期,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不断减小,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北2个方向收缩并向东扩展,展布方向变为东偏南转东北方向,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收缩。(3)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古地貌呈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从早期到中期,研究区中部古地貌高点不断向东和东南方向大幅度扩展,范围不断扩大;中期到晚期,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和北西2个方向收缩,范围缩小;同时,研究区东南角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扩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体发育演化受控于物源规模大小和微古地貌的发育演化,其中微古地貌发育演化是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的地质背景下滩坝砂体成因的岩性圈闭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体 古地貌 上干柴沟组 新近纪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致密油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郑茜 张小莉 +3 位作者 王国民 杜江民 张子介 钟高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段近年来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致密油藏,但其源储配置关系尚不明确,急需建立有效的烃源岩评价方法。综合分析烃源岩岩心实验室分析资料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声波时差、电阻率及铀为反映烃源...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段近年来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致密油藏,但其源储配置关系尚不明确,急需建立有效的烃源岩评价方法。综合分析烃源岩岩心实验室分析资料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声波时差、电阻率及铀为反映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敏感参数,利用Δlg R法与铀-TOC回归拟合法建立了烃源岩定性及TOC含量定量解释模型;同时,探索了利用特殊测井系列岩性扫描测井技术计算地层有机碳含量的方法。研究表明,铀-TOC回归拟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烃源岩T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能够为该区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岩性扫描测井方法在该区计算TOC含量精度稍低,但该方法不受环境因素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油藏岩性及烃源岩精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烃源岩 测井响应 解释模型 上干柴沟组下段 扎哈泉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琪 潘晓东 李凤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67-74,共8页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及录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及颗粒流等六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在鄂博梁-冷湖-潜西发育了一...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及录井、测井资料,研究了柴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及颗粒流等六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在鄂博梁-冷湖-潜西发育了一套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马海-南八仙地区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相模式 上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夷晓伟 肖传桃 徐建国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8-61,8,共4页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藻灰岩、浅湖鲕粒(生物碎屑)滩和风暴沉积组成。辫状河三角洲相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该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微相;湖底扇相主要发育于七个泉地区,其中发育典型浊积岩层序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南地区 上干柴沟组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上干柴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斌 汤军 +4 位作者 廖春 周金应 桂碧雯 刘青文 林益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7-33,共7页
运用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油砂山油田上千柴沟组进行分析,将上干柴沟组地层划分为15~20个短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个长期旋回。分析了各级次旋回内部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建立了全区以中... 运用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油砂山油田上千柴沟组进行分析,将上干柴沟组地层划分为15~20个短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个长期旋回。分析了各级次旋回内部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建立了全区以中期基准面升、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此为指导精细刻画了上干柴沟组地层的砂体展布情况,指出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和下降晚期及三角洲体系为砂体发育的最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山油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上干柴沟组 基准面 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砂体特征及铀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廉康 赵兴齐 +1 位作者 王继斌 张淼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311-319,共9页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为半湿润、半干旱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地层结构良好,具有一定还原能力。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显微激...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为半湿润、半干旱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地层结构良好,具有一定还原能力。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及酸解烃数据分析显示铀矿化与油气渗出还原作用有关,烃类气体的逸散增加了砂体的还原容量。分析认为上干柴沟组是砂岩型铀矿有利目的层,层间渗入氧化与油气渗出还原蚀变界面附近是重点找矿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特征 铀成矿作用 上干柴沟组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法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以冷湖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波 程鑫 +3 位作者 谈笑哲 马立辉 周超 李国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8,共8页
综合运用对沉积环境反映敏感的镁(Mg)、钙(Ca)等主量元素,锶(Sr)、钡(Ba)、铜(Cu)、铷(Rb)、钒(V)、铬(Cr)、镍(Ni)、钴(Co)等微量元素,结合δ^(13)C_(VPDB)、δ^(18)O_(VPDB)数据及沉积学特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 综合运用对沉积环境反映敏感的镁(Mg)、钙(Ca)等主量元素,锶(Sr)、钡(Ba)、铜(Cu)、铷(Rb)、钒(V)、铬(Cr)、镍(Ni)、钴(Co)等微量元素,结合δ^(13)C_(VPDB)、δ^(18)O_(VPDB)数据及沉积学特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的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环境等古环境参数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主、微量元素含量频繁波动,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古环境的不稳定性,w(Sr)/w(Cu)、w(Sr)/w(Ba)、w(V)/(w(V)+w(Ni))、w(V)/w(Cr)、w(Ni)/w(Co)等值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气候从干旱逐渐趋于温暖湿润、水体逐渐变深、沉积水体为分层不强的氧化-弱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沉积学证据表明:研究区从反映还原环境的灰色含砾砂岩到反映氧化环境的棕红色砂岩、棕灰色粉砂岩及棕红色泥岩均有出现且呈互层发育,干旱湿润气候呈交替频繁变化,造成了湖平面升降频繁,湖盆表现为高频振荡性特征,水动力条件及水体深度变化较大,砂泥岩多呈互层状分布,为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上干柴沟组 冷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上干柴沟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万里 江小青 +3 位作者 李璇 曾亮 杨平 马锦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6-1180,共15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新生界古环境对揭示盆内的油气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盆地内上干柴沟组冷湖四号井中的26件泥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常量、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来分析其古环境古气候演化历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S...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新生界古环境对揭示盆内的油气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盆地内上干柴沟组冷湖四号井中的26件泥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常量、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来分析其古环境古气候演化历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Sr/Ba<1、Th/U>2,指示为陆相淡水环境;V/Cr、Ni/Co、U/Th和V/Sc值分别为0.07~0.01、3.25~2.18、0.48~0.18和8.82~5.53,均指示氧化环境,与其棕褐色的颜色特征反映的沉积特征相吻合,推测由喜马拉雅中期运动导致的盆地北缘隆起致使湖盆下沉、湖面下降形成氧化环境有关。古气候指标Sr/Cu值为13.35~5.91,表明气候总体偏温湿,温湿气候期大致可分为两期:31.0~28.7、27.7~22.5 Ma,干旱气候也大致分为两期:28.7~27.7 Ma、22.5~21.0 Ma, Rb/Sr、Fe/Mn值指示的气候温湿变化趋势与此基本一致,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同样表明该沉积期总体处于温湿环境。温湿气候、淡水环境响应了该时段全球升温的气候背景。阶段性干旱气候的出现,与前期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后期主要与北特提斯海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干柴沟组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气候
原文传递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伟 李璇 +5 位作者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2-1005,共14页
介壳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沉积古环境古气候意义,结合介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和介壳化石组合生态环境特征可得到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更为详尽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比值Sr/Ca、... 介壳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沉积古环境古气候意义,结合介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和介壳化石组合生态环境特征可得到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更为详尽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比值Sr/Ca、Ba/Ca、U/Ca及元素Sr、Ba、U在A阶段(28.35~26.42 Ma)值较低,B阶段(26.42~23.08 Ma)值整体较高,段末值有所下降,C阶段(23.08~22.33 Ma)值明显上升,Mn/Ca和Mn值变化大致相反.A阶段Sr/Ca和Sr均值(分别为0.002278、37.76×10^-9)较低,B阶段均值(分别为0.003347、41.46×10^-9)较高,C阶段二者均值(分别为0.003346、56.06×10^-9)也较高,Ba/Ca、U/Ca、B、U有着类似的平均值变化特征,Mn/Ca和Mn值有着相反的平均值变化特征.同时相应各阶段介壳化石组合有所不同.通过介壳微量元素变化及化石组合特征,结合同期深海氧同位素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上干柴沟组中上段柴西古湖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特征为:A阶段,盐度较低和还原性较强,水位较高,气候相对温暖润湿;B阶段,整体盐度较高和氧化性较强,水位较浅,气候整体炎热干旱,段末气候干旱程度降低;C阶段,盐度和氧化性增高,湖水变浅,气候向冷干演化,响应了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化.该地区该时段古气候主要受全球气候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与副特提斯海西退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干柴沟组 介壳类 微量元素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绿草山上干柴沟组沉积-构造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淼 廉康 +1 位作者 郭倩怡 邵恒博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通过1∶5万地质填图、钻孔验证,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古水流测定及地质连井剖面等综合研究,系统总结了绿草山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绿草山地区紧邻南祁连大柴达木山富铀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铀源条件... 通过1∶5万地质填图、钻孔验证,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古水流测定及地质连井剖面等综合研究,系统总结了绿草山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绿草山地区紧邻南祁连大柴达木山富铀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铀源条件;上干柴沟组沉积期处于晚燕山运动和早喜山运动间的构造静宁期,构造活动表现出较强-较弱-较强的演化趋势,从而由下到上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冲积扇沉积序列,受周期性湖泊影响上干柴沟组发育有多期三角洲河道沉积,古水流测量方向为南东-南南东;结合钻孔中铀矿化异常段沉积组合特征分析,确定了绿草山上干柴沟组时期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有利找矿目的层位,对绿草山内的铀成矿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初步评价了该区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草山 上干柴沟组 沉积层序 沉积构造演化 铀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盛军 李纲 +5 位作者 杨晓菁 王靖茹 李雅楠 鲁姗姗 徐立 张彩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大段非正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该地区的构造研究,确定该非正常沉积属于震积岩。借助岩心观察与对比,最终确定出该区6种震积岩的识别标志:负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大段非正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该地区的构造研究,确定该非正常沉积属于震积岩。借助岩心观察与对比,最终确定出该区6种震积岩的识别标志:负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微同沉积断裂、环状层理、液化岩脉。同时,确定出研究区震积岩的垂向序列,由下至上,分别为下伏未震层、液化变形层、微断裂层、液化岩脉层、震塌角砾层、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震积岩的发现为该地区古地震、构造运动史提供了研究依据。同时,震积岩形成的层内微断裂,可以有效地改善渗流条件,为油气成藏提供重要渗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新近系 上干柴沟组 震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上干柴沟组沉积微相特征
19
作者 董崟昊 汤军 +3 位作者 李永芳 李少明 曾力 周斌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以岩芯观察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上干柴沟组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构造、粒度分析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以陆源碎屑的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向浅湖过渡的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辫状... 以岩芯观察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上干柴沟组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构造、粒度分析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以陆源碎屑的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向浅湖过渡的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辫状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道间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砂坝微相、砂滩微相、颗粒滩微相、浅滩微相、浅湖泥微相等11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上干柴沟组6个油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最有利砂体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浅湖砂坝中。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推测有利相带为良好的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力层剩余油挖潜以及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山油田 上干柴沟组 沉积微相 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平1井上干柴沟组地层认识
20
作者 付新 薄舒月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第31期39-40,共2页
扎平1井在钻进过程中,取心多,通过岩屑及岩心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N1地层。本文通过对岩心以及岩屑的综合分析,对该井N1地层的沉积相,生、储、盖组合以及该井与邻井在横向与纵向上进行了对比,并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 上干柴沟组 沉积相 岩心 邻井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